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正确处理计算机专业教材存在的问题

作者:马向飞




  摘要:上好计算机专业课要从正确处理教材开始。但目前所使用的中职计算机教材存在着类型不合理、编写不成熟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针对传统学科型教材和任务驱动型教材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处理方法。
  关键词:处理教材;学科型教材;任务驱动型教材;二步教学法
  
  一直以来,优化课堂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把知识轻松愉快、有效快捷地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教师追求的目标。广大教育工作者多年来从不同角度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探索,提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见。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师,笔者想就计算机专业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传统学科型教材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状况而言,要想上好计算机专业课必须从正确处理教材入手,为什么?原因就在我们目前使用的计算机教材上。我们目前所使用的计算机教材,从编写方法上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学科型教材,另一种是任务驱动型教材。所谓的学科型教材,就是沿袭过去高中教材的传统编写方法编写的教材,这种教材的编写方法是从基本的概念讲起,然后一步一步讲授该学科的操作知识,最后,讲授综合运用,它的知识是呈递进型展开;所谓任务驱动型教材,就是根据建构主义理念编写的教材,是现在提倡使用的转型教材。这种教材的编写方法是各部分都以一个个的任务为中心进行讲解,将该学科的知识分散在一个个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只讲所涉及的知识,从整体上看,它的知识是并列展开的。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类型绝大部分是前者,后者较少。这两种教材从目前实际应用的情况来看,都存在着问题,特别是前者,对于以“技能培训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学很不适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中职教学的目标是就业,技能是就业的前提,而这种学科型教材理论性要求过高,其中,一些知识对于掌握技能没有太大作用。比如,计算机基础中的二进制的问题,数据库中的数据模型问题,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OSI)问题等,类似的问题或大或小,学生学了许多对于掌握技能没有太多用处的知识。
  知识的难简程度不科学这种教材的知识有的地方过繁、过难、细枝末节太多,而有的地方则过简。一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可能很多,但真正在实际中常用的却是有限的。有的教材没有主次,一个简单的问题讲得人头昏脑胀。比如,讲字体设置的问题,把字体、字型、字号及各种效果全讲,而且是全部讲完以后,才讲实例及运用,学生在无休止的讲解中早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但有的该细讲的知识,却简单掠过。比如,EXCEL中的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的问题,有的书中根本不提,有的书中即使提到,也仅仅是几笔带过。诸如此类,在操作性较强的教材中,如OFFICE、PHOTOSHOP以及FLASH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缺乏必要的技能训练这种教材重理论、轻实践。有实例,但没有结合真实的任务,只是就事说事,或者所结合的任务太小,或者所结合的任务过难,所讲的例子没有实际意义。教材也没有或者很少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训练,使学生不能通过实际运用来巩固知识、拓展思维,很难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知识更新不能与时代同步对于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来说,教材上有太多滞后的知识,特别是计算机的组装、维护与网络方面的教材,内容严重滞后。
  衔接不良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本专业各科之间,甚至同一本书中的前后知识衔接不好,没有学到的知识突然在实例中出现了,特别在一些语言课中,用到的一些数学知识学生根本没学过;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书中有着不同的解释;在同一本书中,后面才讲到的知识,在前面的实例中就出现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
  这种教材如果不加处理地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学着累,教师讲着也难,学生学习之后,感觉学的知识很多,但操作技能却很差,根本不能实现中职专业教学的目标。
  
  任务驱动型教材存在的问题
  
  任务驱动型的教材相对于传统学科型教材更适合中职的专业教学,但现在普及的程度不够,而且也还有不成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任务大小设置不合理有的任务设置过大,需要两节以上的课时才能完成,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在漫长的讲解和演示中会不断消失,其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有的任务设置过小,也就是简单的工具使用说明,没有结合实际。
  任务内容设置不合理一些任务的设置只考虑了知识的运用,而忽略了知识的常规运用,所设置的任务不能贴近生活,学生不能透彻理解任务,也就无法达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学习起来就会有困难。
  任务次序安排不合理任务驱动型教材也应该从整体任务安排上体现知识的难易性和循序渐进性,但有的教材只注重体现任务,而忽略了知识的难易性和渐进性。
  
  正确处理目前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到灵活有用的知识,同时能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以达事半功倍之效。在具体的教学中,作为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应如何处理目前教材存在的问题呢?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每讲一门课,首先要弄明白它的最终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学完以后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教材的深浅度和难易度,对教材做出正确处理。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其次,要具备驾驭教材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深入钻研本学科的知识,精通本学科的知识,使自己对该学科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另一方面,要充分熟悉和研究所用教材的优点和不足,做到心中有数,为正确处理教材打下基础。
  再次,要对章节安排的合理性做出正确的判断。无论哪种类型的教材,先判断各章安排的合理性,从整体上处理好各章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再判断每章各节安排的合理性,处理好每章各节知识之间的关系,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合理调整。
  最后,要精心准备,优化课堂结构。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处理的一个环节,对教师的水平要求较高,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尽力做到。上面所提到的两种类型教材,大部分不足都需要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如何处理没有定律,总的原则是把有用的知识轻松、明白地传递给学生。我的具体做法是:
  对于第一种类型的教材,首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知识进行甄别,分为两部分:主体知识和细节知识。主体知识就是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操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重点掌握内容;细节知识就是本节的边缘理论和次要操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了解和理解的内容,偏、旧、过细的知识都划归细节部分。讲授时分两步进行,先讲主体部分,当学生掌握了主体知识后再讲细节部分。需要说明的是,主体知识要尽可能集中于一个整体任务,若课本上的一节不能完成一个任务,可以把多节的主体知识进行合并讲述,当然,细节也进行合并讲述;若课本上的一节任务过大,就进行分解,但原则上不能超过两节去完成任务。其次,根据实际需要对知识进行替换、添加或补充。对于教材中的举例,若认为不恰当且有更好的实例就进行替换;若认为实例过少,就进行补充;如果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参加对口升学的话,细节知识中过偏、过旧的知识可以不讲。这样讲的好处是:一则可以把课本上的知识简化和任务化。讲主体知识时去掉了细枝末节的部分,教师讲授的中心明确,针对性强,知识脉络清晰,讲起来容易,学生学习起来也容易。二则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把它叫做“二步教学法”。这种“二步教学法”甚至可以扩大到整章及整个课本中,既可从整本教材的角度分析,讲授哪些章,又可从整章的角度分析,讲授哪些节。当然,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第二种类型的教材,也就是任务型的教材,由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处理起来相对容易些。对于任务设置过大或过小的问题,仍可采用“二步教学法”进行简化或合并;对于任务设置不恰当的,若有更恰当的任务,只要能说明问题的实质,就进行替换;对于任务安排次序的问题,可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作出安排。
  当然,无论哪种类型的教材,如果进行了再处理,教师都要向学生进行说明,以便于学生做笔记和理解教材,否则,学生会上课听着很明白,下课后找不着头绪。
  通过对教材进行再处理后讲授,理顺了知识的关系,理清了知识的结构,会大大减少目前由于教材编写的问题所带来的许多教学弊端。中职教材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入,任务驱动型教材正在不断普及,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应该不断地完善中职教材,使教材走向合理,走向成熟,这是每个教师的企盼,也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作者简介:
  马向飞(1971—),男,河南内乡人,河南内乡职业中专教师,中学一级教师,教研组长,研究方向为中职教学及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