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论高职婴儿保教专业的设置与建设

作者:蔡 俊




  摘要:我国0~3岁婴儿保教工作正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社会化的婴儿保教机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婴儿保育教育师资专业性的缺失成为保教工作的主要“瓶颈”,这一背景对高职院校设置婴儿保教专业提出了现实要求,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办出婴儿保教专业的特色是本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高职院校;婴儿保教专业;专业设置;专业建设
  
  随着早期教育科学的快速发展,先前关于婴儿期的界定由多元逐渐趋同。现在一般将认知策略、同伴关系发展、个性特征等要素纳入婴儿期,因此婴儿期扩展到0~3岁。通过对0~3岁婴儿的保教促进儿童发展已成为社会和家庭的共识,婴儿家庭较之以前更加重视婴儿保教工作,同时,社会化的婴儿保教机构亦逐渐增多。显然,婴儿保教机构的师资与婴儿保教机构本身构成教育生态中的共生关系。在当前以至今后的一定时期内,婴儿保教工作的发展可能遇到的主要“瓶颈”将是师资“量”的缺失与“质”的非专业化。为此,设置0~3岁婴儿保教专业,培养从事婴儿保教工作的专门人才,就成为社会发展对相关高职院校的客观需求。
  
  婴儿保教专业设置的基点
  
  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载体,也是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高职教育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并培养专业人才。0~3岁婴儿保教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概言之,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婴儿保教工作的社会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婴儿保教逐渐实现转向,由家庭抚养式保教演变为由家庭与社会化的保教机构共同承担。在此过程中,婴儿保教机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价值是双重的:将家长从婴儿的保教过程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而使其能够更多地从事社会工作;社会化的保教机构在教育方面更科学、更专业化,能够对家长进行科学指导,在促进婴儿发展方面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在保教的理念层面与器物层面(即环境、设备等),保教机构的优势是相当明显的。另外,必须提及的是在独生子女成为主流的境况下,婴儿保教机构能够为婴儿提供同伴群体的环境,对婴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婴儿保教师资的稀缺与非专业化。在婴儿保教机构数量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具备一定素质与数量的师资就成为这种扩张的重要甚至是首要的前提。婴儿保教工作与幼儿园保教工作恰好是一个在时间上连续的过程,二者均可纳入学前教育的范畴,以至于学界提出了0~6岁保教一体化的概念。然而,连续性中又包含阶段性,因为婴儿保教工作有其自身质的规定性,因此,不能将幼儿保教的范式机械地迁移到婴儿保教上。换言之,婴儿保教的师资群体必须建构起专业化的体系,否则必然会影响婴儿的发展。
  在实践中,现有的婴儿保教机构师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尚存在许多问题,择其要者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师资数量上的稀缺;其二,师资的非专业化。事实上,这两个方面是同一话语的不同解读,正是由于数量稀缺才导致大量非专业化师资从事保教工作,也正是由于专业化要求较高导致师资稀缺。目前,由幼儿教育专业背景的专业人才承担婴儿保教是一个主流,他们对于0~3岁婴儿的保教要求缺乏完整的认知,采用的保教方法只是幼儿园保教的简单低龄化,容易导致婴儿家庭对婴儿保教观念的理解混乱与排斥。可见,婴儿保教机构的社会化对相关人才的素质与数量都有迫切的需求,相关高职院校主动适应这种需求进行专业设置,是抓住机遇、寻求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
  
  婴儿保教专业建设模式的探索
  
  要对婴儿保教专业建设模式进行研究,必须对这一专业的性质进行定位。将保教师资放在职业范畴内加以审视,是一个从“准专业”到“专业”演化的过程,要求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维度逐渐达到一定的标准。在这个意义上,本专业的设置与建设回应了现代社会发展对婴儿保教师资成为一种“专业”的诉求。因此,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作如下描述:培养热爱婴儿保教事业,具有良好品格、学养、气质以及演艺才能,有责任感和亲和力,具有与家长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与婴儿护理能力,能够从事亲子园等婴儿保教机构的保育、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新型师资。据此,专业建设模式的构建应以职业素质提升为导向,从课程体系、专业师资建设、实践教学等诸多维度进行考察与探索。
  专业课程模式的建构课程模式关系到专业培养质量,因此编制课程计划时对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要进行科学规划。课程设置必须注重学术性与技能性、综合性与专长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统一性与灵活性、通识类课程与专业性课程相结合,以服务本专业学生成长成才为逻辑起点和归宿。专业课程体系可由以下课程模块构成:(1)通识类必修课程模块,主要是必须开设的公共性质的课程;(2)专业基础与理论课程模块,结合专业发展需要精选专业基础与理论课程,使其真正起到打基础、提供知识支持的作用;(3)专业技能与实践课程模块,主要服务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其中包括见习与实习、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训课程;(4)限定选修与任意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相关课程,进一步拓展专业素质,提高综合能力,增强学生未来就业的适应性。以上课程模块既要相对独立,又要相互联系,使本专业学生在保教理论与技能的掌握、相关法律规定的认知及敬业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提升。为保证课程教学的经济性,可将相关资格认证培训融入日常教学之中,教材选用培训教材,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通过育婴师等资格认证,既可降低学生的有关费用,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与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一支“三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本专业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三结合”是指将专业教师基本定位为三种类型,即学术研究型、课堂教学型、技能培训型,每位教师都应兼具这三种能力,但可以各有侧重。为此,师资队伍建设应注意追求高学历、高职称与追求实践工作经验丰富并举,坚持“培聘结合”的原则,加强与婴儿保教机构的联系,可派遣部分教师到婴儿保教机构参与实践,具体了解婴儿保教工作的实际发展状况,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
  强化实践教学为保证职业能力,必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提供真实性、复杂性、综合性的体验机会,深化学生对教育实践的认识,培养积极的职业情感,深切体会社会的期望与要求;解决课堂学习的滞后性问题,缩小课堂教学与实践的差距,使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工作;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反思自我、锻炼自我的能力,做到实践者身份与研究者身份相结合。
  婴儿保教工作是实践性与研究性兼备的,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某种意义上,婴儿保教工作的实践性更为明显,因此,强化“保”与“教”的基本功是保障本专业特色的必要前提。但研究性亦不可忽视,婴儿保教师资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进入社区、家庭,为0~3岁婴儿的早期教育与综合发展提供科学的、适宜的指导,理论研究能力是婴儿保教师资必须具备的素质。
  
  婴儿保教专业的发展方向
  
  随着早期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步伐的加速,0~3岁婴儿保教事业将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于婴儿保教机构基数庞大与专业化师资严重稀缺的双重因素的作用,不难断定,高职婴儿保教专业在较长时期内会得到迅速发展。因此,注重专业建设内涵的深化,不断加大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以创新的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计划的严格执行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是本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高职婴儿保教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诸如生源质量对专业的制约、培养过程的课程评价、学生就业的指导与安置及毕业后的再培训等等。在更为宏观的视阈,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显得尤其重要。首先,婴儿保教工作应当实行行业准入制度,教师应持证上岗,这里所指的“证”不仅是教师资格证书,还应当包括从业的专业资格证书(如育婴师资格证书),这是婴儿保教工作的高度专业性所要求的。其次,人事、教育等行政部门应设置相应的专职教师编制,在录用、职称评聘等环节为婴儿保教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再次,婴儿保教事业应由多头管理向相对集中管理过渡,为最终实现0~6岁婴幼儿保教一体化提供体制保障。可以肯定,0~3岁婴儿保教专业是一个朝阳专业,必将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但菲.婴儿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反思[J].早期教育,2006,(1).
  [2]杨晓东.高职专业设置:特点、原则及关系处理[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作者简介:
  蔡俊(1972—),男,江苏盐城人,硕士,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发展与科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