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实践及思考

作者:杨 新




  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必须调整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改善校内实训实习条件,加强实训实习工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技能;基地
  
  基本回顾
  
  近年来,我校在办学实践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紧密合作,重视学生的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逐步推动和落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形式,促进了学生就业与学校发展。
  对原有实习制度的认识长期以来,我校学生的实习,主要采取“2.5+0.5”的形式,即学生用两年半时间在校学习必修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基本专业技能等课程,用半年时间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岗位实习或工种见习。学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与企事业单位实习岗位的要求存在很多脱节之处,学生在实习岗位亲自动手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较少。原有的实习制度没有把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仅仅是把生产实习作为教学的一个实践环节;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只是表层上的联系,不存在深层次的合作。
  实施“二一分段”课程改革从1997年秋季开始,在省定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我校积极制定本校实施性教学计划,实行了“二年打基础,一年定方向”的课程设置改革。即前两年为“基础学习阶段”,学生学习必修的文化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达到初级工水平;后一年为“模块学习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业情况,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以实践为主的学习,专业技能要求达到中级工水平。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事业单位实习的时间调整为“2.0+1.0”。通过“二一分段”,进一步落实了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条件,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以使实施性教学计划趋于合理和完善,符合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在学分制条件下,试行弹性学制2003年9月,我校参与了省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弹性学制的实践研究》,并选择机电专业两个班级作为试行弹性学制的实验班,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的要求。同时,将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事业单位实习的时间,确定为“1.5+X”(X>1.0),即学生用一年半的时间在校学习必修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基本专业技能等课程,以校方为主进行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其余的时间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岗位或工种实习,以企业为主进行现场操作与顶岗实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实际岗位或工种的熟练技术和技能。
  
  主要做法
  
  (一)调整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
  传统的专业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对实践重视不够,技能训练时间很少,且安排不合理,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近年来,我校在进行了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技能水平,对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
  1.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与基本要求,分析和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与基本技能,结合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变化,由学校与相关企业共同制定、共同实施教学计划。
  2.在课程的难度与广度上,按照“必需、够用、适度”的原则,围绕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结合学生实际和职业能力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开发校本课程。
  3.加大技能训练量,专业课与技能训练采用“大作业”和“项目教学”的形式。为了突出技能训练,采用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在实训(验)室或生产现场边讲,边练,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辅以情境教学。在考核方法上,采取以考证代考、实际操作考试等强化技能训练的考试形式。
  (二)改善校内实训实习条件,加强实训实习工作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是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是实行工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
  1.加强校内实习实训设备建设。近年来,我校结合省市示范专业建设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对实习设备进行补充和更新,组织专业教师与相关专业学生对现有的C6136车床进行技术改造。目前,校内实训车间已具备较大的实训实习容量与加工生产能力。
  2.培养“双师型”教师。自2000年以来,学校为推进产学研结合与学生技能教学工作,选送专业课教师去新加坡参加“世行贷款”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同时,分批次组织专业教师到高等院校、厂矿企业进行专业理论培训与专业技能实践。一方面,更新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与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使教师了解厂矿企业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现状,带动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挖掘潜力,提高实训实习设备利用率。一方面,调整实训实习教学的组织形式,对校内实训实习教学的班次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星期天与寒暑假时间,安排学生实训实习,避免假期实训实习设备闲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的效能,增加学生技能训练的有效作业时间。
  (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应重点选择一批用工需求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借助其生产设备与技术的优势,创设工学结合环境,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
  1.一年级学生进校后,进行必要的认知见习。包括职业观教育、产业现场教育、企业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使其及早地接触相关专业设备,接近企业生产环境,接受职业熏陶,为将来学好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2.实习阶段与企业签订协议,明确规定校企双方的责任。为使学生到企业实习更加顺利,我校与有关企事业签订了协议书,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承担学生入厂后的一切生产、教育、培训活动,挑选思想、业务、技能素质好的工人师傅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与我校带队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训。
  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管理工作。根据专业的不同,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结合企业生产进行技能强化训练。在弹性学制条件下,学校制定符合实验专业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学分制,具体落实选课制、导师制、课程考核与学籍管理等制度。同时,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体系作出相应的改革,初步建立了以学校为主导,社会、企业相互联系的德育管理与德育“学分”考核体系,并在实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从而保证了学生专业技能的迅速提高。
  
  体会与思考
  
  实行工学结合,可体现实习基地的教育功能学生在校内通过专业理论课学习与基本技能训练,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基本功,然后到实习基地直接参加企业生产与经营,不仅可以迅速提高岗位操作技能及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时间观念与效益观念。同时,由企业支付相应报酬,可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使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
  实行工学结合,对学校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具有导向、拓展功能通过直接接触企业生产实际,学校可明确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与各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的要求,从而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使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安排三年级的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训练,可节省学校的部分办学资源,相应地扩大招生规模,有利于学校拓展内部办学空间,提高办学能力。教师通过带学生到企业现场实习,不仅可以对生产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加深了解,而且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并弥补不足,提高实践能力,从而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实行工学结合,具有促进就业的功能学校选择的合作企业,既是学生的实习基地,又是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近年来,我校建立了许多稳定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拓展了多种就业渠道,使我校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到98%,对口就业率达90%以上。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现实劳动力,充实了企业的生产能力,缓解了企业技术工人紧缺的状况。
  要特别关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学校将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进行,在管理上我们要有超前的德育工作思路,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应对策略。
  要研究工学结合过程中技能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问题职业技术学校的特殊性决定了技能培养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工学结合对现有的技能教学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原来集中的班级制教学时段被缩减,技能教学也会相应地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学生技能训练的水平与质量,是特别需要加强研究的重要课题。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支持学校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推进职业教育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的转变,必须找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政府应允许企业将支付学生实习报酬及相应的实习投入计入生产成本,予以税前扣除,以此鼓励企业为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施。从工学结合学生的学业情况来看,个别学生能够提前达到毕业的标准,但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原因,尚未制定学生提前毕业的政策,学校向学生介绍学分制中“可提前毕业”的规定时,往往底气不足。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早研究并制定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马志杰.工学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践与建议[J].机械职业教育.2007,(2).
  [2]徐世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组织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4).
  [3]赵云霞,史洪云,魏玉洁.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1).
  [4]王钊,刘力,赵雨泉.建立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8,(1).
  作者简介:
  杨新(1956—),男,江苏盐城人,镇江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