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从社会学角度探析农业中职教育招生难问题

作者:陶佑强 梁 桂




  摘要: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社会学角度看,其根源是农业生产者的社会地位较低。因此,只有改善和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
  
  农业中职教育面临招生难的困境
  
  大学扩招,“普高热”持续不减,给农类院校招生带来了巨大冲击。特别是处于农类教育最底层的农业中职教育,呈现急剧萎缩的局面,很多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传统农类专业正在慢慢消失,只有畜牧兽医类专业勉强维持原有的规模。这种局面对解决“三农”问题是相当不利的。农业中职教育招生难的困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农业中职教育在校生人数少招生并轨以后,农业中职教育招生人数急剧下降,特别是农作物类专业几乎招不到学生,很多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只好改变办学方向,有的把主要精力放在办高中,有的大力开发工科类专业,已经名不副实。以广西为例,全区8所由农业厅管辖的农业中等职业学校,有7所已经以非农专业或高中为主,农类专业在校生所占比例非常小。只有一所农业中等职业学校靠畜牧兽医专业支撑着,但近年来招生人数也出现下降趋势。多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调控下,全国中职教育的总体规模正在逐年扩张,而农业中职教育的招生人数却逆势下降,不但相对数在萎缩,绝对数也在萎缩,招生形势非常严峻。
  农业中职教育招生成本高在教育产业化的大潮中,中职教育招生可以说已经进入市场化运作时期,为了招揽生源,每个中等职业学校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打广告、搞关公、成立专门的招生队伍、组建庞大的招生网络等等,市场营销的理念与手段全面运用到招生工作中,竞争非常激烈。生源介绍费的标准越来越高,并且逐年上升。尽管教育主管部门明令禁止招生支付生源介绍费,但在利益驱使下,为了生存与发展,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招生困难的学校,不得已而为之。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核算招生成本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新生入学一个学期后才能收回招生成本。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弱势的情况下自然无法超脱,不但招生投入巨大,而且收效甚微,难以扭转招生人数逐年下降的趋势。
  农业中职教育生源文化基础差由于农类专业历来在社会中声望不高,中考分数较高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愿意选择农类专业,导致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文化基础相当差。可以说相当多的学生根本就不具备学习专业技术所需的基本文化知识条件。
  农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前景不容乐观我国当前加快了工业化建设进程,非农专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并且就业环境越来越好,这必然会给本来就举步维艰的农业中职教育带来更大的压力。按照某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工业化必然会促使农业人口逐渐向工业领域转移,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会逐步下降。近年来,农业中职教育招生人数呈下降趋势与这一大气候相一致。因此,农业中职教育的招生前景不容乐观。当前,每一所农业中等职业学校都在想方设法开辟非农专业,谋求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农业中职教育招生难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基本理论由于存在各种社会差别与社会不平等,全体社会成员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的社会位置上,从而形成了各种高低有序的社会阶层,这种现象在社会学中称为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首创社会分层理论,他提出了划分社会层次的三重标准: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文化标准。现代社会分层理论虽然明目繁多,分层标准五花八门,但基本特点依然源自韦伯的分层模式。当代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倾向于将职业作为社会分层标准,因为现代人的财富、权力、声望大多来自于其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的职业联系着不同的报酬、福利、特权与声望,所以职业能从整体上折射出个人的社会地位状况,社会分层现象表明了社会成员在某个时点上的社会位置。从较长的时间段来考察,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是经常发生变动的,这种现象在社会学中称为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可以分为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社会学家研究的重点是垂直流动,因为无论社会成员的个人表现还是整个社会的结构性质都受垂直流动的影响。社会分层是产生社会隔阂与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人们不可能完全消灭社会分层现象的情况下,合理的社会流动可以抵消社会分层的负面影响。在提供平等流动机会的社会中,社会分层往往能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内在潜能,促使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个性,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
  教育的社会分配作用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类型的选择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有很多,社会学家已经识别出来的主要有社会结构因素、社会出身或家庭背景、个体特征、自然因素和教育因素五大类。前四种因素对于个人而言,要么是不可控制的,要么与教育关系密切。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因素已经成为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或文凭、学历等)成为人们获取社会资源、向上流社会流动的一项重要指标和条件。教育社会学中的分配理论认为,教育是对人进行合法分类,并权威地将其分配到社会各个位置的一套制度化规则。布劳和邓肯的研究证明,教育对于人的地位获得具有直接影响,尽管有时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因受教育而提高。教育对个人职业的影响,即使在晚年仍然产生较大作用。因此,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人们选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个人社会地位的升迁。由于教育的社会分配作用,选择何种程度与类型的教育就预示着选择了在未来社会中处于何种社会阶层的职业。
  农业生产者社会地位较低是导致农业中职教育招生难的社会根源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或中职教育,接受非农中职教育或农业中职教育,都与个人未来的职业与社会经济地位密切相关。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直接从事第一线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的初、中级技术工人,普通高等教育则主要培养从事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的专门人才,后者的培养目标比前者的培养目标在社会中的地位要高。由此可见,“普高热”的出现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初、中级技术工人在社会上的声望与收入历来相对较低,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必然会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选择接受农业中职教育,造成农业中职教育招生困难。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农业的弱势地位就一直没有改变过,农业平均投资收益率低于工商领域的事实也一直没有改变。尽管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但仍然离不开政府的大量补贴与扶持。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农业和农村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三农”问题仍然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2007年末,“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中央党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单纯务农的农民成为“改革受益最少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想在短期内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社会声望与收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农业中职教育招生难不会是暂时的,而将是长期的。
  
  应对农业中职教育招生难问题的设想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的分析中得出的科学结论。农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始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与战略性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业教育。农业中职教育作为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加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只有改善与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农业中职教育招生难的困境。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应对农业中职教育招生难问题的设想: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优化农业就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广泛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农民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分散经营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方式。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规模小,投入有限,因此仍以手工劳作为主,生产设备简陋,工作环境和条件差,生产效率较低,收益也相对较低。要改变农业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局面,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优化农业就业环境。
  从制度上提高和保护农业技术人才的应得利益农业技术人才一般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工作与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而且得到的报酬并不高,这与农业生产效益有限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人们把农业看作“艰苦行业”的主要原因。要发展农业,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从制度上提高和保护农业技术人才的应得利益。这样,农业技术工作岗位才会后继有人,才能够吸引素质更高的人才走上农业技术工作岗位,农业生产才能获得稳步健康的发展。
  进一步建立、完善与贯彻农业就业准入制度推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意义在于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提高效益,保护消费者利益等。推行就业准入制度的同时意味着提高就业门槛,对保护现有从业人员的应得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这项工作已经在农业领域开展,但主要停留在职业资格认证方面。必须进一步完善与贯彻农业就业准入制度,使之落到实处。
  深化农业中职教育改革招生并轨意味着农业中职教育的社会角色需要改变。招生难可以认为是农业中职教育的社会角色转换没有到位所致。因此,必须不断深化农业中职教育改革,使农业中职教育做到与时俱进。农业中职教育主管部门应重新整合现有的农业中职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率,发挥规模效应,树立农业中职教育的品牌,同时需要对农业中职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开辟新的教育市场,寻找新的生源。现在坚持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大多数人仍然是农民,笔者认为,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应成为农业中职教育的主战场。可喜的是,各个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农民技能培训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陶佑强(1970—),男,广西柳城人,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讲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专业教学。
  梁桂(1971—),男,广西蒙山人,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农业中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