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提高“准导游”职业素质的语文教学研究

作者:唐金霞




  摘要:高职语文的针对性与应用性,决定了高职语文教学应走与专业相结合的道路,发挥语文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准导游;职业素质;语文教学
  
  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学要立足市场,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专业面向,突出针对性与应用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质都能得到提高。
  
  导游的职业素质要求
  
  导游是以旅游者为工作对象,以指导参观游览、安排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为主要任务,以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为目的的旅游接待服务人员,也是开展民间外交、加强地区横向联系的一线工作人员。
  导游工作的特殊性在于直接为人服务,最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只有具备良好的整体素质,才能高质量地做好导游服务。根据《导游服务技能》的要求,导游应具备以下六方面素质:(1)思想进步,品德高尚;(2)涉猎广泛,知识全面;(3)长于协调,富于创新;(4)较高的导游技能;(5)身心健康;(6)仪容、仪表。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准导游”的职业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准导游”的人文素质
  现代旅游者更加趋向于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他们旅游的目的除了消遣之外,还想通过旅游增长知识,扩大阅历,获取教益,感受真善美。为了适应游客的这种需要,导游知识面要广,要有真才实学,这样,讲解才能做到内容丰富,言之有物。其中,历史、地理、宗教、建筑、园林、风俗民情、文学艺术等史地文化知识都是导游讲解的素材,也是导游服务的“原料”,是导游的看家本领。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对于高职毕业的导游人员而言,知识面狭窄、文化积淀与审美情趣缺乏是面临的最大问题。管子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要成为高素质、渊博型的导游,不是单单学几门导游专业课程就能实现的,需要勤学不辍,日积月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人文性,是指在人文知识方面的修养,现代学术界把人文素质定位于两个层次,一是指掌握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社会学科基础知识的程度,二是指依靠这些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判断与思考水平。基础教育必须强化人文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根据人文素质的两个层次,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横纵联合的方式,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横向扩充语文学习可以增加和丰富导游专业学生的人文知识,积淀文化底蕴。面向“准导游”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围绕导游的知识需要,突破教材、教参的局限,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延伸与拓展。例如,介绍王安石时,除了讲解王安石的政治经历、文学作品外,还可以围绕南京的“半山园”介绍王安石与金陵、紫金山的不解之缘。在讲解《赤壁之战》时,可以穿插民间传说的“武侯驻马”。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来到东吴,他和孙权骑马察看金陵的山川地形,看到现在的石头城,像一头老虎一样盘踞在南京西面,紫金山像龙一样盘旋在金陵的东面,就对孙权说:“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从此“龙盘虎踞”就成为描述南京地理形势的专用形容词。现在以“钟阜”、“虎踞”、“龙盘”命名的几条路是南京交通的大动脉。《赤壁之战》教学结束后,可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一段,寻找华东旅游线上与三国历史有关的著名景点。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可搜集到东吴都城“建业”的历史由来、镇江“天下第一江山”的出处、镇江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民间故事、无锡“三国城”中“三英战吕布”等丰富的材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与课文有关的导游知识的介绍,一定要围绕语文教学、适当地走出语文教学。
  纵向挖掘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要在情感上下工夫,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阅读积累中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其艺术鉴赏力。教师应该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以富于表现力的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穿针引线、画龙点睛,或以点评引导审美,或以感慨激发情感,或以点拨启示主旨,以情激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促进他们对作品内涵的认识,达到内化乃至情感的迁移。
  (二)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提高“准导游”的学习能力
  导游的岗位技能要求涉猎广泛,知识全面,对语言知识、史地文化知识、政策法规知识、心理学知识、美学知识、旅行知识乃至国际知识都要通晓。学无止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与其将既有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如将学习知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高职院校的课程目标要求“打好基础、突出实用、强调能力、适当延伸”,开展研究性学习恰恰能满足“授之以渔”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学习。高职院校的语文研究性活动可以与专业相结合,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为专业学习搭建平台。围绕导游专业的语文教学,笔者给学生安排了以下研究性活动。
  
  活动主题:民间故事话朱元璋
  
  活动背景:2003年7月4日,在巴黎召开的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南京明孝陵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中国南京明孝陵被全票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结果实现了南京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填补了中国“四大古都”唯独南京没有世界遗产的空白。由此揭开了南京这一历史文化名城新的历史,古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也掀开了新的一页。
  活动内容:公元1368年,42岁的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做了皇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与马皇后合葬在南京东郊的孝陵。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候还在黄觉寺出家当过和尚。民间传说朱元璋长得奇丑无比,天生一张马脸,脸上还长了36颗大麻子。这样一个贫苦农民出身且具有传奇色彩的皇帝,在南京民间留下了无数的传说和故事。
  活动目标:搜集整理有关朱元璋的民间故事,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一方面,为自己将来从事旅游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为抢救民间文化、保护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活动方式:(1)组建小组,到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广场等地采风。(2)到南京明孝陵、中华门城堡、夫子庙、明故宫遗址、瞻园、绣球公园等地参观,搜集文字资料和图片。(3)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历史资料。(4)把搜集的民间故事整理成文字,与同学交流。(5)举办故事大赛。
  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对传奇皇帝朱元璋更加了解,掌握丰富有趣的民间故事,同时,通过交流资料与故事大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最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调查研究、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三)利用语文资源提高“准导游”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导游最重要的基本功,也是导游服务的工具,导游人员若没有过硬的语言能力,就谈不上优质服务。目前,导游人员在语言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会区分游客的特点,千篇一律地背诵导游词,难以激发游客的兴趣。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导游人员若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就不可能进行较好的文化交流,也就不能顺利完成导游工作。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使其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面向“准导游”的语言能力教学,可根据导游的语言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
  利用课内资源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特定形式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首先,教师要发挥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语言要正确、清楚、生动、灵活,力争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礼、言之有神、言之有趣、言之有喻。其次,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比如,学生朗读课文时,应要求学生注意语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语调语气的变化,朗读要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并可采取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再次,教师要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人人练习说话、人人参与课堂教学,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引导学生思考、判断、探讨交流,提高其交际能力。
  利用课外资源训练日常生活是运用口语最广泛、最频繁的领域。语文教师应主动帮助学生搭建语言表达的平台,创设富有时代感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语境,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平台上观察、表现。例如,在讲解《梅园新村之行》时,可组织学生参观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模拟导游进行讲解。一般的高职语文教材,口语训练的内容包括复述、朗诵、演讲、辩论、采访、主持等,多以单元的形式分布在几册教材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语言对导游的重要性决定了语言训练要时时刻刻地进行。比如,可进行课前三分钟专题训练,利用课前3~5分钟时间,组织学生围绕时政与社会热点、旅游、自然、科学、文艺、体育等话题,从多方面自由选材进行有准备的发言,以此训练学生敢说、想说、能说、会说、说好的信心,培养学生的站姿、语态、沟通等技巧和能力。
  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走与专业相结合的道路,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具备较为坚实的语文教学功底外,还需要对专业知识、行业信息做比较详细的了解,唯有如此,才能适应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导游服务技能[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蒋赞初,沈嘉荣.南京史话[M].南京:南京出版社,1980.
  [3]走遍江苏[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4]张斌.高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说写能力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作者简介:
  唐金霞(1977—),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