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三届新生的UPI测评比较研究

作者:阮书云




  第一,三届新生的入学成绩差异不大,同届学生基本处于同一学习水平上,他们内在的自我期望值相近,自我压力感差别很小。
  第二,三届新生以前的经历相对比较曲折,优越感不强,他们学习不是特别认真,因而较多关注其他事物,通常是教师眼中的“差生”,遇到问题心理承受能力表现较好,抵御挫折的能力较强。
  第三,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变化,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对新生的影响无处不在,时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新生的辨别能力、分析与批判能力、鉴别与欣赏能力等都比较缺乏,所以在受到各种不良影响或亚文化冲击时,往往容易导致正邪不分、是非不明。
  第四,家庭不幸、父母离异或经济困难的学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而我院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如意,有的是父母身体不好,家境贫寒;有的是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有的是父母对孩子期望值太高,使学生内心产生很大压力。新生入学伊始,就面临对环境的适应问题。他们离开了家庭和中学时熟悉的老师与同学,来到陌生的环境。新的学校、新的学习秩序、新的老师和同学都使新生感到生疏而一时难以适应,尤其是新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感到难以适应,因此造成心理问题。另外,新生缺乏信心,对未来没有明确目标。测试表明,新生原有的自我观念面临新的挑战。“缺乏自信”、“感到自卑”、“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思想不集中”、“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记忆力降低”等都有较高的选择率。其原因可能是,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发现为之奋斗多年的目标已变为现实,虽说有就业压力,可那毕竟是三年以后的事情;加之学习方法的转变和课外活动的增多,使学生对学习的关注程度和学习效率有所降低。
  第五,通过测评而得出的这些结论,也可能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长经历和社会压力过大等有内在的联系。社会各方面折射给大学生的压力实在太大,这在无形中把学生压迫得喘不过气来,而新生普遍存在抗弹压能力差的弱点,这样,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就会可能降低。至于三届新生总体之间、男女生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性的原因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讨论。
  在此,必须强调的是,UPI调查中的“想轻生”只是一种自杀意念,即曾有寻死的愿望,并没有采取行动。从我院这几年新生的调查结果来看,有自杀意念者不少。每年新生中有过自杀意念的学生所占比例虽然很低,但因自杀是最严重的心理危机,无论是对高校师生还是对社会其他各界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对这少数人恰恰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及早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建立完备的心理档案,为其化解一定的心理危机。
  
  建议
  
  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其受环境与教育影响的不确定性,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并且方法也是多变的,这需要学校教学体系本身和教师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新途径、新方法。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第一,测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自身的人格健康状况;同时对广大学生开展测评反馈,给予心理上的疏导与帮助;对一类学生(指可能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者),要实施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
  第二,开设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调适心理健康状态技巧方面的讲座,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心理健康保健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通常情况下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一颗快乐无比的心。
  第三,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解除有关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在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为许多学生所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都要通过心理咨询教师的帮助才能得到疏导解决,而其他人都只能作为一种外在的辅助而已。
  第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各科教学的过程中以及辅导员的各项工作中去。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室的教师所能完全承担得了的,而是要依靠全体教职员工的密切合作、共同关注。
  第五,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均应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倡导文明的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目前,我院在这方面的建设工作做得比较出色,27个社团组织都呈现出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今后应使其发挥更大的优势。
  第六,加强引导大学新生自我修炼,个人的心理素质不仅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更是个人有意识自我修养的结果。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来解决,因此,大学新生应注重自我修养和锻炼。一是要正确认识、评价自己,重新进行角色定位;二是要学会与人相处,调整好人际关系;三是要开放自我,积极寻求各种有益于自身成长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武有水,盛真.某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
  [2]倪亚红.某高校三类新生的UPI测评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8).
  作者简介:
  阮书云(1969—),男,广西博白人,硕士,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