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职业教育在农民工市民化转换中的作用
作者:吴 岚 赵洪波 黄晓利
平愈高,愈具有转化的优势,愈能在已进入的非农业领域中处于较有利的地位。为促使农民工适应新的劳动岗位提出的新要求,促使他们可以从事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职业教育必须通过具体的广泛的教育及相关技能培训,使该群体具备从事现代职业活动的知识技能和核心职业能力,奠定他们在城市立足的经济基础。2004年初,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地区出现“民工荒”的问题,折射出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技工荒”的问题。面对大量的农民工群体,许多企业却招不到需要的有技术、会操作的初、中级技术工人。文化程度低、缺乏就业技能是制约农民工进入更高层次的就业领域的主要障碍。为满足农民工向上流动的需求,职业教育应加强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及多样性,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知识技能认证、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认证工作,增加他们进入专业技术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拓展就业空间,改变其低层次就业的状态。
职业教育时于增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大量的农民工流入城市,面对生活方式的激变、文化观念的碰撞、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他们极易产生心理危机和走向极端,能否有效地融入城市生活是他们能否成功实现市民化的关键。农民工要想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不是简单的学习一门甚至几门职业技能就能达到目标,他们更需要适应城市居民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内化其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心理上获得认同,在情感上获得归宿。因此,教育关爱农民工,同样应关注他们在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城市适应能力。对农民工进行深入的城市生活规则教育,引导他们树立体现城市文明的规则意识、城市人际交往意识;对农民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排解和倾诉的渠道,使他们的心理压力能得到释放;给农民工提供多种形式的城市文化生活教育,引导他们在城市文明生活、文明就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城市公民。
职业教育对于提升农民工的道德素养、公民素养、法律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农民工要有效地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必须具备基本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养,美国学者克拉克1962的一项研究表明:教育会使一个人更有忍耐性、更民主、更多介入政治和文化。研究表明,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群体相对于滞留于农村的农民而言,群体的素质相对较高。但是,他们中的部分人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相对较低。而且,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在城市缺乏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处于城市边缘人的状态。他们若在城市中有越轨行为,将给城市秩序和居民生活带来消极影响。为了使农民工群体更符合城市公民的要求,要依托职业教育,并通过职业教育完成对其道德修养的强化培养,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他们开展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同时,职业教育还要通过法制法规的教育对农民工群体普及法律知识,从而提高该群体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增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
总之,当代中国社会的合理流动与教育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合理的正向循环流。职业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采用各种手段、选择适合社会发展特点与个人发展要求的内容和形式,帮助各阶层人群具备实现自我目标与发展方向、实现合理流动的条件与资本。尤其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职业教育对于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转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