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高职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有效模式

作者:夏学文




  摘要:高职院校通过实施“一系一县,一业一厂(场),双向互动,双赢共进”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模式运作,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素质,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此模式符合高职教育规律,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新农村建设;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这是中国农村改革建设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其目标要求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高职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发挥其作用。从系统论的观点看,高职教育是一个系统,农村是一个系统,高职教育系统与农村系统只有通过一定的方式结合形成一定的通路,才能实现两系统间的物质、信息的交流。因此,高职院校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要找准切入点,通过可行的结合途径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将服务落到实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近几年的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一系一县,一业一厂(场),双向互动,双赢共进”的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产生了实效。
  “一系一县,一业一厂(场),
  
  双向互动,双赢共进”模式的运作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冈是湖北省东部的一座新兴的中等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市,正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黄冈市建成了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油基地,蚕茧、板栗、茯苓、花生、油菜、淡水珍珠等农产品产量居湖北之冠。工业初步形成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机械电子等五大支柱产业。黄冈市有十一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有着各自不同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罗田是全国板栗第一县,英山是全国名茶基地县,麻城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基地,蕲春是全国著名的药市和中药材之乡,团风是国内有名的建筑之乡。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要求各系要根据各县市区产业特点与之形成对应合作关系。如生物工程系与茶叶大县英山县合作;土木建筑工程系与以建筑业为支柱产业的团风县合作;经济贸易系与商业贸易发达的武穴市结对,系与县签订对口合作协议,形成了一系一县对接共促进产业发展的格局。
  一业一厂(场)是指每个专业要与相应的企业合作,包括农场、林场、果园场等。学院规定每个专业至少要与一家以上的企业实现紧密型合作。全院现有40个专业,与黄冈市境内200余家乡镇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其中的80家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如马勒三环气门股份有限公司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合作,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学生培养和员工培训。英山县吴家山茶场是学院茶叶栽培与加工技术专业的技术推广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
  在系与县、专业与企业的合作中,学院主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互动机制和长效合作机制。在系与县市区合作中,系向县市区提供有关产业发展信息和技术支持,帮助县市区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县市区为系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场所及实习实训指导并提供就业信息及岗位。在专业与企业合作中,各专业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支持、人力资源支持等;学院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专业标准设计、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设计)、参与教学过程等,形成互动关系。正是这种互动,寻找到了校企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兼顾各自利益的关注点,使双方的合作具有可持续性,实现双赢共进。
  
  “一系一县,一业一厂(场),
  双向互动,双赢共进”模式运作的效果
  
  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系县合作、业厂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和企业发展,推进了新农村建设。黄冈市浠水县在其境内闻一多的故乡巴河镇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学院与其对接,由土木建筑系免费提供巴河镇试点村的建设规划图和村民住房建筑设计图,计算机系免费为巴河镇开发信息平台,生物工程系指导农副产品加工。通过系县合作为巴河镇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技术信息支持。在专业与厂(场)对接中,众多的专业教师对口到乡镇企业、农场、茶场等地兼职,传授农业技术,推广新技术。近年来,学院传授和推广各种生产实用技术186项,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近2000余万元。其中,在特色农产品开发方面学院依托科研优势,带动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如“有机茶的开发”这一项目,学院将本院承担的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黄冈大别山区有机茶生产技术应用与示范》的成果进行推广,为武穴市、红安县、英山县、麻城市等地茶场盈利共计3200多万元。学院茶叶研究所还研制了“龟山松萝茶”、“春渺”两个品牌茶叶,在全国第五届、第六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荣获特等奖,“春渺”茶在第七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荣获金奖,并在湖北省茶叶界引起强烈反响,以至于多家厂商纷纷上门寻求合作。在其他经济作物如紫红薯、甜叶菜、食用菌的种植等方面也为当地农民年增加收入800多万元。专业与厂(场)结合,促进了农村的生产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提高了农民素质学院利用师资、实训设备等资源,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的技术作业水平。近几年,我院培训当地农民15000余人次,这些农民许多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学院作为国家“阳光工程”黄冈培训基地,近年来通过到农村调查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转移培训计划,先后开设8个专业,累计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5900余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户的工资性收入,有利于农村实行规模化经营,为农村实现生活宽裕奠定了基础。学院还与县市区合作,开办农村干部培训班三期,培训村干部300余人。在培训中讲授新农村建设相关知识,培养农村干部现代管理意识,培训管理技能,提高了村干部的素质。
  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系与县合作,加强了教育与经济的融合,加强了文化的融合。各系在与县的对接中,积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有的系与县联合举办篮球赛、乒乓球赛;有的系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与乡镇联办文艺晚会;有的系到农村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有的系与县联合开展各类知识大赛。近几年学院到农村举办的文艺活动达50多场,这些文艺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推动了学院专业建设和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融合,同时推动了学院的专业建设。近几年黄冈市大力发展医药化工,蕲春是李时珍的故乡,同时也是全国有名的中药材生产和批发基地。武穴市,以广药为龙头,中牧安达、迅达药业、龙翔药业等6家企业构建的医药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其中,广药公司已成为世界三强、亚洲最大的核黄素生产企业。医药化工的发展既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也促进了学院生物制药专业的发展。生物制药专业2002级学生数仅为40人,到现在每个年级稳定在180人。系县合作中,县内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成为学院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学院通过系县合作聘请的技术指导教师有200多名,共有200多家企业和农、茶场等成为学生实训场所。县域经济发展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学院有20%的学生通过系县合作找到了工作岗位。
  
  对“一系一县,一业一厂(场),
  双向互动,双赢共进”模式的分析
  
  “一系一县,一业一厂(场),双向互动,双赢共进”模式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其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素质。据黄冈市农村劳动力状况抽样调查显示,在农村从业的劳动力中,95%的人员没受过任何技能培训,这导致农村实用技术应用不多,新技术采用少。当前,农民的素质问题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开放性和社会性,具有三大基本职能:培养高技能人才、进行应用型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恰是高职教育所能供给的服务。在“一系一县,一业一厂(场),双向互动,双赢共进”的模式中,高职院校培养的适于农村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通过系县合作,到县市区工作,直接充实了县市区对人才的需求。这类人员到农村后发挥着引领作用,他们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能负责某方面的具体工作,同时又具有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在系县合作中,学院直接培训农民,传授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干部,提高管理能力,这些都可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且这种培训都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技术支持上,“一系一县,一业一厂(场),双向互动,双赢共进”模式使技术推广和应用途径更直接,效率更高。系县合作往往是以具体若干项目实施来推进,其中技术合作是重要的合作项目之一。系县合作在技术合作上立项更科学实用,技术支持项目能得到更充足的资源保障。考虑到合作的全面性和长期性,技术合作项目实施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所有这些优势都是其他技术支持途径所不具备的。系县、业厂(场)技术支持可以通过学院将新技术推广到农村和与地方合作进行技术研发两种方式实现。
  “一系一县,一业一厂(场),双向互动,双赢共进”模式符合高职教育规律高职教育要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产学结合就是产业与学校的结合,即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资源,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合作研发、合作育人的平台,它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产学结合的实现形式有多种,而“一系一县,一业一厂(场),双向互动,双赢共进”模式较好地实现了产学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涵盖面很广,包括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也包括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的系及专业设置应适应当地产业发展需要,针对辐射区域内县域经济特点发展相应的专业,这同时也调动了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的积极性。学院通过这种合作途径使系县结合紧密,专业与企业深度融合,这样才能较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
  正因为“一系一县,一业一厂(场),双向互动,双赢共进”模式提供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技术支持,有助于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县和企业才能积极地支持这种合作。同时高职院校也正是由于这种合作,寻求到产学结合的有效途径,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学校也才更积极推动这种合作。这是一种互惠互利、双赢共进的合作模式,特别是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需要职业教育的融入,需要与职业教育形成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合作关系,而这种模式恰好构建了在双赢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机制。
  
  参考文献:
  [1]楼一峰.建立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J].职教论坛,2006,(5):30-32.
  [2]夏学文.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要素约束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29).
  作者简介:
   夏学文(1971—),男,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在读硕士,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和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