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浅谈创新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关力辉




  摘要: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创新教育成为广大职业教育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在技校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大胆创新计算机教学模式,渗透创新教育理念,逐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面对企业对动手操作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面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创新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实践创新教育就成为广大职业教育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2007年8月,我校投资建设了数字校园网络,为教学搭建起一个全新的舞台。要在这个舞台上唱出一台创新教育的好戏,需要我校每一位教师共同努力。笔者拟以计算机专业教学为例,探讨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的问题。
  
  优越的“舞台”
  
  计算机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不断更新的资讯、实践性强、富于挑战、具有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些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计算机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决定了计算机专业教师具有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好奇是技校学生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计算机课比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其他学科无法比拟,计算机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内在联系。
  
  “剧本”的选择
  
  技校计算机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应演出什么“剧目”呢?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技校计算机教学应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上,至于学生需要掌握多少基础理论,则应放在次要的位置,要训练学生用专业方式操作计算机,而不要用使用者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要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明确培养目标和努力方向,满足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教学重心应该落在“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上,即要求学生每学完一门课程,应知道自己能干哪些事情,并且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制作出相应的作品。
  计算机专业可供选择的培养方向有很多,可供使用的工具设备也很全,所以,教师没有理由教不好,学生也没有理由学不精。
  
  “导演”的策略
  
  有了好的“舞台”与“剧本”,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才能够演出一台好戏。这个导演就是教师。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除了要求技术过硬之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才能在这个岗位上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计算机教学的路子来。一般认为,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型人格、创新性思维和解题能力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经典的创新教育理论认为,创新教育的教学应该遵循问题情境性原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教师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最大的范例性与融通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点心得,在此提出,供大家探讨。
  点到为止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因此,教师只需点到为止,甚至可以期待不点自通。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技术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绝对不可强迫学生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广泛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计算机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也应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授课时间应该控制在3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努力创设一种充满研究气氛的民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学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学生创新型人格的有效途径。
  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要大力展示学生的作品,并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要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而言,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学生而言,是树立了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使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教师必须认识到,评价一堂计算机课的优劣,不仅要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对这种意识的强化。
  自由作业其他学科的作业常常有一题多解,计算机课的作业也是一样,为了达到某一特定效果或解决某一问题,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可让学生制作一张课程表,并要求学生对表格进行装饰与美化,不限制工具与格式,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上交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这样的作业处在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是可以完成的,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定位。同时,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与自由创作,这对计算机专业学习是很重要的。
  为与不为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说在进行普及性的教学之外,应该选择一个重点,确立一个主攻方向,创出特色,而不应该追求“大而全”。有的专业可以网页制作为特色,有的专业可以广告设计为特色,有的专业可把重点放在电脑维修上,集中精力寻求突破。有特色方能有规模,有规模方能有氛围,有氛围方能成气候。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导演”各有各的手法,各有各的风格,方能百花齐放,好戏连台。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
  [2]发展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N].光明日报,2000-11-15.
  [3]创新:从课堂教学抓起[N].中国教育报,2000-12-02.
  作者简介:
  关力辉(1976—),男,山西临汾人,临汾市技工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