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谈中职课改保障机制的构建

作者:陶婵婵




  摘要:中职课程改革正全面推进,如何保证此次课程改革的质量,成为新的焦点。中职课改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课改需要健全新的评价机制以丰富其内涵;课改的成功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配合。
  关键词:中职;课改;保障;质量
  
  在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职校课程改革注重实践导向,要求教学与企业实践挂钩,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中职课程改革多是先从专业课入手,提供很多的培训机会给专业课教师。而由于没有技能培训任务,课时量被大量压缩,文化课教师“闲”了起来,一些教师开始从事一些与教学无关的活动。
  职校课改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没有企业的参与很难实现学生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整合,但现实是企业似乎更愿意出钱自己培训所需要的工人,而不是采用这种在他们看来很漫长、不经济的培养方式。可见,在企业与学校这两种相互制衡力量的牵制下,中职课改的保障机制亟须健全。
  中职课改的顺利进行需要许多保障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有以下三个。
  
  为课改培养一支优质的中职教师队伍
  
  课改的成败在于教师。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与专业知识日新月异,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上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对职业学校的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华北(Dr·Beeby)所说,“教育品质是教师品质的反映”。教师的质量基本决定了职校课改的质量,也影响着职校的办学质量。所以,加强师资培训,减轻教师课业负担,使教师在观念和能力上为课改作好准备,并有时间与精力参与当前这场课改是当务之急。
  一方面,职校要留得住教师。裴斯泰洛齐曾形象地表述了对职校教师的要求:“像农夫那样干活,像哲学家那样思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对职校教师的能力要求是综合的和经常变化的,包括:(1)技术专长;(2)团队工作技能;(3)现场工作经验;(4)灵活的教学方式与远距离教学专长;(5)创新能力;(6)在各自的专门学科内的高水平技能;(7)全球性的视野。由此可见,社会对于职校教师并非漠视,相反对于职校教师有很高的能力要求。针对当前中职教师个人效能感偏低的现象,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为中职教师的个人发展创造条件,如提供免费的参观学习、开展职业教师论坛、举办不同学科教师的技能比武并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等。通过这些丰富的专业活动,达到让职校留住教师、让教师热爱职校的目的。
  另一方面,在减轻教师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开展师资培训。教师的个人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师资培训是以增加教师负担为前提的,那么势必会导致培训的被动性和教师厌倦情绪的出现。因此,要减轻教师的课业负担,建立相应的支持和奖励制度(兼顾物质和精神层面),让职校教师积极主动地自我提升。如美国就规定凡职校教师在3~5年内,在大学选学8~12学分就可以晋级加薪;教师继续教育所需的学费或由政府负担,或给予津贴。以“双元制”著称,中职师资堪称精良的德国,其职业教育教师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快捷的效率。德国也有着严格的师资培训制度,其教师职后发展的渠道主要有教师进修培训学校、职业教育教师联合会、教师自我发展和企业培训。德国政府规定教师每5年要到州立师资培训中心参加学习一次,主要以更新知识为主要目的。各类教师每年还要在本地区参加2~3次进修。各州、区均建立起教师进修机构,定期为教师举办新技术讲座和各种培训班以及出国进修。此外,所有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参加半脱产性质的、为期40学时的学习进修,其内容主要涉及自动化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等。目前,我国职校教师课时量大,无法普及类似德国的这种全面的师资培训计划,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实施“弹性多元选择进修计划”:或参加为期半年左右的夜校、暑期学校;或参加教师研讨会、讲习班;或参观访问、参加会议、进行与教学有关的休假进修等。
  
  建立并完善体现中职特色的评价机制
  
  在一个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与客体的确定主要依据于评价目标。职业教育中最早的评价只限于师傅对弟子手艺的赞赏与批评,而评价的标准取决于师傅的水平,并无专门的考核,而多是随时指点。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科学地比较和分析,了解职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但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以往的评价实践中,或多或少地忽视了校外评价主体,如企业的参与,不利于校方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的认同。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职校办学模式,客观上奠定了学校、企业(用人单位)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因此,要依据企业、各用人单位对各专业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情况的评价,不断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更贴近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了对职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当立足于就业。因此,学生“能否就业,能否就好业”应成为衡量课改是否成功、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最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的评价体制相对滞后,不重视社会各行业对中职教育的要求、评价,不重视信息的收集和采纳,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符合中职教育特色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新的评价机制对将就业的学生来说,应更侧重“应会”,这样才不至于回到“学科本位”的老路。
  由于职业教育大多还是由学校单方面独立负责,因此考核的方式和方法往往是以学校的要求为标准,与行业和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去甚远。中职教育的质量应当也必须体现在其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程度,以及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程度,只有教学培训与考核分离才能够客观地监督检查教学和培训的效果。如德国职业教育考试分为中间考试和结业考试两种,从考试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考试由经济界的自治机构(工商会、手工业会)以及类似的单位组成的考试委员会主持,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企业雇主与雇员的代表及职业学校教师。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发给结业证书。考试一般用4~6个小时。如考试没有通过,学生就不能从事所学行业的工作,需来年再参加一次考试。这种教考分离的考核办法和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使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
  因此,应该学习德国的做法,聘请企业或行业骨干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质量评估等工作,建立教学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建立有行业和企业代表参加的考试委员会,以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制定考核标准。
  
  与企业密切联系,使企业
  成为中职课改的动力源
  
  职校和企业的联系通常总有跑到前头或落在后面的情况。如某一理论,学校早已讲过,而企业却未了解或未实践过,或情况相反,学校所学和企业所需很难取得一致。使学生“学用一致”,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双方面配合,加强联系,互知所需,力求教学内容上的一致。与企业合作,既可以让专业建设更具有市场性,也可以让更多学生在实习和就业上具有便利性。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学校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新产品、新工艺,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通过课改使学生更接近实践及未来工作的需要,较早地接触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让更多的学生毕业后找到理想的工作。
  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要解决好新课程实施所需的实训场所、设备与专业技能课师资等问题,并把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需求及时反映到学校中来。如杭州国大雷迪森酒店就是杭州第一家与职业学校签订协议全面合作的酒店企业,该酒店的高级厨师、酒店管理经理分别担任学校的烹饪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顾问,帮助学校改进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参与制定实习方案,到学校去讲座等。
  但是,企业目前对于承担师资培训并不积极,导致职校师资培训存在实践地点难找和实践质量较低的情况。许多学校都是通过熟人介绍或请客拉关系的方式,才找到愿意接收教师实践的企业。部分实践教师反映,一些企业考虑到技术保密、经济效益等因素,大都不会传授新技能、新工艺,不作技术上的指导,这就使教师实践的效果打了折扣。因此,只有职校单方面行动是不够的,国家有关方面应尽快出台校企结合的政策法规,调动企业接收教师实践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在浙江省首批优秀职业教育校外实习基地评选中,杭州国大雷迪森广场酒店入选,省政府奖励该企业10万元人民币。只有政府进一步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明确对于企业的奖惩办法,企业才会真正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力源,主动地参与到课改中来,在内容上、方法上、导向上为课改添砖加瓦,保证课改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谈辉.职业教育师资培育[M].台北:三民书局,1985:8.
  [2]周蕖,司荫贞.中外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87-188.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OO1.
  [4]高育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21).
  [5]孙元政.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借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5).
  [6]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陶婵婵(1983—),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职硕士研究生,杭州市临平职业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