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陈村模式:“珠三角”地区中职半工半读教育实践

作者:袁吉玉 梁丽媚




  摘要:在“珠三角”地区开展半工半读中职教育,可以使更多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学到知识技能,顺利就业,缓解山区落后的经济与教育状况。研究“珠三角”地区中职教育半工半读的陈村模式,并从质量观、经济观与生命观的角度全方位地探讨陈村职业学校扶贫式半工半读模式的界定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扶贫式半工半读;陈村模式
  
  “珠三角”地区中职教育半工半读陈村模式的产生
  
  进入21世纪,职业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使职业教育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进一步增强。
  自2004起,广东省委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一项战略大计”,“广东省要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教育”,省委、省政府把技工教育的发展纳入“十项民心工程”,并出台《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广东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广东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纲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内容加以实施。
  2006年,“珠三角”地区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已经达到98.1%。但在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这一比例仅为59.3%。每年未能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就读的40万初中毕业生中,绝大部分来自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顺德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陈村是顺德的“北大门”,北临广州市,毗邻港澳。陈村常住人口约11万,下辖14个村(居)委会,其中13个村(居)设有工业区,共有企业670多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8家,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工程中心3个。陈村以发展大型商贸物流基地为重点,推动了商贸物流业、旅游业、服务业三大行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陈村从传统的农业乡镇逐步转变为机械装备、物流商贸、花卉三业并举的现代化城镇,因此,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但是,由于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导致东西两翼、粤北山区与“珠三角”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大多比较落后,有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无法接受普高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缓慢,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极差,办学难度极大,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上学。职业教育无法承担起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为了使广东省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贫困学生能够接受教育,促进陈村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广东省利用“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与教育资源,以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让更多的山区学生在“珠三角”地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到一技之长,并顺利就业,从而缓解了山区及东西两翼落后的经济与教育状况,促进了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这种以扶贫助学、技能培养为宗旨的办学模式称为扶贫式半工半读模式。2006年,我校遵照广东省教育厅的指示,承担了扶持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贫困学生就学的任务,作为广东省首批半工半读试点学校之一,与广东省清远地区的阳山等地挂钩,开展了“珠三角”地区中职教育半工半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把这种半工半读模式称为陈村模式——陈村职业学校扶贫式半工半读模式。
  
  陈村职业学校扶贫式半工半读模式的界定
  
  半工半读的概念 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
  
  扶贫式半工半读模式的涵义 “珠三角”地区中职教育半工半读模式就是利用“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与教育资源,帮助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的贫困学生,使他们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并顺利就业,从而缓解山区及东西两翼落后的经济与教育状况,促进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
  
  扶贫式半工半读模式的特点 (1)扶贫助学。就是让更多的因经济困难无法上学的山区学生在“珠三角”地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读书。学校联系企业单位,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获取学习和生活费用。扶贫助学是扶贫式半工半读模式的首要特点。(2)技能培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有一技之长,能够在社会上顺利就业。因此中职教育扶贫式半工半读模式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技能培养,培养山区学生具备某种专业技能,顺利上岗,最终摆脱贫困。(3)以“工”养“读”。半工半读的最大特点是以“工”养“读”。学生用在企业实习中获得的报酬支付学费、住宿费等学习期间的一切费用。
  
  陈村职业学校扶贫式半工半读模式的实践
  
  (一)坚持科学的质量观,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半工半读学生需要在校外企业实习,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减少,出现了“学多少无所谓。干多少追得紧”的不良现象,以至学生坚持不下去、流失严重。在省教育厅规定的中等职业学校3年制学生教学总课时应不少于2100学时的前提下,我校采取学期互补设计、课时紧凑安排与课程优化组合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总课时数达到2700学时,有效地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学期互补设计 第一学期,先在校进行3个月的学习培训,后2个月进行顶岗实习。第二学期,本校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半工半读学生全学期在校学习。第三学期,招收新生,安排学生全学期顶岗实习。加上暑假,学生实习5~6个月,可以解决一年的学杂费。以此类推,第四学期学习。第五学期实习,第六学期毕业综合实训。三年滚动招生,与教学计划互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保证半工半读的培养质量。
  课时紧凑安排 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保证课时充足。周一至周六每天安排7节课,晚上也有课程安排,三年中有近三个学期在校学习,加上最后2个月在校进行毕业综合实训,使总教学时数达到2700学时,保证了正常教学时数。定期与相关企业充分论证、修订教学计划,以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当地企业用工的需要,缩短学生上岗应职的适应期。
  课程优化组合针对半工半读学习模式的特殊性,对教学内容按照专业岗位群的需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重新进行课程优化整合,突出学科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综合性与先进性,面向实际,讲求实效。文化课坚持为专业课服务,侧重按实际需要整合课程模块:专业课以“够用”为原则,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以行业考证标准为主导,与企业的生产实际接轨。构建专业岗位群的技能模块。
  
  (二)坚持科学的经济观,协调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保障工学结合顺利完成
  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半工半读生源均为广东省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因经济困难无法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我校坚持科学的半工半读经济观,充分考虑学生的困难和需要。采取设立储备金、选择好企业、实行实习报酬自主管理等方法,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经济困难,而且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学习自信心,缓解了学习压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