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关于化学课实施问题式教学的探讨

作者:徐志萍




  摘要:结合教学实例,指出在化学课教学中,如何实施问题式教学,通过问题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并结合课堂实例对问题式教学的意义、原则及方法作了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意义;原则;方法
  
  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并推行了问题式教学法。所谓问题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英国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Popper)曾经强调指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根据认知理论,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所教内容适时、适量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状态,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思维就会被激活,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实施问题式教学的意义
  
  实施问题式教学的意义主要有:(1)有效的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最终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经过同化和整合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促使学生能力提高和智力发展。(2)问题是教师提出内容和学生理解内容之间的桥梁。实施问题式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3)通过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4)通过讨论问题,展开联想,提出猜想,训练学生创新所需的思维素质和创新精神。
  
  实施问题式教学的原则
  
  切合实际问题必须是基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基础上的,能够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或能够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相联系。否则,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多样性和广阔性问题的提出不能“就事论事”,要有适度的开放性,既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也要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如,在讲完“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后,教师提出:除了铜锌外,还有什么可做原电池的材料?日常生活中的蓄电池、干电池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达到“以疑引思,举一反三”的效果。
  循序渐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vidP. Ausubel)认为将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观念联结起来,可使新知识具有稳定性,防止其他知识插入,利于提取新知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到知识的逻辑性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循序渐进,使教学流畅自然,一气呵成。比如,在“盐的水解”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性问题:(1)NaAc、NH4Cl的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写出其电离方程式。(2)NaAc、NH4Cl的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平衡?(3)NaAc的水溶液为何呈碱性,NH4Cl的水溶液为何呈酸性?(4)KCl、NaNO3的水溶液酸碱性如何?(5)什么是盐的水解?它的实质是什么?(6)各类型盐水解后酸碱性是如何确定的?这类问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逐步加深,思维向纵深发展。
  
  实施问题式教学的方法
  
  问题式教学有多种具体形式,巧妙的提问方式更易活跃学生的思维,适时的设疑能制造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可使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被逐一突破和理解。
  利用生活实例开展问题式教学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课程的很多内容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从实物展示、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的报道入手引出问题,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例如,在“蛋白质变性”教学中,教师可联系煎煮鸡蛋或用酒精消毒灭菌等学生熟悉的事例。又如,在讲“苯酚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阅读苯酚软膏的药品说明书,找出有用的信息:苯酚软膏浓度很低,低温、密封保存,久置变红,不能与碱性药品混用等。然后追问:为什么要这样保存?变红的原因是什么?不能与碱性药品混用说明什么问题?学生从而推测:苯酚具有酸性和还原性(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接着再向学生介绍苯酚具有酸性和还原性,教学就很顺利了。这样,从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材料、环境等问题入手,创设一系列生活情境,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在学习化学过程中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实验展开问题式教学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因此,可利用实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获得的感性信息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探究化学规律。比如,在组织“氯气与水的作用”的教学时,可先做一个演示实验:出示一瓶黄绿色的氯水,将红色绉纸放入氯水中,发现红色绉纸慢慢褪色,由此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有的学生说氯气有漂白作用,有的说氯水有漂白作用。接着进行下面的实验:将红色绉纸放入一瓶干燥氯气中,观察现象,然后将红色绉纸的一端浸湿再放入同一氯气瓶中,再观察现象。由两种不同的实验现象,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再进一步提问:为何氯气无漂白作用而氯水有漂白作用?学生推测:氯气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接下来,教师介绍氯气与水的反应就水到渠成了。
  利用习题开展问题式教学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具体化学过程和化学问题的理解,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独立地、创造地进行分析、判断、思考和探索解题方法。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对化学题中的化学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升华,学习和汲取习题中的化学精神,最大限度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有这样一题:
  A.还原剂是HCl,氧化剂是MnO2;B.每生成1molCl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C.每消耗1molMnO2,起还原作用的HCl消耗4mol;D.Cl2是还原产物。
  在讲解习题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此题考查哪些概念和知识点,让学生归纳总结两者的联系。经讨论、交流得出该题考查:(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2)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的掌握;(3)确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与数目。相关知识归纳总结如下:
  
  利用化学史开展问题式教学我国著名的胶体化学家傅鹰教授早在1954年就指出: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化学史教育可以使教学不局限于现有知识本身的静态结果,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过程,揭示出人们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态度、思想,使学生学到发展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比如,在硫的化学性质教学中,可引入化学史上“仙丹”的故事: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学生不解其意,以为教师上错课了。教师适时讲解:河上姹女为水银,黄芽为硫磺,古诗描述的是硫和汞化合为硫化汞(丹砂)的过程。这样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导入作好铺垫。
  
  实施问题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实施问题式教学的注意事项主要有:(1)要考虑问题的层次和类型,适当地设置一些适合于学生并有一定知识含量的问题,使学生感到这是对他们智商的锻炼。(2)提出的问题要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也使新知识逐步融入学生的已有知识体系。(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主体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和验证;指导学生自己去质疑、析疑、答疑,自己去争论、发现和创新。(4)要教会学生总结,不仅要总结学到了什么,还要反思有哪些问题不清楚,有哪些问题有待研究。这样,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有收获,从而达到有效学习、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建成.化学课堂教学中把握最佳的教的时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3).
  作者简介:
  徐志萍(1976—),女,福建永春人,广东省南方高级技工学校讲师。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