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现状及对策

作者:陈 尚 唐 斌




  摘要:通过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现状和办学条件进行的分析,文章从政府、政策、投资、消费、捐助以及“造血”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扩大高职教育经费来源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育经费;现状;对策
  
  近年来,在政府政策的主导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扩张和非常规性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半壁江山的局面已经形成。从招生情况看,2005年全国高职(专科)招生人数达268.1万人,是1998年的5.6倍;全国高职(专科)在校生人数为713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5.7%,比1998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从院校数量看,2005年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1091所,是1998年的2.5倍,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9%。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经费投入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张必须有基本的办学条件作为支撑,包括教师队伍、校园面积、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实训基地、图书与信息资源、办公与生活设施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并没有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而随之相应增加。1996年,我国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职教总经费的52.92%,2002年下降到43.12%;1996年财政预算内职教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11.53%,2002年下降到6.5%。2005年普通高等教育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046.37亿元,其中,普通本科教育预算内财政拨款为936.05亿元,占89.46%,高职高专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10.32亿元,仅占10.54%。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研究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的2.64倍,即发展职教需要更大的投入。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情况下,高职教育的政府预算内拨款却比普通高等教育拨款要少很多,呈现出明显倒挂的态势,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必然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依靠学费收入来维持运转,学费收入占到总收入的60%以上,预算内教育经费收入还不到总支出的40%,特别是基建拨款只占基建支出的20%左右,有些高职院校基建投资几乎全靠自筹。反观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府的财政拨款是高职院校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美国,社区学院经费来源的比例为:政府占57.1%,学费仅占20.5%。。
  高职教育办学条件不能满足办学的需要200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对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有关方面提出了规定、要求。从现实发展和实际办学情况看,由于经费严重不足,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上难以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有资料显示,2004~2005年,我国普通高职(专科)院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由37.2平方米下降到33.3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由18.3平方米下降到16.6平方米;生均图书由71.5册下降到64.6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由5802元下降到5492元。若按“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4000元”的合格标准衡量,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理工农医类院校中,不合格的比例达到21.4%,至少有160所理工农医类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未达到合格标准。教育专家在对6省53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评估的过程中也发现:在一级指标“教学条件与利用”中的教学基础设施、实践教学条件、教学经费三项二级指标中,分别有3.77%、3.77%、1.89%的院校尚未达到合格水平。这些学校在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馆及校园网、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训基地和教学经费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与不足。这表明我国高职教育的硬件条件和投入水平难以适应规模超常发展的需要。在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发展过程中,办学条件成为影响教育质量和培养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缺乏办学所必备的硬件设施,特别是实验实训设备陈旧、简陋,缺少稳定配套的实习基地,人才培养中所要求的实践教学环节无法实施,教学组织过程只能沿袭传统的学科式理论灌输模式,出现媒体报道的“黑板上开机器”的现象,这样的办学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宗旨。
  造成高职院校办学窘境的原因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与普通高校形成了鲜明对比和巨大的反差,究其原因,其一,学校的先天基础不足、缺乏发展后劲;其二,政府财政经费严重投入不足,内部投入不均衡,社会力量投入不足与个人成本过高;其三,与职业教育发展相对应的政策、制度尚未健全。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和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高职教育的大发展必须以现实条件为前提,不能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否则就会影响高职教育的社会声誉,也不符合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问题的对策
  
  经费严重不足已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了按教育成本高收费,但仍感经费捉襟见肘,严重短缺。因此,加快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才能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学角度讲,教育是有投资、有收益的活动,满足了多个主体的需要。收益人包括国家、受教育者个人、企业、家庭。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谁受益谁付款,教育的成本就必须由这些主体来分担。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本着谁受益谁投入的“受益”原则,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应当采取受益方政府、行(企)业、受教育者个人及家庭分别承担的策略,同时,学校应当提高办学效益,主动寻求财源。
  政府要提高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比例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国家理所当然地是教育投资的主体,也该在教育投资中发挥主体作用。加大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首先要提高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这是一个总量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应逐年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然而时至今日,这一比例不仅没有逐年增加,反而出现停滞或下滑之势。如2002年为3.32%,2003年为3.28%,2004年为2.79%,2005年达到2.82%。教育投入总体水平不仅低于同期发达国家和地区5.1%的平均值,还低于转型国家4.8%的平均值,甚至低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3.90%的平均值。其次,在确立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的前提下,政府应按照教育成本确定经费配置比例的原则,调整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成本投入体系,至少保证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及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大体相当。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促进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每年培养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企业作为受益方也应当承担一定的投资义务,应按照接收员工的数量、专业、层次承担相应的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成本消耗。在德国,高校总法以及各州的高等教育法中都对高等职业教育作出了专门的规定,企业承担了职业教育的大部分经费,国家只承担“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费用,主要包括教师的费用及学校的设备和管理费,而企业为职业教育支出的费用是国家的4倍。国家还应该制定企业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政策,制定相关的法规要求企业对职工进行定期的培训,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法国政府要求企业支付职工工资总额的10%左右用于培训,使得企业有1/3以上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以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美国工商企业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成本分担,主要是通过“购买费”实现。在全美每年440亿美元的“购买费”中,用于送员工到职业院校培训的部分多达400亿美元。目前,我国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培训的重要性,在员工培训经费的投入上普遍较低。调查显示:培训经费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以上的企业仅为8.7%,而占销售收入0.5‰以下的企业有48.2%;企业制定培训计划的比例为69%,有31%的企业没有培训员工的计划;大部分企业员工培训计划执行情况不好,严格执行培训计划的企业只有42.1%,执行不力的占65.4%,没有执行的占1.5%。而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把对员工的再教育看成是企业成功的法宝。据日本劳动省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1542个企业中,实施教育培训的占88.1%;在424个雇用1000名职工以上的大企业中,实施教育训练的占99.8%。我国政府可借鉴国外企业的培训经验,依据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适当比例或企业销售收入的适当比例,由政府进行经费统筹,加大培训力度,这样既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也能提高职业院校的收入。另外,高等职业院校要实行开放式办学,加深企业与学院间的紧密联系,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在赢得社会尊重的同时,获得行业和企业在资金、设备、场地及技术方面的有力支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