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研究等
作者:佚名
摘自《职教通讯》2008年第九期刘晓,周明星《我国职业教育本质研究的现状与省思》
关于学校的同构化趋向
所谓学校同构化,既意味着不同层次类别的学校在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上越来越相似,甚至雷同,也意味着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学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似乎走上了一条自我否定之路。学校中普遍存在的同构化趋向,是以“五化”的形式呈现的,既办学理念的“效率化”,学校规模的“巨型化”,管理方式的“考试化”,组织机构的“科层化”以及校长领导的“独断化”。学校组织机构的同构化将给今后的学校教育带来严重影响:一是不同学校间的个性和特色文化会不断削弱乃至消失,学校会丧失自身的定位和独特功能;二是学校理应承载和彰显的“教育性”品质也会慢慢地被侵蚀乃至完全丧失。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二十八期张新平《警惕学校的同构化趋向》
关于“中职硕士”学位授予权审核制度
我国的“中职硕士”学位授予权审核制度存在以下问题:(1)“中职硕士”学位授予权审核的依据不清。缺乏相应的学科、专业目录作为专业划分和学科布局的依据。(2)“中职硕士”学位授予权审核的程序不严。出现了先资格审查后提出申请的审核程序倒置现象,培养单位被动接受授权,学科点准备不足势必影响学位质量。(3)“中职硕士”学位授予权审核的标准不一。授权的随意性很大,没有统一的审核标准,有的也不具备针对中职教师的实训条件。(4)“中职硕士”学位授予权审核的保障不够。学位授予单位数不断增加,但是对学位授权点缺乏定期评估,极易导致轻视“中职硕士”学科点的后期建设。
摘自《职教通讯》2008年第十期胡娜《“中职硕士”学位授予权审核制度的审视与设计》
关于职业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的国际发展出现了以下趋势:(1)能力趋向趋势。职业教育界在专业设置与课程设计上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岗位,而是着眼于某个职业群或职业面。(2)体系开放互通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普通教育体系中增加了职业教育内容,二是“双证”的等值与互通。(3)结构高移趋势。即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数量逐渐缩小,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4)学习终身化趋势。这反映了21世纪世界教育的主题,即以人为本,着眼于个人生涯的终身发展。(5)师资优质化趋势。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师资的任职资格都进行了严格规定,并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师资培养体系。(6)课程绿色化趋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倡导下,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内容也被纳入职业教育课程中。(7)技术、教育与就业协同化趋势。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的转变,第二,产业界与职教界的互动性在增强,第三,教育与就业管理体制上的一体化。(8)合作与交流国际化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际往来的日益频繁,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也呈现出国际化趋势。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二十九期孔令锋《职业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关于我国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想实现区域发展均衡,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政府切实将工作重心放在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上;(2)将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作为考量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3)改革职业教育发展形式,促进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机制;(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多元的职业教育投资体系;(5)实行差别化发展,构建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6)改革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中西部地区的职校毕业生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7)打破教育行政区域化的传统,构建整合型、多区域、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8)实行政府、企业、学校联合资助的方式,保障贫困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二十九期蒋士会,陆涛《我国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均衡问题探略》
关于生态文明与高职院校发展战略
建设生态文明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最本质的意义就是将生态文明纳入整体发展的战略框构之中,形成以生态促和谐发展的战略新体系。(1)合作共生战略。一是要加强纵向衔接,增强共生性;二是要加强横向联系,增强互动性。(2)均衡发展战略。一是优先加快发展农(牧)村高职教育;二是优先加快发展西部尤其是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3)特色优胜战略。一要增强特色生态发展意识;二要坚持生态位办学;三要改革人才培养的生态模式。(4)错位竞争战略。首先,在战略上应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力戒不分主次参与全面竞争的行为;其次,在策略上应按照恰当的生态定位,培育竞争优势。(5)和谐发展战略。在宏观上,加强大学与社会的协调联系,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在中观上,追求内部组织及各要素之间的和谐,营造和谐的制度环境;在微观上,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三十期蒋旋新《生态文明视野下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战略构想》
(逸公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