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234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作者:易兰华 邬移生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国际贸易专业
“234模式”课程体系的含义
“234”多重层级模块式课程体系(以下简称“234”模式)是我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总结实践模块式技能组合课程模式(MES)、职业群集课程模式、集群式模块(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基础上构建的一种更适合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际的新课程模式,是对国内外模块式课程模式的总结与发展。该体系的具体结构如表1所示,体系中各小模块的课程设置及实训保障如表2所示。
“234模式”中的“234”指的是课程体系所体现的“双证结合”、“三重教学”、“四层能力”的三大特征。“2”即“双证结合”,指围绕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开设专业课程,各课程教材直接采用考证教材,真正做到教学与考证相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3”即“三重教学”,指每一门相关专业课程都由理论讲述、课堂实训、课外实训(含集中模拟实训和校外实习两种形式)三个子模块构成。“4”即“四层能力”,指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由综合素质模块、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式、“零距离”就业模块四个层次构成。“模块式课程”是指构成职业群各岗位专项能力的课程体系实现模块式结构,每一个能力模块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能力目标。
“234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234模式”在具体操作时,遵循“多重教学、多证考核、多职业岗位能力”的总体原则构建课程。其中,“多重教学”是指采用正常课堂教学进行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训外,通过集中软件模拟实训、企业实习等多种途径进行职业教育与技术培养;“多证考核”是指参加海关、质检总局、商务部等相关部门组织的国际贸易相关职业资格考核,以获得多个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多职业岗位能力”是指培养、考核学生的多种职业岗位能力。“234模式”要求学生除了熟练掌握某一基本职业岗位能力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实现“一精”外,还必须掌握国际贸易中其他2~3项职业群专项岗位能力,实现“多通”,以培养复合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34模式”课程体系的实施要求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课程模块体系我院在“234模式”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紧紧依托社区、沿海各人才市场与相关外向型企业、历届毕业生等开展市场调研,随时了解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并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在综合考虑本专业适用岗位(群)及其能力需求的变化、新生知识与能力的变化、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对课程体系加以调整,以突出市场需求的相关岗位(群)能力的培养。
“双证结合”:专业技能模块教学与考证相结合在“234模式”下,职业技能模块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岗位专业能力为主,从教材的选购与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入手对各岗位(群)的教学进行了大胆有效的改革。各模块中的主要课程直接选用相关考证教材,按考证要求组织教学,侧重于对学生实际业务岗位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以达到实际工作的要求,真正做到教学与考证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岗位(群)适应能力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各种考证的通过率,使学生毕业时均能有“双证”在手,为实现“零距离”就业增添了一份较重的砝码。
“三重教学”:淡化抽象的理论讲授,凸显实践性教学(1)强化课内实训,使课内实训成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234模式”中的绝大部分课程均分为理论讲授、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训三个子模块。在课堂教学中,我院大大提高了各小模块中“课内实训子模块”的分量,大大增强了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力度,夯实了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2)采取多种模拟仿真手段,加大校内课外集中实训力度。在校内建立了各种实训场所,引进了大量的设备与软件,通过在校内对各门专业课程进行课后为期1~2周的集中实训,使学生在模拟仿真的岗位(群)工作情境中熟悉相关岗位(群)的操作流程与技能,进一步为其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铺平道路。(3)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确保校外实训与毕业实习正常进行。从2004年起,我院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上岗前的多形式的系统训练,最终形成学生“零距离”就业的综合能力。
“四层能力”:实现素质教育与“零距离”就业能力的统一“234模式”以培养高级应用型外贸人才为目标,根据教育的规律,从高职教育自身特点出发,整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综合职业素质模块(以素质教育为主)——基础职业能力模块(以基础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兼顾岗位专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模块(以岗位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主)——“零距离”就业模块(以培养“零距离”就业能力为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以“零距离”就业能力培养为统领,首先,通过确保综合职业素质模块的教学,强调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习态度、职业态度、身心健康的培养,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其次,通过基础职业能力的培养,夯实学生的能力基础;再次,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力度强化学生就业能力;最后,通过模拟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为完成从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与基本素质形成到“零距离”上岗的平稳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推行现代教育技术(1)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我院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求教师根据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提高教学效果。(2)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我院所有课程都有电子课件,可采用多媒体教学,部分专业主干课程还有立体式的教学包。同时,大多数课程是上一次理论课就进行一次实验,这样可以及时消化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改革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使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为了配合“234模式”的实施,我院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起来,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形成了全面的评价机制。必修课课堂教学部分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课内实训成绩以平时成绩的方式计入期末成绩;选修课课堂教学部分的考核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对于部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取笔试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部分课程,则采取以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方式为主的考核方式。课外实训子模块的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全部实训流程,综合考虑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及实训报告的档次界定其课程成绩;对部分行业认证、职业资格证书等认证课程则通过认证考试加以确认,以认证考试的级别或成绩为依据。
“234模式”课程体系的推广价值
实施“234模块”课程体系,通过“双证结合”的方式,在提高学生岗位(群)适应能力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各种考证的通过率,为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就业增添了一份较重的砝码;通过理论教学、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训“三重教学”,凸显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力地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零距离”就业铺平了道路;通过综合素质模块、基础职业能力模块、职业技能模块与“零距离”就业模块“四层能力”的培养,以“零距离”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夯实学生基础的同时,重视学生多种岗位能力的培养,避免了专业口径偏窄、课程设计缺乏统一的科学理论与方法指导的问题,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与转岗的能力。因此,这种新型的课程设置模式可以解决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专业口径过窄、培养模式单一、就业面窄的问题,是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林晓亮.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6,(29).
[2]陶剑文,黄崇本.基于“平台﹢岗位”的“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3]丁佩芬.面向职业岗位的系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作者简介:
易兰华(1969—),男,湖南新化人,硕士,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高职教育。
邬移生(1973—),女,湖南新化人,硕士,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哲学、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