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浅谈中职《建筑材料》课的教学方法

作者:田国花




  摘要:根据《建筑材料》课的课程特点,教师应从课堂教学与实验课教学两方面探讨提高中职《建筑材料》课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材料:教学方法
  
  《建筑材料》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民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主要介绍各类建筑材料的成分、生产过程、技术性能、质量检验及使用等基本知识,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材料的性能,准确地评定材料的性质,以便在设计和施工中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由于该课程叙述性的内容较多,加上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基本知识难以掌握,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因此。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改进并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笔者拟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课堂教学与实验课教学两方面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
  
  《建筑材料》课的特点
  
  1.涉及材料品种多,其中有石灰、石膏、水泥、混凝土、砂浆、钢材、沥青、建筑高分子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等等,内容庞杂,且各章节内在联系少,不像其他课有一定的逻辑性与先后次序。
  
  2.材料的类型复杂,共性少,个性各异,各种材料的教学内容之间无直接联系。
  
  3.教学内容有三多:概念多、专业术语多、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多。极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4.实验内容多,但受设备和课时的限制,实验效果较差。
  
  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技能的主渠道,无论从教学的基本规律还是从素质教育、和谐教育的背景来看,都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意识,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为了提高学生对《建筑材料》课的兴趣,使中职工民建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做到对专业知识活学活用,可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在上课开始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在课堂结束时留给学生一些悬念和问题让其实践或讨论,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启发式教学可以采用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因为《建筑材料》课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教材上涉及的材料都是一些具体的物质,比如石灰、石膏、水泥、混凝土、钢材等等,所以,课前可以让学生去观察身边的建筑物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通过观察。学生对教材上讲的很多材料就会有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比如能不能把这些建筑材料互相交换?不用薪土砖做墙体而用混凝土行不行?沥青都可以防水。为什么北方的建筑物所用沥青的牌号高,而南方的建筑物所用沥青的牌号低呢?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最后再由教师给出解答。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不但可以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掌握很多建筑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加深对合理选用建筑材料的正确认识。
  
  直观式教学法 直观式教学法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讲到材料含水率的时候,可将一块砖放到水里。然后取出称量一下,砖明显加重了,为什么?很显然,砖吸收了水分,也就是说材料有吸收水分的性质,接着将一块沥青或钢材放到水里,再称量它们重量的变化,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都是建筑材料,却有如此大的区别?也就是说有的材料可以用来做防水材料,而有的则不行。最后教师做出解答:材料有两种属性,亲水性与憎水性,材料吸水率的大小取决于材料的亲水属性及材料的构造。再比如,“材料的物理性质”这一节介绍了“三度”、“二率”,三度即密度、体积密度、堆积密度;二率即孔隙率、空隙率。学生在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上往往容易出现错误,此时,可以选择一块普通砖,然后告诉学生在哪种状态下可求出砖的密度,在哪种状态下可求出砖的体积密度,在哪种状态下可求出砖的堆积密度,以及孔隙率与空隙率的区别。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建筑材料知识的理解,又让学生了解了学习《建筑材料》课的实际意义。
  
  对比归纳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应用对比归纳法指导学生学习。比如讲到水泥的五大品种时,可指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对比各种水泥之间的异同,再列成图表,使这部分知识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再比如,学生对砂浆和混凝土分不清,主要是两种材料的组成比较相似。砂浆与混凝土的区别主要是少了粗骨料,其他组成材料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砂浆与混凝土在理论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有关混凝土的知识学好了,通过对比归纳,则很容易掌握砂浆这部分知识,同时又可对混凝土知识进行复习,学习起来既轻松又快捷。就不会出现砂浆与混凝土区分不开的现象了。
  
  引经据典法 根据教育学理论,在轻松自在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师生容易相互配合、激发灵感、教学相长,因此。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引用一些诗词歌谣或历史典故,则会收到这样的效果。比如,在讲述“气硬性胶凝材料——石灰”时,可以引用明代爱国将领于谦写的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由这首诗,学生对石灰的来源、石灰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它的功用是什么等相关问题就会有大致的了解。既引导学生掌握了新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建筑材料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改进
  
  实验是《建筑材料》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时间约占总学时的1/3左右,因此,实验课也应讲求教学方法的改进,这样才能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开放性实验法 大多数中职学校由于受实验设备和课时的限制,在实验教学中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这就难免有部分学生在做实验时袖手旁观,甚至看小说、聊天。针对这种僧多粥少的状况,学校可以运用开放性实验法,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在课外时间完成必做的实验,并在实验结束后提交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应由实验室工作人员审核与评定。这样可基本上杜绝部分学生抄袭、不劳而获的现象,使实践教学的操作环节真正落实。
  
  分组实验法 在实验环节上,学生有依赖教师演示以及对实验报告上的实验步骤机械重复的习惯,以至在实验做完之后甚至还不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及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不利。因此,在实验时,可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的实验内容可以各不相同。比如,对于混凝土的和易性实验。可以分小组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要求的混凝土,进行计算、试配、调整,分析处理数据,填写实验报告。通过实验验证,可使学生掌握材料的基本性质。又比如,混凝土的配合比实验,当用水量改变后,坍落度会明显地改变。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于混凝土的坍落度就会有感性认识,就会了解坍落度与施工所要求的流动性、粘聚性以及保水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中职《建筑材料》课的教学中,上述几种教学方法不应分开来单独使用。而应交叉混合应用,直观中应有启发,对比归纳中应有直观,实验课中也要融合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总之,要根据中职《建筑材料》课的特点,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验内容,恰当地选择和组合各种教学方法,这样就会有效地提高中职《建筑材料》课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