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策略与职业学校的作用

作者:于风云




  摘要:近年来,浙江省的职业学校在贯彻实施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因此,应积极探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培训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策略;职业学校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是指由浙江省教育厅、财政厅根据2006年全省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和浙江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加速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制定并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具体内容是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户籍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结业)生,根据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进行六个月到一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达到初级或中级职业技能水平,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基本适应从业需要。
  
  培训策略与成效
  
  (一)组织实施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劳动、经贸、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特点和企业用工需求,兼顾参加培训学生的意愿,制定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计划,确定培训专业、时间等,报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供初、高中毕业生及家长选择。参加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学员必须取得农业部门颁发的绿色证书;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必须取得劳动保障等部门颁发的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
  培训报名时间一般安排在高校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结束后进行,鼓励各地推行教育培训券制度,通过向培训对象发放教育培训券,让培训对象根据自己的职业意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与培训内容。
  培训实行单独开办,主要由一些办学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就业渠道畅通的中等职业学校承担。培训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突出技能训练,同时,开展职业道德、自主创业、法律法规教育,并可安排一定的时间到企业实训。
  省、市、县政府要加强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的领导,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此项工程的开展,每年对20个优秀预备劳动力培训基地进行奖励。
  (二)经费筹措
  各市、县(区)应根据培训专业与培训时间确定培训经费标准。培训经费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其中个人承担20%,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予以减免,减免人数控制在5%(掌握在低保家庭子女范围)以内。培训所需经费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列入各地财政预算并予以保证,省财政根据不同类型地区原则上分别按50%和30%予以补助。
  省级专项补助金实行先培训、后结算的办法,每年7月底之前,各县(市、区)教育局根据当地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未升学人数及其培训意愿,按培训工种确定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初步计划,并经教育局汇总后上报省教育厅。9月底之前,省财政厅、教育厅根据各地上报的初步计划,下达各县(市、区)当年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计划,按培训工种分类确定当年省级财政专项补助金标准,并下达补助资金计划数的50%。每年2月底之前,各县(市、区)教育局、财政局将参加培训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名单统一造册,报省教育厅和财政厅,待审核后,根据完成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实际人数、培训工种、培训时间,结合原专业门类计算并下达补助金。实际培训人数超过年度培训计划的,省财政厅按计划数下达补助金,未完成培训计划的,按实际培训人数下达补助金,如仍有学员参加培训但未结业的,转入下年度予以补助。
  (三)管理监督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的领导,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开展后备劳动力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认真做好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并由专门机构具体负责。
  要加强对各地各校培训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督促各地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培训任务。省教育厅、财政厅将对各县(市、区)培训计划落实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并与优秀培训基地评选及下年度省财政经费补助挂钩。
  省级专项补助金、奖励金实行专款专用,任何部门与单位不得截留、挪用或挤占,同时应接受财政、教育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四)培训成效
  自2006年始的浙江省职业院校“六项行动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全省各职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有力地促进了职校的合理、有效发展,特别是涉农专业的免费教育和对农村劳动力、预备劳动力的接近于免费的培训更为农业职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新农村建设中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支持下,在各职校、企业的努力下,近两年共培训了十万多名学员,为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建成和谐、小康的新农村以及各项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百姓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社会认可度不高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人从内心看不起职业教育(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上职校学习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一些地方没有把农民培训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挂钩,而是将其看成一项软任务,行动上不力,措施上不落实,新闻媒体极少宣传,民众普遍不理解、不信任、不认同,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据相关调查,只有17%的人认为职校毕业生也能成才,认为子女的理想职业是生产第一线“蓝领”的只有2.3%,对本区域职校办学满意的仅占19.5%,不满意的占24.2%,有37.4%的人期望职业教育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与重视。
  政策落实不力,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能力薄弱一些地方政府未能履行统筹职校发展的主导责任,就业准入与职业资格制度难以有效实施,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不统一,与职校学历证书衔接不够,职校在职业资格鉴定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企业雇佣无证人员的现象严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协调,办学、招生、经费、师资、证书、就业仍存在部门障碍,作为农民教育实施主体的农业职业学校十分薄弱,数量不多,或已名存实亡,培训农民的领域狭窄。由于条块分割,劳动力市场缺乏宏观调控,职教机构难以得到准确的劳动力需求信息,导致职业教育培训市场处于混乱状态。
  优秀师资缺乏,结构矛盾突出,专业技能欠缺许多职校的师资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够合理,专业结构矛盾突出,骨干教师培养不力。同时,教师继续教育与校本培训缺乏符合生产实际的内容、方法与模式,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公办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力,办学机制不够灵活,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办学定位不准,教学模式陈旧,适应能力不强由于职校的办学开放意识不强,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实训基地示范与辐射作用不强,再加上生源素质差,毕业生就业与培训生上岗质量较低,导致企业用工与农民需求相脱节,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个别地方的培训教育出现了有生源无市场,有报名场所无培训场所,甚至“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使农民再次成为农村的“隐性”预备劳动力。
  (二)发展的对策
  更新观念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应理性认识职业教育,切实从思想、政策和行动上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稳定、抓发展的观念,通过政策导向和舆论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氛围,引导农民树立培训观念,先培训后转移,鼓励农业人口发展为技能型“蓝领”。要从思想上、政策上、待遇上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地位,出台有力的政策支持职业教育,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重普高、轻职高,重知识、轻技能的观念,改变技能人才地位低、待遇低的现状。
  加强监管经过两年来的培训教育实践,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统筹及各教育行政部门与职校的共同努力下,培训的人数与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使许多农民脱贫致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然而,由于各地职校在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上的差异性,使得培训质量存在一定的不足:对培训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得不够深入与具体,只求表面到位而不求实效;各级主管部门的沟通与主动服务的意识薄弱,缺少真正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干劲;有个别承办单位甚至虚报培训内容与人数,随意缩短培训时间,滥发职业资格证书与培训结业证书,培训教师存在技能与知识老化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培训的有效监管十分重要。
  把握定位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是职业学校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重要环节,二者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要始终根据本地区农业经济战略性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使劳动力转移由“简单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变,使就业由“体力型”向“素质型”转变,对预备劳动力进行有效的技能培训、职业培训与创业培训,使预备劳动力学有所用,用有所获,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一种有效手段。
  提升能力专业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要开展以专业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与实践,要适当提高专业教师的生活待遇,吸引和鼓励企业单位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职校的专兼职教师。职校应根据市场需求自主调整专业设置,促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实现教育培训与就业的紧密对接。要打破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式”、公司﹢学校、示范基地等新型办学模式,引导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张昭文.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2]高利兵.新农村建设中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作者简介:
  于风云(1975—),女,江苏丰县人,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2004级农业推广在职硕士,绍兴市农业学校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教育及农民工培训。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