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高职高专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现状及教学对策
作者:刘媛媛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文学素质;教学对策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而且对“能力”的理解也逐渐从开始时的侧重岗位技能的狭义理解转向“人格本位”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广义理解。学生“关键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而人文素质的培养,更关系到年轻一代对人生终极目标与幸福的追求。
高职高专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现状及成因
提高人文素质有多种渠道,文学素养无疑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文学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符码,具有审美、教化、愉悦的功能。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情感。文学的熏陶可使学生加深对人生的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人文性情和高扬人文精神的理念。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切实可行的交汇之处,可以从文学作品的导学与阅读开始。
2007年秋季,我们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活动,对1000名专科层次的在校师范生进行了一次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情况摸底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对文学阅读的目的、功用,80%的学生持肯定态度,但是具体到阅读的作品和喜欢的作家,则呈现出极度分散状况。主流作家作品如鲁迅、朱自清、郭沫若等,或少数在中学课本里出现的作家,知道或熟悉的学生占80%。在问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作家或作品时,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填写了当下流行的网络作家或流行作品。调查说明,学生有阅读的需求,也懂得阅读的重要,但在传播媒体多元化的当今,传统的阅读要求和经典阅读篇目无疑已经受到严重冲击。
多媒体时代精英文化的式微上述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推荐阅读的经典篇目不感兴趣,80%的要求阅读篇目学生没有读过甚至没有听说过。茅盾、郁达夫、沈从文、王蒙等作家作品的阅读比例几乎为零。问及原因,学生认为这些作品太过时了,引不起阅读兴趣。在选择喜欢的阅读内容时,集中在言情、武打、恐怖小说和一些由网络游戏改编的读物上。大部分学生对流行于网络的写手及作品非常熟悉,甚至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偶像。相比于传统的只有文字的书籍,学生更喜欢有插图或以图画为主的书。在阅读形式上,网上阅读占了很大比例。在阅读渠道上,受电视网络影响较大,有时尚化倾向,不太关注官方的导向。现代传媒技术的广泛运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它以其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和开放性,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信息的传播变得异常方便快捷,传统教育模式随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传播手段的广泛化和开放化,使人们有了无限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打破了传统的由主流渠道控制的话语权。精英文化走向草根文化,我们开始进入无权威文化时代。
功利性教育的后遗症尽管我国多年前就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高考指挥棒的无穷威力,使它成为基础教育的风向标。初高中阶段由于应试教育造成的语文教学上的误区,严重异化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阅读兴趣,使原本应该多姿多彩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在升学率的诱惑下,许多中小学甚至丢弃文学素质教育,强化数理化和外语。学业重负使学生不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文学素养方面的课外阅读。独生子女政策,让家长变得孤注一掷。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们,积极配合学校的应试教育,形成“唯分数论”、“唯结果论”,将未来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孩子的学业上,甚至禁止孩子阅读文学社科类书籍。当今社会也轻视文学素质教育,文凭重于一切,各种证明技能的证书成为就业的敲门砖,而隐性的、无法用等级证书来证明的文学素质就显得无足轻重,引不起人们的重视。学生在大学里虽不需要再为“应试”而读书,但是就业的巨大压力依然使他们要为各种“硬件”而奋斗。这种功利性教育一步步加剧了当代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严重缺失,导致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或走上社会后,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犯罪率升高是其体现。
教材、课程设置的不匹配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学遵循一定的模式,比较僵化,内容缺乏时代感,远离现实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文学教育工作者不考虑语境和对象,在狭义文学的小天地里画圈子,使文学教育脱离时代、远离对象。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设置等教学领域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色,基本沿用大学模式,教材也是选用大学课本。我院前身是一所中等师范学校,2004年升格改制为专科学校,在教学上还处于过渡时期,所设教学科目基本按照大学模式,针对性不强,相对学生的实际素质难度较大。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课时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也不重视,只能让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文学有一个粗浅的感知,根本谈不上深入阅读与领会。
高职高专自身的劣势众所周知,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相对于大学的学生,素质普遍较低,学习兴趣不大,学习自觉性差。他们缺乏主体意识、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群体观念,更谈不上有远大的抱负、宽阔的胸怀。而且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原来的中专校直接升级而来,大学校园文化的积淀还很薄弱,人文教育的环境氛围不够浓厚,没有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没有开发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
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学教育对策
高职高专院校与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相比,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优势所在。一方面,它摆脱了基础教育为应试而教学的困扰,也没有大学精英教育对学生形成的更大的压力,指向性明确,学生学习压力小,非常适合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如前面所提到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他们大都是应试教育下的“残兵败将”,对学校教育存在一定心理障碍,对自身的期许低。这样的学生更需要心灵的引导和心理救助,帮助他们提升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这方面,文学作品的感染和熏陶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在高职高专院校大力推进文学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有助于学生的成才和就业。
树立现代人才观,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以育人为中心,把教育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纠正以往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培养出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既有高度的科学素养,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的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学习三种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辅助性知识。辅助性知识是对专业起辅助或促进作用的知识,如选修课所传授的知识,其中,包括提高人文素质的文化与文学知识。从能力上讲,高职高专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有两种,一是各专业的基本技能,其中主要指在专业领域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创造能力。二是自我宣传能力,或称自我推销能力。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流程、最高的效率、最佳的效果影响着世界经济、文化事业发展,要成为强者,这种宣传推销能力显得尤其重要。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一定要结合时代要求,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实现人才的自我可持续发展,而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营造书香校园,注重环境的熏陶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建书香校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读书习惯。可以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开办系列读书讲座,建立一些文学社团,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还可以拓展文学素质教育的社会空间,高职高专院校的文学素质教育应该把大众传媒纳入自己的视野,积极主动地参与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活动。同时,邀请资深编辑、专栏作家,著名节目制作人、主持人,文化评论员等介入文学素质教育的设计和教学活动,在更广阔的空间发挥文学素质教育的效能。
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文学素质教育本来就不是单靠组织传播达成其效能的。现代媒介形态的变化促使大众传媒逐渐加大其在新闻与娱乐之外的直接教化功能。目前的课堂教学,或者对此视而不见,或者被动地跟随风浪摇摆,极大地影响了文学素质教育的效能。要正确对待媒介形态变化对文学素质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影响,积极利用便捷的多媒体手段,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积极采用研究式、启发式、讨论式、跨学科的专题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活课堂,让学生的兴趣飞扬起来,由被动接受进入主动学习状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由师生、教室的二维空间变为多媒体的无限空间,让学生眼到、手到、心到,把潜在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出来。根据不同的多媒体形式,采用听读赏析式、观摩速成式、参与提升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交流的自由空间,给学生推荐好的网络地址,鼓励他们到网上浏览最新的文学研究成果,发现新的文学观点,并建立博客交流平台,让学生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文学素质体现人的文化层次和精神境界,也体现了人的审美情趣和品位。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对象是有技能的劳动者,是社会的主要阶层,他们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我们国家整体国民素质的优劣。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不仅有助于就业,还有助于学生将来事业的成功。高职高专院校不仅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适应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教学需求,更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真正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铸.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朱俊伟.2007年最新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刘媛媛(1965─),女,天津市人,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