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对我国高职高专国际化的战略思考
作者:康 荔
关键词:高职高专;国际化;战略
问题的提出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的文化教育交往变得更加频繁广泛。世界各国陆续开放高等教育市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高等教育国际化已势不可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初步进人大众化,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国“十一五”投入100亿元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近几十年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许多工业化国家在经济腾飞阶段为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都适时、适宜地发展了高等职业教育。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如何尽快融入国际化行列以及提高国际参与度,都是值得思考的新命题。
我国高职高专国际化的必要性
全球化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向高职高专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不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方式、工学结合的方式、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等方面应该有一系列的根本性转变,而且还应该比以往更加重视高职高专的国际性和开放性。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动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全球化以及人才流通的全球化。国际交流不应该仅仅是大学的专利,应该成为推动高职高专学校全面发展的龙头。第一,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是应该并且可以直接参与国际流通。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及劳动力缺乏等问题,而我国却是一个劳动力大国,每年有大量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问题。截至2007年9月1日,高职高专生就业率为87.55%。单以护理专业为例,全国的医学类高职高专每年培养大量的专科层次护理人员难以就业,而发达国家却普通面临着“护士荒”。第二,高职高专专业的设置、课程建设、课程内容的更新也与国际交流分不开。目前高职高专的教改强调工学结合,而目前企业生产的流水线除了国产之外仍有部分为进口。通过国际交流,高职高专才能真正培养出既能使用国产机器,又能操作进口器械的人才。第三,高职高专在工学结合中的教师培养和聘任也应该是国际化的。教师应该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学术背景。另外,还应经常选派教师出国进修,更新教师知识结构,了解各科世界前沿动态和先进技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总之。高职高专应该积极搞好国际交流,适应国际化发展,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高职高专的国际化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高职高专教育作为一个服务性产业和开放的领域。将面临着与境外大学的直接竞争,特别是生源的竞争。全球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加快。学生能不能接受高等教育将不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问题是学生能否接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切实走好工学结合的道路,挖掘高职高专内在潜力外,还要实施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努力学习高等教育国际化先行者的全球视野和竞争意识,积极开拓办学市场、生源市场、就业市场,尽早占得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化先机。
高职高专国际化的内容与措施
一定程度上说,高职高专的国际化过程,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以及创办世界教育大国、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高职高专的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办学机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
建立现代高职高专的办学机制 高职高专的国际化,首先是办学理念的国际化。要创建国际通行的现代高职高专教育运行机制。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在办学机制上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相当于是本科大学的“微缩物”,必须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机制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行之有效的办学准则。(1)按照科学、民主、高效的原则,创建现代高职高专院校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机构,创新运行机制。(2)引进市场评价机制,增强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不仅接受国家、政府的评估、指导,更要迎接来自市场、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评价,提高毕业生的应用性。(3)把握市场供求规律,紧贴市场,在专业设置、院系调整、学科培育、科学研究乃至合作办学等方面认真调研市场供求情况。及时调整自身的办学方针。
树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高职高专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因此,高职高专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国际化个性特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独立自主意识,积极开展开放式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创建国际化的、开放性的人才评价体系。
设置国际化课程体系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通过国际化的课程来体现和实施。教育部职教司原司长杨金土指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从传统的高等教育中逐步分化出来的,在短年制条件下。其课程体系不能不首先沿袭原来的结构,根据学习年限的要求予以压缩。这种‘压缩’是一个权宜的、过渡的、却很难逾越的历史过程。”我国高职高专过去沿用本科教学的方式,比较重视课程设置的学科性和系统完整性,对人才规格的市场变化反应迟钝,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而且课程数量多、课时量大。因此,在实施国际化战略方面需要加强以下几点:(1)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设置观念,增强课程的社会及市场适应性。(2)精简理论课时,重视实操课和实训课。提高应用型课程的比例,充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3)加大外语教学力度,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4)在课程内容上及时补充本学科国际最先进的知识技能。积极跟进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
营造国际化办学环境并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首先,加强对师生员工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和办学机制方面的教育,创造国际化的教学氛围,并将国际化内化为教师的精神气质,成为一种主动自觉的追求。其次。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交流活动,而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是国际化得以实践的重要的客观条件。健全相关的部门和组织才能对高职高专国际化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和专门研究,使国际化目标及有关措施、专业和课程内容等一系列活动具体化、标准化、系统化。
未来进程中的问题
在高职高专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既要有思想和教育观念上的准备,又要有教育条件、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准备。高职高专教育的国际化,如同经济领域的国际化一样,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发展中国家参与教育国际化进程,其正面效应体现在可以汲取各国的先进经验和成果,一定程度上利用国际资源,提高本国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负面效应可能体现在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文化霸权的冲击,本土教育受到抑制等。因此,在我国高职高专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要有理性而冷静的头脑,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民族化、个性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决不能因国际化而抛弃了个性化和民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