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对职教课程建设的启示

作者:马 彦




  摘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分为萌芽期、产生期、发展期及升华期四个时期,文章分析了不同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不同解释,进而阐述了其对职教课程带来的影响和贡献。
  关键词:教育;生产劳动;结合;职教课程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托马斯·莫尔、卢梭、裴斯泰洛齐等教育家直至马克思将其发展成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科学论断,不同时期、不同背景其说法不尽相同,但其主旨都是要通过教育把科学技术知识内化为生产劳动者的基本素养,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该教育思想的孕育,为丰富职业教育课程奠定了基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萌芽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产生于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St. Thomas More)是最早重视生产劳动教育的政治家,在其著作《乌托邦》中,就幻想人们从小就学习农业,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部分时间在城市田地里实习,每个人至少学习一种手工业,为就业做准备。17世纪,约翰·贝勒斯提出要从小教育儿童学习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凭自己的双手谋生。意大利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Campanella)撰写了《太阳城》一书,主张将城市划分为七个领域,利用其中一个领域作为职业教育场所,请有才干的师傅讲授生产技术,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参观和实习。可见,在这一时期已经产生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萌芽,教育家们已经纷纷看到了教育内容脱离现实生产的弊端,积极主张重视生产劳动教育,农业手工业这些教育内容是最早的职业教育课程雏形。此外,这一时期还提出了生产现场参观和实习这些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模式。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产生
  18世纪,卢梭又提出了儿童必须学会劳动,学会一种职业。他说:“在人类所有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是手工劳动,在所有一切有身份的人当中,最不受命运和他人影响的是手工业者。”卢梭认为,劳动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通过劳动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以及相关技术,锻炼身体,发展人的心灵。18~19世纪,瑞士教育理论实践家裴斯泰洛齐提出要把学习知识和手工劳动放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结合起来的观点,他还创办了一边学习,一边劳动的学习与劳动相结合的实验学校。裴斯泰洛齐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他说“使功课劳作合一,提倡职业训练是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增加实际生产量的最好途径”。他还强调劳动技术课程的开设,倡导在普通学校中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认为这是帮助儿童获得独立生活能力,改善贫困生活状况不可缺少的手段。关于劳动教育的具体课程,他认为应包括农业、手工业以及家政等方面内容。他还列举了这些课程的具体形式,比如说,指导学生在校园耕地上种植农作物或养护家禽,带领学生参观手工作坊,学习工匠的各种手艺。他认为这种教育既可以锻炼学生体力,又有助于学生性格的养成。这一时期学习知识与手工劳动被置于同一重要地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逐渐产生并付诸实践开办了实验学校,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从农业手工业,拓展到家政业。职业教育课程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发展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主张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其作品《新道德世界书》中写道:“在社会划分和与此相适应的制度下,每个人所受的训练和教育将使他们能够用最好的方式尽量发展本人的全部才能和力量;这种发展将在外部条件新的结合下实现,这种外部条件是专门为了使人性中完善优美的品质表现出来而创造的。这样所有的人都将在体、智、德、行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提出了劳作教育思想,从另一角度丰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他强调把知识学习与工业劳动结合起来,主张在国民学校中开设手工劳动课程,在学校的实验室、缝纫室、烹饪室等对学生进行技术操作训练。他虽然主张独立开设劳作科目,但依然认为工艺、绘画、几何、初等数学等学科同样是最适合学习的科目。凯兴斯泰纳提出的劳作教育是按照公民教育的要求培养德国资产阶级需要的新型劳动力,既使学生掌握个人的职业技能,又使他们形成为国家服务的思想,因此其“劳作学校”主要有三个方面任务:第一,对学生的职业陶冶,即公民的职业准备;第二,职业陶冶伦理化,即不仅把职业训练当成谋生的手段,且作为培养个人道德品质的手段;第三,团体的伦理化,即把学生组成一个工作团体,培养与发展学生“团结工作”的精神。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凯兴斯泰纳对于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贡献尤为突出。首先,在课程设置上,他提出要将手工劳作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开设;其次,在课程内容上,他重视体育课,并主张在课程内容上对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渗透公民教育内容,号召精简教材,以极少的知识材料得到极多的适应力、本领及工作兴趣,以完成国家公民教育的使命;再次,在课程实施上,提出教师要按照学生职业种类组织劳作教育,可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亲身观察”、“亲身经验”中获得知识,这样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最后,在职教课程教师上,率先指出应在职业行业中聘请有技术的工匠担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升华
  
  诸多教育家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做了精辟的论述,但他们的说法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在新的大生产的历史条件下,从分析现代生产、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本性对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进行了升华,他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思想概括为三点:第一,具有革命性技术基础的现代工业,决定了现代劳动者必须是受到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劳动者。这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存在的前提。第二,现代科学揭示了现代生产过程的秘密,这就使现代生产知识成为易于掌握的东西。现代科学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础。第三,现代工业所要求生产工作者的科学知识只有在生产劳动过程之外的教育过程中才能习得,因此,现代学校就成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承担者。
  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认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有两种形式。首先,是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的初等教育。英国《工厂法》中就规定,儿童和少年工人部分时间学习文化知识,部分时间参加工厂劳动,这就是后来的半工半读的初等学校。其次,是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学校和成人教育等。
  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断虽没有直接提及职业教育课程问题,但它对于职业教育课程却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说:“……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这一论断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提供了准则,即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将智育、体育、生产实践等更多的纳入到职业教育课程的视野中,充实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增加职业教育课程类型,以满足社会进步对于人才规格的要求。马克思认为教育可以理解为智育、体育、技术教育三件事。技术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他对于教育的理解正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真实写照,从而明确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历史地位,为职业教育课程在教育中找到了一席之地,为今后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还强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鼓励学生把动手、动脑、动口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亲自参与,这些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总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发展过程为职业教育课程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5]成有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新探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马彦(1974—),女,天津市人,天津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在读,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