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基于协作探究学习的“光的干涉”教学设计
作者:杨 红 黄生训
关键词:大学物理;光的干涉;协作探究学习;教学设计
协作学习又可称为“交互式”教学,它是支架式教学思想的体现。这种教学以对话为背景,着眼于培养学生以特定的、具体的、用以促进理解的策略,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无论是物理概念,还是物理定理的教学,只要设计合理,都可以开展协作探究学习。
协作探究学习设计步骤
分组分组协作探究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相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健康情感的形成。
任务驱动,进行协作探究学习在分组确定后,开始在实验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驱动,控制组仍以常规教学为主。具体过程如下:(1)根据教学内容,教师提供一些题目供参考,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小组间主题可重复),明确小组学习目标。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将学习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应尽量帮助实验组学生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包括问题情境、协作情境、学习资源情境等。并将这些情境的创设集中蕴含于主题作业中。所谓主题作业并非平常意义上的作业,它除了能促进学生达成所学知识外,还要能吸引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在探究中不知不觉的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因此主题作业应当有趣并最好与学生生活、认知相关。学生在学习时不仅学到了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还能通过网络资源了解与主题相关的知识。(2)根据每次主题由学习委员组织小组长讨论制定评价量规。(3)本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讨论,制定工作计划和流程。(4)按照研究计划,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搜集、查阅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进行探索学习。(5)组长定期召集小组成员活动,每个成员汇报自己的资料,汇报完毕进行讨论,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料,找出欠缺的部分,继续分头研究。经过几轮的探索交流,最后综合全组的意见,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由统稿人完成研究报告,由制作人制作演示文稿。(6)将研究成果做成网页或幻灯片,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汇报。汇报过程中可以穿插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要通力协作,保证汇报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本组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并且能沉着应对老师和同学的提问。每一个小组成员负责准备一部分内容,回答问题力争切中要害,如果一个人回答不完整,其他人可以进行补充。(7)评价,主要形式有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组内他评。组间互评:由学习委员当主持,由每组组长当评委当场按量规打分,所得总分为a1;教师评分:教师评分为a2,则该组得分为a=a10.5+a20.5;组内他评:组长按组员贡献大小和表现给每位同学评定成绩b,则每位同学本次实际得分为ab/100。这样既加强了组间竞争,又提高了全组学习动力。通过组长对每位成员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组员的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8)及时收集学生每次成绩,并将成绩录入到数据库中作为平时成绩部分,以便与期末考核成绩相结合。同时,也体现了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原则。
基于协作探究学习的“光的干涉”教学设计
下面我们以“光的干涉”这一节为例,借助“英特尔未来教育”中的探究学习模式,说明怎样进行协作探究学习。
协作探究学习的任务主题可采用问题的形式进行布置,本节主题为“光是一种波吗?”
具体主题设计中的问题又可分为基本问题、内容问题和单元问题。基本问题直接指向学科的核心思想和关键探究,更具广泛意义,更具穿透力和挑战性。应当指出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之间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好像落在某一连续体上的影子一样,没有明确界限。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追求问题设计的更高层次,这也对教师的知识外化提出了一定要求。内容问题来源于大学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大多涉及事实性知识与基本技能,都有明确的答案。这类问题是学生发展高级物理思维能力与技术所必要的知识基础。如怎样获得相干光?干涉条纹的特点是什么?如果学习与探究仅仅停留在回答内容问题的水平上,那么学生所做的不过是寻找一些书本上的现成答案,运用的不过是低级的思维技能。所以,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我们以单元为背景,给学生提出一些开放的、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他们运用聪明才智才能回答的问题。当这类问题与固定的物理主题相关时,我们就称其为单元问题。如:光是一种波吗?或怎样进行光的本性的探究?这些问题不是靠简单的“是”与“不是”能回答的,它需要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光的基本知识,并进行分析后才能得出答案。
“光的干涉”这一节教学计划见表1。
教学设计见表2。
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教师应为学生设计一套用以提供反馈的课后作业。反馈是不断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依据。这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反思性”或“回归性”。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样性。题目难易层次多样,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让不同学生的科学素质都能得到提高。二是针对性。针对教学重点、学生的薄弱环节、课堂上难以实施的环节(如收集资料、实验探究)等方面来设计。三是时代性。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物理知识,激发和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四是可行性。如题量是否适中、能否收集到必要资料、能否找到必要器材等。
参考文献:
[1]Rosenshine,B. &Meister,C. 1994. Reciprocal teaching:A review of the research[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4(4):479-530.
[2]雪兰.《大学物理》教学实践之我见[J].技术物理教学,2006.14(1):7-8.
[3]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J].外国教育资料,1999,(1):36-39.
[4]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48.
作者简介:
杨红(1974—)女,湖南宁乡人,硕士,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