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对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现状的调查与讨论
作者:邓凤霞 史晓华
关键词: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定位;顶岗实习;课程设置
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在高职院校的开设历史较短,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1986年,原国家科委制订《中国生物技术政策纲要》时,将生物技术定义为: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新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其中“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指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原料”包括生物体的一部分或生物生长过程中所能利用的物质,诸如各种有机物、某些无机物及矿石;“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则包括粮食、医药、食品、能源、化工原料、金属及其他材料等;而“某种目的”则包括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环境污染物监测、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环境修复等。从概念上可以看出,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是一个涵盖领域非常广的专业。
专业现状调查
下面根据调查结果就山东省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招生规模、专业定位以及就业情况等作简要介绍。
招生规模在2007年山东省教育厅发布的招生计划中,全省共有24所高等院校开设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招生人数1500多人。其中,开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有17所,招生人数1100多人,占总招生人数的70%以上。另外,在生物类相关专业中,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是招生院校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个专业。
专业定位由生物技术的概念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涵盖领域非常宽泛的专业,早期只有食品与发酵一个专业方向,但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专业范围被大大拓宽,包括了生物制药、食品发酵、环境保护、动植物细胞培养、生化工程、农产品深加工等。下表是山东省的4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该专业的定位状况(资料来自各校网站)。可以看出,每个学校的专业方向都很宽泛。
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首先是高等院校,它不同于中等职业学校,也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学生比起中职学生的优点在于基础知识更厚实,技能更强;而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他们不但专业基础知识“够用”,还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开设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山东省各高职院校为实现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专业知识教学以实用为准;同时注重加强校内实验实训课程建设,实验实训课时一般不低于总课时的50%,各校有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期,让学生在企业里实践,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就业情况根据对网上招聘信息的统计,生物技术类人才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尤其在销售、质检、化工等领域。但是这些招聘信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都希望所聘员工专业对口,且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直接进入工作状态。从山东省各职业院校的调查得知,直接向生物技术类专业招聘人才的用人单位比较少,很多岗位的专业要求是食品加工、医药销售、化工等。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人才应聘时多是在完全对口的专业人才被选择之后才被考虑录用。
讨论
在很多网站上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帖子,就是“十大名不副实的专业”评比,多数评比结果是生物技术专业名列榜首,原因就是该专业考生的考分一般都比较高,但是就业却比较难。有些高职院校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在发酵领域,但由于发酵是一个传统的行业,技术含量有限,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为高层次生产和管理人员,对于一线操作任务,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多由农民工来完成,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有限,所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甚理想。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是一个就业领域很广的专业,有些高职院校将该专业定位在一些新兴方向上,最典型的就是医药销售。近年来,人们对医药和保健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严格,医药销售不再是凭着一张嘴就可以进行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由此看来,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定位对该专业的就业情况有很大影响。另外,在就业状况调查中还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有顶岗实习经历的学生,其就业率远远大于未经过顶岗实习的学生。前面也提到过,很多企业都要求学生有工作经验,所以,顶岗实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虽然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就业情况整体不如医药销售、生物化工、食品加工等专业,但是每年的招生情况却是最好的,这是由于报考学生对生物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这也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开设院校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原因。对于高职层次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要想更好地实现学生就业,首先,要在专业定位上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社会大量需求或即将大量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其次,要通过课程设置,使学生既掌握够用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该专业特色鲜明,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进而确保该专业拥有持续不断的生源。
参考文献:
[1]姜先荣.做好新形势下应用型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6).
作者简介:
邓凤霞(1980—),女,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改革。(本文责任编辑:谢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