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作者:金学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
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自身定向性、直接性、兼容性特点和旅游行业的特殊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基层劳动者。职业教育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知识、态度,培养人才的规格要符合具体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具体要求。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职业生涯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成就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先学会生存,才能更好地生活,做好工作才是安身立命之本。所以,中等职业教育首先要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
以人为本职业教育具有天然的社会属性和工具价值。也正因为如此,职业教育往往以职业为基点展开教育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但由于缺乏对人与职业内在关系的科学把握,忽视职业是人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职业教育实践时常出现“只见职业不见人”、“人被职业所异化”、“人被职业技能所淹没”等现象。职业教育固然有其本身独特的一面,但它的最终本质、最终目的要遵循其上位概念所具有的更一般的规律,即体现作为教育的一般本质和一般目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展人、解放人,不仅仅是职业的准备和就业的需要。教育本质是建构人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人性的张扬。中等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应以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核心。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效率。人的实践能力的高低归根结底是由实践的性质、广度与深度不同造成的。因此,实践能力的提高要依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较高的实践能力反过来又有助于扩大实践的广度、深度,提高实践活动的效果,从而有助于提高其他各项能力。能力的发展又为进一步掌握知识、技能准备条件。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和技能水平的高低。所以,应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通过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其他能力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直接就业,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是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学校的最大特色。实践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学校培养学生成效的高低,此外,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高低最终也反映在实践能力高低上。
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作为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既要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具有实用性,又要依据经济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超前性,还要根据本地实际优化课程资源,从而实现“求质量,讲效益,重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办学思路不明确,课程设置盲目,与市场需求脱离,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失当,这些问题仍然是制约旅游专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课程设置脱离市场需求适者生存,中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紧跟市场的发展变化,以取得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然而,我国许多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离,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前期市场调查研究,缺乏可行性分析,忽视组织设计环节。课程设置有时仅靠跟风、效仿,甚至是照搬其他院校或相近专业,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可言。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大量毕业生就业难。
学术型价值取向,重理论、轻实践中职学校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着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区别,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应在“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基础上,朝“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突出旅游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目前,在课程设置方面,旅游类中等职业学校概论性、理论性课程的设置与国际接轨较快,但操作性、应用性课程要么设置较少,要么设置后缺少有经验的教师讲授。许多旅游类学校仍然以学科本位的传统课程观设置课程,学科中心的倾向明显,联系实际则考虑不够,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无法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而在技能培训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技能培训体系,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无法适应旅游行业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规格多变的状况。
课程设置质量不高,缺乏创新目前,我国旅游业已进入了以市场为主导,科技创新、持续深化的发展新阶段,要求旅游院校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充分结合旅游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并随着国内外形势和要求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改进、完善课程设置,培养出实用的创新人才。旅游类中等职业学校应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结合管理模式、市场需求及相应的资源水平,借鉴、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
专业课程设置随意,内涵不明确专业课程作为旅游类中职学校课程的“灵魂”,在“重基础、强技能”的原则下,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强调适用及创新的同时把握好与市场需求的关系,突出专业特色。可以说专业课程的设置对于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举足轻重的。然而许多旅游类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专业课程设置随意,内涵不明确;(2)课程设置缺乏衔接性,特色不明显;(3)课程内容选择上存在弊端。
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结合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课程观。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服务于特定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市场对技能应用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同时,也要处理好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强化职业素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课教学,为终身教育及学生整个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必须突破从传统教育发展而来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专业教育与素质培养相渗透的教学体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等职业学校能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课程设置需要有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后盾。为此,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求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比如公共课教师,要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特点、培养目标、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及其应具备的各种基本职业能力有所了解;专业课教师还应熟悉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具备与所授课程相关的职业技能;从事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师,至少应达到技师以上的实践水平。其次,立足校内,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个人基本素质。(1)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利用暑假或以脱产学习的形式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这些教师已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理论基础好,对岗位能力要求能够做出准确分析、判断,回校后对其他教师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帮带作用;(2)通过岗前培训、攻读硕士研究生、电脑培训、教工技能竞赛等多种途径,帮助教师提高个人基本素质;(3)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以优厚待遇聘请部分来自企业一线,接触实践机会多、时间长,对岗位能力熟悉,确有专长的优秀从业人员来承担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
开设集群式模块课程集群式模块课程以“宽基础、活模块”为主要特征,是结合中国国情和职业教育特点,借鉴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和经验创建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国内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总结。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内部结构分为“宽基础”阶段和“活模块”阶段。第一阶段,即“宽基础”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工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一般由四大类课程组成:政治文化类、公共关系类、工具类和专业基础类。第二阶段,即“活模块”阶段所学习的内容,针对某一特定工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以技能培养为主。“活模块”又可分为“大模块”和“小模块”,每一个“大模块”中又包含若干个内涵相同的“小模块”,每个“小模块”针对一个工艺流程或一种加工方法,其内容是完整和独立的,操作水平是可测量和可考核的。集群式模块课程不仅为学生进入一群相关职业作准备,提供与这一职业群相适应的基础课程,还设计了与这一职业群中每一种职业对应的“模块”。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是可以提高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应变能力,使毕业生获得在一类职业群中广泛就业的可能性;二是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这类职业群中转换职业,而不需要经过再培训;三是使毕业生在离校前得到针对性强的培训,就业时能顺利顶岗。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林瑾.论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计[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3]张蕾.市场需求与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4]陈晓冬.职教师资必须回到行业进行再培训[J].职教论坛,2003,(5):56-58.
作者简介:
金学文(1969—),男,江西波阳人,东莞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本文责任编辑:谢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