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基于实训过程的考核模式研究与实践

作者:金根中 吴雄彪 成 军




  摘要:分析了实训教学传统的阶段性考核的弊端,提出了基于实训过程的考核模式,研究并设计了该模式的实训教学流程、项目训练流程和考核规范。
  关键词:过程;实训考核模式;考核
  
  考试(又称考核)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在完成一个学习过程后对其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而且还检查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检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对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作用。它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选取,引导着教学质量观、教学理念的转变,如不能正确运用考试的功能,则容易偏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培养的应是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实训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教学改革的滞后,知识本位尚未让位于能力本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实训教学的考核没有起到导向作用。因此,研究高职教育实训教学考核模式改革,对推动职业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职业能力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基于实训过程的考核模式改革
  
  (一)传统实训教学考核模式及其弊端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其考核方式有两类:一是单向性考核。学生依照实训指导书按部就班地操作或通过模仿教师完成操作,根据所得数据整理实训报告,教师依据书面报告进行评分。这种考核,因缺少对学生训练过程中的评价,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对学生无法形成激励,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集中性考核。学习阶段(一般是以学期为单位)结束后,学生从本阶段所学习的实训项目中以抽签形式抽取项目,在教师监督下进行单独操作,根据操作要求进行考核并评分。这种考核方式不可能包含该阶段实训教学的全部内容,而只能选取一部分实训项目或指定几个重要项目,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由于考核重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不能全面检验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造成学业评价的不公平,失去考核的信度和效度。
  为解决现行实训教学考核模式的弊端,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校探索性地提出基于实训过程的考核模式,变原有的阶段性考核为过程考核,做到实训教学考核全程化。
  (二)基于实训过程考核的教学流程设计
  基于实训过程考核的教学流程与传统考核模式下的实训教学流程相比较,整个实训教学过程截然不同。传统的阶段性集中考核模式是采用“顺序进行+集中考核”的模式,即训练模块按教学大纲的顺序逐一完成,然后进行集中考核,考核时采用随机抽测的方式对每个学生进行部分项目的测试,获得考核结果。而基于实训过程考核的教学采用训练和考核一体的方式,即每一个实训教学项目的训练和考核集成一个子单元,各个子单元按照训练目标可连接为一个整体。当每个子单元实训教学内容完成后即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须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再训练、再考核,直到合格为止,这可以有效避免学习问题的累积。同时,推行“准入制”,把前一个实训项目的成绩作为参加下一个实践项目的资格认定。这样,不仅能给学生增加项目训练的压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克服传统实训教学难以解决的学生“训练不努力,考核前突击”的问题。
  
  (三)基于实训过程考核的训练项目子流程设计
  基于实训过程考核的教学流程由训练项目和考核项目模块组成,此流程是否能够有效运行,关键在于每个训练项目和考核项目模块的设计是否合理和能否有效实施。实训项目考核的子流程如图1所示:第一步,由实践指导教师进行现场示教。要求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增强教学演示效果;第二步,学生进行训练。要求学生边操作边陈述,强化记忆和操作的规范;第三步,要求学生对照操作规范进行掌握性训练,达到熟练掌握;第四步,对学生进行考核,要求学生边操作边陈述,教师对每一操作步骤(技术环节)评价计分,有必要的可通过口试或现场答辩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分;考核完成后,立即将计分卡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计分卡及时获知自己的训练效果。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进行再次训练和考核,直到合格为止,凡参加重复训练和考核合格的学生,该项目都以及格分数计分。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使训练过程有竞争性。
  (四)实训过程考核的规范设计
  实训过程考核的规范设计包括考核内容、考核指标、分值的量化分配、记分模式等几个方面,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实践环节与实际工作场景的一致性,对学生技术能力认定的客观性、公平性、真实性。
  考核内容设计考核内容要尽可能与实际生产要求相匹配,体现考核内容的生产性。以就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把岗位需要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践能力为主线,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和氛围,通过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
  考核指标设计实训考核指标按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分为准备工作、操作技术和文明生产。操作技术考核包括操作步骤、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内容。技术要求应紧扣考核内容,按岗位责任可分为核心要求和一般性要求。核心要求是指对操作结果、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有直接影响的关键环节。准备工作和文明生产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该指标的设定旨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的培养。
  分值量化分配设计对考核指标进行分值量化分配是过程考核实施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的量化。分值权重的分配应体现各种考核指标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的实践训练过程的导向性。为突出核心技术或关键事项,确保设备和人身安全,可采用核心指标或安全指标“一票否决制”,即核心步骤中有一步操作错误、操作不规范或漏操作,严重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或造成生产事故的,考核成绩为不合格。
  计分模式的设计基于实训过程考核的计分模式直接影响考核的实施过程,对于实训过程考核的有效执行起决定作用。因此,计分模式应具备良好的操控性,计分过程应尽量简单化,最好采用“是”与“否”的选择方式计分,避免考评教师评分的权衡过程和打分结果的模糊性。这样,既能减小考评教师的工作量,提高考评效率,又能增强计分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基于实训过程的考核模式的实施
  
  我校对基于实训过程的考核模式进行了试点,重点选择了《金属工艺学》、《数控加工技术》、《汽车修理》和《汽车检测》等课程的实训为试点项目,针对技能训练项目相应设计了考核记分表,表1为《金属工艺学》钳工实训项目考核记分表之一。
  在实训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训练项目与企业生产实际相一致,为学生营造职场氛围,在运行过程中不断规范和完善考核流程,建造岗位真实流程和培养学生职业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实训过程考核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实践教学管理上存在的弊端,通过考核全程化和“准入制”等措施给学生增加了竞争压力,激发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反映学生对操作训练的态度更加严谨,考评的操作性和执行效果有了较大改善。新的实践考核模式具有较强的驱动力,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实践训练的效果更加突出,学生对职业能力的掌握成效明显。表2是试点项目的成效统计,从结果看,传统的阶段性考核由于考核内容范围广,学生心理压力大,抱着临时应付的态度,不及格率高,平均成绩和职业技能证书考核通过率明显低于过程考核的指标,最高分比过程考核高,最低分比过程考核低。这说明传统的阶段性考核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和学生整体能力不高。而基于实训过程的考核模式,每一个项目都实施教学、训练和考核,考核内容明确,学生准备充分,不及格率低,平均成绩和职业技能证书考核通过率明显高于阶段性考核,但最高分低于阶段性考核,最低分高于阶段性考核。这说明过程考核中学生成绩与学生对学习的付出成正比,剔除了考核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使考核成绩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区分度,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的高通过率反映了学生职业技能掌握得较好,体现出实践教学质量高。
  
  基于实训过程的考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实训考核存在的弊端,对学生学习技能具有一定的驱动力,使学生学习目的、方法更加明确,训练效果更加突出。但是基于实训过程的考核模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式,学生自我评价与交流尚未在实训过程考核中体现出来。考核的目标是以通过率作为计算依据,没有对上进心强的学生提供提高性考核的机会,影响学生进一步提高技能的愿望。因此,此考核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基于实训过程的教学除了对学生进行生产性技能训练外,还设置了部分验证性实训环节和综合应用性实训环节,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还是基于成果性的单纯考核,这些教学环节如何开展全程考核和开放性考核有待于研究,以充实和完善实训教学新的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梁春兰,于万海.高职教育实践环节考核管理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06,(24).
  [2]课题组.加快考核模式改革,构建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多种考核方式[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4,(3).
  [3]齐景嘉.高职高专实验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4]杨运鑫,唐良宝.全程性多样化开放式实验考核方式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赵雪玲.深化职业教育成绩考核改革的若干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6]赵金祥.课程模块化教学和考核方法的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作者简介:
  金根中(1969—),男,浙江东阳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校企联营科副科长,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