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改革

作者:朱晓慧




  摘要:通过分析电工电子技术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弊端,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并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改革思路和具体的教学情境设计。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法;教学情境
  
  电工电子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是工科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岗位基本能力,是学生后续课程学习的必备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论性较强,涉及高等数学和物理等相关知识。而现在的高职生源普遍基础较差,学生普遍厌学电工电子课程,每学年的不及格率都很高。有的学生说:“老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太难了,我们怎么也学不会啊!”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我们的反思,感到问题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与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导致学生学不会甚至厌学的状况。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我们把电工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低压电器和电动机等知识融合在一起,整合为《电工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课程,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空间中,建构教与学、课内与课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培养方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教学与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建设“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境,开发以真实产品为载体的项目课程。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项目导向教学法,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项目实施采用六步工作教学法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与评价。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电工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课程在教学观念方面,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树立加强素质教育,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的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鼓励个性特长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和意识培养的观念;树立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观念,与入驻我院的哈尔滨五环电器设备制造公司实行工学结合。在《电工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教学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建设“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境,开发以真实产品为载体的项目课程;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扩展能力项目,供各种层次学生选择,重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电工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实行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革考试内容与方法,注重对学生工作过程的考核,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参加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发展。
  
  
  《电工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课程设计思路
  
  在《电工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课程教学中,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将来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出发,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具体产品制作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培养电工应用技能和相关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和独立评估计划的工作能力。本课程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建设“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境,开发与生产过程结合的项目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是把企业引进课堂,把教学放在现场,学生的学习是以工作过程串联课程的体系,而不是简单的学科体系“串联”,打破了原来的先讲理论,再实践的格局。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根据行业专家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项目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拓展性等因素,紧密结合专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各项目的具体内容。每个项目编排的依据是该产品制作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以五个典型的产品制作任务为载体设计项目,其分别是照明电路的设计与安装、低压配电柜的装配与调试、分立功率放大器的制作与调试、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调试和数字钟的制作与调试。《电工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课程教学情境设计见下表。
  
  课程考评方法
  
  该课程的考核以过程考评为主,每个子项目和项目学习后都进行考评,成绩积累,综合评价,具体办法如下:(1)每个子项目和项目完成后,都对学生进行考评,考评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2~3人一组,共同提高。(2)考评项目分为出勤率、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消耗材料、基本知识技能水平、方案设计能力、任务完成情况、项目完成情况演示等。(3)理论知识的考核可采取口试或开卷考试的形式进行。(4)全部项目完成后,总成绩根据各项目考核的结果综合评出,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等。(5)对完成拓展项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加分,没有完成项目内容的学生则应重修。
  
  参考文献:
  [1]余克泉.构建高职专业建设的五角星模式[J].职教论坛,2007,(3):34-36.
  [2]凌云,李尚群.高职课程选择的基本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24-27.
  [3]范唯,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33-35.
  [4]田士德.教学评价方案[J].基础教育课程,2006,(10):25-27.
  [5]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8]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朱晓慧(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工学硕士,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建设与精品课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