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CAD》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钟爱琴




  在深入阶段,要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而且越到后面,任务越要模糊化,可只规定任务主题,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创新意识,自由完成任务。如在《电子CAD》教学的结束阶段,可给出一个单片机设计电路图,要求学生绘制出电路图并设计出PCB板。至于是用单层板还是用双层板,板框尺寸如何设计,如何进行元件封装的布局,如何布线,线宽如何设计等等,由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去完成任务。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碰到的困难,让学生少走弯路。当学生完成这个任务时,教学目的就达到了,既让学生掌握了软件的使用,提高了技能,又鼓励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任务设计要巧妙合理,体现课程的完整性和递进性
  任务设计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根据本课程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使所设计的任务尽量在两节课或更小的周期内完成,否则“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失去了其合理存在的意义,也就达不到教学目的了。而且,每个任务的设计不应包含太多的知识点,同时应把前面任务的知识点综合到后面的任务中,使学生掌握的操作技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不断地得到提高,同时也使学生不会因为新知识点的增多而对完成任务失去信心和兴趣。例如,在学习“原理图设计”这个模块时,我设计了七个小任务,把要掌握的操作技能包含在这七个任务中,且后面的任务包含了对前面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每次上课时布置1~2个任务,针对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按实例进行上机操作。当七个教学任务完成时,学生也就掌握了“电路原理图设计”这一模块的教学内容。
  (三)任务设计要难易适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始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任务,使设计的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但这种难度并非“深不可测”,要符合“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如果太难则事与愿违,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如果太容易则没有成就感。因此,任务设计要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使学生觉得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比如在学习如何设计印刷电路板时,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求他们设计合适的板框尺寸,对电源地线的线宽、元件封装的布置也作要求;而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设计一个板框尺寸,放置元件封装并用自动连线的方法放置导线就行了。这样设计的任务具有层次性,也具有灵活性,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完成任务,学生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电子CAD》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团结协助的精神加强了,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提高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辛岚.职业教育中CAD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7).
  [2]费建.任务驱动法在CAD教学中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6,(5).
  [3]清源计算机工作室.Protel99SE原理图与PCB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及力.Protel 99SE原理图与PCB设计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钟爱琴(1969—),女,广东丰顺人,广东省江门市高级技工学校讲师,主要从事电子电工教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