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矛盾与发展对策
作者:杨 扬
关键词:订单式;职业生涯发展;素质订单
近年来,随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迅速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受到推崇。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不例外。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对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矛盾
(一)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矛盾
在现阶段,可以把我国职业教育的目的理解为通过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使社会成员获得某种职业能力和职业的发展潜能,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这是一种素质教育观点,就业不是职业教育的唯一目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开发人的潜质,培养人的身心素质,养成人的健全个性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要贯穿职业教育始终。
“订单式”培养是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目标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设定人才规格,以目标岗位的知识结构设置课程,以企业规格来培养学生。但如果一切以企业岗位人才标准为依据,会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和极大丰富,谋生已不再是多数国人自身发展的根本问题,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职业结构的不断丰富和变化、职业变动频率的加快,打破了传统的学校、职业对人类个体的封闭和限制,人们要求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职业教育仅仅把办学目标局限在传授学生谋求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方面,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日后发展的需求,也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职业精神等更高的层面上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帮助和支持,才能使他们形成适应日后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发展的职业能力和生存能力。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不仅应培养个体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还应培养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健康的个性。
(二)学生短期就业利益与长远职业生涯发展的矛盾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目标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迅速适应目标岗位需求,解决了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就业难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容易忽略学生终身职业生涯的基础准备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是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进行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教育。其要义,根据日本学者的论述可归纳为:职业生涯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职业观的教育,是高度重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旨在使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具体来说,这一矛盾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订单”的单一性与学生职业兴趣多样性的矛盾根据职业生涯的分阶段理论,我国的高职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期和职业准备期,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当于提前给高职学生指定了今后的就业方向,代替学生提前做了职业生涯决策。但是,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影响择业的三大因素分别是个人天赋、兴趣因素和专业。个人天赋是首要考虑因素,其次是兴趣因素,最后一个因素才是个人的专业。学生的职业兴趣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来高职院校读书都是为了找工作,在浙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工作压力,浙江省连续多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相当多的学生并不在乎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更在乎有益于成长的知识基础和综合素质。某些学校过分追求就业率,采取狭隘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天赋和兴趣,以专业甚至企业某一岗位需求来设定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扼杀了学生的天赋和创造力,缩小了学生的就业范围,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教育。为了眼前的就业,高职院校让学生失去了更多提升个人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机会。
岗位技能的浅窄性与职业技能的宽深性的矛盾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有些高职院校采取的教学方式存在着短视现象,即工作中用到的就学,用不到的就不学,降低专业技能的宽度和深度,仅传授学生适应工作所必需的几项基本技能,导致学生缺乏在专业上进一步提高的知识宽度与深度,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为了迁就专业,迁就“订单”岗位,有时会失去更多的机会成本,毕竟在实际工作中,职业类别比起学校里的专业丰富多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反倒会漏失不少机会。
(三)职业院校的教学现状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签订“人才订单”的供需双方之间存在着多重关系,处理好高职院校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关系有赖于以下几个矛盾的解决:
学校培养的数量要求与企业需求的个性化之间的矛盾首先,高职院校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规模效益,对企业培养“订单”的数量有一定的批量要求。如果批量过小,则不利于学院教学效益的实现。但现实的情况是,虽然我国技术人才奇缺,但对技术人才有批量需求的企业很少,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发达的民营经济需要大批高级技工,但单个企业的需求还是很小的,小批量人才需求的企业由于缺乏沟通,很难整合成大批量“订单”。其次,相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每个企业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不利于高职院校的相对集中的教学。
高职院校培养时间与企业需求的即时性之间的矛盾企业对“订单”人才的需求是即时的,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却需要一定的周期。在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平均寿命是2.9年,而高职专业以3年制居多,对于企业来说两三年的时间产生的变化足以影响到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的企业甚至因经营不善倒闭或转型。
高职院校的培养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生源质量下降、师资不足和资金短缺等问题,影响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而企业对高技术人才的质量要求却越来越高。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对策
传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强,岗位需要什么技术就学习什么技术,岗位需要什么知识就学习什么知识,学生毕业后能迅速找到工作并适应岗位。针对传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困境,笔者认为,对策在于变狭义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广义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应做到如下四点:
扩展“订单”的宽度和深度“订单”的宽度是指“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所能适应的目标岗位数,它反映了学生毕业后横向就业面的大小。“订单”的深度是指人才培养“订单”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它反映了毕业后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纵向提升的空间大小。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份工作,也不可能一辈子就呆在某个岗位上。“订单”过窄,学生毕业后就业面小,职业风险就大,“订单”过浅,学生毕业后提升的难度就大。扩展“订单”的宽度就是要扩展人才培养“订单”的目标岗位数。将相近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进行整合,扩展学生的就业面。扩展“订单”的深度就是根据目标岗位上工人的职业发展路线,提前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好知识、能力和素质准备。
注重“订单”的前瞻性鉴于职业教育的稳固性与市场的变化性之间的矛盾,“订单”一定要有前瞻性。学校在签订“订单”时要考虑这一行业是否属于朝阳行业,这一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会有何种变化,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预先为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打好基础。否则,一旦行业发生变化,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就会陷入被动。
变技能“订单”为素质“订单”传统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企业所必需的技能为主,企业需要什么技术就学什么技术。由于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动力、人文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不及普通高校毕业生。变技能“订单”为素质“订单”,就是要重视职业岗位对人才“软实力”的要求。要深入研究“订单”的目标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商培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避免唯职业技术倾向。
将学生作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之一传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是学校与企业,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被排斥在外,其结果是学生要么被动适应,要么厌学。因此,要参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结合企业需求和学校的培养能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订单”。
保持“订单”的动态性传统“订单”具有更多的静态特征。“订单”一旦签订,学校就会按照“订单”培养学生,很少关注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结果造成企业和学校的多方面脱节。保持“订单”的动态性,需要“订单”双方密切合作,企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进行质量监控,学校则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人才需求变化进行监控。另外,对于学校来说,成立职业研究所,对宏观环境、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及企业运作情报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是保持“订单”动态性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泽军,刘敏,尚志勇.论教育目的的总原则[J].中国高教研究,2005,(2).
[2]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施祝斌.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5,(4).
[4]彭移风.高职“订单式”培养模式要处理好三大关系[J].成人教育,2007,(6).
作者简介:
杨扬(1980—),男,浙江金华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实习员,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