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关于生态型大学等

作者:佚名




  生态型大学的形成有以下标志:(1)有明确的发展定位,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能找准自身的位置,把自己放在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位上;(2)教学相长、师生互动、课程设置合理,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多样性和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建立和谐、自然、开放的教育模式;(3)校园内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生态因子良性互动、和谐共生,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互交融,是生态型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4)实现大学系统内部与外部在物质、信息、能量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换,能与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利用并达到动态平衡,形成开放型的运行机制;(5)形成教学与科研相统一,质量、结构、效益并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密切合作、协同进化的态势,逐步实现政府的发展战略、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科学研究方向的融合。
  摘自《江苏高教》2008年第四期张忠迪《论生态型大学形成的标志》
  
  关于高职教育的就业效应
  
  高职教育对就业具有双重效应。首先,高职教育对就业具有促进效应。高职教育的投资不仅能增加教育产品的有效供给,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而且通过高职教育的投资形成人力资本,还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减少失业、增加就业提供物质基础。其次,高职教育对就业还具有挤出效应。高职教育的就业效应具有双重性,既具有吸纳效应,又具有挤出效应。所谓挤出效应是指由于高职教育的投资增加而导致高职教育产品供给量的绝对或相对增加,从而加剧劳动力市场竞争而导致原有在岗职工的下岗或失业。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二十三期唐宏《就业效应对高职教育发展导向作用的探讨》
  
  关于高职教育的质量保障制度
  
  我国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评价主体不周延。我国现行的高职评价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型,政府及其教育管理部门是评价的主体。评价主体单一会导致质量保障主体单一。其次,评价制度不健全。一是没有根据高职院校的不同类型建立多样的评价标准;二是评价中的利益冲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三是评价中的高职院校主体性受到压抑,高职院校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保证。再次,评价方案不完善。一是“高职高专”的概念不科学;二是评估方案没有充分诠释“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理念;三是评估方案没有充分体现社会的质量要求。因此,要解决我国高职质量保障的深层次问题,就必须重构高职评价体系,大力推进社会评价制度的建设。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二十三期姚爱国《沿革与反思: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二十年》
  
  关于教育目标的新理念
  
  人力资源新视野下的教育目标新理念:(1)培养目标由“人才”调整为“人力资源”。在人力资源新视野下,继续将培养人才作为国民教育的目标,重心是偏高的。重心偏高必然导致力不从心,从而使培养质量无法达到目标要求,这是十分有害的。(2)定位重心由层次改为类型。传统的教育培养理念特别注重层次,而忽视另一更为重要的教育结构要素——类型。在人力资源新视野下,教育的定位重心应关注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源自身成长的特殊规律,进行相应的教育结构调整和体系建构,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3)关键部位由选拔改为适应。在人力资源新视野下,学校教育要服从社会和受教育者发展的需求,教育考试制度要服从学校教育体系设置的要求,学校教育体系的设置要适应人力资源需求的多样性。(4)教学重点由知识改为素质。在人力资源新视野下,教学重点将切实由知识改为素质,强调教育的适应性,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以“素质结构”为突破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摘自《职教通讯》2008年第七期张振元《人力资源新视野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新探》
  
  关于城市群发展与高职教育
  
  城市群发展给高职教育带来新的机遇:(1)中心城市的教育具有辐射能量。高职教育可以在城市群发展中吸收到中心城市强大的教育辐射能量。(2)城市群发展会带来更多的生源。城市群的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让广袤的农村成为都市,让大量农民变成城市居民,这将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生源条件。(3)城市群发展会带来更广泛的企业参与。企业用人观念的转变,将打通技能型人才的“出口”,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难得的良机。城市群发展也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城市群发展需要多层次人才结构,二是城市群发展需要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不断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规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摘自《职教通讯》2008年第八期雷仕平《城市群背景下高职教育产学结合推进策略》
  
  关于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
  
  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四个维度加以解析:(1)内驱力维度。教师发自内心的强烈的探索与求知欲望,可称为“内驱力”,其含义主要包括教师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2)智力维度。形象思维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终身学习能力、教学反思能力都属于这个范畴。(3)人格维度。人格的意义与广义的“个性”相当,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合作精神、责任心等个性特征的总和。创造力是人格智慧的创造性表现。(4)实践能力维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二是由技能应用上升到理论的能力。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十三期黄新文,曾莲英《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四个维度及其培养》
  
  关于职业指导与职业生涯咨询
  
  职业指导演变为职业生涯咨询,其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1)(1890~1919),以就业咨询定位服务为主,服务于不断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社会;(2)(1920~1939),中小学的职业指导教育成为焦点;(3)(1940~1959),重点转向大学生,并对咨询人员进行培训,支撑理论体系开始得以完善;(4)(1960~1979),由于人们对职业的选择余地加大,生涯教育理念问世,职业咨询进入兴盛时期;(5)(1980~1989),是发生质变的阶段,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生涯咨询更加受到欢迎;(6)(1990至今),是生涯规划理念完善的阶段,生涯咨询走向国际化,生涯教育引起众多国家的重视。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二十二期蒋乃平《德育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发——“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再论之十五》
  (逸公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