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实践浅说
作者:陈学梅 许 宁 徐建良
关键词: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而专业课程改革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反映了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内涵,也反映了高职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我国设置化工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多,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据调查,大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采用的是学科式或准学科式的课程模式,基本上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版,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尚未实现向能力本位转变,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还停留在概念层面,课程改革尚不能与时俱进,学习外国经验与结合国情、省情的关系尚未处理好,高职教育的特色难以彰显,培养出来的学生较难很快适应社会需要。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校企合作,在课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实践证明,新的专业课程更具高职特色,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使专业人才培养更能满足化工职业岗位与岗位群的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高职人才的价值定位与功能确定,只有培养适销对路的学生,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对于面向化工生产一线岗位工艺操作与控制、工艺运行及技术初级管理等相关职业岗位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通过校企合作,以企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等信息为引导,科学、准确地确定专业的角色与功能,转变办学思路和理念。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校企合作:一是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确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层次要求与职业能力标准;二是聘请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事业(特别是著名企业)专家参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三是寻找“订单”协作单位,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方案。认真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切不可草率行事或随意参考一下别人的东西便匆匆成文。这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根据化工职业岗位与岗位群的需要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总体方案,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与依托。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及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体系的正确定位与及时应变。高职课程体系应突出综合运用知识的鲜明特色,使学生掌握综合了不同能力模块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专业技术、与技术相关的专业理论、文化知识、与岗位相关的法规要求、与合作相关的人际规则等)。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开展校企合作,构建合理的人才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针对就业岗位群,形成岗位工作内容分析表,并将其转化成知识能力,制定课程标准,合理组建课程结构,以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本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由六大模块构成,分别是公共基础模块、职业基础模块、化工单元岗位操作技术模块、化学反应器岗位操作技术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与选修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门课程组成,每门课程都确定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考虑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还需考虑满足学生知识内化、迁移与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需求。
诚邀企业人员共同编写专业课程立体化教材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对化工生产过程原理的理解和生产过程的控制能力,传统教材比较抽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必须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工具为手段,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个性化、立体化的教材(纸质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编写。立体化教材编写不会一蹴而就,必须通过校企通力合作,才能编写出满足岗位、岗位群职业综合能力需求,适合当代高职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精品教材。应以纸质教材为教学主体,以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为辅助手段,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岗位、岗位群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转化为课程所涵盖的知识体系,形成纸质教材;通过产学结合从企业收集生产装置、生产过程的影像、录音、图片、资料等,制作成具有系统性、真实性的多媒体课件。网络教材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其容量大、界面友好、设计合理,符合教学规律,重点、难点突出,构图取景有较高的艺术性,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集、学习指导书配套齐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立体化教材突破了原有课堂教学的局限,能借助自身独立的双向沟通功能,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节约很多备课时间,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学生的实际状况,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主编或参加编写,共同完成教材建设。
实施“教、学、做”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传授知识,对于缺乏工程概念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化工生产技术,学习操作技能,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即使安排了实训、实习环节,所选择的实训内容与场所也往往是根据学校现有的实训条件,而不是根据专业特点加以确定。这样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教师教学费时费力,学生难于理解,有的学生甚至放弃了本门课程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可接受程度,灵活变换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我院在立体化专业课程教学中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模拟的生产装置、多媒体、仿真设备模型、实物等融为一体,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教、学、做”一体,在职业情境模式下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坚持全过程跟踪,确立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的多样化考试模式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学内容、新的实施手段必将带来新的考试考核方法。必须摒弃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制度,建立合理的新的评价体系。我院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按阶段、分层次根据知识、能力、素质确定考核细则,并坚持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确定评价标准。在考试考核形式上,有笔试、电子试题库计算机考试、以任务为驱动的技能操作考核与现场问答等多种形式。按照新的评价标准实施考核,学生的综合成绩良好,与企业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基本吻合。
我院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改革是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在整个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大系统中进行,而且本身的运作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效的高职专业课程改革既需要对课程目标、课程体系与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等加以科学设计、组织实施,还需要不断建立与完善校企合作的课程改革保障体系。只有实施校企合作,才能推动高职高专课程改革,才能培养出“留得住、放得下、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必须立足地方,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直接参与,营造有利于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公共平台。
参考文献:
[1]周济.产学研结合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4,(6):1-2.
[2]束剑华.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与方法探讨[J].职教论坛,2006,(3).
[3]张映光.试论立体化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6,(3):60-62.
[4]黄崇本,陶剑文.高职课程改革新趋势分析与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7,(4):54-56.
作者简介:
陈学梅(1966—),女,江苏吴江人,高级工程师,副教授,主要从事化工工艺教育,研究方向为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