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对学生就业面试指导的问题思考

作者:万 芬




  摘要:针对学生个体的面试指导,不是单纯的技巧与方法的传授,而是包含了某种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价值认同和运用。应对学生就业面试指导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帮助学生成功开启职业之门。
  关键词:学生;面试指导;思考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积淀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智慧结晶,是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对学生进行面试指导时,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智慧,将使教师对学生的面试指导更具成效,也将使学生在日新月异的职业变化与发展面前,能够更从容地迎接职场人生的每一次挑战。
  
  注重面试指导中的实践训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面试时的仪容仪表要求、礼仪规范、回答问题以及谈话的技巧等等,不是教师单纯的课堂讲授就能使学生掌握的。实践训练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对以上内容认识的正确与否和深入程度,而且可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课堂所学能在实践训练中得到检验、丰富与发展。为此,教师必须自觉主动地创设教学实践情境与机会,使学生的实践训练与将来的应聘面试零距离对接,帮助他们成功地跨越职场应聘面试的第一关。
  那么,如何开展面试指导中的实践训练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现介绍如下:
  举行模拟面试活动模拟面试可以每个毕业班为单位,也可以每个系为单位,将各个毕业班组织起来统一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模拟面试,易于操作,活动准备相对简单,但由于所处的是熟悉的环境及模拟面试的空间范围较狭窄,学生缺乏面试真实情境下的心理压力,难以对他们面试的情况作出全面而科学的考核,从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面试指导的客观效果。而以系为单位将各个毕业班组织起来的模拟面试活动,由于空间范围的拓展以及面试“主考官”(可邀请班主任、部分任课教师以及系领导)的增加,学生在重视程度、参与准备以及心理压力等方面将产生类似于面试的真实情境体验,因此它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个体面试中的各种情况。但以系为单位的模拟面试,教学准备相对复杂,对各方面要进行组织协调。同时学生对面试的期待较高,部分学生会因此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对此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
  走进人才交流市场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双向选择”已经成为许多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共识。因此,鼓励毕业生利用休息时间走进人才交流市场,是对学生个体应聘面试指导的另一种途径的实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周六参加附近人才交流市场举行的招聘活动,观察应聘者的仪容仪表,记录用人单位主管对应聘者所提的问题,关注应聘者回答问题与提问的技巧等。学生通过以上的现场直击,回校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一份有关面试的实践调查报告。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学生熟悉了面试的一般流程,确认了面试应作的准备,巩固了面试的答问与发问技巧,强化了遵守面试礼仪规范的意识,纠正了有关面试的认识偏差,从而使学生未来面试成功的几率大大增加。
  
  加强面试指导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择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假如一个人总想着‘我办不到’,那他必然会办不到。”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论,人的生理活动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基础,但反过来,人的意识活动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又有重大的影响。如在择业中,自信者与自卑者的自我评价完全不同。在专业技能、文化素养、个性特点以及仪容仪表乃至家庭环境等方面,自信者看到的是问题的积极方面,从而产生极大的自我认同;而自卑者看到的是问题的消极方面,因此产生的是强烈而深刻的自我否定。而这种不同的意识又在面试中表现为相应的生理活动,如有的应聘学生因缺乏自信,在回答主管问题时,目光游移不定,额上不时冒冷汗,紧张焦虑不能自控,这势必影响面试的成功。所以,教师在应聘面试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在择业竞争中,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有自身的特点,教师必须对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应聘面试的教学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专业学习、个性品质、兴趣爱好、技能特长、教育经历、家庭环境等情况,对学生中某些个体自信心缺乏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然后进行个别指导,帮助自信心缺失的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使他们看到自身的闪光点并加以强化。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根据笔者的观察与研究,职校学生在应聘、面试中自信心缺失主要有以下原因:(1)学历层次低,专业技能不过硬;(2)缺乏相关工作的社会实践经验;(3)兴趣爱好不广泛,无明显特长;(4)个性内向,自我封闭,人际关系一般,环境适应能力较差;(5)身材相貌平平,太过于计较自己的外在形象;(6)家庭发生变故,缺少父母的温馨关怀。以上六个方面是导致学生个体在应聘、面试中缺乏自信的主要原因。当然,这六个方面在不同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又有差异。教师在对学生应聘面试的指导中,必须具体分析不同个体的特殊情况,并采取不同的措施与方法,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增强他们应对面试的自信。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应聘面试中的外在形象包装
  
  参加应聘面试要重视自己的“造型”和“包装”,但不能舍本逐末。面试中,招聘单位的主管会对求职者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素养进行考评。一个人的外在形象,是指其容貌、形体、行为、举止等外观形态,它是内在素养的形式载体;而内在素养则通过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人生理想、高尚的品德情操、丰富的学识修养、温良恭俭让的心地襟怀等显现出来。根据唯物辩证法观点,在应聘面试中,求职者的外在形象是形式,不起主导作用,有什么样的内在素养,就会有什么样的外在形象。但同时外在形象也能对内在素养产生重大的影响。大方得体、整洁和谐的着装和合适的行为举止将会给面试主管留下良好的印象。
  基于以上的理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应聘面试指导时,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外在形象的包装问题。一方面,服装及仪容是求职者留给面试考官的第一印象,得体的穿着打扮能为应聘者加分,因此,适当进行外在形象的设计与包装,面试成功的概率会更大些。但另一方面,教师也必须指出,在求职面试时,学生外在形象包装切忌过分夸张,那种浑身珠光宝气,片面认为华丽的外表将赢得招聘主管的刮目相看与认可,恰恰是不懂得这样的形象包装凸显了求职者对自己缺少自信,当然可能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为此,教师要对学生应对面试时的外在形象包装进行正确引导,使更多的学生侧重于内在素养提高的同时,能以清新、干练、大方的外在形象获得面试主管的赞许。
  
  化解学生应聘面试中的“缺点”难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着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同时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学生个性的“优点”和“缺点”,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既彼此依存,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每一个体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面试指导时,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化解面试的“缺点”难题。
  首先,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在面试指导中,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如果自己有主管提及的缺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坦然承认它。为自己的缺点找理由也无济于事,重要的是如何使对方在感情上认同你谈及自身缺点的态度。缺点是既成的事实,但是对待缺点的态度却预示了以后缺点能否被改正。而对缺点的掩盖与回避将会使招聘主管对求职者的人品产生更普遍的怀疑。
  其次,对面试中主管提及的“缺点”性质进行具体分析。有的“缺点”并非缺点,而是一般意义上的误会造成的。这就需要应聘面试者委婉地及时澄清。如在课堂教学中,当一个身材较高的男生被笔者问及“能告诉我你是何种血型吗?”这一问题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O型”,我接着对他说:“据我所知,O型血的人大都比较固执,你认为呢?”只见这位男生大声反驳我说:“请问主管,你有证据吗?请您拿出证据证明这一点!”这种咄咄逼人的反击会将自己置于主考官的对立面,是不可取的。相反如能委婉地说:“也许主管您刚才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但我个人认为,一个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很多情况下必须有自己的主见,并需要坚持。您说对吗?”这样的回答语气委婉,观点充满理性,因此能够获得面试主管的好感。
  最后,应在尊重生活与逻辑真实的基础上,学会巧妙而艺术地处理某些令人尴尬的问题。如针对“从事某项工作,你有什么主要缺点与不足?”求职者可以联系毕业生共同的弱点(缺乏社会经验等)、结合本专业的发展趋势(知识结构不甚合理等)及个性中的缺憾(如过分追求完美,可能开拓精神不够等),讲讲那些表面是缺点但对某项工作有益的个性等。因为对某些岗位来说是缺点的个性可能正成为另一个岗位需要的个性优点。
  对学生个体的面试指导,涉及的内容还有许多。教师自身是否在面试指导中具有辩证思维与唯物论思想,以及是否能在面试指导中使学生获得这种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学生能否取得面试成功的关键。
  
  作者简介:
  万芬(1969—),女,江苏淮阴人,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主要从事马列主义公共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