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高职院校推行主辅修制教学模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沈弥雷




  摘要: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全面推行主辅修制显得尤为必要。当前高职院校推行主辅修制出现了很多问题。亟须采取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职;就业;主辅修制;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位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近年来,高职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或“双专业”以及系列实用课程,允许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自主选择学习,以灵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可见,实行主辅修制是改变传统单一的专业方向,深化高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措施。目前,在高职院校推行主辅修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认识和观念有偏差,开设的辅修专业数量很少、管理失控、质量不高、缺乏有效的指导等,为了更好地推行主辅修制,迫切需要对此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高职院校推行主辅修制的必要性
  
  主辅修制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学生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迫切需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教学资源配置基本上按专业进行。因此,学生选定学习的专业后,围绕本专业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和强化技能训练,人才培养类型规格相对单一,学生知识面较狭窄。这种专业设置越来越显现出其局限性,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和多变的需要,而主辅修制则可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与转换能力 教育部已明确提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而随着高职教育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就业市场的快速变化迫切需要适应性强、自我调节能力强的新型就业者,那种靠一个专业文凭,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终身学习,并从事多种职业。当今的高职学生具有可塑性强、对未来感到迷茫等特点,同时,在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供求关系中,高职学生总体处于被动地位,而主辅修制则能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提高其在职业生涯中的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同时也可作为部分学生入校后转换专业的一个有效途径 学生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多问题,如不少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思想比较模糊,没有进入自己最理想的专业,也有相当多的学生未能被第一志愿录取:有的学生对两个专业都有浓厚的兴趣,无法取舍;有的学生出于就业的考虑。不愿放弃热门专业,但自己的兴趣点在别的专业:有的学生想修一些其他专业的课程,以便在就业市场上有更强的竞争力:有的学生还无法确定自己的兴趣点和适合发展的领域,需要进一步寻找。而主辅修制为学生不断扩展和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应付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提供了可能,
  
  高职院校推行主辅修制的问题
  
  在高职教育中推行主辅修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
  
  认识有偏差 目前,高职院校的很多师生对主辅修制的认识不是特别明确,有部分教师把辅修专业仅仅视为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加强学习的途径,也有教师认为辅修专业是个“升级版”的选修课,甚至有教师和学生认为实行辅修制是学校创收的一种手段(有些学校辅修专业酌情收费)。因此。部分教师对辅修专业的教学态度不认真,教学管理不到位,导致辅修专业的学生对日常管理不满意,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部分教师随意调课、停课,实际上课时间“缩水”。没有安排答疑时间,考核不严、成绩不公,班级无人管理,师生缺乏沟通与交流等。
  
  开设的辅修专业数量少,不能满足学生一专多能的需要 一方面,由于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资较紧张、教师教学任务重的客观情况,同时,许多院校的学校和分院以及各个分院之间存在利益关系,导致许多高职院校的二级分院开设辅修专业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的现象,如外语功底较差,导致学生对部分专业及课程存在心理上的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使得诸如计算机、外语、法律等有助于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的专业没有开设,
  
  管理失控 目前,高职院校的辅修专业主要由开设该专业的分院负责,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教学管理与监控体系。对课程的组织、学生的选课以及平时的管理与考核,不同分院在操作上不尽相同,不可避免地造成有的分院比较重视,管理严格,有的分院重视不足,管理松散。同时,由于辅修专业的生源来自于全校各分院。日常管理在各分院,学生只有上课时才聚到一起,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一部分学生随意缺课、旷课,应付考试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环节基本缺失,严重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为的是实现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也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但在辅修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由于在学时安排及实施上存在客观困难,有的高职院校辅修专业的集中性实验实训环节、实习环节(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内容全部缺失。
  
  高职院校推行主辅修制的对策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首先,要加强对主辅修制的引导,从思想上提高高职师生的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实行主辅修制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客观需要,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
  
  加大管理力度 辅修专业的运行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学生在双休日或晚上上课,教师既有专职也有兼职,课程的衔接在纵向和横向上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大教学管理力度。首先,要建立一套主辅修制管理制度,包括招生、授课、考试、学生日常管理、学籍管理等。其次,要设置专职人员,协调各个教学环节。同时,加强各分院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建立起严格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学生选课提供指导教师,帮助学生从自身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课程。
  
  完善培养计划,优化课程结构 要从切实提高学生能力的角度,以就业为导向,完善辅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避免辅修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理论教学环节过多,实践环节过少甚至缺失的现象。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想方设法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可利用寒暑假进行实践性教学,以避免同主修专业冲突。同时,在辅修专业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中,要求学生须以所学主修专业为背景,结合辅修专业的要求完成,加强不同专业间的衔接、渗透与融合,使学生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严把辅修专业质量关 为了辅修专业不降低人才培养标准,要对辅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把关,辅修专业要制定滚动式教学计划,并规范主辅修专业间的学分衔接、免修等制度。同时,通过建立健全学生参与评教的管理机制,从教师上课态度、内容、效果等方面进行评教,建立领导听课、专家听课等考评教师上课质量的制度,多方面保证辅修专业的教学质量。另外,要求教师对学生严格考勤,严肃考试管理。在试题的命题、监考、阅卷、成绩登记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对在规定年限内未修完辅修专业学分者不发给辅修专业证书。
  总之,主辅修制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深化改革、优化培养计划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是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主辅修制教学模式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