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
作者:梁里宁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高等学校学生计算机知识的起点不断提高等特点,如何深入开展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一直是各级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所关心、研究的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程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的讲解,旨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使用计算机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情况是,一年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发展极不平衡,来自大中城市和重点中学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高于来自农村和普通中学的学生。许多重点中学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而日益增加的家庭计算机为部分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并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极不平衡,既有相当精通的,也有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目前,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多数还是分班统一教学,统一进度,统一考试。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教学内容信息量少,深度不够,对当前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只限于一般性介绍;(2)教学方式还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课堂讲授过细、过多,学生缺乏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3)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未能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手段辅助教学,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4)教学模式单一,内容取舍缺乏针对性,难以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而且教学与应用脱节;(5)教师教学工作量过大,缺乏应有的培训和进修,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对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使之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对教学改革的思考
必须转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观念掌握和运用以计算机为主导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对每个学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该把对学生普及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迅速转变到提高其信息化素质和信息化意识的轨道上来。《大学计算机基础》不能刻意强求其系统性、完整性,而是更应该强调其应用性、服务性。这门课程的作用重在帮助学生培养计算机应用的意识,帮助学生将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本专业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渗透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这种意识的培养需要依赖广泛的计算机应用环境的熏陶,而绝不是通过一二门课程的学习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当前,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似乎仅仅是学习独立的一门课,学完以后取得学分就万事大吉,教学与应用明显脱节。这种倾向必须改变,既要强调学生应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也要强调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培养了这样的能力,才能摆脱学习内容与机器配置太密切的弊端,学生也才能真正做到一专多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应该进行改革目前,不少高校在大学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了分班。这种做法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即在新生入学之初就进行类似英语的计算机水平统一测验,根据测验的成绩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允许免修或免听课。此外,还可以考虑对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结构的特点划分模块,由相关的知识点组成独立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学生只要在一定时期内分别通过各模块的考核,即可获得课程相应的学分。这种模块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进一步系统化,适应了计算机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可以随时根据计算机技术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并及时地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结构,在不同的模块之间形成新的组合,以满足今后教学的需要。譬如可以将全部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处理软件、多媒体技术、网络基础等几大部分,采用讲座的形式,供学生自由选听。已掌握的内容可以免修,已全部掌握的,则可以全部免修;某一时间不方便,可以另外选择听课时间;某些内容一次没有掌握,可以再次选听。教师只是按照要求循环讲授,必要时可根据学生要求进行调整,并提供指导,学习的主动权主要由学生自己掌握。同时,取消集体上机,机房向学生全面开放,定期向学生发放上机卡,鼓励学生课后及时和按时上机练习,时间和方式由学生自由选择,机房工作人员负责提供一般性的答疑和辅导,共性问题由教师集体解答。对考试模式同样也要进行改革,除定期组织的统一考试外,还可以实行更灵活的个别化随机考试制度,学生可随时自由报名参加,全部采用网络化的上机考试和自动评卷模式。学生上机考试完毕,马上就可以得到考试的结果。一次考试未能通过,可以再考,考试次数不受限制。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内,不能通过考试的作不及格处理,并记入学籍记录。
精简课时,更新教学内容,努力革除“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实行启发式教育,精讲多练,突出应用针对当前计算机应用发展的特点,应减少一般性知识的介绍和演示,增加实用性内容,从而实现与当前应用技术的全面接轨。考虑到计算机应用软件多数具有联机帮助的特点,对于具体的操作方法,鼓励学生在上机操作时直接查阅,课堂上不作过多的讲解,着重介绍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向学生演示各类应用软件的功能特点、注意事项和实用技巧,突出重点,增加深度。引导学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及实际能力的培养,突出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并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利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为避免学生出现学习计算机目的不明确的倾向,一方面,要增加课外练习作业,另一方面,应创造环境和条件,鼓励横向渗透,大力提倡同期开设的其他课程向学生布置有关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作业,使《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有机结合,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全面改进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授课效率积极开发和编制多媒体教学软件,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教学。特别要大力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逐步将传统的教学活动转移到网络环境。目前不少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已走上了正轨,教师和学生的上网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的作用,具有巨大的技术优势和发展潜力。现代大学生特别强调的是必须具备操作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具备了这样一种能力,就掌握了获取外部信息以及与外界进行交流的方便快捷的途径,这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应该在这方面走在前面,除了将成熟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存放在校园网的服务器上,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学生自学外,还应该加大在多媒体和网络方面的教学力度,并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网上的教学活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地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指导、组织者,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发现、探究者。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交流,包括讨论、答疑、交改作业等。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教学方面的需要,同时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及开展科研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与教学水平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多数长期耕耘在教学第一线,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较少有机会参加科研工作,缺乏进一步培训、进修的机会,往往容易造成知识老化,这一点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非常不利的。而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又在教师,提高教师的知识素质和业务水平,是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师资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进一步加强培养骨干教师,引进优秀人才,使教师队伍得到充实和提高;要求教师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了解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向,学习计算机新技术,胜任计算机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提供多种机会,让教师外出参加各种计算机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与同行切磋交流,及时了解计算机教学的新趋势,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强教师工作的考核,完善考核制度,提倡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征求意见稿)[J].中国大学教育,2005,(5).
[2]张钧良.中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后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02,(6).
[3]杨振山,龚沛曾.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梁里宁(1968—),男,广东肇庆人,工学硕士,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