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高职《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作者:李 梅




  
  使学生获得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涵之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在国际上已达成广泛共识。近年来,我国的教育领域逐步引入“以人为本”的观念,这与职业教育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并不矛盾。以能力为本位的“能力”当然不仅仅是指“技能”,而是包括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及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我院在进行《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课程改革时,注重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在《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课程128学时的教学过程中,共安排了64学时的实践性教学(如表1所示)。通过实践性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巩固了理论教学内容。
  
  改革评价内容与考核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各门课程的考核形式基本上为限时笔试,这种规范化的试题对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偏低,考查的知识范围越来越窄,很多题型基本上是例题的翻版,基础好的学生往往临时“抱佛脚”,考前突击过关,基础差的学生则寄希望于补考。因此,改革评价内容与考核方法势在必行。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我院采取了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使考试成为促进学习的途径之一。根据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时数占课程总时数比例将学生的总评成绩分为三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包括测验、作业、实验报告、课堂提问、学习表现等;二是技能考核成绩,包括人工自交和杂交技术、父母本错期播种技术、父母本花期预测和调节技术、水稻制种“920”喷施技术、玉米制种母本人工去雄技术、人工辅助授粉技术考核等;三是期末考核(考查或考试)卷面成绩,以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基本计算能力为主,按传统的考试方式限时完成(具体课程成绩评定标准如表2所示)。通过改革考核方法,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了平时不努力、考试搞突击的不良风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高职《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课程进行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与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的过程,加上《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课程涉及面广,因此,还需要教师进行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持续进行课程改革与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真正培养出具备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繁育、种子生产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谷茂.作物种子生产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胡延吉.植物育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孙学农.谈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J].教育与职业,2007,20(7).
  [4]杨劲珍.关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10上旬刊).
  [5]刘榜,朱猛进,赵书红,等.家畜育种学课程改革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3,(8).
  作者简介:
  李梅(1976—)女,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农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的科研与教学。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