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作者:陈传伟 胡 珍 刘 薇 唐德洲




  摘要:近年来,西部高职教育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对四川省部分高职院校的调研为例,分析西部高职教育整体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现状;问题;对策
  
  近年来,西部高职高专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办学成绩显著,学生就业率与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在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再就业、有效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合作办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实用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西部高职教育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高职高专教育规模持续发展西部的高职教育以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数量迅速增长为重要标志,得到了蓬勃发展。2006年,四川省高职院校招生人数达8.9万人,是2004年的1.5倍,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招生数占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从31%增加到39%,提高了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由11万增长到21万。此外,民办高职院校的兴起,使得西部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更加多样化,民办高职院校逐步成为西部高职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也为开辟高职教育新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以高职院校的占地面积、图书总量、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生均教育经费等为主要衡量指标,2006年,四川省高职院校占地面积比2004年增加了15%,图书总量比2004年增加了50%,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比2004年增长了63%,生均教育经费与全国高职院校生均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办学模式不断创新西部高职院校不断学习与借鉴中东部发达地区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结合西部各省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校企合作、能力本位、工学交替、突出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订单式”、“N+1”等多种办学模式,在产学结合教育中做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西部高职院校在职称结构与生师比方面已逐步达到国家的要求。近三年来,四川省高职院校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6%左右;2006年,四川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具备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所占比例比2005年的8.7%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四川省高职院校的生师比一直保持在16∶1,①师资队伍的结构日趋合理。
  国家级实训基地搭建起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截至2006年底,四川省共建成由中央财政、教育部投入专项资金的国家级实训基地13个(其中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1个),使四川省12所高职高专院校的相关实践教学设备得到更新,实训条件得以改善,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质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形势喜人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来自社会,招生入学率与毕业生就业率是两个重要的观测点。2006年,四川省高职院校录取新生的报到率为96.32%,比2005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2.35%,②接近本科生的就业率。这些数据表明社会对西部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断提升。
  
  西部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笔者通过对四川省14所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的调研(其中公办院校11所,民办院校3所;综合院校5所,理工类院校6所,师范、艺术、政法类院校各1所),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整体办学实力有待提升
  各地区间高职教育发展尚不平衡四川省的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成都、德阳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而在阿坝、甘孜等民族地区仅有两所师范类高专院校,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他类别的高职教育几乎没有起步。这些民族地区有丰富的农牧、旅游等资源,但却缺少有地方特色的相关专业培养高职人才。
  新建院校发展水平尚待提高新建高职院校组建时间晚,且多是由以前的中专改制、重组而成,不可避免地在招生规模、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专业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在发展水平上与得到地方政府与行业支持的高职高专院校存在差距。
  诸多因素制约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截至2006年,四川省民办职业院校共有9所,接近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五分之一,民办职业教育成为我省高职高专教育的一支新生力量。在笔者调研的14所高职院校中,有3所民办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等方面比较符合市场需求,但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诸如师资短缺且不稳定、管理体制不够规范、缺乏企业与社会的信任、招生难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
  (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
  对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统一认识首先,在高职高专的定位方面,一些学校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缺乏十分明晰的统一认识,有的定位于技术管理型人才,有的则定位于技能操作型人才,即使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当前急需着重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对其内涵的理解也不一致。其次,社会对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及毕业后的去向等认识仍较为模糊,有的人认识仅局限于高职高专录取分数线低于本科线,是层次高低的不同,所以“专升本”成为众多家长和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原因之一。再次,高职教育在一些人心目中处于应试教育失败者无奈选择的“二流教育”的地位,部分高考分数低于本科线的家长和学生宁可选择复读,也不愿选择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不够充分,产学结合尚待深入一些学校并未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多数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学生实习、聘请兼职教师等层面上,用人单位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育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不充分的原因,一是企业注重经济利益,从而阻碍了深度校企合作的开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以追求赢利为目标的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不再受指令性计划支配,部分企业拒绝接受学生实习,或者是在收取费用的前提下接受;有的企业顾及企业间的竞争,对企业技术进行保密,学生难以接触到先进技术。二是高职教育的规律与企业生产的规律不同,二者之间存在差异性、合作效果的滞后性与合作过程的风险性,双方在利益机制上常常不能达成一致。三是我国尚未制定产学合作方面的专项法规及实施细则,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有力,使得产学结合中遇到的有些问题无法依法照章解决。
  (三)教学基本建设亟待加强
  专业设置与市场的人才需求对接性不强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考虑专业设置时缺乏对人才需求市场的调研预测,部分高职院校盲目跟风,专业设置重复,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计划并没有体现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色。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需的教材特色不鲜明在笔者调研的14所院校中,有69%的学校理论教学采用的是学校自编的教材,有46%的学校实践教学采用的是自编的实训教材。许多学校选用的教材内容陈旧过时,结构体系偏重理论性,缺少相应配套的实训类教辅材料,不能反映一线职业岗位对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任重道远2006年,四川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具备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4%,低于高职高专院校具备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应占专任教师15%的规定。“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成为制约实训基地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被调查的14所高职院校中,有43%的学校把缺乏“能讲(理论)会做(操作设备)的指导教师”放在“实训基地建设急需解决问题”的第一位,仅有30%的学校认为“增加实验设备”最为重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