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基于模块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研究

作者:李志红




  摘要:结合我国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如何加强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拓宽专业知识面,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参与竞争的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做法和设想。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模块;培养方案
  
  我国能源动力类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按照1998年实行的新专业目录,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包括了原来的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工程、工程热物理、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冷冻冷藏工程等9个专业。新的专业目录中将原来的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和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归并成一个专业,这将面临一个难题:两个专业如何合并成为一个专业?如何把“水”、“火”不兼容的两个专业合并成一个专业?各有关院校有着各种不同的思路与做法,也存在着很多矛盾和问题。尽管不少教育界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对新的专业名称和内涵提出过各种异议,但实行“大专业、宽口径”,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理念的。因此,按培养“理论基础较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理念探讨专业发展的路子很有必要。
  
  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理论基础较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和学校定位与发展目标要求,我院在培养方案设计中的一个总体思想是:“理论基础较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对于热能与动力工程这样综合性较强、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典型工科专业来说,以基础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和以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核心的专业教育都不可偏废。另外,从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考虑,较宽的专业背景有助于毕业生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
  突出专业特色我院是全国仅有的几所为我国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校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教学改革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原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础上,改造为既有“水”,又能兼顾“热”的宽口径专业,以适应我国电力生产和水、热能源开发应用的需求。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以水(热)、机、电、控作为专业的支撑,以掌握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关键知识、技术与技能为目标,培养工程技术型的应用人才。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热能与动力工程是集水(热)力、机械、电气、控制为一体的交叉型综合学科,学科覆盖面广,知识点多,毕业生可向多学科方向发展,具有为水(热)电领域服务的鲜明特色。根据目前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需求特点,我院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定位于:掌握能源动力类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从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及自动化和相关方面的教学、科研、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安装检修、运行管理、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构建“两平台+七模块+一拓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对部分高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办学模式进行了调研,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向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共设置制冷、电力、内燃机、化工过程、核电五个专业方向;武汉大学、河海大学等设置热能动力、水能动力、流体机械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西安理工大学等设置电厂热能动力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自从实行新的专业目录之后,不同院校实行了不同的专业重组方案。我院按照“理论基础较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思路,从“以机为主”、“机电并重”、“水、机、电并举”发展到“水(热)、机、电、控”,专业方向涵盖了大中型水电站、热力电厂的设计、安装、控制、运行管理和设备制造等领域,建立了“两平台、七模块、一拓展”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重新组织专业平台课程,整合课程体系和内容。“两平台”是指在课程体系中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两个平台。其作用主要是便于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应用能力培养。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应强调与专业交叉、融合,拓宽专业口径,以满足多个专业方向的需要。“七模块”是指在课程体系或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多个课程组合或实践教学环节组合,形成专业必修、水动专业方向选修、热动专业方向选修、见习MDE选修、助理ASE选修、创新与技能训练选修模块以及实践教学模块等七个教学模块。其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一拓展”是指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拓展计划。为体现学生成才、个性发展、适应社会能力、开拓创新精神而开展的项目。
  
  课程模块设置
  
  通识必修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数学、军事理论、体育、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就业与创业、科技文献检索、形势与政策等,共54.5学分。
  通识选修课包括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大学语文等,毕业前须修满16学分。
  学科基础课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大学物理、线性代数、工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工程图学、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路、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共41学分。
  专业模块必修课包括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微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专业英语等,共21学分。
  水动专业方向选修课包括水轮机、水力机组辅助设备、水轮机调节、水电厂自动化、PLC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流体机械CAD、现场总线与分布式控制、水电站微机监控、水能利用,限选课须修满8学分,任选课须修满4.5学分,毕业前共须修满12.5学分。
  热动专业方向选修课包括热力发电厂、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现代汽轮机调节、泵与风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热工过程检测仪表、热工过程检测系统、燃气—蒸气联合循环,限选课须修满8学分,任选课须修满4.5学分,毕业前共须修满12.5 学分。
  助理ASE选修课包括系统设计与分析、先进控制与计算机控制系统、过程工业自动化、机械制造自动化、检测仪表与自动化装置、先进计算机集成控制系统、现代企业信息化自动化系统,本模块须修满6学分。
  见习MDE选修课包括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机电企业管理导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本模块须修满4学分。
  创新与技能训练选修课包括机组安装与检修、机电一体化产品创新设计、自动化系统创新设计与制作、软件产品开发、电子创新设计与制作、水轮机检修工技能训练、汽车驾驶技能训练,本模块须修满4学分。
  工程训练必修模块学生选定了专业之后,本着“实践能力强”、“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既定目标,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营造良好的工程环境,形成分散与集中、校内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规定要求与自选项目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合力,做到四年能力培养不断线。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工程训练必修模块集中实践时间为36周。设置结构如下:通识平台类:2周;学科基础类:5周;专业基础类:4周;专业方向类:25周。
  另外,考虑到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特点,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合理构建能力培养体系,确保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和效果,选题应切合实际,努力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积极创造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认定学分,同时,要求学生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通过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制定措施,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是前提,夯实基础、按课程模块进行施教、提高实践能力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只有明确前提、抓住关键,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丰镇平,何雅玲,陶文铨.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与实践[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崔海亭,王振辉,郭彦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陈德新,王玲花,李君.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作者简介:
  李志红(1963—),女,江西南昌人,工程硕士,曾长期从事水电设备制造厂技术及管理工作,现为南昌工程学院动力工程教研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力机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