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高职冶金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研究

作者:邓英剑 刘忠伟 邓根清




  摘要: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基础,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课程体系建设则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应对高职冶金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加以分析,明确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提出冶金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冶金机械专业;课程体系;能力本位
  
  冶金机械专业是一门知识含量高、应用面广的学科,专业岗位特点突出。我院于1971年创办了冶金机械专业,历时三十多年,对专业教学计划与培养计划进行了实时修正与完善,在专业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0%以上。近年来,随着机械制造业与冶金行业的迅速发展,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希望。高职教育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新的教育种类,针对职业岗位群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要具备一定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主要从事技术应用,要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具有一定的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和一定的横向扩展能力。为实现此教学目标,保证本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不断调整与优化。
  
  冶金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目前,冶金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在知识编排上为了维护学科逻辑结构的严密性,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每门课程自成体系,整个学科的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种课程体系对培养学科型人才是适用的,但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这种课程体系已不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高职冶金机械专业一直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获得本专业工程师初步训练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此目标下,形成了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和以讲授学科知识为主的教材体系,这一课程模式和教材体系专业面设置过窄,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单一化,且缺乏横向联系,缺少灵活性与弹性,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及对人才的要求。教材体系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过强,存在着教材内容与职业岗位相脱节的现象。
  另外,总教学时数过多,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不合理,与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课程体系优化是教学改革的手段之一,即把传统的按学科划分的相关课程按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合理组合,构造板块式的课程体系(专业技术能力模块、专业拓展能力模块、实践能力模块),其指导思想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适应岗位职责为目标,落实职业能力与技能培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通过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达到突出重点、强化应用的目的。
  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的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冶金机械领域职业岗位的需求为基础,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与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点的教学体系,建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优化调整课程体系,拓宽知识层面,强化实践教学。
  
  冶金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措施
  
  冶金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的依据冶金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冶金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为依据,所设计的课程体系必须满足培养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在理论知识上应达到够用,在实践能力上应达到能用;在素质培养上应该包括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创业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考虑到高职生来源于祖国各地,在文化基础、智力发展、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课程体系中必须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是为满足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选修课是为满足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培养以及扩大就业门路的需要。
  冶金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冶金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的目标是体现整体优化,即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要全面兼顾,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要满足地区或行业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建立冶金机械专业课程体系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夯实基础知识。不管行业如何变化,冶金机械专业的支撑技术知识(基础知识)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它将为学生奠定后续专业教育的基础,为其今后的终身教育奠定可持续学习的基础。鉴于教育行政部门允许高职毕业生升入对应本科院校继续深造的政策规定,加上部分优秀高职生也具有继续升学深造的愿望,学校应为其升学提供保障。因此,在建立课程体系时,应考虑课程目标中的学生升学问题。当然,不能将升学目标作为“主角”,否则高职院校将成为应试教育的新场所。
  2.强调岗位针对性。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最大的特点就是“零距离”上岗,使“学生”与“工人”角色实现“无缝对接”。
  3.突出灵活性。由于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体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岗位应变能力才能适应其需求。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大会的“主题工作文件”指出:“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因此,冶金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要构建较宽的专业基础理论框架(本方案将冶金机械专业所涉及的机械技术、机械CAD/CAM及数控技术、生产管理技术、生产现场处理知识等不同程度地纳入课程内容),制定比较扎实的入门技术要求(本方案设置的入门技能课程有制图测绘、钳工实训、车与铣加工实训、焊接实训、机械设备拆装实训、电工、电子实训等)。
  4.体现以人为本的“教”与“学”的合作性。教学是双边活动,既要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讲究教学方法,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也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5.课程内容整合的有机性。课程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常伴随着课程的分解与新课程的产生。要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对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突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删除陈旧的、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相符合的课程内容,增添新知识,从而形成具有冶金机械专业特色的课程。整合后的课程要达到合理组合、优化课程体系、缩减课时的效果。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为例,整合前是三门课程(《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工艺》),总课时大约为240学时,通过有机整合,删除一些重复的内容,现在只有96学时,大大压缩了理论教学课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实践训练。
  6.课程体系衔接的合理性。高职院校与高中阶段教学内容衔接的方式多采用以教学单元为基础的教学单元衔接法,即先将相互独立又各有联系的教学内容按程度深浅分为若干层次,再将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单元衔接起来的方法。这种衔接较为精确,但体系建立与更新的工作量较大。从我院近年来的实践看,冶金机械专业高中课程与高职课程的衔接,主要是在数学、英语这两门课程上,我院采取了入校考试摸底、根据情况组班上课、节假日培训等方法,较好地实现了衔接。
  7.课程内容体现前瞻性,即超前性和先进性。要注意知识更新,摈弃陈旧的教学内容,及时引进新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使课程内容体现生产力水平,体现现代文化科技知识的发展。要将最精华、最典型的人类文化成果与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按照高职教育的规律纳入课程内容,使学生以最快捷的方式直接接触、熟悉、掌握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