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之弊端及改革建议

作者:席卫华




  摘要: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但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同时,根据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对《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行各业的工作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计算机,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产、工作、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目前,许多高职学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这是一门内容多、知识面广、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课程。为了适应新形式下高等职业教育突出技能培训的特点,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外观、性能指标、选购策略;计算机组装的步骤;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系统设置、优化;计算机常见故障及诊断方法;系统软件及工具软件的使用等。要求学生在了解当前计算机硬件发展的最新技术和掌握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动手组装计算机和解决计算机的常见故障。
  由于该课程的内容与学生购买、使用、维护自己的计算机息息相关,实践性较强,故深受学生的重视和喜爱。
  
  教学过程存在的弊端
  
  教材内容跟不上计算机发展速度当今世界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日新月异,著名芯片制造厂商Intel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顿·摩尔曾经说过,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而价格下降一倍,这就是著名的硬件“摩尔定律”,由此可见计算机硬件发展的速度。然而,遗憾的是相应的教材内容却相对滞后,原因是教材从编辑到出版是有周期的,这使得学生拿到的教材比较陈旧,不能与目前市场新流行的计算机硬件同步。例如,有些书本上的CPU只讲到奔4,而目前市场上已流行酷睿2双核处理器了,学生配置电脑时就会不知所措,会感到书本与实际脱节,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学完课程不会拆装计算机《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组装及常见故障的排除,必须依靠大量的实践。但考虑到拆装成本、经费及拆装损耗,导致学生动手机会很少,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大部分学生学完本课程后不会拆装电脑,也不会安装操作系统。
  考核方式单一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的考核都是理论试卷,形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往往容易死记硬背教学内容以应付考试,无法真正掌握真正的专业技能。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突出技能培训、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主要是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实战技能。
  精选教材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教学的载体,《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因此,在教材选择上首先要选择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教材。在内容上,要选择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选择最新出版、图文并茂的教材。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通过调研,由讲授本课程的教师参与教材的编辑。最后,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可以组织本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最新文献、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组装和维修必须掌握的技能,自行编写校本教材,以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
  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的多元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法,如不视具体情况而简单重复地使用,都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特点,灵活选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产生并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知识“活”起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通过计算机化“静”为“动”,进而变抽象为具体,变演绎为实验,变呈现为发现,变传授为感悟,无疑可把过程教学落到实处,引向深入。同时,多媒体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富于变化,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消除了学生的疲劳感,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讲授《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中的CPU、主板、硬盘、内存等硬件时,由于没有接触实物,大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往往一知半解。由于硬件类别较多,也不可能给学生一一展示各种型号的硬件。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计算机教学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把各种硬件的发展历史,以图片的形式生动地展示出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计算机的组装与维修实践也有它的特殊性,比如,CMOS设置;硬盘的低格、分区、高格,造成数据的不可恢复;安装操作系统时,等待时间较长,造成教学效率低下。利用人机交互,可以即时获得信息反馈,灵活控制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提高讲课的效率和教学效果。例如,利用互动式课件,模拟CMOS设置、硬盘的分区、安装操作系统等实践过程。让学生通过课件迅速掌握知识要点,缩短等待时间,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改革中,教师可结合展示台、VCD等设备进行知识和技术的讲解和示范,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加大了传递信息容量;通过图文并茂、视频动画以直观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弥补传统教学中语言、文字描述、实验器材的局限性。例如,在讲解组装过程时,教师可播放“万事无忧”教学软件,让学生观察计算机组装的步骤、技巧、方法及注意事项。
  2.分组实践,共同提高技能。《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以培养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应在讲清理论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具体技能包括:计算机硬件的组装、操作系统安装、硬件性能的测试与维修、系统优化及简单故障排除。针对以上要求,如果要单独建立计算机组装实践机房,投入成本非常大,周期又短。如果在课堂上利用分组进行教学实践,能有效地利用较少的设备来提高学生的技能。把一个班级分为7~8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名学生负责,每个小组提供一台可拆装的计算机。首先,教师动手示范,组装一台计算机,一边组装,一边讲解;然后,再让一位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第一个拆装,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观摩;最后,由第一位负责拆装的学生负责指导小组其他成员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其优点是,能让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实践,使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的利用,达到使每个学生都能熟练装机的目的。有时为了活跃班级气氛,可以进行计算机组装小组赛,每组推选一位学生参加,看谁的装机时间最短。小组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为今后参加计算机组装大赛选拔合适的人才。
  突破传统考核方法考核是《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考核应按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进行,既要有基本理论,又要有实际操作,还应当富有创新意识,考核改革才能客观、可靠地反映出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经过几年的探索,笔者对本课程的考核进行了改革,采用了3∶3∶3∶1模式。平时考核占本课程的30%,取消期中考试,采用月考的方法,每逢月底的时候进行考核。这样月考的好处在于有利于分析、概括每个月的学习情况,及时补缺补漏,使喜欢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听好每节课。理论考核占本课程的30%,理论考核主要是考核计算机的硬件理论知识,考核的形式是闭卷考试,在期末统一组织。实践考核占本课程的30%,考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安装计算机的速度和质量,以及排除一些常见故障的能力。最后,根据学生操作时的熟练程度,给出相应的成绩。作业、笔记及上课纪律占本课程的10%。俗话说“看三遍不如读一遍,读三遍不如写一遍”。好的笔记是教科书知识的浓缩、补充及深化,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通过学生笔记检查学生听课的效果。同时,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还可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CITT)和职业工种鉴定等考核,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笔者曾组织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微型计算机安装调试与维修》的高级工考核,通过率100%,实现了学生“双证”或“多证”毕业,达到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如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硬件产品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学中,应当改革传统的“静态”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教学以“动态”的方式进行,既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步山岳,刘虎,等.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席卫华,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工程系教师,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硬件、网络。
  (本文责任编辑:尚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