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从中专升格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问题略论

作者:魏 勇




  摘要: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通过合并、组建升格而成的。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从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办学特色等几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成立后在内涵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与改革实践。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成果在航海界的广泛应用,船舶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船舶先进设备的操作、维护、管理需要大批高水平的技能型及技术型实用人才和管理人才。航海高职教育正是为满足远洋运输事业的发展对这类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出现并发展起来的。目前,航海高等技术学院绝大部分是由原来资质较好的中等专业学校合并、组建升格而成的。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原属中远集团的南京海员学校和原属长航总局的南京航运学校,2004年下放到地方,合并建成了现在的江苏海院。近几年,我院通过土地置换和贷款购买了南京近郊江宁区的部分土地,建立了新校区,同时引进了高学历人才,添置了教学设备,扩大了招生规模。教职员工人数由300人增至近700人,在校生数已达1.2万,已基本完成了从中专学校到高职院校的衔接转换。但是学院内部机制、教职工的思想认识,即真正意义上的内核转换仍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也就是要进行内涵建设。首先,要认识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及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明确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差别。其次,要提出需要加以解决的具体问题及相应措施。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
  
  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首先要更新办学理念。航海类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为远洋企业服务,为海运事业培养所需的人才,这就涉及办学定位的问题。对江苏海院而言,上有如大连、上海海事大学这样的本科院校,下有各远洋集团所属的中专、技校,如定位不准,上下碰撞,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将受到严重影响。
  高职教育与培养科研型、工程技术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这一点与中专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似,但高职人才应该比中专人才具备更深厚的理论基础与更强实践操作技能,更有利于完成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这就形成了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高水平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本质特征。
  远洋船舶人事编制分三个等级,一是支持级人员,即水手,机工;二是操作级人员,即二、三副,二、三管轮;三是管理级人员,即船长、轮机长,大副、大管轮。支持级人员也称低级船员,操作级、管理级人员称高级船员。航海中专学校主要培养低级船员,水手主要从事船舶装卸货物、带缆和甲板机械的日常保养。如,甲板敲锈、打油漆等工作;机工在轮机员带领下,主要进行机舱值班和检修维护等工作。处于支持级人员与操作级人员之间的是三副、三管轮,三副主管消防设备,三管轮负责机舱管系、辅锅炉、基本泵类等。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三副、三管轮,由于定位准确,带来了招生与就业的良好局面。近几年,我院招生分数线始终稳居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一线前两位,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百分之百。往往学生尚未毕业,各远洋集团及海运公司就进校“挖人”,而且一致反映优质高职生不比本科生差,他们服从意识强,肯吃苦,能动手,职业思想稳定,很受企业欢迎。
  
  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的高职教育模式
  
  中职教育在向高职教育转换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的高职教育模式。职业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在职业领域的体现,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及职业适应能力等。教学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体现一定教学原则的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是加强高职内涵建设的重要步骤,改革教学模式应从教学规律出发,对形成或影响教学模式的教学计划、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师资培养、教学基地建设等各环节加以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并付诸实施。
  课程结构经过近几年的不断修改,我院三年制航海类专业课程体系分两个子模块,一个子模块是理论课,1474学时,约占三年总学时的46%;另一子模块是实践课,1704学时,约占总学时的54%。
  1.理论子模块包括两部分。一是公共课程,其目的是承担普通教育功能,全面培养人才,包括政治、法律、数学、体育、英语等课程,占理论学时的32%。这一模块课程以够用为标准,航海是与国际接轨的行业,语言工具尤为重要,因此其他科目减少学时,英语则增加学时。二是专业课程,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即练“基本功”,我院将职业能力转化为若干个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以知识点构建章节,以选修课弥补课程内容滞后于船舶技术和设备更新速度的缺陷。如轮机专业以轮机基础、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船舶电气、船舶管理、轮机维护与修理、轮机英语7门课程为主线,并辅以船舶概论、液压原理、热工、轮机自动化、可编程序控制器、计算机技术、船舶防污染技术、现代船舶先进技术介绍、主辅机控制电路案例分析、航海心理学等选修课,其课时约占68%。
  2.实践子模块包括实习和项目培训。培训包括:(1)评估项目。包括动力设备操作、船舶电站操作、电工工艺操作、金工工艺操作、动力设备拆装、轮机英语听力训练等内容。(2)四小证培训。包括基本安全训练、防火灭火训练、海上求生训练、海上急救训练等内容。(3)“两精一高”培训。包括艇筏训练、急救训练、高级消防训练等内容。(4)轮机模拟器实训。(5)证书考核前培训。该子模块是为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做好就业准备而设的培训,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走出课堂,成为准职业人。实习包括船舶认识实习、毕业航行实习,共21周,630学时,航行实习可使学生进入职业领域体验岗位要求,有助于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教材建设一本好教材等于课程学习成功的一半。近几年来,按照航海学会的要求,我院参与了“十一五”规划航海类高职教材的编写和省级、国家级精品教材评比,并编写了大量的校内教材和实验实习指导书及培训手册。由于航海这一特殊职业的高风险与高科技含量,技术装备更新之快使得教材内容永远滞后于客观现实。这一特点反映在航海高职教材建设上,就要求有一定比例的自编教材来弥补。我院部分选修课教材就是教师自己动手编写的。
  师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后,学校新进教师要求学历在硕士研究生以上,在职教师要求45岁以下者,须通过进修获得相应学位。现代高职教育要求高职教师必须把工作岗位与工作过程转换为与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应的学习情境,以便于学生学习,便于指导学生在专业工作中进行自我建构式学习。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要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及职业工作过程。因此,学院提出了建设“双证书”师资(即“教师资格证”、“船员适任证书”)的目标,并建立了师资专业知识更新的长效机制。具有“船员适任证书”的教师,每5年至少要上船一年换证,这样,专业教师轮流上船,可源源不断地将船舶发展的最新动态及企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带回学校,带进教室,带给学生,激活教学过程,形成现代职业教育的动态良性循环。学院规定,具有船员证书的航海类专业教师享受特岗津贴:船长、轮机长700元/月;大副、大管轮500元/月;三副、三管轮以下300元/月,起到了稳定优质师资的作用。
  教学科研由于传统的中专教育缺乏科研传统,成为升格后的高职院校的薄弱环节。学院部分教工包括有些领导认为,应用型学校就是上课—实习—就业一条线,不需要搞科研。因此学院的科研经费投入不多,导致在教学评估中受挫。高职教育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最早发端,至今不过四五十年的历史,在我国也只是近十年的事,我们要少走弯路,就要开展研究,要在吸取别人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在具备一定条件后,应开展应用型科研活动,围绕本专业的新技术进行实用性、节能型、低成本的技术开发及项目培训,这些都是很受企业欢迎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