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对“半工半读”教学实践的改革

作者:彭志斌




  摘要:“半工半读”是当前国家大力推行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要保证“半工半读”的培养质量,教学改革是关键。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在积极探索“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对课程体系构成、教学实施计划、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半工半读;教学改革;实践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广东省教育厅为了落实这一决定,从2006年开始,逐步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确定顺德5所学校为广东省“半工半读”试点学校。作为试点学校之一,我校对“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下面就“半工半读”教学改革谈谈我们的做法。
  
  课程体系的改革
  
  “半工半读”学生在三年时间里,一部分时间用于“工”,在校“学”的时间相对减少,因此,必须建立与“半工半读”办学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以满足这一新的办学模式的需要。
  课时比例分配更实际相对于传统的全日制课程体系,三类课程的学时数应作适当的调整:(1)减少文化基础课。公共通识课作适当删减整合,而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则以“实用”为原则进行模块整合。(2)整合专业理论课。以“够用”为原则,整合专业理论课程,剔除实用性不强的内容,避免重复,节约教学时数。(3)强化专业技能课。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迫切需要,以“顶用”为原则,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达到1∶1,强化学生的技能操作训练。
  课程能力要求更突出“半工半读”课程体系应根据岗位职业群的要求,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以“实用”为原则,以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的优化整合。对专业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对专业技能课,要根据市场需求,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所开设的课程既要突出对本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又要体现对学生基本素质、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对其成长与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各方面的关注。同时,为适应专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应及时开设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课程。
  
  教学实施计划的改革
  
  在保证“半工半读”校内学习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可采用较为灵活的办学形式。在三年时间内工学交替,可以先“读”后“工”,也可以先“工”后“读”,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课程教学实施计划。
  工学安排要合理“半工半读”学生可以先“读”后“工”,也可以先“工”后“读”。不过,因为第一学年学校对学生不熟悉,学生不懂得技能,少部分学生年龄未达到16周岁等,故第一学年应以“读”为主,先“读”后“工”,集中安排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二学年集中一段时间学习专业技能,可以工学交替。第三学年以“工”为主,工学结合。
  教学时间要灵活学校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灵活安排教学时间。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一般一学年学习时间为41周,扣除法定假期2周,期末考试1周,校内实习4周,实际上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课学习时间35周,每周上课5天,共计175天,每天上6节课,共计1050节。“半工半读”的学生可以晚上、周六、周日,甚至是假日上课,周课时可达到48节,一学年达到1680课时,可完成一年半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集中时间顶岗实习。
  教学形式要多样公共基础课中的职业道德、政治法律、心理健康等课程,可以放到工厂企业顶岗实习时结合实际进行学习,这是“课堂+企业”的“企业课堂”形式;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实训时学习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这是一种“课堂+实训”的形式;还可以在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让学生参加全国技能鉴定考核,领取技能证书,这是一种“教学+认证”的形式。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摒弃过时的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我们注意了两方面的问题。
  课程内容突出实用性由于“半工半读”要求教学效益要高,因而教学内容要实际适用。因此,无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技能课,教师要根据实际需求,结合“半工半读”学生的特点,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调整,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如我校开发的《语文》、《数学》、《英语》已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语文》侧重口语交流能力,强化应用文写作;《数学》则体现了四个结合,即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英语》则注重学生口语和听力训练。
  教学方法突出针对性我校针对“半工半读”的实际,大力推行“教、学、做”合一的小班制项目教学法。学生分组,好、中、差学生搭配组合;小组集体讨论、交流、协作,教师个性化指导到位;项目具体分解同时进行,小组按项目阶段进行轮训。这种项目教学,从教学内容选择上体现以实际生产过程为中心,并有典型性和案例型的工作任务;对于学科而言,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结合更加紧密;体现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合作式学习为主,是进行知识技能学习的学习小组,也是进行产品设计生产的工作小组;体现在教学方法上,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是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体现在教学场地上,以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为主,是课堂与车间的整合。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有效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是为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提供依据,也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学生成绩反映了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程度,是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原始数据。由于“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都有所不同,因而“半工半读”模式的教学考核也应有所不同。学校要改革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建立以能力为主的、综合的考试制度,进行考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学校应不断提升出题的科学性,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坚持“强化应用”的命题原则,着重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比如语文课中的应用文写作、专业理论课中的实验,都可以让学生进行开卷考试。
  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既要考专业理论基础,又要看实际操作水平,重点以实际操作、技术比武、上机操作等考核方式为主,根据学生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来判定成绩。
  学校考试与企业考核相结合“半工半读”的学生有很长的时间在校外顶岗实习,很多能力和素质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可以引入用人单位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考核。此外,《职业道德》、《政治与法律》等课程也可以在企业中进行考核。
  考证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学生毕业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毕业设计(含论文答辩),但“半工半读”的学生由于在校时间紧,只要学生在毕业前通过了国家职业技能考试,领取了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则可允许免去毕业设计考核。
  
  参考文献:
  [1]伍国长.试论项目教学法的课程开发[OL].http://kjxx.hfcas.ac.cn/jxgl/Show Article.asp?ArticleID=1018,2008-05-07.
  [2]窦俊辉.中职学校教学考核改革初探[J].教学工作通讯,2006,(7).
  作者简介:
  彭志斌(1957—),男,广东韶关人,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
  (本文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