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高职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

作者:王武林




  摘要:介绍了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营造真实的职场化氛围,与企业共建生产型实训中心的具体实践,探讨了该建设模式对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作用,分析了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生产型;实训装置;实训基地
  
  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吸收企业或行业的积极参与是国外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当前及今后国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曾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长期以来,我院始终把密切校企合作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为推进工学结合模式,营造出学做结合的育人环境,在校企共建生产型实训中心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校企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实践探索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征,而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必备场所。为了营造学做结合的育人环境,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我院首先明确了必须摒弃通过专业公司购买整套仪器设备的常规做法,构建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符的职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我院工科类专业校内实训装置的建设采取以真实生产型装置为主,相关仿真软件系统为辅的组合形式,将部分实训中心建设成为小型化的车间或工厂。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我院以化工类实训基地建设为试点,积极与相关企业专家讨论,分析了化工类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岗位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结合生产现场的实际工艺流程进行的充分调研,根据学生在真实职场氛围中进行训练的要求,制定出化工实训中心的建设方案。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我院始终与相关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具体实施步骤为:(1)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进行所建实训装置的初步方案设计。(2)采取公开招标的方法寻求合作单位。对应标单位的技术方案、资质、能力等评定后,确定出各项目最终合作单位。(3)教师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综合实训装置的详细方案设计,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要求,使装置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并与真实的工艺流程相符,进行多轮修改后形成最终建设方案。(4)教师、学生全程参与设备的选型、制作、安装、调试等,校企共同编制实训装置指导书。
  我院化工系按照上述模式与扬州新概念控制工程技术公司、扬州新惠纤维材料有限公司和南京迪拜思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流体输送综合实训”、“反应器结构及基本操作实训”、“应用化工技术综合实训”、“传热综合实训”和“过滤综合实训”等五个综合装置。按照该模式建成的实训中心获校外有关专家的充分认可,并认为其具有以下特点:(1)综合实训装置由我院教师与合作企业共同设计、自主开发,具有一定独创性,对其他院校同类专业学生实训具有借鉴作用。(2)所建装置贴近真实职业环境,使学生的实训过程完全置身于工业装置的操作现场。(3)实训装置功能体现了综合化要求,学生能在基本理论、设备运行、工艺流程、操作控制、生产安全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4)由于教师、学生全程参与了装置建设,既提高了教师的工程设计和研发能力,又使学生获得了实践锻炼和提升能力的机会。
  
  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方式的思考
  
  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近几年,高职的规模扩展很快,但高职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却亟待提高。为了克服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等严重问题,我们必须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推进工学结合模式;要围绕学生学习的开发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建设真正贴近企业真实职业环境、与真实的生产装置和工艺流程相同或仿真的实训装置,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校企合作是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的有效模式高职的教学改革呼唤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减少演示性的实验装置,向实训装置的职场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并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核的需要。因此,高职工科专业的实训装置如果采用购买专业仪器公司整套设备的常规做法,往往只能满足专业基础课教学需要,难以满足部分工科专业的技能培养需要。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因具有专业性强、生产工艺复杂的特点,完全依靠学校、教师来完成确有困难,而校企合作共建既可发挥学校专业人才齐全和教师专业理论方面的优势,又可按照企业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发挥企业精于工艺流程、生产制作条件完备等实践方面的优势,这是建设高质量的生产型实训基地的有效模式。
  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应与专业教学改革紧密相连高职院校建设的生产型实训基地不应看做是企业生产车间的简单重现和工艺流程的完全复制。它应该依据相关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毕业生岗位面向,在对相关行业标准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学生应具有的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精心设计生产型实训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具体方案。生产型实训中心应能通过现场教学,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连、课程教学与职场氛围相融的桥梁。
  发挥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对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研发水平的推动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年轻教师占主体,且大多缺乏生产实践的锻炼,这已成为制约高职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与企业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是教师参与实践活动、促进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切入点。教师通过参与生产型实训基地的方案设计、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论证、修改并参与装置的生产制作和工艺流程的调试等工作,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必将明显提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还促使教师走出校门,逐步提升从事科研和对外科技服务的能力。这对高职院校推进产学结合、强化高校为社会和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型实训基地要向功能多样化方向发展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模式,努力将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将现代工厂的某些生产、经营环境加以浓缩,为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提供服务;应具有为学生进行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核服务的功能;为了推进与企业深层次合作关系的建立,还应具有为企业员工岗位培训的功能;有些装置还可为教师进行产品研发、工艺改进等对外技术服务活动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28):15-18.
  [2]顾力平.构建校企共同发展的利益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56-57.
  [3]韩鹏.高职“六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23):32-33.
  作者简介:
  王武林(1956—),男,江苏泰州人,硕士,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
  (本栏责任编辑:张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