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中职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有效预防
作者:杜新儿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概念,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与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是一种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费登伯格把职业倦怠分为三个亚成分:第一,情绪耗竭;第二,人格解体(也称“去个性化”);第三,成就感降低。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现象的高发人群。一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不但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影响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潜在威胁。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通常会表现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退缩和不负责任,导致情感与身体的衰竭,进而诱发心理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教师表现得异常烦躁、易怒、过敏、紧张,或情绪低落、消极怠工、得过且过、玩世不恭,甚至轻生厌世,都是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社会方面教师的社会角色要求教师必须在学生、家长甚至全社会人心目中保持完美的形象,认为这是教师职业的必然需要,因此,教师不得不力求完美。但是面对基础很差的中职学生,很多教师感到无能为力,教师付出很多,而教育成效并不显著,使教师不能获得成就感,缺少职业满足感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构成了强烈冲突。加上社会对中职教师的关注少,投入不足,教师薪酬低,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与现实社会中教师的经济地位与职业声望形成矛盾,造成角色冲突,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这种冲突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职业厌倦。
学校管理方面(1)学校管理缺乏人性化色彩。面对中职生源的参差不齐,有些领导者强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校的组织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个人需要,缺乏对教师进行鼓励与赏识的机制,教师得不到支持性反馈,尽管很努力、很勤奋,却很少被欣赏。一些校领导还常常不顾教师的心理感受和尊严,随意训斥、冷淡教师。另外,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也容易使教师产生压抑感与无归宿感,导致职业倦怠。(2)学校管理制度过多过细,流于形式。有些学校为了应付各种教学评估,实行教师“坐班制”,硬性规定教师需要布置多少作业、完成多少论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更是改了又改,甚至规定教师每周必须深入学生宿舍等。也许领导的初衷是好的,但这样一来,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占用了,使教师疲于应付,身心疲劳。另外,中职学校为了生存,经常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开设新专业,同时受生源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师资力量不均衡,常会出现某些教师在一个学期需要承担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任务,工作量大幅增加。职业压力加重了教师的职业危机感,导致教师身心疲惫,久而久之,职业倦怠心理也就越来越强烈。
学生方面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行为问题较多。早恋、违纪、校园暴力、网瘾等问题经常使教师焦头烂额、疲惫不堪。学生学习水平的低下与学习动力的不足则使教师常常感受到教育的无奈。由此带来的是教师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加,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接受能力,而且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精神高度紧张,时刻处在应激状态。但即使如此,教师的付出还往往得不到学生、家长与领导的理解。师生之间时有对立情绪,甚至学生当面顶撞教师,师道尊严受到挑战,使教师感到心力交瘁,毫无成就感可言。
教师自身教师的工作环境单调,工作内容单一,工作对象单纯,职业相对封闭,生活圈子狭小,时间一长使教师失去工作和生活的新鲜感,加上许多教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好为人师,导致人际交往圈子更加狭窄,容易形成孤僻、自负、怯懦的人格,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社会不断发展,知识急速更新,职业教育改革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而有些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观念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渐渐对所从事的工作失去兴趣,久而久之,职业倦怠感就会油然而生。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倡导全社会都来关心教师,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最重要的就是营造起教师职业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公共信任与支援的氛围会使教师具有高度的自尊感和使命感,把教育教学视为一种可追求的事业,从而产生积极、肯定的态度。
政府要大造声势,为职业教育正名,为职业学校教师正名,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表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从中可以看出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决心,但好的政策需要有好的落实。要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宣传优秀的技能人才和优秀劳动者的形象,在全社会形成重技工、重技能的氛围,提高中职教师的社会认同感。另外,政府应进一步推进中职学校改革,加大投入,做好必要的保障和支持,解决中职教师的后顾之忧。
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应倡导人文关怀,实行人性化管理领导者在生源压力的冲击下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牢固树立“以教师为本”、“教师发展第一”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要尊重教师,信任教师,为教师创造展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条件;要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解决后顾之忧,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进修与发展机会;要摆脱狭隘的个人情感因素,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建立起公正平等的评价体制。总之,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凝聚力,是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
要适当地为教师减负、减压职业学校无升学压力,教师的工作较具创造性,很多工作是在课后完成的,学校不应该机械地管理教师,对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应允许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实行弹性坐班制度;要给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与教学自主权,避免使教师做过多形式化的无用功,使每个教师都有时间和精力对教育教学进行思考,创造性地教学,体会教书育人的快乐。学校领导要营造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组织氛围,构建宽松、高雅、清新、具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建立健全校园沟通平台,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
教师要学会自我调适,学会心理按摩中职学校教师面对职业教育的滑坡应化压力为动力,加强学习,提高人际与社会适应能力,对自身与工作之间的匹配度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并能够灵活调整,设定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与工作目标。当不能改变工作环境与条件时,教师要学会转变理解问题的角度,改变解决问题的方式。另外,中职教师要敢于正视现实困难和问题,反思压力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幽默,学会自我放松,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
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与保证。在中职教育受到较大挑战和冲击的时期,全社会都要关心职业教育的命运,关心中职教师的发展,只有保证中职教师的职业活力,才能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毕恩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6,(12):20-22.
[2]戴新利.校长如何应对教师职业倦怠[J].教学与管理,2006,(6):12-14.
[3]杨自朋.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
[4]赵玉芳,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
[5]李超平,梁莹.谁来为教师减压[N].中国教育报,2005-10-16:(3).
作者简介:
杜新儿(1977—),女,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讲师,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与发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