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作者:王国聚




  摘要:通过对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的分析,充分认识到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作用及其发展特点;针对民办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提高社会对民办高职教育的认识、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法规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等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问题;思考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是在国家教育资金短缺,社会和市场又急需大批技能型人才的情况下,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打破了国家包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局面,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辅共同发展的格局,增加了大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求学机会,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实用型人才。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概况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的重新崛起,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6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数据表明:全国目前共有普通高校1867所,其中,民办普通高校278所(民办本科院校28所,其余均为高职);2006年全国高校招生546.05万人,其中,民办高校招生约43万人,占全国高校招生总数的7.8%;2006年全国高校在校生1738.34万人,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133.79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7.6%。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我国民办高职教育呈现出纷繁多姿的发展势头,正向着发生深刻变化的现代教育的方向发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办学类型:第一种是经过国家正式批准独立建置的具有颁发学历证书资格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这些学校的发展势头较好,这种传统的办学模式将进一步提升民办学校办学者的积极性,让公立与私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公平的平台上竞争,促进共同发展。第二种是在公办高等院校中设置的民办二级学院。虽然这些二级学院大多为本科层次,但也招收部分高职生。在这类学校就读的高职生常和本科生一起学习、生活,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这种模式体现了普通高等学校的智力优势、品牌效应与民办院校的灵活的机制、市场观念相结合的特点。第三种是企业集团内部设立的职工大学。这类学校不具有颁发学历文凭的资格,但可通过考核颁发一些职业资格证书。这些学校一般针对本企业内部职工而设,学制较短,专业设置灵活,突出实用性。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种办学类型而言,在这种办学类型中,又可分为几种发展模式:一是以黄河科技大学等为代表的以学养学、滚动发展的模式,这些学校前期靠租赁校舍,靠收取学费进行运转逐步发展起来;二是以北京吉利大学等为代表的企业集团出资兴办的民办高职院校;三是中外合资兴办的高等职业院校。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作用及发展特点
  
  我国民办高职教育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进步服务等方面的三大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为国家分担了教育资源不足的担子,缓解了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减少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在政府未直接投资的情况下,民办高校有效地弥补了政府教育投入的不足,缓解了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和中专生实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提高了人口素质,每年为国家培养出数以万计的不同专业的高素质毕业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轻视的贡献。同时,延长了青年学生踏入社会的时间,使他们有能力依靠自己的技术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
  促进了多元办学体制和多元办学主体的形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特别是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这表明国家对改革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办学体制的决心和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视。民办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其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办学体制和多元化办学主体的形成。事实上,民办高职院校已打破了政府包揽高等教育的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体制。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正在由封闭性的“国家模式”向开放性的“社会模式”转变。
  有利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世界的潮流,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迈过了15%的门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还是相当缓慢的。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无力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昂的财政负担,所以,公办大学无力独立实现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历史经验和国际惯例证明,国营化与民营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两大趋势,可以说,“民办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就世界范围而言,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之日,就是民办高等教育崛起之时。”当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时,民办高等教育自然就成为世界的潮流。
  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灵活,紧跟市场需求,按岗位和行业要求构筑主要课程能力培养体系,力求为社会培养具备就业基础和发展潜质的职业人才。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了人们多样化、选择性的教育需求。
  从民办高职院校20多年的发展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办学形式上,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2)在办学条件上,特别是硬件建设,发展很快。(3)在领导体制上,形成了多元化的领导管理体制。(4)在融资渠道上,呈现出多方位的投资主体。(5)在专业设置上,充分体现了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我国部分地区民办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民办高职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个别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正,办学行为不规范如个别办学者抽逃资金、挪用办学经费,利用虚假广告欺骗学生等。
  教师队伍不稳定,缺乏合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很多办学者把民办高校视为私人财产,把教师看作打工者,再加上福利、待遇的不尽如人意,致使教师流失严重。另外,教师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也极不合理,青年教师和老年教师居多,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较少。
  专业设置以文科为主,且单一而重复首先是专业文科化,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受制于教育经费不足,教师力量有限等因素影响,专业设置普遍偏重于文科,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专业是纯人文社会科学,导致民办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形成名副其实的教育多样化。其次是热门专业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办学的现象依然严重。
  过分依赖招生广告宣传生源是民办学校生存的生命线。据走访,有些民办高职院校每年的招生费用超过千万,不少民办学校的平均招生费占到总学费的10%以上,其中,包括相当比例的招生提成或中介费。随着民办教育市场的成熟,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和教育质量对学生的吸引力将取代代价高昂的招生宣传。
  教育经费短缺由于民办高校不享受国家财政拨款,多数民办高校主要靠学费支撑学校的办学,走的是一条艰难曲折的“以学养学”的道路,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
  收费标准偏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目前,不少民办高校还处于“家族化”管理阶段,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得不到保证。收费标准与国民教育有限的经济承受能力相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