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浅谈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社会化教育

作者:张吉生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大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速度迅速提高,然而,大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各种冲突也大大增加。高职院校采取有力措施,缩短高职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的阵痛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化教育
  
  青年社会化是社会运用一定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模式、法律、道德等教化青年有生产、生活技能,进而能动地发展自己的社会活动过程。在人的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青年社会化是决定个人社会面貌的关键阶段。高校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接纳青年学生,使其通过内化与外化有机结合后走向社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其社会化过程中的状况
  
  我国当代高职学生,由于受到个人经历、家庭经济状况、毕业生去向等多种因素影响,在社会化进程中心理矛盾、人际关系压力等都面临严重冲突。同时,农村学生先天不足的基础教育使他们文化起点较低,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都不高。长期应试教育使不少学生因循守旧,缺乏开拓精神,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高职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其社会化过程主要来自外部,以外在化的社会影响为主。进入大学后,情况突然有了很大改变,心理上出现了所谓的“第二次断乳期”。他们离开了家庭及原来的生活环境,被人强化的环境突然不存在了,对社会事务及自我行为的反应主要靠自己去认知、判断,多数学生并没有完全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于是难免出现外在惯性与内化转折的冲突。这种冲突如果解决得好,就会缩短社会化进程,解决得不好就会延长这一进程。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社会化教育中有着更艰巨的任务。然而,高职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中很多人在逆境中成长,对挫折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他们肯学肯干,只要我们正确引导,成为有用人才是完全可以预期的。那么,高职院校如何才能抓住学生特点,立足自己的优势,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这一课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社会化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大学生社会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学生本人协调统一而共同完成。高校应担当起主要的责任,社会应为学生提供合理引导,家庭应提供精神和物质的支持,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搞好这项复杂的工程。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三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造就的是一批“四有”公民,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而要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认真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思想教育内容深入到学生头脑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并掌握学生在想什么,兴趣爱好是什么,思想上存在哪些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及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对社会上存在的消极现象,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与分析社会环境,自觉抵御不良的社会风气。同时,高校要优化校园环境,包括环境净化、文明行为习惯培养、科技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等内容,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优化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针对大学生的多元价值观念,我们应当有主流导向,不能一味迎合社会上一些价值观点,坚持正面教育,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应当有明确态度和科学依据。大学生不管什么时候都应站在时代前列,思想、文化都应体现时代发展趋势,所以对他们的教育应高于一般社会水平。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主流,理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引导他们站在时代高度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与远景。要使这一点真正落到实处,社会也应进一步优化外部环境,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齐抓共管。
  (二)加强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高职学生由于起点低,大多学生文化知识面较窄。人文知识教会人们如何做人,如何懂得人的尊严,懂得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等,这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近几年,各高校已基本确定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内容。当今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都有所提高,过去那种只重视科学教育、专业教育而忽视其他能力提高的状况得到了一定改观。然而,这项工作不但应继续做好,更应随时代发展不断完善。首先,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必须改革课程设置,增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门类与学时。改革课程设置应注意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科学教育、素质教育相结合。例如,目前,高职院校除思想政治类、哲学类、法律类课程开设得较普遍外,对社会学类、经济类、文学艺术类课程涉及较少,有些高校根本不开。其次,举办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第一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其实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第二课堂。高校的第二课堂大有潜力可挖,学生课外生活并不十分丰富,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让学生走进第二课堂。比如举办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丰富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弘扬民族文化,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另外,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从基础文明建设着手,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知识竞赛、讲演赛、辩论赛、书画展、摄影展等,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抗挫折意识,增强适应能力
  现在的社会纷繁复杂,存在许多不可预测性,而现在的大学生不少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社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较严重,他们成长道路相对平坦,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他人与社会,摆不正自己的位置,缺乏劳动观念和奉献精神,更缺乏挫折经历,因而心理脆弱,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这些问题若不提早解决,将来走上社会很难适应社会需求。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许多高校都开设一些课程,并开展各种心理教育活动,但是,这方面的工作仍十分薄弱,仍缺乏切实可行的方法。许多心理课给学生的往往只是面上的指导,而学生要的是从实实在在的指导达到自己今后生活中的自助。要克服这些缺陷,高校在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中应把握两个最基本原则:首先要具有针对性。大学生自身特点较为明显,而不同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故应针对不同群体与个体,进行心理教育与培养。其次要具有有效性。有的放矢,更要有效而为,重点告诉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与对策,具有可操作性。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灌输上,应该对学生加强逆境锻炼和挫折教育,培养其意志力。这种方法曾风靡日本,这实际是一种心理疗法。现在,大部分独生子女非常缺乏逆境锻炼,我们可以模拟“逆境”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教育与锻炼,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了解人生,进而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韧性。
  (四)加强科学思维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是人们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人一旦具备创新意识,就会成为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强大动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不断开拓、探索。实践能力更是人类面对自然与社会而具有的活动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所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具备与否是大学生社会化成功与否的显著标志。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机,那么高校如何搞好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呢?
  改革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讨论、辩论式方法,社科类课程更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讨论时结合社会热点以及学生自身生活实际,启发他们横向、纵向思考。很多课程也可以引入案例分析、论文与答辩等形式。
  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严密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素质和广博的知识,因而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所以,增设基础知识课程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增加跨学科的边缘交叉课程与讲座,按照“厚基础,宽口径,薄专业”的原则使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境界,调动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激情与创新思维能力。
  增设实践实验课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实践教学在激发学生创造欲望、锻炼学生创造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在教学中应安排足够的时间。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改革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实际,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21世纪将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大学生社会化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必须把握时代脉搏,站到时代前列,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这一使命。
  
  作者简介:
  张吉生(1967—),河南安阳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