首页 -> 2008年第7期

高职院校服装设计工作室建设的模式类别探讨

作者:黄永利




  摘要:高职院校服装设计工作室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并趋于完善,但社会的发展与市场、企业的需求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工作室的管理体制,工作室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显露出一定的弱点和问题。因此,应从工作室的运作模式类别入手,利用模式类别之间对比与融合的手段,探索符合工作室发展方向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工作室
  
  高职院校在“订单式”教育的基础上,仍然坚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希望采取一些更富有创造性的措施,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摆脱单纯的人才制造机制。服装专业的工作室建设便是服装类高职院校的特色之一。
  服装类高职院校大都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服装工作室,根据自身院校的不同要求制定了相应的运作模式,用于扩展教学方式、增加社会影响力以及加强对外交流,有的也参与企业、市场的竞争,为更多企事业单位服务并进行相关协作。服装类高职院校内部的工作室,其性质和作用以及相应的运作模式都区别于社会上的个人工作室与企业工作室。那么,高职院校内部的工作室具有哪些模式类别呢?
  一是“创意思维型”服装设计工作室,以思维开拓为主导,以创新为目的。高职院校内部的工作室依托的主要环境是学院而非市场,因此,工作室在主导思想与定位上着眼于学院的教学质量提高,利用工作室特殊的教学环境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深入学习。所以,在众多的服装类高职院校内,偏重“创意思维型”的工作室比较普遍。这类工作室一般以开拓学生的专业思维为主要工作,在设计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运用这种模式类别,可以带领学生就某种设计角度进行思维开拓与创新,在工作室设备的配备上也采用先进的光电等电子技术。例如,开通卫星电视,让学生接触更多、更新的国际设计潮流,广泛涉猎服装的流行概念,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视觉感受,加强创意灵感。另外,学院会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指导,很多学院尝试建立的一些名师工作室,也是出于这种目的,让名师带动教学,带动对学生思维的开拓。一些学院如南通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等还利用这种模式的工作室,建立了针对国内外设计比赛的教学机制,鼓励并支持、指导学生参加设计大赛,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进入社会开辟了另一条渠道,也扩大了学院在国内兄弟院校及社会上的影响力,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课题研究型”服装设计工作室,准确定位课题角度,进行针对性研究。部分服装类高职院校利用工作室的特殊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加强学院本身的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当然,这类“课题研究型”的工作室往往需要专业带头人领导科研项目,项目的资金支持与来源主要是学院级、省级以及国家级拨款,每个阶段都要接受国家、省市以及学院的项目下达和整体规划,并要定期接受学院的指导和检查。在各级科研项目或课题申报下达后,工作室负责人可召集和组织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制定并运作具体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在以前并没有引起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重视,这类模式的工作室运作也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本科院校等研究型大学的专利。但是,随着高职院校发展的深入与国家重视程度的加强,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成为其发展的软肋,也成为提高其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瓶颈”。现在,大量的高职类国家级、省级以及学院组织的相关科研项目不断下达,使缺乏相关组织经验与组织能力的专业负责人和相关专业的教师无从下手。即使接受了科研项目,也无法摆脱从前的固有观念。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课题研究机制定期组织相关人员攻克所下达的科研项目,也需要一定的场所与设备的支撑,因此,“课题研究型”服装设计工作室应运而生。从对大量的高等院校组织此类工作室的访问与查询中可以看出,本科等研究型院校的成熟经验对高职院校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即首先由专业带头人关注和负责相关项目与课题的申报,得到批准后,由其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在工作室内搜集与探索课题项目的研究材料及方法,待各类组织工作和责任落实后,再由相关人员组织学生加入,协助专业教师完成子项目。完成后由项目组汇总上报。由此可见,“课题研究型”的工作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研究项目的“反应堆”,学生融入其中,可以锻炼资料检索能力与专业应用能力,专业教师可以研究个人感兴趣的项目,拓展专业的深度与广度,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专业带头人和负责人也可以从中体现组织管理能力,发挥自身的专业水平,直接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三是“市场实践型”服装设计工作室,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师生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是市场实践的主力军,因此,在很多服装类高职院校建设之初与专业设立之始,就大力组织相关人员建立市场实践基地,包括自身建设的场所如工作室,也包括与协办单位及友好合作企业共建的实践场所。高职院校内部的工作室并不完全拘泥于学院内部的教学,除了完成学院下达的任务外,还与各类企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类“市场实践型”工作室通过学院或者系部、专业教师的关系,承接一定的设计、技术任务,在这些设计与技术工作中,相关人员会组织专业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能够在学校里直接通过企业的需求了解市场的需求,加强自身就业能力,提高技能水平,从而尽快融入企业和市场,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院既能得到当前企业发展需求的信息,又可以得到市场最新发展状况的情报,同时也可为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平台,工作室产生的产品的认同度,直接反映着学院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学生的能力水平。可以说,这种工作室运作模式起到了高职院校与市场接轨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可以产生“双赢”的效果。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创意思维型”、“课题研究型”与“市场实践型”三类特点比较突出的服装设计工作室模式类别是当前高职院校工作室发展的主要方向,其中每一种模式都有其侧重点和衍生性。
  高职院校服装设计工作室各种模式类别之间的交融是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适应市场发展的方向。
  “创意思维型”工作室模式虽然侧重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主要用于教学,但也可以联系相关服装设计企业,帮助进行相关的设计创新工作或者进行流行趋势的研究等。有的品牌或者企业要举行发布会等活动,也可以让此类设计工作室参与其中,不仅可以得到更新、更有原创性及年轻化的产品,也有利于企业品牌的进一步推广,由此可以使此类工作室的性质得到合理的有效衍生。
  “课题研究型”工作室模式虽然侧重于学院下达的某一课题的研究,但单纯地进行研究不利于工作室的长期发展,只有使研究深入到市场与企业的设计实践中,或者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进行,课题研究才能突显其实用性。进行课题研究的教师从中也能够了解企业的现状,诸如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怎样研究、能够得到什么效果等等,可以给教师的研究带来更大的效益。参与其中的学生也能尽快融入企业的实际生产中,得到更多的市场信息,同时能够将学校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在与企业接触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能够直接被企业感知,可以为就业拓宽渠道。
  “市场实践型”工作室模式虽然有利于锻炼教师的业务能力与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就与学院设立工作室的目的相左了,并且过于强调效益会与学院的教学脱节,使工作室在学院的地位随之发生动摇。
  由此可见,每一种服装设计工作室运作模式都要把握一定的组织尺度,只有合理综合、融合各类模式类别,恰当地取长补短,才能将彼此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学院工作室的课题研究能够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创意思维的扩展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加上市场实践的锻炼,这样的三位一体式的工作室建设机制与教学模式势必会使高职院校的工作室建设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产生更加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松涛.成衣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美)丽塔.流行预测[M].李宏伟,等,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3](美)凯瑟.服装社会心理学[M].李宏伟,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黄永利(1977—),男,江苏常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教师,江苏裳仪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设计总监,东南大学在读研究生。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