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建途径探析

作者:彭新宇 邹群峰




  摘要:围绕构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提出高职院校需要从办学理念、战略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去构建核心竞争力,以促进其持续、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建;途径
  
  核心竞争力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提出。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业内质中的、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所拥有的独特教育资源和整合这些资源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其实质也就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高职院校办学要上层次和水平,要有发展的效率和成功率,要做大做强,核心竞争力是重要筹码。但是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稀缺资源,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持久不懈的努力。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至少需要从办学理念、战略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文化建设这五个方面去构建核心竞争力;同时核心竞争力是一组集合体,并非以上五个方面简单的叠加,而是以上五个方面有机整合、整体优化的结果,体现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当前,正在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重点扶持和建设100所高职院校。在100所高职院校中,重点培植在全国起引领示范作用的几个专业和专业群;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强调自身的办学特色,培养名教授、名专业、名毕业生等等,这些都是在构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树立突出高职特色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指办学者对学校定位和职能的认识,是一所学校多年办学实践所积淀下来的既体现着学校的历史传统,又反映着学校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展望的精神文化。办学理念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学校的个性和魅力,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和灵魂。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支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精神支持。首先,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必须以育人为根本。高职院校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授职业技能,更在于培养具备“道德品质”、“弹性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人。其次,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必须考虑其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性,符合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再次,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必须体现其开放性,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开设企业急需的专业,进行“订单式”合作,不断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加强与国内外高职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办学模式,促进学院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只有树立了突出高职特色的办学理念,才能进一步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然,高职院校确立办学理念后,必须要与全校教职员工建立共同愿景,上下拧成“一股绳”,落实到全校每个成员的自觉实践中。这是在当今高职院校竞争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确立紧扣区域和行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高职院校的正确战略定位既是办学目标的正确选择,也是办出学校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前提。高职院校只有定位科学,办学中才不会出现浮躁现象,办学者才会认认真真去实践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注重办学特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战略定位的选择是院校的战略决策内容,应在学院管理、教学层充分讨论和论证,反复研讨形成共识,为办出学院特色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高职院校为自己定位,要侧重五个方面的定位,即发展目标定位、服务定位、层次定位、专业定位、人才规格定位。具体来说,发展目标定位应紧扣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需求,强化产学研结合的高职办学特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服务定位应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主动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学生及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质量的需求;层次定位应是以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为主,职业培训并举;专业定位应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专业结构上切合区域与行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升级的趋势,建立工、文、管、经等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人才规格定位应是培养职业道德优良、职业能力强、具有较高创业品质与创新素质、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能胜任一个岗位、适应一群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要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塑造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应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过程要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支持工学结合的有效开展。通过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建设适应市场、校企高度融合的专业
  
  建设适应市场、校企高度融合的特色专业,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内在需求的切入点,也是构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主要包括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的内容。课程建设重点应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高职教育要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培养走出校门就能直接就业上岗的高技能型人才,唯一的途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因此,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完善、先进的实训教学体系,它包括校内和校外实训两个部分。校内实训基地方面,应加强生产性实训,这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和市场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校外实训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比例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建设和实践教学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即“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支撑。高职院校应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
  
  培育职业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播着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学院精神,反映了整个学院的精神面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精神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包括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物质文化是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是以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即通常所说的硬件,以校园基本设施、图书资料为主,包括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等。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必须按照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按照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战略定位,处处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高职院校不一定要有雄伟气派的教学楼、体育馆,但必须有科学先进的实验楼、实训楼;不一定要有一流的专业,但必须有一流的专业实验实训室。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始终应该摆在首要和突出的位置。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将实验实习环境设计为工厂、车间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验实训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实验实训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动态的、随时代进步不断调整变化的。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边学边干,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也呼唤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者以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索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夏仕武.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形成特征[J].江苏高教,2003,(6).
  [2]王前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4,(1).
  [3]雷久相.探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及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5).
  作者简介:
  彭新宇(1972—),男,湖南株洲人,国防科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建设。
  邹群峰(1980—),男,湖南祁东人,湘潭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在读,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助理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