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职业院校学生应急知识缺陷与教育

作者:李 云




  摘要:新世纪全球面临新的严峻的公共风险,而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职业院校要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科学发展观,对学生开展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应急知识;缺陷与教育
  
  应急知识教育的背景
  
  我国的地质结构特点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5%。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近23万处,其中特大型和大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有2.5万处。2008年初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1111亿元的巨大经济损失;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截至6月4日,估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4000~5000亿元之间,69122人遇难,373606人受伤,失踪17991人,累计受灾人数4571万人。
  新世纪高风险社会渐渐临近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原因,使全球公共风险进一步增加,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应急避险能力。
  应急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的特点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技术管理人才,职业院校大多数学生今后将在生产现场工作,应教会学生珍视与敬畏生命,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目的和意义,进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有鉴于此,应急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提供的知识和技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多数学生应急知识缺陷明显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曾对2005级1078名12~24岁的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选题根据校园常见的安全问题,内容涵盖传染病与突发性疾病的预防与急救、中毒的预防与急救、火灾预防与火场逃生、抵御暴力侵害、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健康、远离毒品、自然灾害与意外事故预防、旅行与野外探险的安全防护等10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怎样对中毒者做人工呼吸时,竟然没有一个受访学生能准确掌握人工呼吸的基本要领;对是向患者口内“吹气”还是“吸气”,以及患者是从“鼻孔出气”还是从“口腔出气”两个问题,受访学生出现了49.5%和76.9%的高错误率;对于发生中毒症状应如何处置,60%以上的受访学生不知道有催吐、导泻等急救措施;部分受访学生防火基本常识匮乏,对于“如果身上着火,可快速奔跑或用手拍打”的选项,53.2%、54.6%、53.5%的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应急教育的内容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应急自救教育的渴求和热情没有得到学校的回应,54.6%的受访大学生和中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对他们进行应急自救教育。调查数据显示,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现代急救医学“急救白金10分钟”新观念的教育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灾害、局部战争或意外发生时,第一时间内现场死亡人数是最多的,危重的多发伤、严重创伤性或失血性休克病人的伤后“黄金1小时”内,头10分钟即“急救白金10分钟”是决定性的时间,现场第一时间正确施救是关键。因此,现代急救医学对院前急救的新概念扩展到对急诊病人(尤其是危重病人),要求能在其发病和呼救时,及时将医疗措施送到他的身边,立即开始有效处理,然后安全护送到就近合适的医院作进一步诊断和处理。这种现代医学新理念需要渗透给每一个学生,以此带动整个社会群体对“急救白金10分钟”的重视。
  医学急救基本知识教育培训根据“急救白金10分钟”的要求,第一现场及时正确的急救处理,有助于挽救伤者的生命和提高救助后的生存质量。因此,现场急救基本医学知识普及的重点主要包括伤口包扎、骨折固定、止血、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伤员搬运、疏散等基本护救技能训练与自制和运用简易防救器材器具的使用训练。如对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必须进行心肺复苏才能使病人有得救的希望;对外伤大出血病人必须先进行止血处理后再运送,可减少失血性休克发生的可能性及降低休克程度;对骨折病人必须先进行初步固定并正确地搬运和护送,才能减轻病人痛苦,并预防骨折加重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开展应急教育的同时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在地震等各种灾害突然袭来之时,人们普遍的心理反应是惊慌,过于惊慌易使人丧失理智,失去方向导致盲目避震。资料表明,地震时社会心理冲击引起的震亡率相对于建筑物直接把人砸死的震亡率大得多。因此,地震时的错误反应,例如跳楼、急奔外出、挤在狭窄处、门口、楼道是造成高震亡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若临震不慌,采取正确的避震行为,可大大降低震亡率。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若能从软科学方面作适量的工作,可收到在硬科学上要大量投资才能取得的效果。
  地震等相关科普常识教育众所周知,我国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同时又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带,是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地区。所以,学生对给人们的生命财产等造成危害的天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如地震、火山爆发、风灾、火灾、水灾、旱灾、空难、海难、雹灾、雪灾、泥石流、疫病等方面的防灾知识和气候知识是需要了解的,包括防震(地震常识、在各种场合的避震要领、如何识别地震谣传等)、防火、防中毒、防触电、防疫情基本常识教育,使他们掌握在灾难发生时正确避险逃生的基本技能。
  城市化进程中的环保意识教育造成各种灾害的成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类。自然因素包括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生物链的破坏或远离平衡的发展,大气和水圈在演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大区域或局部远离平衡的运动,岩石圈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大规模的突然断裂等,这些会给人类带来虫灾、旱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社会因素包括人类对森林、植被和草原的过度砍伐和破坏等造成土地荒漠化,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环境的污染,物种灭绝,人口过度增长等等。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从源头上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应急教育的方式与手段
  
  学校应急教育要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构架有关调查显示,72.5%学生通过网络来了解求生知识,65%的学生从电视、广播等媒体了解,只有24%的学生是通过学校课堂途径获得知识。所以,学校首先要成立“学生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行政一把手任小组组长;设立“安全教育管理办公室”并制定相关的教育计划;落实责任制,相关部门参与,齐抓共管;通过广播、宣传板报、选修课、专题讲座、校园网络等方式有计划地推进,还可以通过开展灾难专题班会、专题讨论、专题参观等,可每月一次,每次一个主题,通过日积月累的渗透,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应急知识和技能。此外,在每次放假前应对学生进行专门教育,强化学生对应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让学生参加灾难应对及求生技巧演习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安县桑枣中学2200多名师生在1分36秒内全部从教室安全撤离到操场,房屋没倒塌,师生毫发无损地全部生还,原因就在于除了校舍不断加固外,重要的是四年来他们不断演练,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日本把每年的9月1日定为全国防灾日,全国各地都以不同的方式举行灾害宣传、防灾演习等活动,首相和大臣都会参加。在美国,佛罗里达州6月至8月是热带风暴高发期,这里每年5月都要举行大规模的防灾演习。心理学测试证明,一个没有经过专门抗灾训练的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必然产生恐惧和惊慌,是很难逃过一劫的。
  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突破了传统教育手段只能用录音、录像教材来辅助文字教材进行教学的局限,现在的多媒体信息有文本、图形、图表、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有静止的、运动的、分散的、合成的、视觉的、听觉的。这些媒体信息形式通过计算机的集成处理形成了一种多媒体信息的结合体,通过共享多媒体信息,增加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在贯彻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方面能体现其独特的优势。
  灾难的突发性、残酷性,使谁也不能够确定在某一个人身上将来会发生什么样的灾难,对一个人会产生多大的伤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校只有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应急自救能力,远离灾害才有希望。因为灾难面前不仅需要科学技术提供安全保障,而且需要民众掌握防灾知识。
  
  参考文献:
  [1]史培军,黄崇福,叶涛.建立中国综合风险管理体系[J].中国减灾,2005,(1/2).
  [2]铁永波,唐川,周春花.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研究[J].灾害学,2006,21(1).
  [3]何忠杰.白金10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观念与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4,24(10).
  [4]闪淳昌.关于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思考[J].劳动保护,2004,(3).
  [5]陈胜辉.我国目前面临的社会风险及其控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4(3).
  作者简介:
  李云(1957—),女,四川射洪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学校卫生防疫、学生健康教育以及学生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