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王丽娟




  摘要:针对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分阶段安排不同的实训项目。
  关键词:职业院校;会计实训;问题;对策
  
  会计专业实训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其目标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走出校门时能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完成相应工作岗位的任务。而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不能空谈理论,必须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历练。有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在校期间学生的学习成绩很优异,但却无法胜任工作岗位。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学生缺乏对专业的认识、没有经过岗位训练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对会计专业来说,由于真实的会计岗位会涉及企事业单位的商业秘密,在真实工作岗位的历练受到了限制。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在为学生提供实训岗位方面就肩负了更大的责任,因此如何搞好专业实训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会计专业实训的现状
  
  校外实训流于形式由于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各个企事业单位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的原因都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即便是学校联系到了实习单位,学生去了以后也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数字加减、凭证装订、资料复印等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的工作。这样的校外实训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起不到任何作用。鉴于此,很多职业院校把校外实训基地放在了会计师事务所,其优点在于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以看到真实的凭证、账簿和报表,可帮助注册会计师填写审计工作底稿,甚至在事务所业务繁忙时可以独立地去完成一个小企业的审计工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有帮助的。但是,在审计过程中由于短时间内学生接触多家被审计单位,使得他们不能对任何一家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工作有深入、细致的了解,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仍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校内实训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目前几乎所有设置了会计专业的职业院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内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规模或大或小,功能或全面或单一,但总体来说可以分为手工会计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税务申报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等。这些实训室的建设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既有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也有软件的购置和维护费,但各个院校建立的实训室功能几乎没有太大差别,有些院校的实训室是多功能的,既是手工会计实训室,同时也是电算化实训室、税务申报实训室;有些院校则为了细化功能建立了若干功能单一的实训室。由此造成了各个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重复建设,而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却不高,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实训基地成了评估、检查时展示学院硬件环境的筹码,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模块化实训不利于综合技能的培养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各个职业院校也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很多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比较认同“模块化”的课程改革,即将会计职业分解成几个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如出纳、往来结算核算员、财产物资核算员、成本核算员、资金核算员、财务成果核算员、报表会计等,与此相对应,会计理论课程的讲授和实训操作也分模块进行。实训时把学生分成几个人一组,分别承担不同岗位的任务,分岗位处理会计业务,并定期进行全部岗位的轮换。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岗位针对性强,学生通过这种训练,会迅速适应某一具体会计岗位的工作。但是这种模块化的实训也有问题,那就是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尽管会计实务中有岗位的划分,但各岗位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大部分经济业务都不是仅涉及单一的会计岗位,模块化割裂了不同岗位之间的关联性。在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必须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因此模块化的实训仅仅适用于初步会计技能的培养。
  
  提高实训效果的对策
  
  无论是进行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即知识的讲解与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易到难。会计专业实训也不例外,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实训项目,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能力按照从该专业的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发展,达到理想的实训效果。
  依靠校外实训进行认知学习目前,关于会计专业应该如何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来进行课程开发还未达成共识,但不管课程如何设置,必须讲解会计的基本理论,让学生对会计这一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而要想让初学者把凭证、账簿、报表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变成今后工作的工具、手段,就要进行第一阶段的认知学习。认知学习比较适合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因为校外的企事业单位或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校内实训基地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些单位提供的工作情境是真实的。为了适应学生就业行业的多样性,职业院校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既有制造行业,又有流通行业、服务行业,既有医院、学校等非营利单位,又有会计师事务所,既有大规模单位,也有小规模单位。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会对会计部门的岗位分工、会计核算流程有更加感性认识,能够看到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通过比较还可以发现不同行业的差别。由于这种简单的认知学习是学校统一组织的,时间短且不进行具体业务的深入了解,不会涉及相关单位的商业机密,多数企事业单位不会拒绝,因此这类校外实训具备了可操作性。会计师事务所年底至次年4月业务繁忙,安排学生去实地观察并且帮助事务所处理简单的日常事务,可以说是互惠互利的。经过这一阶段的认知学习,学生对会计职业有了初步了解,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依靠校内实训培养初步会计技能高职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或正在学习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税法等相关课程,但对会计知识的理解、会计技能的掌握还是条块分割的,无法把所学的知识融为一体,不具备综合的会计职业技能,因此要安排校内阶段实训,分别训练某一方面的职业技能。针对校内实训基地存在的重复建设、功能不全面、实训案例单一等问题,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各个职业院校进行校际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具体操作时,硬件环境的建设由各个职业院校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分别承担某一个实训试验室的建设。手工会计实训室的建设较简单,一般的职业院校都可以承担此项建设任务;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不但要购置大量的电脑,还要有相应的系统安装、维护、软件升级等任务,承担此项建设任务的职业院校既要有资金保证,又要有一批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教师以保证实训室能够正常运转;税务申报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分别侧重于某一方面职业技能的训练,应该由在这方面专业建设比较突出的院校来承担。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需要解决的是实训案例集的开发问题。为了能有多套实训案例可用,可以组织多所职业院校的教师一起开发,汇总成案例集。经过这样的分工协作,既可解决职业院校实训基地重复建设问题,又可以避免以往实训环节案例单一,学生互相抄袭、实训结果千篇一律的问题。但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涉及学生跨校上课、教师跨校任课的问题,还需要各个职业院校进行课程设置、师资安排等多方面的协调工作。
  借助计算机软件培养综合会计能力高年级学生即将面临就业,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这关系到学生毕业时能否顺利完成从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换问题。职业能力按照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前面提到的校外认知学习和校内阶段实训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但这两种能力又是一名合格的员工所必须具备的。由于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专门的职业技能知识无直接联系,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因此是一种跨职业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强化专业能力,必须对高年级学生进行综合实训。校内实训可以培养学生的初步会计技能,但是由于案例数量有限,并且对每一套案例来说核算结果是基本确定的,学生仍然是在已知的、确定的环境下工作,这与真实会计岗位的差距较大。真实的会计岗位面对的是大量不确定的经济业务,甚至有些新兴的业务会计准则、制度还没有规范,完全要靠会计人员依据已有的准则、制度作出职业判断。培养会计人员的这种职业判断能力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借助软件。“大富翁”是很多人都比较熟悉的游戏,游戏者可以选择身份,可以进行各种交易,目的是让自己赚更多的钱。受此启发,可以考虑会计综合实训可以由会计专业教师、会计实践专家和软件开发企业共同努力,研制出实训软件,依靠软件实现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套系统中,首先要选择自己的工作岗位,或者是出纳员,或者是往来结算核算员、成本核算员、报表会计等,这些岗位分成若干级别,有确定的岗位职责。然后就是填制单据、存货盘点、编制报表等具体工作,每项工作任务有一定的分值,积分达到规定的数值就认为既定岗位的实训任务已经完成,即可以进入下一个岗位的实训。软件实训的优点是系统可以设定足够多的经济业务,并且这些业务的出现是随机的,可让学生在不确定的、未知的环境下独立地工作。实际上,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养成的。学生经过综合实训,在多个会计岗位上磨炼,接触了大量的经济业务(每笔业务都有电子原始凭证),也了解了各个岗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实训效果,就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实训项目,依靠校外实训进行认知学习、依靠校内实训培养学生的初步会计技能、借助软件培养学生的综合会计能力,真正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当然,文中提到的多种对策仅是笔者很不成熟的想法,要真正付诸实施取得预期效果,还需要各个职业院校、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软件开发公司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31).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王丽娟(1975—),女,内蒙古海拉尔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实务、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