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刘佳环 陈 利 何 静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精品课程建设,强化课程特色,优化师资队伍与实验实训条件,统筹规划,明确责任,加强管理,重在建设,从而达到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提高学校整体课程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是指具备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003年,教育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该“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并通过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带动、促进各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建立起各门类与各专业的学校、地区、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从精品课程建设内涵和背景可以看出,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广东省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自2003年以来,紧紧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8门、广东省精品课程12门、广州市精品课程5门、院级精品课程13门。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既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努力,同时也与学院的精品课程建设思路与策略分不开。通过近几年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我们认为,精品课程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精品课程建设
  
  理念是建设的先导,没有一流的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材等,课程就不可能有所创新并走在同类课程的前列,成为“精品”。先进的教育理念从何而来呢?一是国家和政府的文件,二是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体系。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课程建设,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给予了充分重视,并明确提出了高职高专类院校课程建设的方向,即要体现工学结合特色,要与企业积极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和建设。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体系将高职高专类院校单独列出,体现了这一先进的教育思想,凸现了高职高专类课程的特色。
  
  强化特色,突出优势
  
  每一门课程在立项建设时必须首先审视课程的创新点在哪里,与其他同类课程相比有哪些独到之处。强化特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强化高职教育特色,二是强化课程的创新点。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更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因此在课程内容选取和教学方式使用上,都应与传统学科教育有所区别。在课程内容上应注重课程的实用性与实践性,特别是专业课程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要根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课程的衔接统筹考虑并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应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到每一门课程,应根据课程本身的特性和课程所依托的教学条件进行选择。
  如《玩具机构分析与应用》这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根据其理论与实践兼具的特点,可将教学设计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并不只是纯理论的介绍,而是将理论知识整合成11个教学模块,在对应的教学模块中设置相应的课内实践操作。这样以理论引领实践,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脑”、“体”、“手”,让他们学得有趣,学有实效。实践教学环节也不能脱离理论孤立进行,而是对应岗位能力需要设置实训环节,每个环节又对应具体的技能要求,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又如《首饰制作工艺》这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根据课程较强的实践性、操作性特点,在教学上可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穿插安排,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在具体操作上可采用项目教学法,把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五大模块和若干个子模块,每个模块提出具体的项目要求和实训任务,教学过程以完成实际项目为目标,围绕工作任务展开,同时,采用工学交替的多层次实训法,把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由于这些方法符合高职教育的特征,切合课程的性质,因此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从而主动参与学习。
  总之,不同的课程既要紧紧把握自己的职业教育方向,也要仔细分析本门课程的特色,研究通过怎样的方法在教学中体现这些特色。只有坚持自己的特色,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避免“东施效颦”的尴尬,将课程建成精品。
  
  优化师资与实验实训条件
  
  优化配置是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合理配置各类教学资源,如师资、实验实训条件等。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外,一门精品课程还必须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和相应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加以保障,否则一切精心设计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失去精品的价值。
  教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主体。一门课程能否成为精品,关键还是要看是否具有一个配置合理的教师团队。教师团队除了对教师个体素质的要求外,其结构组合也极为重要。首先,在年龄结构上要形成老、中、青教师队伍的合理梯队,这对推进精品课程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在学缘结构上,既要有教学水平高的主讲教师,也要配备一定比例的辅导教师与实训教师,在保证专业教师队伍相对稳定的同时,也需要有一定比例的企业兼职教师,使课程中各个环节有效连接,使教学内容与企业最新发展保持同步。
  实验实训基地应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组建,校内实训室建设应考虑课程对学生工作技能的要求和实训室综合功能的发挥,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课程要求的劳动技能,还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工作现场的氛围,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要根据课程实训环节的安排考虑,要有针对性,同时应注意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室的配套管理,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育人功能。
  
  统筹规划,明确责任
  
  精品课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成的,也不是仅凭教师的个人热情和努力就可以建成的,学校应对其进行统一规划,明确建设责任。如我院就曾先后出台了《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评估方案》,有计划、有重点、分期分批地开展校内精品课程建设,避免了盲目建设与资源浪费。在管理机制上应形成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由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精品课程建设和验收,组织拟定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进度、经费预算等。课程立项后,因为人为原因导致项目无进展或进展缓慢,或者列入精品课程之后不能及时维护与更新的,必须追究课程负责人的责任。学院在经费上应给予足够的支持,保证课程经费的专款专用。在人事制度上,应将精品课程建设成果作为教师晋级升档的条件之一,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推动学院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
  
  加强管理,重在建设
  
  “精品”是一个目标,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通过不断努力而逐步接近目标的过程。一门课程成为“精品”(即使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不断与时俱进,使这门课程惠及更多的学生。否则,今日的“精品”也难免成为“明日黄花”。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精益求精的过程,从规划、建设、申报到示范,从校级、省级到国家级,每一步都不是终点,而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对于学院的每一门精品课程,无论其目前处于什么样的层次,学院都应促使其不断建设,不断更新。我院规定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周期为3年,自立项之日起,1年内必须参加中期检查,3年内必须参加验收。学院每年组织一次中期检查,“合格”以上的项目视为通过课程验收,其中评为“优秀”等级的课程可通过认定成为院级精品课程,部分“良好”等级的课程经整改后达到“优秀”标准的,亦可认定成为院级精品课程。凡建设期满验收“不合格”者,学院将收回其剩余资助经费,课程负责人不得再申报其他精品课程立项,并减少其所在部门下一年度的精品课程立项数目。
  被评为国家级、省级、院级精品课程的以及新立项后验收“合格”以上的课程,要及时维护与更新本课程网站的信息和教学资源,课程网页的维护与更新情况、课程资源的使用和点击率将作为课程中期检查与年度验收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在经费上也给予支持,根据课程需要给予相应的课程维护费。通过这样的动态管理与监督机制,可以不断加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到精益求精。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精品课程建设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有紧紧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更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师资结构与实验实训设备,提高课程管理水平,才能推动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精品课程。
  
  作者简介:
  刘佳环(1963—),男,山西汾西人,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