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1卷 明代政治史

 

  本卷提要
  本卷所叙述的内容是洪武元年(1368年)到弘光元年(1645年)共278年的政治史。但是它上溯到元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下延到南明唐王、鲁王、桂王等政权的政治活动,迄止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
  本卷叙述明朝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并分别给予评论。
  明朝是一个传统的政治制度统治的社会,仍具有以前历朝典型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皇帝与藩王的协调与冲突等等莫不如此。但明朝也有自身的特点,如宦官干政、党派之争等等。
  明朝又是一个出现诸多新因素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与之相适应的启蒙思想文化,在政治上也有所反映。同时,西方传教士和早期殖民主义者已经叩响中国的大门。中国与世界有了更广泛的联系。中西文化已发生直接的冲突与交融。但是李自成起义和清人入主打断了明朝发展的线索。中国失掉了一次与世界同步前进的宝贵机会。
  一、明代政治概述
  元朝末年,政治败坏,政权解体,民不聊生。在以红巾军为主的农民大起义中,朱元璋的势力脱颖而出,于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了江南重镇集庆(今南京),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朱元璋采用了儒士朱升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的策略,进一步增强力量,等待时机夺取全国政权。朱元璋先后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把控制的地盘扩大到江浙、江西、河南各行省(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区)。在鄱阳湖会战大败陈友谅后,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但直到此时,朱元璋仍然奉农民起义军大宋政权韩林儿为主,使用龙凤年号。接着,他铲平张士诚,迫使方国珍投降,南征陈友定,势力向福建、广西等地区扩展。朱元璋见时机成熟,改用吴元年年号并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北伐中原,并于同年攻克山东诸郡。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这年闰七月,元顺帝放弃大都(今北京)出奔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随后徐达带兵进入大都,改大都为北平府。从此元朝结束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
  国号明字,本意出于明教。明教有 明王出世 说,红巾军领袖韩山童曾称 明王 ,其子韩林儿又称 小明王. 明 即表示对 小明王 的继承,又寓奉天承运之意。
  明朝建立之初面临的两大问题是进一步扫清残元势力和割据势力,以及整顿残破的经济以安定民生。明军四出,先后略定西北、四川、云南、东北,统一了除北元所控制的漠北以外的广大地区。与此同时,明朝着手清除元朝统治在中原以南地区的影响,改变相对落后的生产关系,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生产。
  一开始,明朝大体上继承了元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央沿用中枢省制度,在地方上沿用行中书省制度。朱元璋本人就做过大宋政权的江南行中书省丞相。但他看到了这种制度不利于皇权的加强,于是在洪武九年(1376年)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政,改变了地方权力过大的局面。布政使主管行政、财政,职在执行朝廷政令而已。与布政使并立的,是提刑按察使掌管法庭、监狱,都指挥使掌管一省之军政。其下是府和州、县。这样既大大缩小了地方的权力,又简化了机构层次。中书省位高权重,丞相成为与皇帝抗衡的职务。洪武十三年(1380年),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朱元璋就此取消了中书省和丞相的设置,由皇帝直接统管六部,使中央权力大大集中于皇帝手中。与此同时,对飞扬跋扈的权臣将帅次第翦除,以避免他们对皇权造成威胁。皇帝还直接统领锦衣卫等禁军武装,利用超越司法权力之上的诏狱,对臣民进行严厉控制,实行 重典 治国,以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军事统帅机关则由原来的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以分大都督之权。但是各都督府只管军政、军籍,不直接统率军队,每有战事则由皇帝任命将军总兵官,指挥作战,战事完毕,将军交还佩印。此外,还设有一套完整的监察机构都察院和下设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对各衙门大小官员进行监督。行政、军事、监察三系统互不统属,而分别对皇帝  负责。皇权从而大大加强。
  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皇权的同时,朱元璋还实行分封政策,将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为亲王。亲王下天子一等,虽元勋宿将不得与之均礼。亲王享有优厚的经济待遇,并有三护卫军队3000人至19000人不等。亲王所在地是各地要害之处,朱元璋分封的目的是屏藩帝室,在从东北到北方、西北的防御蒙古的边塞上的各亲王被称为塞王。虽然明朝的分封政策是 列爵不临民,分封而不锡土 ,但由于在有战争时,亲王得参与出征并节制诸军,因而一些塞王,特别是燕王、宁王等形成了强大的势力。
  早在洪武九年,府学训导叶伯巨就上书给朱元璋,指出 分封太侈 ,担心未来亲王会给皇帝造成威胁。朱元璋认为叶伯巨是在 离间骨肉 ,要将他亲手射杀。虽然叶伯巨侥幸没被射杀,但还是被关入监狱而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辞世。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改元建文。朱元璋为朱允炆留下的是一个内外相对安定,经济已得到恢复的国家。但是在建国30年之后,在朱元璋施行严刑峻法、重典治国之后,有必要对政策做出调整,从武装开辟时期转入文治守成时期,从重典治国转向宽仁之政,为此建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变革,我们称之为建文新政。
  但是客观形势并不允许建文帝朱允炆放手去实现他的理想政治。诸王已经对皇帝构成威胁,他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其时秦王、晋王已死,被封在北平的燕王是诸王之长,而且势力最强。燕王心怀异志,图谋篡位。朱允炆用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卿黄子澄之计,施行削藩。他们先废掉了周王、岷王、齐王、代王、湘王,接着向燕王下手,但却遭到了激烈的抵抗。燕王朱棣以 靖难 为号召起兵,与中央政权展开角逐。燕王首先控制了北平城(今北京),接着兼并了宁王的军队,与宁王相约将来得手后中分天下。在经过三年多的战争后,燕王带兵直指南京,左都督徐增寿谋做内应被杀,而把守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开门迎降。宫中火起,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即皇帝位,改元永乐。
  建文新政并没有能够展开。永乐帝虽然抨击建文帝变乱成法,声称要恢复祖宗旧制,但形势迫使他不能不继续对洪武以来的政策进行调整。
  永乐帝首先对政治反对派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其手段之野蛮残忍,令人发指。那些拥护建文新政,在洪武霜雪之后得到过短暂的阳春和煦的忠臣赤子,慷慨赴难,亘古罕见。永乐帝为了钳制人口,焚毁一切建文史籍,抹杀一切可能指斥自己篡逆的证据,并且利用宦官设立东厂,以监视臣民,恢复了被朱元璋撤消的锦衣卫刑狱,超越法律对臣民以约束。同时,永乐帝进一步扩大了宦官参与政治生活的范围,从此宦官无所不在。接着,他便继续进行削藩。他在即位之初,曾声称笃亲亲之义,从而给亲王一些优厚的待遇。
  但不久他便开始用各种借口削除可能会对皇权造成威胁的亲王。与宁王中分天下的话早已忘了,宁王被内徙至南昌,谷王被徙往长沙,辽王、代王的护卫被削去,不准齐王离开京师等等。自永乐之后,亲王再也不能威胁皇帝,虽然后来宣德、正德年间都发生亲王叛乱,但无不旋踵而败。对亲王的限制越来越严峻,比如亲王就藩后不准返京,出城省墓也需要批准,二王不可相见等等,亲王成为徒拥虚名、坐縻厚禄的赘疣。
  洪武时撤销中书省罢丞相不设,增设四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后又罢四辅官改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以备皇帝侍从、顾问,其位仅五品,无印信衙署,在翰林院履任支俸。永乐帝即位后,特简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文渊阁当直,参预机密重务,始称内阁。但这时内阁专掌诏册诏敕,不置官属,诸司章奏也不经过内阁,一切批答皆出自皇帝。洪熙以后,阁权渐重,六部渐秉内阁之意行事,内阁逐渐成为执政的中枢。
  永乐帝是一代雄主,他不甘于守成,而热衷于建功立业。他继承了洪武时期对蒙古的武力打击和羁縻并举的政策,封瓦剌、鞑靼首领为王,但对于不驯服的本雅失里、阿鲁台和马哈木等,从永乐八年(1410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五次带兵出塞征讨。与此同时,在东北地区明朝设立了奴儿干都司,派陈诚、李暹等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和它们与明政府的联系。永乐帝还把明朝的势力扩大到域外,在安南设立了交阯布政使司,派郑和带领一支两万余人的庞大船队多次出使西洋,所到各国纷纷来明朝进行朝贡贸易。永乐帝为了实现自己做天下共主的理想,把首都迁到了北京,为了加强国内南北的联系而开通了大运河。永乐帝标榜文治,在他的命令下编纂了规模浩大的《永乐大典》。但是与这些号称盛世的种种业绩相反,永乐年间百姓负担过重,民生艰难,因此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爆发了震动一时的唐赛儿起义。
  永乐帝的死,结束了明朝开创奠基的时代。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
  他一反永乐之政,采取了全面收缩的无为之政,继之的宣宗因循稳定,继续对永乐政治进行调整,形成了 仁宣之治 的局面,从此进入了守成时期。
  但在表面的安定与繁荣之下,潜在的统治危机也在加剧。吏治败坏,土地日益集中,流民大量出现,从正统初年起,接连发生各种人民的反抗斗争,浙江山区的叶宗留领导的矿徒起义,福建的邓茂七起义,广东的黄萧养起义,广西大藤峡瑶壮人民起义和荆襄地区的流民起义,等等。
  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了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俘获的土木堡之变。
  明朝以50万兵力被瓦剌骑兵2万人击溃。这是一个偶发事件,既有战略的失误,又有战术的失策。但是明朝在景帝和兵部尚书于谦的指挥下,很快就组织起力量,不仅抵御了瓦剌军队,成功地保卫了北京,而且迫使也先送还了英宗。土木之变并未能改变明朝与蒙古之间关系的基本格局,瓦剌很快就恢复了对明朝的通使、通贡。土木之变也未能造成对明朝统治的根本的破坏。
  但是土木之变留下了统治阶级权力再分配的问题,于是有英宗复辟,有曹石之变。
  正统以后,宦官的权力进一步扩大,正统年间出现了像王振这样可以左右朝政的宦官。他们可以干预官员的任免,提督京营,监军统兵或坐营镇守。
  到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月,明宪宗下令设立西厂,其权力又超过了东厂。
  孝宗即位后,斥逐奸邪,任用贤能,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使得明朝 朝序清宁,民物康阜 ,暂时避免了明朝统治的危机。
  明武宗即位是明朝进入祸乱时期的标志,这一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经济和文化思想都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封建阶级更加腐败,世俗民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明武宗带头冲破传统礼教,破坏祖宗制度,是历史上少有的荒唐皇帝。这期间出现了权倾一朝的宦官刘瑾。他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引导武宗荒政逸乐,大肆地聚敛钱财,以致民不聊生。安化王朱寘鐇,以诛讨刘瑾为借口,起兵造反。刘瑾被除掉之后,武宗继续荒政,宠幸江彬,嬉戏无度。宁王朱宸濠再次乘机而起。虽然宁王叛乱很快就平定了,而武宗也在亲征回途中染病不起。
  世宗以藩王之子的身份入承帝位,拨乱反正,锐意求治,但是很快这开始的锐志便消失了。嘉靖帝一心一意议大礼,一要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一是要标榜自己的正统地位,结果朝政都以此划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朝臣中出现了一批善于察颜观色,专以议礼为能事的人,他们动辄以议礼干预皇帝的决策,打击政敌。一批新贵迅速上升,直臣难于立朝,像善于逢迎的张璁等则大行其道。明世宗还热衷于方术神仙,信用道士,一心炼 先天丹铅 ,求长生不老,迷信祥瑞 ,粉饰太平。以致邪术横行殿陛,严嵩等人竟以善写 青词 而受到重用。
  嘉靖一朝,明朝统治的危机继续加深,武宗以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人民的反抗已经从边远地区深入腹里,从矿徒和瑶民发展为基本农民群众。正德年间,四川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历时数年;波及贵州、陕西,河北的刘六、刘七起义,历时三年,转战京畿、山东、河南、湖广;江西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到了嘉靖年间,起义更为频繁,两广、山东、山西、四川、江西所在皆反,而且不断发生兵变。兵变首先发生在边防重地的大同和辽东,后来又发生于南京。因此史家称其时是 纷纭多故,将废于边,贼讧于内 , 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在国内动乱不已的情况下, 南倭 、 北虏 的问题,也以嘉靖时为最严重。蒙古鞑靼部日益强大,先有 小王子 ,后有俺答汗,对明朝的威胁日益严重,致有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庚戌之变。日本海盗商人争相与中国进行贸易,并在中国沿海地区武装抢掠,他们与中国海盗相勾结,在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破坏。嘉靖三十四年右都御史张经带领军民取得王江泾大捷,沉重打击了倭寇的势力,但直到嘉靖四十二年、四十三年,明朝军队在戚继光、俞大猷的带领下,才取得了抗倭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面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明朝的有识之士试图有所振作。在嘉靖晚年,改革已成为一股潮流,潘季驯从改革赋役入手,在广东整顿均平里甲法,庞尚鹏则在浙江推行一条鞭法,其时皆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此时已进入了明朝的改革中兴时期。
  明穆宗是个不喜繁重政务而喜欢游玩挥霍的皇帝,因此他也放手让臣下处理政务,一些能臣反得以借此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徐阶、高拱、海瑞,相继脱颖而出。神宗以冲幼即位,阁臣张居正借助太监冯保和太后,打击政敌,夺取了首辅之位,更是雷厉风行地推行一系列改革。他清丈土地,整顿财政,推行一条鞭法,整顿边防,整顿吏治,整顿学校,十年之内,政令统一,财政有余,边防宁谧,多年积弊重病为之一清,明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但是中兴局面并没能持久。张居正死后,神宗再不受任何人限制了。起初,他还能勤于政务,到万历十四年(1586年)后便开始懒于过问政事了,甚至长期深居宫中,不与朝臣见面。这使得明朝出现了一个历史上少见的局面,一切正常的朝廷礼仪如祭祀、时享、经筵日讲都废止了,朝臣的奏疏也常被搁置,各衙缺官不补,十署九空,几至于瘫痪。而这时朝廷上官员党派林立,由于立太子问题、京察大计问题各持歧见,互相攻击,党同伐异,争斗不已。顾宪成等一批失意知识分子声气相投,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被称做东林党。与之相对立的,则有昆党、齐党、楚党、浙党。东林党主张澄清吏治,铲除弊政,反对过分地敲榨百姓,要求维护礼教,敢于对皇帝提出激烈的批评。
  而这时明神宗则大肆挥霍,大兴土木,以至帑金不足,派矿监税使奔赴全国各地搜刮钱财,造成对工商业正常经营的沉重打击,各地市民纷纷起而反抗矿监税使,爆发激烈的冲突。与此同时,明朝的统治机器走向全面解体,吏治败坏,军队腐朽,而巨大财政开支和明朝因平哱拜、援朝抗倭和平定播州的叛乱等 三大征 所加剧的财政困难,又促使明朝加重赋税,搜刮百姓,从而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引起人民的反抗。明朝从此走向不可逆转的衰败,因而史家有 明亡于万历 的说法。
  泰昌帝只在位二十九天便因服用红丸而一命呜乎,继之即位的明熹宗也只在位七年。明朝政治仍无起色。朝政因 红丸 、 移宫 案被搅得一片混乱。东林党曾经得势一时,他们对腐朽和邪恶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但是他们终于敌不过皇帝支持的宦官集团阉党,魏忠贤权倾一朝,遍植党羽,对东林党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就在朝廷上下的你争我斗之中,民众反抗愈演越烈,而远在关外的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的势力迅速崛起,并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摆出与明朝争夺天下的态势。这样三方力量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明思宗受命于危难之际,以外藩入承皇统,他决心挽狂澜于既倒,铲除阉党,锐意求治。他力行节俭,不近女色,察纳下言,一时颇有清明之象。
  但是,明朝的统治已经病入膏盲,宦官干政、党争派斗、吏治败坏、财政危机已成不可逆转之势,而崇祯皇帝求治心切,刚愎自用,用人不专,果于杀戮,柔于决断,使形势更加恶化,而李自成起义军则凯歌前进,最后终于攻陷北京,崇祯朝的文武大臣如鸟兽散,从其死者只宦官王承恩而已。
  此后,福王被拥立于南京,犹有半壁江山。但弘光朝廷腐败如故,很快就被清军摧毁了,明朝至此大势已去,虽有鲁王立于浙东,唐王立于福建,桂王立于广西,都已无济于事了。
  李自成的军队并未能在北京久留,他们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起义军在短时期内衰落下去。明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在即皇帝位后被迫退出北京,清朝成了中原的新的统治者。
  明朝自正德之后,社会经济中商品经济成分得到较大发展,在万历年间已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世俗民风有很大的变化,文化思想也出现新的因素,启蒙思想、功利观念、市民文化得到发展,起到对旧制度、旧文化的瓦解作用。与此同时,耶稣会士冲破重重阻力来到中国,他们把自己掌握的新的文化知识当做传教手段,与中国士大夫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徐光启等先进的知识分子,不仅接受了西方的新的学术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进了西方近代的价值观念。与明末传统制度、文化的解体相一致,当时是个很开放的时代,不仅在文化上,在经济上也是很开放的时代。当时在西方已经进入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方殖民主义势力迅速在世界各地扩张。这时中国有一个融入世界潮流的机会,有可能走上与西方世界同步发展的轨道。但不幸的是内乱打断了明朝进步的步伐,而取而代之的李自成大顺政权,又因为其自身的弱点和迅速失败无法使中国继续向前迈步,八旗铁骑带来的是更为落后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他们用新兴民族的强悍之力加固了已经散架的旧制度的破车,使它又摇摇摆摆地走了下去。
  二、开国奠基
  (一)红巾军与朱元璋的崛起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爆发了遍及全国的红巾军大起义,主要分为两支,一支起于颖州,领导人为韩山童、刘福通;一支起于蕲州,领导人是徐寿辉、彭莹玉。
  韩山童祖籍滦城,其祖父曾因传播白莲教义而被加以 烧香惑众 的罪名,流放到永年(河北今县)。元末,韩山童继承祖业,利用当时民间广泛流传和熟悉的传说,倡言 天下当大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 ,并以白莲教会作为联络工具,暗地组织农民,准备起义。河南和江淮地区的人民, 多信之 ,纷纷加入秘密组织,并从中涌现出一批组织者和领导者,如杜遵道、刘福通、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等。
  至正十一年五月,刘福通等3000人在颖州颖上县白鹿庄聚会,杀白马黑牛誓告天地,以红巾为号密谋起义。因消息泄露,韩山童被捕杀。其妻杨氏、子韩林儿逃走。刘福通、杜遵道当机立断,随即起兵,迅速攻占了颖州。在打败随后赶来镇压的元军后,又连续攻破罗山、上蔡、真阳、确山。九月克汝宁、光州、息州,众至十万。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或红军。又因他们都信奉弥勒佛,烧香聚众,又称 香军.颖州红巾军一举,南北各地白莲教徒纷纷响应,李二、彭大、赵均用于徐州,王权于郑州,孟海子于襄阳,郭子兴于濠州,徐寿辉、彭莹玉于蕲州先后起兵。
  彭莹玉是袁州人,出身贫苦农家。自幼出家,以清泉为人治病,当地百姓事之如神.他长期利用白莲教组织农民起义。至元四年(1338年)袁州起义失败后,逃匿淮西。至正十一年八月,他与蕲州罗田布贩徐寿辉、麻城铁匠邹普胜在蕲州起兵,九月,攻下蕲水和黄州。十月,徐寿辉以蕲水为都称帝,国号天完,建元治平,很快便占领了武昌、安陆、沔阳、江州、饶州等地。
  与红巾军起义先后,又有至正八年(1348年)浙东方国珍和至正十三年(1353年)泰州张士诚的起义。
  方国珍,浙东台州黄岩人,出身佃农。至正八年因杀死仇人而逃命海上。
  他集结了数千人,屡败元军,亦屡次降元,据有庆元、温台之地。因其活动地区正当元漕粮北运通道,所以元政府 资国珍舟以通海运,重以官爵羁縻之①。而方国珍也接受了元江浙行省左丞相之职,年年治船,为元运粮于京师。
  张士诚,小字九四,泰州白驹场人(今江苏东台),出身亭户, 以操舟运盐为业 ,因受富户及弓兵欺侮,于至正十三年正月与其弟张士义、张士信等18人愤而起兵,很快发展到万余人。二月,攻下泰州、兴化。五月攻占高邮。次年正月,张士诚以高邮为都,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祐. 至正十四年九月,大败元丞相脱脱百万大军,取得高邮之战大捷。至正十六年(1356年)南下攻占平江(苏州)、湖州、杭州,迁都平江。
  ①   《明史?方国珍传》。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刘福通奉韩林儿在毫州称帝,号小明王,国号大宋,建元龙凤,中原各地的红巾军一时都接受了大宋政权的领导。至正十七年,刘福通分兵三路伐元。东路由毛贵率领,扫荡了山东、河北等地的元军,直抵枣庄、柳林。至正十八年三月,由于孤军深入,毛贵在柳林遭元军伏击,损失惨重,被迫撤回济南。中路由关先生、破头藩等率领,攻绛州,入保定路,折经大同一直趋塞北。至正十八年十二月,这支起义军攻占了上都,旋即转战辽东。西路由李喜喜、白不信、大刀敖等率领由荆、樊出武关,进攻关中。李喜喜入四川,余部又攻占了甘肃、宁夏等地。与此同时,刘福通攻占汴梁,并以之为都,红巾军的反元斗争至此达到高潮。红巾军的进攻,遭到元军的疯狂反扑。至正十九年八月,元军两路围攻汴梁,韩林儿、刘福通坚守百日,因粮食耗尽,被迫突围,退至安丰。汴梁失陷后,红巾军战事急剧逆转。山东毛贵为部下赵均用杀害,队伍分崩离析。中路军和西路军因根基失掉,在长期流动作战中力量大损,最后都被元军消灭。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围攻安丰,城破,刘福通遇难牺牲。
  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经过多次血战,许多地区得而复失,彭莹玉也在战斗中牺牲。以后徐寿辉又派部将明玉珍攻取四川。至正二十年,徐寿辉为其部将陈友谅所杀,陈自立皇帝,号大汉。明玉珍不久也在四川自立,国号大夏。
  当刘福通、徐寿辉、彭莹玉等正在和元军主力进行浴血奋战的时候,朱元璋借机独自成军,逐渐发展势力。
  朱元璋,濠州钟离(安徽凤阳)人,农民出身,幼失父母,入皇觉寺为僧,至元十二年(公元1352年)参加濠州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由于才略出众深得郭子兴的器重。至正十四年朱元璋率徐达、汤和等24人出略定远,收编义军数万。七月攻占滁州。次年正月郭子兴攻下和阳,命朱元璋总领诸军。
  三月,郭子兴病死。韩林儿、刘福通建号大宋后,派使者招各路义军议事。
  五月,发布檄文,任郭子兴长子郭元叙为濠州都元帅,张天祐、朱元璋分任左右副元帅。军中文告统用龙凤年号。至正十五年五月,朱元璋兼并巢湖红巾军俞通海水师,六月,由牛渚矶强渡长江,一举攻占采石、太平。这时太平周围都是元军,元右丞阿鲁灰,中丞蛮子海牙 以巨舟截采石,闭姑孰口 ,截断了朱元璋的退路。而义兵元帅陈埜先率众数万,直攻太平城。朱元璋临危不惧,沉着指挥,大败陈埜先,陈埜先被迫投降。七月,朱元璋命徐达等攻取了溧水、溧阳、句容、芜湖等地。九月,郭天叙、张天祐率军攻集庆。
  陈埜先临阵叛变,与元军合兵拒战,郭天叙、张天祐措手不及,战败身亡。
  而陈埜先亦被金坛县的地主武装误杀,余部由其子陈兆先率领,屯驻方山,与元行省蛮子海牙在采石的舟师互为犄角,窥伺太平。至正十六年(1356年)
  二月,朱元璋大败蛮子海牙舟师于采石,打破了元军对长江的封锁。三月一日又亲率大军,水陆并进,进攻集庆,先破陈兆先军于江宁镇,继而败元军于蒋山。初十日,攻破集庆城,元守将福寿战死,水军元帅康茂才投降。攻下集庆后,朱元璋即改集庆为应天府,建立江南行省。大宋政权任命他为江南行省平章,不久升为丞相。此后,朱元璋即以应天为根据地,分兵略镇江、金坛等地,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支强劲的军事力量。
  (二)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占据应天以后,一方面多方经营,扩充实力,另一方面对外进行不间断的军事征伐。
  早在渡江之前,朱元璋就陆续招集了一些随从起义的儒士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等用为幕僚。攻下太平后,又召用老儒李习为知太平府,陶安参幕府事。攻取集庆的策略就是陶安和冯国用等人建议的。破集庆,得儒士夏煜、孙炎、杨宪等,都加以录用。元池州学正朱升还向朱元璋提出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的策略。朱元璋还在应天特设礼贤馆,招纳儒生,给以礼遇。后来刘基、宋濂、叶深、章溢都得到朱元璋的特别重用。朱元璋尊礼有影响的名儒,收为己用,从而在他占领的地区内,争得地主、文人的合作,稳定了局势。在农业生产上他设置了营田司,令康茂才为营田使,掌管农田水利,分巡各处。又分派将士屯田,且耕且战,保证军需。朱元璋在其占领区内还设置税课司,又制定盐法、茶法。使盐茶经营,有法可循。铸造 大中通宝 钱在区内流通。经数年苦心经营,朱元璋辖区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为军队作战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朱元璋占领集庆(应天府)以后,其北面是韩林儿、刘福通,西面是徐寿辉、陈友谅,东面是张士诚,惟有皖南、浙东一部分地区驻守的元兵势力较弱。 当是时,元将定定扼镇江,别不华、杨仲英屯宁国,青衣张明鉴据扬州,八思不花驻徽州,石抹宜孙守处州,其弟厚孙守婺州,宋伯颜不花守衢州,而池州已为徐寿辉将所据,张士诚自淮东陷平江,转掠浙西。 ①面对这种三面均为劲敌,而东南元军相对较弱的局面,朱元璋遂采取了固守东西,出击东南的战略。至正十六年五月,徐达下镇江,六月,邓愈克广德。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徐达、常遇春、胡大海等又分别攻占长兴、常州、宁国、常熟、徽州、池州等地,次年又亲自率兵攻克婺州。至正十九年,朱元璋的浙东驻军又先后占领诸暨、衢州和处州。东南一带被孤立的元军被次第消灭。
  时元守兵单弱,且闻中原乱,人心离散,以故江左、浙右诸郡,兵至皆下,遂西与友谅邻 ①。
  皖南、浙东一定,朱元璋即与陈友谅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战斗。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率军攻占太平。 未几,友谅弑其主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汉,尽有江西,湖广地。约士诚合攻应天,应天大震。 ②面对陈友谅咄咄逼人的攻势,朱元璋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集中全力,在应天江东桥大败陈友谅。 友谅乘别舸走。遂复太平,下安庆,而(胡)大海亦克信州 ③。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陈友谅再次进攻,结果又遭失败。至正二十二年七月朱元璋亲自率兵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展开决战,激战两月,陈友谅中箭身亡,全军大败。第二年,其子陈理在武昌向朱元璋投降。至此,朱元璋解除了西方最大的威胁,并尽有湖广、江西地。
  陈友谅亡后,朱元璋大势渐成。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遂在应天即吴王位,设置百官,建中书省,立长子朱标为世子,建立了一整套统治机构。
  ①   《明史?朱元璋传》。
  ②   《明史?朱元璋传》。
  ③   《明史?朱元璋传》。
  建号吴王以后,朱元璋即将兵锋转向张士诚。 是时,士诚所据,南至绍兴,北有通、泰、高邮、淮安、濠、泗,又北至于济宁 ④。依据这种态势,朱元璋制定了先取淮东,剪除肘翼,再取浙西的作战方针。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朱元璋发布征讨张士诚的文告,命大将徐达、常遇春等发动进攻,连续夺得通州、泰州、高邮、淮安、濠州。到至正二十六年夏,朱元璋的军队已全部占有江北之地,迫使张士诚退守长江以南。
  至正二十六年八月,朱元璋再派徐达、常遇春率20万大军出征,先后攻克了湖州、嘉兴和杭州,歼灭了张士诚大部主力,十二月围困平江(苏州)。
  至正二十七年九月,经过十个月围攻,苏州城破,张士诚被俘送应天,自缢死。
  朱元璋在攻下平江(苏州)的前夕,即派出朱亮祖率领军马,向方国珍割据的浙东地区进兵。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朱亮祖军进攻台州,驻守台州的方国瑛兵败,逃入海上。十月朱元璋又派汤和、吴祯进攻方国珍占据的庆天。
  方国珍战败,率众乘海船逃跑,但遭水师将领廖永忠自海道截击,方国珍计穷势屈,被迫投降。两浙地区遂全为朱元璋所占有。
  福建八郡之地元末为陈友定所割据。陈友定,福州福清人,任溪驿卒。
  红巾军起,陈友定从元军镇压汀州、延平义民,被任命为清流县尹。至正二十四年元朝在延平置分省,陈被任为平章。至正二十六年扫平福建境内其他武装,八闽之地遂全被陈友定所割据。陈友定部在至正二十五年曾在处州与朱元璋争战,朱元璋部朱亮祖被击败。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消灭张士诚后,即派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出兵福建。十一月,胡廷瑞攻下光泽。十二月,连下邵武、建阳。方国珍降后,朱元璋派汤和、廖永忠、吴祯等率水师自海道攻取福州,又命李文忠部从浦城攻建宁,三路夹击。
  陈友定留兵二万守福州,自领精兵守延平。汤和军至福州,守将投降。至正二十八年正月,汤和、廖永忠进延平,陈友定城破被俘,押至应天处死。
  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分兵攻取福建的同时,又派兵北上进攻中原。
  当时的元朝政权主要靠几支地主武装支持残局,其中扩廓帖木儿守河南,孛罗帖木儿守大同,李思齐、张良弼守关中。他们相互之间派系林立,互相攻伐。面对此种态势,朱元璋没有采取徐达等长驱直入攻取大都的策略,而制定了稳妥进军的战略: 吾欲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藩篱,拢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 ①根据这一布置,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率甲士25万由淮入河,直取山东。元沂州守将王宣、王信父子降而复叛,被徐达削平。益都、般阳、东平、济南、济宁等地望风而降。至正二十七年底,朱元璋军尽有山东全境。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二月在南征北伐两路大军的凯歌声中,中书右丞相李善长率领百官奏请朱元璋正式建国称帝,次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在应天府奉天殿即皇帝位,封妻子马氏为皇后,世子标为皇太子,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明王朝正式建立。
  ④   《明史?朱元璋传》。
  ①   《明史?太祖纪一》。
  (三)统一全国
  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即着手统一全国。当时明政府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北方尚有大量元朝残余势力,南方则有广东的何真、四川的夏政权和云南的蒙古贵族梁王把匝刺瓦尔密等割据势力。因此,为统一全国,朱元璋派出重兵,北伐南征同时进行。
  在北方,北伐军仍按原计划,进取河南。元河南王扩廓帖木儿因遭李思齐所部进攻,自泽州退守晋宁。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徐达军抵汴梁,元守将左君弼降。四月,常遇春攻下洛阳,并乘胜进取潼关,李思齐退守凤翔。朱元璋亲临汴梁,指挥进兵元都。闰七月,徐达连破卫辉、彰德、广平。
  七月十一日攻克临清后,徐达命诸将 各率马步舟师大会于临清 ,而后沿运河长驱直上,破德州、长芦、直沽(天津),进据通州。元顺帝闻讯,大惧,于七月二十八日夜弃大都北走,逃往上都。八月初二日,徐达军攻入大都,元朝灭亡。
  徐达攻下大都后,率师西征秦晋。当时北方仍有元军残余势力。扩廓帖木儿拥兵山西,李思齐、张良弼据守陕西,纳哈出盘据辽东。九月,徐达、常遇春南下保定、河间、怀孟,进攻山西,扩廓帖木儿大败,远逃甘肃。洪武二年二月,徐达率军入陕,张良弼逃往庆阳,李思齐弃凤翔,走临洮。明军遂乘胜连下陇州、秦昌、巩昌、兰州、临洮,李思齐降。张良弼逃宁夏,被扩廓帖木儿部捕杀。之后,北伐军又回师直指上都,元顺帝再向北逃,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死于应昌(内蒙古达里诺尔西南)。洪武八年扩廓帖木儿病死。洪武二十年辽东纳哈出归降。
  明军攻占元都后,南方两广地区仍为元朝势力所占有。广州军阀何真,在红巾军初起时,组织 义兵 镇压起义有功,被元朝擢任为广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升任广东行省参知政事,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攻占福建延平后,朱元璋即令廖永忠和朱亮祖等率水军自海道攻广东。三月明军于潮州登陆,何真 籍所部郡县户口、甲兵、钱谷 ①,奉表请降。四月,廖军至东莞受降。广东全境遂为明有。
  时广西地区仍在元行省平章也儿吉忍统治之下。朱元璋在平定福建后,即命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等率师自湖广进兵广西。洪武元年正月,杨璟部进抵永州,久围不下,直到四月,始攻克永州,进围静江。朱亮祖平广东后,也率部入广西,经梧州、郁林到达静江,与杨璟合兵攻城。经两月激战,静江城破,也儿吉忍被俘,南宁、梧州望风而降,广西平定。
  四川明玉珍自建立夏国后,以保境安民为宗旨,不过问境外事。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玉珍死,子明升继位,年仅十岁。夏国官员相互攻讦倾轧,政治混乱不堪。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朱元璋以汤和为征西将军,率廖永忠、杨璟等从湖广出发,经瞿塘逆长江而上,进攻重庆,傅友德部从秦陇陆路进攻成都。傅友德部进展顺利,四月,连克阶州(甘肃武都)、文州(甘肃文县)、江油及绵州。六月攻占汉州。汤和部却大费周折,初攻瞿塘失利,被迫在大溪口屯兵三月。之后在朱元璋催逼下,廖永忠选精兵抬舟翻山,再顺流而下,上下夹击,才得以通过瞿塘,攻入夔州。六月二十二日,汤和率部至重庆,明升投降。七月,傅友德破成都,夏丞相戴寿降。四川平定。
  ①   《明史?何真传》。
  四川平定后,朱元璋准备以政治方式解决云南问题,洪武五年、八年先后派翰林院侍制王祎和湖广行省参政吴云前往云南招降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但均遭杀害。不得已,朱元璋遂决心以武力平定。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命傅友德、沐英、蓝玉率30万大军兵分两路进攻云南。一路从四川永宁(今四川叙永)趋乌撒(今云南镇雄),一路从湖广、辰州、沅州趋贵州,进攻普定、普安。十二月,傅友德师至曲靖,蓝玉、沐英直扑云南(昆明)。
  把匝刺瓦尔密见事已不可为,至晋宁自杀。洪武十五年闰二月,蓝玉、沐英攻占大理,云南平定。至此朱元璋基本统一了全国。
  (四)集权的君主制
  朱元璋很早就注意到占领区内的政权建设。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他率军攻下太平后,即改太平路为太平府,设置了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领元帅事,召陶安参幕府事,李习为知府。翌年三月攻占集庆,他又改集庆路为应天府,称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自总省事,置僚佐,并在辖区内设置府、州、县官,在江南建立了他领导下的政权系统。其后,经八年征战,辖区进一步扩大,湖广行省、江西行省纳入版图。因而朱元璋又于至正二十四年春正月,改称吴王,建立中书省,设置左右丞相管理行政,左右都督执掌军政,御史大夫执掌监察。并于地方建置行中书省、府、州、县等地方行政机构和主管地方军事的行都督府,基本上确立了后来的明朝政权的组织规模。之后,随着军事征伐的不断胜利,朱元璋便积极致力于统一的封建专制政权的创建。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正式建立了明朝,年号 洪武.明朝的政治制度,仍沿元朝旧制。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中书省下设六部,各部设尚书、侍郎。地方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和左右丞。中书省是 百司纲领,总率郡属。 ①凡事必先 关白丞相,然后奏闻皇帝。
  行中书省总管一省民政、军政和司法。很快,朱元璋即发现丞相和行中书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洪武九年(1376年),他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同时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一省民政、司法和军队。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从四品,均无定员。其所属机构经历司收发文移,照磨所磨勘卷宗,还有理问所、司狱司、仓库使、杂造局、宝泉局、织染局、军器局等部门。布政使掌一省之政,主要责任为传布朝廷政令、考核属下官员和征收赋役。参政、参议分守各道,掌管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抚民诸事。布政司下又设府(直隶州)、县(州)二级地方政权,长官称知府(知州)、知县(知州)。
  都指挥使司,管辖本省卫所,负责军务,设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是省最高军事长官。提刑按使司设按察使一人,正三品;副使,正四品;佥事,正五品,均无定员。所属机构有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按察使负责本省刑狱与监察, 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都、布、按并称三司。三司的设立,一方面使地方机构职权趋向专一化,从而加强了办事效能;另一方面,由于三司地位平等,虽共掌一省政务,但互不统属,分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从而有效地达到了权力制衡,加强了中央集权。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设通政使司,长官称通政使,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稍夺中书省的 关白 之权。第二年,又下令凡奏事不得先 关白中书省。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 谋不轨 罪名杀左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 ①六部尚书执行皇帝命令,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设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下置各司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
  ①   《洪武实录》卷十四。
  ①   《明史?职官志一》。
  吏部下辖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文选司掌官吏班秩迁升、改调之事;验封司掌封爵、袭阳、褒赠、吏算之事;稽勋司掌勋级、名籍、丧养之事;考功司掌官吏考课、黜陟之事。
  户部下辖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十三清吏司。户部尚书掌全国户口、田赋之政令。
  十三司各掌其分省之事,兼领所分两京、直隶贡赋,及诸司、卫所俸禄,边镇粮饷,并各仓场盐课、钞关。每司分为四科:(1)民科,掌管所属省府、州、县地理、人物、图志、古今沿革、山川险易、土地肥脊、宽狭、户口、物产多寡登耗之数。(2)度支科,掌管会计夏税、秋粮、存留、起运及赏赉、禄秩之经费。(3)金科,掌管市舶、鱼盐、茶钞锐课及脏罚之收析。(4)
  仓科,掌管漕运、军储出纳料粮。
  礼部下辖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尚书掌天下礼仪、祭祀、宴飨、贡举之政令。议制司掌诸礼文、宗封、贡举、学校之事;祠祭司掌诸祀典及天文、国恤、庙讳之事;主客司掌诸蕃朝贡接待给赐之事;精膳司掌宴飨、牲豆、酒膳之事。
  兵部下辖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尚书掌全国武卫官军选授、简练之政令;武选司掌卫所士官选授、升调、袭替、功赏之事;职方司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之事;车驾司掌卤簿、仪仗、禁卫、驿传、厩牧之事。武库司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学薪隶之事。
  刑部下辖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十三清吏司。尚书掌天下刑名及徒隶、勾复、关禁之政令。十三司各掌其分省及兼领所分京府、直隶之刑名。
  工部下辖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尚书掌天下百官、山泽之政令。营缮司掌经营兴作之事;虞衡司掌山泽采捕、陶冶之事;都水司掌川泽、波池、桥道、舟车、织造、券契、量衡之事;屯田司掌屯种、抽分、薪炭、夫役、坟墓之事。
  明以前历代中央辅政体制是丞相制。其基本的权力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决策权,一是行政执行权。丞相既 掌承天子 ,直接握有一定的决策权,又 辅助万机 ,作为百司首脑,主持对决策的实施。朱元璋的废相,对此结构作了一大变更,行政执行权归属六部,决策权则全部收归皇帝手中。因而,皇帝的权力大大加强。
  政治上集权的同时,朱元璋在军事上也实行 分权制衡.明初基本的军事力量是卫所军。 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 ①大抵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112人为一百户所,卫所设有卫指挥、千户、百户等官。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的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洪武十三年,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卫所和在外都司。都督府所管仅是兵籍和军政,不能直接统率军队。军官的选授权在兵部,而军队的调遣和最高指挥权则在皇帝。打仗时,兵部奉旨调兵、任命总兵,发给印信。战后,总兵官交还印信,士兵回归原来卫所。
  这样,兵部、都督府、总兵官都不能独专军权。
  ①   《明史?兵志一》卷八十九。
  (五)监察与司法
  监察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明太祖朱元璋将它视为其政权的三大支柱之一。朱元璋即吴王位时便设置了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以邓愈、汤和为御史大夫,刘基、章溢为御史中丞,他指出: 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卿等当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纵奸,毋假公济私以害物。 ①建国伊始,朱元璋即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监察机构。洪武十三年(1381年)罢御史台。十五年置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所属有经历司、司务厅、照磨所、司狱司。 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陈宪、希进用者,劾。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 ②都察院下设浙江、河南、广东、广西、山东、北平、山西、陕西、湖广、福建、江西、四川十二道监察御史(注:永乐元年改北平道为北京道。十八年罢北京道,增设贵州、云南、交趾三道。宣德十年置交阯道,始定为十三道)。各道监察御史的职责为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寺,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在外巡按、清军、提督学校,茶马、巡漕,巡关、儹运、印马、屯田。军队行动则监军纪功,各以其事专监察。并且对御史台出巡有具体要求: 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按临所至,必先审录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诸祭祀坛场,省其宇祭器。存恤孤老,巡视仓库,查算钱粮,勉励学校,表扬善类,剪除豪蠹,以正风俗,振纲纪。
  凡朝会纠仪,祭祀监礼。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 ①。明代御史官秩不高,但权力很大,职权行使,颇有雷厉风行之势,且权限范围极广,每一御史都有权对内外所有机构、官员进行弹劾,并直接对皇帝负责。有效惩治了政治腐败。
  除都察院系统外,对应于中央六部,朱元璋还创立了拥有独立监察权的六科给事中,六科即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科均设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吏科四人,户科八人,礼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
  六科职责为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六部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行;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并驳正其违误。吏科,凡吏部引选,则都给事中同至御前请旨。外官领文凭,皆先赴科画字。内外官考察自陈后,则与各科具奏。
  拾遗纠其不职者。户科,监光禄寺岁入金谷,甲字等十库钱钞杂物,与各科兼莅之,皆三月而代。内外有陈乞田土、隐占侵夺者,纠之。礼科,监订礼部仪制,凡大臣曾经纠劾削夺、有玷土论者纪录之,以核赠谥之典。兵科,凡武臣贴黄诰敕,本科一人监视。其引选书凭之制。刑科,每岁二月下旬,上前一年南北罪囚之数,岁终类上一岁蔽狱之数,阅十日一上实在罪囚之数,皆凭法司移报而奏御焉。工科,阅试军器局,同御史巡视节慎库,与各科稽查宝源局。而主德阙违,朝政失得,百官贤佞,各科或单疏专达,或公疏联署奏闻。
  ①   《明史?职官二》。
  ②   《明史?职官二》。
  ①   《明史?职官二》。
  另外,凡日朝,六科轮一人立殿左右,拿笔记旨。凡题奏,日附科籍,五日一送内阁,备编纂。其诸司奉旨处分事目,五日一注销,覈稽缓。内官传旨必覆奏,复得旨而后行。乡试充考试官,会试充同考官,殿试充受卷官。
  册封宗室、诸蕃或告谕外国,充正、副使。朝参门籍,六科流掌之。登闻鼓楼,日一人,皆锦衣卫官监莅。受牒,则具题本封上。遇决囚,有投牒论冤者,则判停刑请旨。凡大事廷议,大臣廷推,大狱廷鞫,六科都给事中皆参预。
  六科给事中的创置,对于地位和职权都已提高了的六部,起着箝制的作用,同时也分解了都察院的监察权。都察院和六科之间有一定分工,但并不绝对。给事中同御史之间,亦可互相纠劾。
  明代的司法机关较前代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其中央司法机关是刑部、大理寺和拥有一定司法权的都察院。与前代不同,明代刑部掌审判,大理寺则一般不再掌管审判,而专掌复核。因审判归刑部,事务性工作大增,因而刑部规模也相应扩大,由前代的四司扩充为十三清吏司,分别受理地方上诉案件,以及审核地方上的要案和审理中央百官的案件。明代对罪犯的处罚分死、流、苔、刑、徙几等,刑部有权处理流刑以下案件,但定罪以后,须将罪犯连同案卷送大理寺复核。死刑案件必须奏请皇帝批准。刑部的审判和大理寺的复核均须接受都察院的监督。
  大理寺为明代中央司法复审机关,设有大理寺卿一人,左、右少卿各一人,左、右寺丞各一人。所属有司务厅和左、右二寺。大理寺卿掌审谳平反刑狱之政令,少卿、寺丞协助之。左、右寺分理京畿,十三布政司刑名之事。
  凡刑部、都察院、五军断事官所审理的狱讼,都必须 移案牍,引囚徒,诣寺详谳 ,①分别由左、右寺寺正根据各自所辖而进行复审。 既按律例,必复问其款状,情允罪服,始呈堂准拟具奏。不则驳令改拟,曰照驳。三拟不当,则纠问官,曰参驳。有牾律失入者,调他司再讯,曰番异。犹不惬,则请下九卿会讯,曰圆审。已评允而招由未明,移再讯,曰追驳。屡驳不合,则请旨发落,曰制决。 案件审理完毕,凡未经大理寺复核者,诸司对罪犯均不得擅自发遣,否则即追究责任。
  为保证案件审理无误,明代中央还建立了 三法司 联合审判制度。三法司即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凡遇有大狱重囚,均由三法司联合审理,称 三堂会审.地方司法机构,府、县一级仍与行政机关结合在一起,由知府、知县等地方行政最高长官掌握辖区司法审判工作。省级则专设司法机关——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有权处理徙以下案件,徙以上重案就必须报送中央刑部审理。
  从司法审判系统看,明朝自县、府、省以至中央刑部、三法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最高司法则仍属皇帝。
  ①   《明史?职官二》。
  此外,明朝特设的 厂 、 卫 特务组织,虽然不是正式的司法机构,但也被皇帝特令兼管刑狱,赋予巡察侦缉,专理诏狱和审讯的权力。特务司法是明代司法独具的特点。
  (六)胡蓝之狱
  明朝建立以后,如何巩固政权的问题即摆到了朱元璋的面前。他出身贫寒,对故元地主欺凌小民、武断乡曲有切身体会,因而他反对对农民的过重压迫。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治的清明与否和政权的稳定,所以朱元璋也十分重视吏治的整顿,严禁各级官吏玩忽职守,蠹政害民。而明代开国功臣多恃功自傲,专权擅政,潜越礼法,甚至纵容子侄、庄奴,杀人夺田,接受投献,影蔽差役,凌暴乡曲。 时武臣恃功骄恣,得罪者渐众。 ① 时诸勋臣所赐公田庄佃,多倚势冒法,凌暴乡里,而诸勋臣亦不禁戢.这样就与朱元璋的既定政策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洪武年间的四大案,即胡惟庸案、蓝玉案及下节将要述及的郭桓案、空印案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胡惟庸,定远人。朱元璋攻占和州时归附,被授以元帅府奏差,历任宁国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很快即升任左丞。洪武元年七月拜右丞相,不久又升为左丞相。 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经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②为巩固自己的权势,胡惟庸还在朝廷内外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与太师李善长相结,以兄女妻其从子祐.③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 常犯法,帝切责之。二人惧,惟庸阴以权利胁诱之。二人素戆勇,又见惟庸用事,因与往来,久之益密。 ④明初中书省总掌朝廷政务,丞相统率百官,有权处理一切庶务,只对皇帝负责。在胡惟庸之前,徐达经常统兵在外,李善长小心谨慎,汪广洋依违无大建白,相权和皇权的冲突还不明显。胡惟庸在中书省最久,权最重,遇事又多 不奏径行 ,已使朱元璋感到大权旁落,且胡氏又大搞宗派活动,结党营私,淮籍功臣宿将大多集中其门下,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日益加剧。因而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遂以 谋不轨 的罪名杀左丞相胡惟庸。胡惟庸既死,朱元璋意犹未尽,以 其反状犹未尽露 为借口在朝廷内外大肆进行株连蔓引。凡是心怀怨恨,或骄横跋扈的文武官员、大族地主,均被罗织为胡党,率相收坐重狱 ①。洪武十八年,李存义为人告发为胡党,被流放到崇明。 十九年十月,林贤狱成,惟庸通倭事始著。二十一年,蓝玉征沙漠,获封绩,善长不以奏。至二十三年五月事发,捕绩下吏,讯得其状,逆谋益大著。会善长家妇卢仲谦首善长与惟庸往来状,而陆仲亨家妇封帖木亦首仲亨及胡胜宗、费聚、赵雄三侯与惟庸共谋不轨。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乃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云。 ②如果说胡惟庸案是朱元璋主要对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人官僚集团进行的政治清洗的话,那么蓝玉案件则是朱元璋有计划地对功臣宿将的一次大屠杀。
  ①   《明太祖实录》卷七十。
  ②   《明史?胡惟庸传》。
  ③   《明史?胡惟庸传》。
  ④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三,《胡蓝之狱》。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三,《胡蓝之狱》。
  ②   《明史?胡惟庸传》。
  蓝玉,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在常遇春帐下领兵,临敌勇敢,所向克捷,由管军镇抚积功至大都督府佥事。从洪武四年至十五年,先后参与了定四川、伐中原、讨西番、征云南等重大战役,战功卓著。洪武十二年,以征虏副将军从大将军冯胜征辽东纳哈出, 会冯胜有罪,收大将军印,命玉行总兵官事,寻即军中拜玉为大将军.二十一年帅师15万征蒙古,一直打到捕鱼儿海,北元主脱古思帖木儿率数十骑逃走,大胜而回,封凉国公,成为常遇春、徐达之后明军的主要将领。
  但蓝玉此人性格暴躁,言行粗俗,桀骜不驯, 多蓄庄奴假子,乘势暴横。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 ①。另外,蓝玉在侍宴时语言常傲慢无礼,在军中擅自黜陆将校,进止自专,因而逐渐引起了朱元璋的严重不满。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谳告蓝王谋反,朱元璋遂乘机将其逮捕下狱, 磔于市,夷三族.并亲定《逆臣录》,布告天下。被列名于《逆臣录》之中的有一公、十三侯、二伯。受牵连被杀的列侯、功臣、文武大吏以至偏裨将卒达一万五千人。军中宿将被屠杀殆尽。
  胡、蓝二案以外,洪武年间被杀的开国功臣尚有德庆侯廖永忠、永嘉侯朱亮祖父子、临川侯胡美、江夏侯周德兴、定远侯王弼、永平侯谢成、颖国公傅友德、宋周公冯胜和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亲外甥李文忠及号为开国功臣第一的徐达等。
  ①   《明史?蓝玉传》。
  (七)空印案和郭桓案
  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即十分注意整顿吏治。一方面他要求各级官吏遵纪守法,廉政爱民。比如,他曾告诫天下府州县官: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在安养生息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尔等当深念之。 又尝谕户部,国家赋税已定,撙节用度,自有余饶。使民得尽力农桑,自然家给人足,何事聚敛也。另一方面他又鉴于元政纵驰亡国的教训,特用重典驭下。 凡官吏有犯,宥罪复职,书过榜其门,使自省。不悛,论如律。 ②其律令具体规定为:凡守令贪醏者,许民赴京陈诉。官吏受贿枉法者,一贯以下杖九十,每五贯加一等,至八十贯绞;监守自盗仓库钱粮者,一贯以下杖八十,至四十贯斩;贪污银子六十两以上者即枭首示众,并剥皮示众。 府、州、县、卫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曰皮场庙。官府公座旁,各悬一剥皮实革之袋,使之触目惊心。 ①因而官员稍有触犯,即刀锯随之。洪武十五年(1382年)
  的空印案和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及其所引发的两次大屠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空印案明初,每年各布政司、府(州)、县都要派计吏至户部覆算钱谷、军需帐目,所谓 钱谷之数,府必合省,省必合部,数难悬决,至部乃定。 ②因为各布政司离京城都很远,为了节省时间,上计吏在赴京时都随身带一些盖有布政司各级官印的空白文书,以便在帐目遭部驳需改正时,随时填用。
  这种做法多年来已成惯例,并且也得到了户部的默认。然而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发现这种作法后,却极为震怒,认定其中必有奸情,于是下令将各布政司府州县衙门的主印长官全部处死,佐贰官则一律杖一百充军边地。
  郭桓案郭桓为户部侍郎。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郭桓和北平二司官吏李彧、赵全德通同舞弊,贪污税粮。于是朱元璋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吏全部处死。追还赃粮700万石, 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 ③追赃还牵连到全国各地许多地主, 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在元代末年政治混乱、法纪纵弛之后,朱元璋以重典驭下和重绳赃吏的作法,扭转了官场的颓废之风,整肃了一代吏治。
  ②   《明史?刑法志二》。
  ①   《稗史汇编》卷七十四,《刑法类?皮场庙》。
  ②   《明史?郑土利传》。
  ③   《明史?刑法志二》。
  (八)文字狱
  前已述及,朱元璋早在战争时期和政权草创阶段就十分注意吸收和重用有名望的文人士大夫。随着明王朝的建立和全国统一的完成,如何对待更大范围和更多层次的文人士大夫即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朱元璋对此采取了两手政策,一方面对不愿与新王朝合作和对新王朝抱敌对情绪的士大夫进行了坚决的打击。如回回诗人丁鹤年自以家累世仕元,不忘故国,顺帝北遁后,常 饮泣赋诗,情词凄恻。 ①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断指立誓不事新朝。山阴名士杨维桢拒绝明太祖朱元璋的征聘,说自己好比行将就木的老妇,无再嫁之理。其他如张昱征至,以老不仕,陶宗仪被荐不赴,等等。这些不肯俯首称臣的士大夫,有不少人被朱元璋用杀、关、徙等手段加以镇压。另一方面,对大多数愿与新王朝合作的文人,朱元璋则采取征召、选聘,以及学校科举的途径将他们尽可能纳入到明王朝政权系统中来。明代学校分三级:社学、府学和国学。社学指乡村民间办学校,府学指府(州)县官办学校,国学则指中央国子学。洪武十五年,国子学改名国子监,设祭酒、司业、博士、助教、学正等学官。府(州)县学除均有训导外,府学教师有教授,州有学正,县有教谕。学生由地方学校升入国子监,学习优异可以直接到官府任职。官品不定,高者可任布政使,低者任县主簿,乃至教谕。国子监生有时还奉命出使,如巡行州郡、稽查百司案牍、督修水利、丈田定税等。
  洪武建国初,曾实行过科举,随后停罢达十年之久。十六年,恢复科举,十七年 命礼部颁行科举成试,凡三年大比,子午卯酉年试,辰戍丑未年会试.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是各级学校的生员。府(州)县生员,称秀才,先赴省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录取者称举人。次年,举人赴京参加会试,合格者再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廷试,中选者为进士。进士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称为状元、榜眼、探花。科举考试中试者,进士为甲科,举人为乙科。中甲乙科者均可直接被任命为中央和地方官。
  朱元璋在设立学校、科举的同时,对学校课程和科举考试内容亦作了明确规定。洪武十五年,命礼部颁学规十二条,明定生员必须 笃志圣贤,潜心古训,违者罪之.同年,又颁学校禁例十二条,限定生员不能谈论政治。
  至于学习内容,则一律以宋儒所注四书五经和《大明律》、《大诰》为本①。
  关于科举考试,则规定必须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所谓 考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②考生为文必须要以朱熹的注为依据,所谓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 ③。文章的格式必须用八股体。所谓八股体即每篇文章都必须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八个部分。因而,明代的学校和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专制制度,它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在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之中。
  朱元璋除了以学校教育、科举取士的方式吸收文人参政,规范、控制其行为和思想外,还以触犯个人的禁忌,严厉打击他认为思想上有问题的文人,因此造成了洪武时期的文字狱。
  ①   《明史?戴良传》。
  ①   《太祖实录》卷一四五、一四七、二一四、二一八。
  ②   《明史?选举二》。
  ③   《明史?选举二》。
  所谓文字狱,就是从人们所写文章中挑出一些词句,在文字细节上进行挑剔,断章取义,吹毛求疵,编造莫须有的罪名,迫害作者。朱元璋出身寒微,自卑心理重,因而他十分注意自己出身经历的禁忌。他当过和尚,所以不许人们写和说 光 、 亮 、 僧 ,甚至与僧谐音的 生 也不许提。
  他参加过红巾军,所以不许人们说和写 贼 字,与 贼 谐音的 则 也不许提及。
  《朝野异闻录》: 三司卫所进表笔,皆令教官为之,当时以嫌疑见法者: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为海门卫作《谢增俸表》,以表内' 作则垂宪' 诛。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为都司作《万寿表》,以' 垂子孙而作则' 诛。
  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为按察使撰《贺冬表》,以' 仪则天下' 诛。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为布、按作《正旦贺表》,以' 建中作则' 诛。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正旦贺表》,以' 睿性生知' 诛。澧州学正孟清,为本府作《贺冬表》以' 圣德作则' 诛。陈州府学训导周冕,为本州作《万寿表》,以' 寿域千秋' 诛。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为本府作《谢赐马表》,以' 遥瞻帝扉' 诛。祥符县学教谕贾翥,为本县作《正旦贺表》,以' 取法象魏' 诛。
  毫州训导林云,为本府作《谢东宫赐宴笺》,以' 式君父以班爵禄' 诛。尉氏县教谕许元,为本府作《万寿贺表》,以 体乾法坤,藻饰太平' 诛。德安府学训导吴宪,为本府作《贺立太孙表》,以' 永绍亿年,天下有道,望拜青门'诛。盖' 则' 音嫌于' 贼' 也,' 生知' 嫌于' 僧' 也,' 帝扉' 嫌于' 帝非'也,' 法坤' 嫌于' 发髠' 也,' 有道' 嫌于' 有盗' 也,' 藻饰太平' 嫌于'早失太平' 也 ①。此外,还有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上贺表,中有 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 等语,朱元璋看后勃然大怒,说: 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薙发也,则字音近贼也.遂斩之。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的宫殿遗址上修衙门,并请名士高启写《上梁文》,内有 龙蟠虎踞 四字,朱元璋知道后大怒,魏、高二人均被腰斩。
  个人禁忌的进一步扩展便为广义的禁忌。洪武三年禁止百姓取名用天、国、召、臣、圣、神、尧、舜、禹、汤、文、武、周、晋、汉等字。二十六年又明文禁止百姓取名太祖、圣孙、龙孙、黄孙、王孙、太叔、太兄、太弟、太师、太傅、太保、大夫、待诏、博士、太医、太监、大官、郎中字样,并禁止民间久已习惯的称呼,如医生只许称医士、医人、医者,不许称太医、大夫、郎中;梳头人只许称梳篦人或称整容,不许称待诏;官家之火者,只许称阍者,不许称太监,违者都处重刑①。朱元璋这种为维护专制皇权而任意罗织罪名的文字狱,不仅使许多文人士大夫无辜遭戮,而且对明代文化思想起了极其恶劣的窒息作用。
  ①   清?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三十二,《明初文字之祸》。
  ①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二;吴晗:《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1985.
  三、永乐盛世
  (一)靖难之役
  朱元璋在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和无情的大规模屠杀,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手中的同时,为进一步巩固统治和防范北元势力,他于洪武三年、十一年、二十四年先后三次把自己的二十几个儿子封为亲王(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其中长子标立为太子;第九子、二十六子死;第二十子未至封国;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子五人因年幼至永乐六年始就藩),并陆续派置到全国各地。秦王朱樉,镇西安;晋王朱?,镇太原;燕王朱棣,镇北平;周王朱橚,镇开封;楚王朱桢,镇武昌;齐王朱榑,镇青州;潭王朱梓,镇长沙;鲁王朱檀,镇兖州;蜀王朱椿,镇成都;湘王朱柏,镇荆州;伐王朱桂,镇大同;肃王朱模,镇甘州;辽王朱植,镇广宁;庆王朱■,镇宁夏;宁王朱权,镇大宁;岷王朱楩,镇云南;谷王朱橞,镇宣府。
  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极高, 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同时,每个王府都设有护卫亲军,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达19000人。尤其是沿边诸王,因负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任务,地位尤高, 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九国皆边虏,岁令训将练兵,有事皆得提兵专制,便防御 ①。 初,太祖建都金陵,去边塞六七千里,元裔时出没塞下,捕杀吏卒,以故命并边诸王得专制国中,拥三护卫重兵,遣将征诸路兵,必关白亲王乃发。 ②其中燕王朱棣、宁王朱权曾多次受命带兵出塞征战,负责筑城、屯田等事,军中大将均受其节制。朱元璋对之寄以重命,特许其小事立断, 军务大者始以闻 ③。至洪武末年,朱棣已有重兵十万,宁王朱权 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④蒙古兀良哈三卫骑兵皆归其统辖,势力急剧膨胀。
  对分封藩王的弊端,明朝中央很早就有人认识到。洪武九年,翰林院训导叶伯巨即以西汉 七国之乱 、西晋 八王之乱 的历史教训提醒朱元璋,要他注意 分封逾制,祸患立生 的危险,建议 愿及诸王未国之先,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里 ,⑤但遭到朱元璋的压制。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亡,朱元璋立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 太祖时政治严覈,中外万机,太孙每奉裁决,济以宽大,中外欣欣爱戴,独诸王皆挟叔父之尊,多不逊服,太孙常以为忧 ⑥。因而爷孙俩遂有了如下一次谈话。朱元璋 因语太孙曰:' 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太孙曰:' 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太祖默然,良久曰:' 汝意如何?' 太孙曰:'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太祖曰:' 是也,无以易此矣'.⑦ 表明朱元璋在晚年对诸王势力膨胀,形成的尾大不掉之势已有所察觉。所以,朱元璋死时,因恐诸王争权,遂在遗诏中禁止诸王至京奉丧, 诸王临国中,无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惟护卫官军听王。诸不在令中者,惟此令从事。 ①
  ①   尹宋衡:《史窃》引孟森《明清史讲义》上。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五,《削夺诸藩》。
  ③   《明史?太祖本纪》。
  ④   《明史?宁王权传》。
  ⑤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五,《削夺诸藩》。
  ⑥   尹守衡:《明史窃》。
  ⑦   尹守衡:《明史窃》。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即 授遗诏止诸王会葬。
  诏下,诸王不悦,谓此齐尚书疏闻也.同年六月,户部侍郎卓敬密奏裁抑宗藩,奏疏递入后,建文帝虽没批复,但消息已泄露出去,燕、周、齐、湘、代、岷等诸王即互相煽动,流言四起。面对这种状况,建文帝遂与翰林院修撰黄子澄和兵部尚书齐泰商议,决定削藩。他们分析了形势,认为燕王朱棣素有准备,握有重兵,势强难图;而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太祖时即多不法,削之有名。因而决定削废周、齐等王,剪除燕王的手足,然后再向燕王开刀。于是,从洪武三十一年七月至第二年六月的不到一年时间里,先后削除了周、湘、齐、代、岷五王的爵位,废为庶人。其中周王迁云南,齐王锢京师,代王幽大同,岷王徙漳州,湘王则合室俱焚。在削贬诸王的同时,建文帝也加强了对北平的控制。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命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指挥佥事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让他们严密监视燕王的行动。建文元年春,又以防边为名,派都督宋忠、徐凯、耿   分别率兵屯驻开平、临清、山海关,而调北平原驻防军——永清左右二卫于彰德(河南安阳)、顺德(河北邢台)。同时又命刑部尚书暴昭、户部侍郎夏原吉等24人为采访使,分巡天下。
  面对建文帝咄咄逼人的攻势,朱棣乃一方面佯狂称病,以减轻朝廷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却暗中加紧训练士兵,积极准备举事。建文元年(1399年)
  七月四日,朱棣以大病告愈为由,北平诸官入贺。他在官中密布刀斧手,在酒席宴上擒斩了张昺、谢贵。并迅速攻占了北平全城。都督朱忠率兵三万至居庸关,闻变退怀来,都指挥使马宣走蓟州,都指挥余镇退走居庸关。随后,朱棣即以诛齐泰、黄子澄, 清君则 为名誓师,称 靖难军 ,去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封官拜将,正式拉开了 靖难之役 的序幕。
  朱棣发难后,为避免朝廷军队兵临城下的局面,首先以旋风般的速度,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攻占了居庸关、怀来、密云、蓟州、遵化、永年等州县,迅速扩大了占领区。
  七月二十四日,建文帝见燕王已举事,乃祭告天地宗庙,以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师讨伐。大军号称百万,数道并进。八月十二日耿炳文率军至真定,与燕兵在滹沱河相遇,经十余日激战,大败。九月,文帝召回耿炳文代之以李景隆。
  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将卒,并征调各路兵号称50万人,于九月十一日进驻河间,进攻北平。与此同时,江阴侯吴高和都督耿   、杨文等率兵自辽东南下,围攻永平。面对朝廷大军南北两路夹击,朱棣根据李景隆不善用兵而自身又兵力不足的现实。毅然置李景隆军于不顾,自己亲率主力援救永平。江阴侯吴高没料到燕大军突至,勿忙间退向山海关,被燕军追败。朱棣马不停蹄,继续挥师北边,智取宁王朱权,收编了其护卫亲军和兀良哈三卫驻兵,然后迅速率军南下,与坚守京城的守军内外夹击,李景隆失败,退保德州。
  ①   《明史记事本末》卷十五,《削夺诸藩》。
  建文二年(1340年)四月,李景隆又集合兵将60万北上,与燕王朱棣大战于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复大败。官军死伤十几万,横尸百余里。
  朱棣率军乘胜追击,攻占了德州,并进而围攻济南。济南城守军在都指挥盛庸和山东参政铁铉指挥下坚守三个月,朱棣见久攻不下,遂撤兵北还。建文帝闻济南之捷大悦,九月十日提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参赞军务,不久又升为兵部尚书。同时封盛庸为历城侯平燕将军,命令他代替李景隆指挥全军。
  此后,双方军队又多次交战,互有胜负。
  朱棣自建文元年七月发难,至建文三年底,经两年半作战,虽然大军所至已遍及河北、鲁西各地,且历次作战多获胜利。然而所得城池仅永平、保定、北平三府,其他城邑均为旋得旋失。而燕军本身则因连续作战,无暇休整,日感困顿。因此朱棣深感南军众多,作战前途渺茫。在这关键时刻,南京宫中一被黜太监来北京投靠朱棣,备言京中空虚,劝朱棣抓紧时机疾进直取。燕王谋士姚广孝也劝朱棣不要拘泥于攻城掠地,而应迅速行动,径趋京师。于是朱棣遂改变作战方略,决定直捣南京。
  建文三年十二月,朱棣大举出兵南下,千里疾进。次年五月,强渡淮河,击败盛庸守军,连下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等江北重镇,准备强渡长江。五月二十日,建文帝下罪己诏,并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派人和燕王议和,但遭拒绝。六月三日,朱棣率军自瓜洲(在镇江对岸)渡江, 舳舻相衔,旌旗蔽空,金鼓大震.南线守军一经冲击,即全线崩溃,纷纷投降。六月十三日,南京城破,燕王进城,朝中文武俱跪道旁迎降。时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去向。十七日,燕王朱棣应群臣之请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永乐元年,是为成祖。 靖难之役 至此结束。
  朱棣进京后,即一面清查宫禁,一面揭榜逮捕 奸臣.宫中除得罪建文帝者得留外,其余宫女、内官多被杀死。名列 奸臣 者,以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为首50余人,均先后被捕杀。其抗拒不屈者,除本身惨遭酷刑外,多坐及宗族亲友甚至门人子弟。方孝儒之死,坐及 十族 ,除宗族亲友外兼及门生,被杀者达878人。这次大清洗,史称 瓜蔓抄 ,因牵连蔓延被杀者达数万之多。
  (二)宦官与厂卫
  鉴于历代宦官专权,危害朝政的教训,明初严禁宦官干政,规定宦官不得兼任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宦官任内职不得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朱元璋曾对侍臣讲: 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
  若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驶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法则检束,有功则骄恣.并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铸铁牌立于宫门,上写: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又敕诸司均不得与宦官机构进行文移往来,定制宦官 不许读书识字 ①。措施不可谓不严厉。但另一方面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官僚集团的监督,朱元璋却又有意识地加强了宦官机构的设立,并赋予了其广泛的权力。从1367年始置内使监,到洪武三十年增设都知监和银作局,历时31年,建成了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即所谓二十四衙门的庞大宦官机构。十二监指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官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指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则为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中帽局、针士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与此同时,他又经常赋予宦官种种超越其职权以外的权力。如洪武八年五月,朱元璋派宦官赵成往河州市马。武洪十一年正月,派宦官陈能至安南国吊祭国王陈煓之丧。洪武十二年三月,派宦官陈景及校尉,向靖江王朱守谦宣读谕旨,令其守法正身,并当场逮捕了朱守谦身边一些为非作歹之人。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发,三月,派宦官王聂与驸马梅殷去山西,传旨晋王朱?: 说与王,把那三个侯碎砍了,家人、火者、成丁男子都砍了。家财头口交与王府。妇女、王府差内使起解。钦此 ①。
  建文帝在位期间,对宦官的约束很严。即位之初,他就曾晓谕各处地方官吏对外出内侍严加监督,有不法之处即可将其械送治罪。在宫中,他对内监的管束也极严厉,稍有违忤,立即严惩不贷。这种严厉政策,引起很多宦官的不安,因而, 靖难之役 期间,不少宦官都投奔了燕王或者给朱棣提供军事情况。
  朱棣起兵, 刺探宫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为耳 ②。而他自己的宦官如狗儿等,在 靖难之役 中,更是出生入死,立过大功。所以,朱棣即位后,宦官愈益受到重用,权势越来越大。永乐元年, 命内臣齐喜提督广东市舶 ③。永乐八年,内宫王安被派往都督谭青营,又命马靖镇守甘肃。永乐十八年,置东厂,宦官先后拥有了市舶、监军、分镇、刺探臣民隐私等大权,宦官的权势因而大为扩张。至于宦官出使外国、安抚军民、查勘仓库、检免税收等,都比洪武时期更为广泛和频繁。宦官手中权力既越来越大,横行不法,便接踵而至。假传圣旨屡有发生。如永乐五年,内使李进在山西以采天花为名, 诈传圣旨,伪作勘合……假公营私,大为军民害 ④。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内官马骐传旨谕翰林院出敕,往交趾采办金银珠香。这些违法事件最后虽遭到查处,但已充分显示了宦官集团咄咄逼人的势力。
  ①   《明史?职官三》,《宦官专序》。
  ①   《明太祖钦录》,第 74 页,台北《故宫图书季刊》第一卷、第四期。
  ②   《明史?刑法三》。
  ③   《国朝典汇》卷二○○,《市舶》。
  ④   谭希思:《明太政纪要》。
  明初的特务机构有两个系统,一是锦衣卫,一是东厂,合称 厂卫.锦衣卫设置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初属亲军上十二卫,约五六万人,掌管皇帝出入仪仗和警卫。不久。朱元璋为加强专制统治,即特令其兼管刑狱。《明史?职官志五》载锦衣卫职责为: 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领之,恩■寄禄无常员。凡朝令、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汉将军(共1570员)等侍以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朝日、夕月、耕猎、视牲,则服飞鱼服,佩绣春刀,侍左右。盗贼奸宄,街涂沟血,密辑而时省之。凡承制鞫狱录囚勘事,偕三法司。五军官舍比试併■,同兵部涖视.锦衣卫下设经历司和南、北镇抚司。经历司掌公文出入;南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北镇抚司则专理诏狱。所谓诏狱,就是受皇帝亲自指挥的特种监狱。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以治锦衣卫者多非法凌虐,于是下令焚其刑具,出所囚至刑部审录,并下诏罢诏狱。但朱棣继位后,为镇压反对派,又恢复了诏狱。诏狱不仅关押政治犯,还负责缉访京城内外的奸宄、盗贼,刑部和大理寺都无权改变镇抚的决定。镇抚之下,有十七所,分设官校,有千百户、总旗、小旗等。他们除了充当皇帝侍卫和仪仗队外,专司侦察,时称 缇绮.名义上锦衣卫 凡辑事,必行贿受贿有卜,现获有脏,获脏有地,谓之' 四角全' ,而后打入事件,有一不全,不敢行,恐反坐也。 ①但实际上,完全是任意所为,无法无天。史称 辑事员役,其势易逞,……有盗经出首幸免,故今多引平民以充数者;有括家囊为盗脏挟市豪以为证者;有潜构书,怀挟伪批,用妖言假印之律相诬陷者,或姓名相类,朦胧见收;父诉子孝,坐以忤逆 ①。
  东厂设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其职责为 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具体管理归司礼监。东厂提督一般均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第二人或第三人充任,其属称之曰督主,有关防一颗,篆文是 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一般宦官外出,所持印信并无 钦差 二字,仅称内官、内臣,而东厂关防特称钦差太监,以示威重。下属有掌刑千户一,理刑百户一,均为卫官。又有掌班、领班、司房四十余名及十二颗管事。专门负责伺察者称役长,也叫档头,戴尖帽,穿青色素旋褶、系小绦、白皮靴,有一百多名。役长手下番子一千余人为干事。
  东厂与锦衣卫虽是两个系统,但关系极密切。东厂办事人员 悉取给于卫,最轻黠猥巧者乃拨充之 ②,而锦衣卫官则往往由掌东厂的司礼太监亲信出任。因而他们常相勾结, 然厂卫未有不相结者,狱情轻重,厂能得于内。
  而外廷有扞格者,卫则东西两司房缉之,北司拷问这,锻炼周内,始送法司。
  即东厂所获,亦必移镇抚再鞠,而后刑部得拟其罪。故厂势强,则卫附之,厂势稍弱,则卫反气凌其上 ③。
  ①   佚名:《谀闻续笔》卷四。
  ①   《明史?刑法三》。
  ②   《明史?刑法三》。
  ③   《明史?刑法三》。
  东厂侦缉范围极广,皇帝以外,上至官府,下至民间,任何人均为侦察对象。 每月旦,厂役数百人,掣签庭中,分瞰官府。其视中府诸处会审大狱、北镇抚司考讯重犯者曰听记。城门得某好,胥吏疏白坐记者上之厂日打事件。至中华门,虽夤夜,投隙中以入,即屏人达至尊。以故事无大小,天子皆得闻之。家人米盐猥事,宫中或传为笑谑,上下惴惴无不畏打事件者。
  卫之法亦如厂,然须具疏,乃得上闻,以此其势不及厂远甚 ①。
  东厂的特务,还和流氓无赖相勾结,利用他们作为打手。 京师亡命,诓财挟仇,视千事者为窟穴。得一阴事,由之以密白于档头,档头视其事大小,先予之金。事曰起数,金曰买起数。即得事,帅番子至所犯家,左右坐曰打樁。番子即突入执讯之,无有左证符牒,贿如数,径去。少不如意,榜治之,名曰乾榨酒,亦曰搬罾儿,痛楚十倍官刑 ②。而且蓄意让事情牵连富户,追踪勒索,如目的达到,即无事,如目的未达到,立即上报东厂,将其送进北镇抚司诏狱。
  宦官专权与特务统治的紧密结合,是明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厂卫的横行,不仅造成了 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 ③的人人自危、人人侧足的恐怖气氛,而且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和政治风气,所谓 自厂卫司讥访而告奸之风炽,自诏狱及士绅而堂廉之等夷,自人人救过不给而欺罔之习转盛,自事事仰承独断而谄谀风长,自三尺法不伸于司寇而犯者日众 ④。正是对这种现象的形象描述。
  ①   《明史?刑法三》。
  ②   《明史?刑法三》。
  ③   《明史?商辂传》。
  ④   《刘子全书》卷十七,《敬循职掌疏》。
  (三)南征北讨
  明成祖朱棣在加强特务监察,镇压政治反对派,稳定了国内局势以后,即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经营。他一方面派兵南征安南,另一方面自己亲统大军五讨漠北蒙古,同时,还对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实施了有效的管理。
  安南即古交趾地。秦时为象郡。汉初,被南越王赵佗占据。汉武帝平南后,在其地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设刺史。唐初,改安南都尉府,安南之名自此始。宋、元时建安南国,但世为藩臣,贡献不绝。
  明初,安南当国者为陈日煃。洪武时,陈日煃遣使朝贡,被封为安南国王。三传至陈日炜,政权被国相黎季犂篡夺。建国号 大虞 ,纪元 天圣 ,并改名为胡一元。永乐初,胡■当政,数侵明云南思明府境,并多次发兵攻打占城。永乐二年(1404年)前安南王孙陈天平自老挝来到南京,向成祖诉说陈氏政权被夺情状,要求派兵讨伐黎氏父子。三年春正月,明成祖派御史李琦、行人王枢等奉敕往安南问胡■篡夺陈氏之故。六月,胡■派使臣随李琦来朝上表谢罪,请陈天平归国。十二月,明成祖遂派行人聂聪送陈天平归国,并命征南副将军黄中、吕毅、大理卿薛嵓率兵5000人护行。四年三月,黄中等护送陈天平入鸡陵关,快到芹站时,遭到胡■伏兵袭击,陈天平被杀,黄中等败还。明成祖闻讯大怒,决定出兵讨伐。
  七月,命成国公朱能为大将军,西平侯沐晟、新城侯张辅为左右副将军,督师南征。大军兵分两路,朱能和张辅率两京、荆、湖、闽、浙、广西兵出广西凭祥。沐晟则率巴蜀、建昌、云、贵兵出云南蒙自。十月,朱能病死于龙州,张辅遂代领其军。张辅自凭祥出发,一举攻占了安南鸡陵、隘留二关, 传檄数一元父子二十大罪,谕国人以辅立陈氏子孙意 ①。然后分道进兵,迅速推进至富良江北嘉林县和北江府新福县。同时,沐晟军自临安府蒙自县经野蒲,斩木通道,攻占了猛烈棚、华关隘,强渡洮江,进抵白鹤。 时贼恃东、西都及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以为固,于江北岸缘江树栅,多邦隘增筑土城,城栅相连,亘九百余里,尽发江北诸郡民守之,号二百万。又于富良江南岸缘江置樁,尽取国中船舰列于樁内。诸江海口,俱下捍木,以防攻击。贼之东都,守备亦严,时列象阵于城栅内,欲守险以老我师 ②。于是张辅军遂自新福移营三带州招市江口,造船图进取。沐晟军亦至洮江北岸,与多邦城对垒。十二月,两军合力攻破多邦。多邦一破,明军即长驱南下,再无阻碍。永乐五年五月抓获黎氏父子,安南尽平。
  六月,明成祖将安南大捷诏告天下,改安南为交趾,置交趾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司,设交州、北江、谅江、三江、建平、新安、建昌、奉化、清化、镇蛮、谅山、新平、演州、义安、顺化15府,分辖36州,181县。又设太原、宣化、嘉兴、归化、广威5州,直隶布政司,分辖29县。其他要害地区,均设置卫所,以加强控制。
  安南平后,明成祖先后派英国公张辅、工部尚书黄福、丰城侯李彬镇守,锐意求治。其间安南地方豪族虽仍不时起兵,但均遭明军镇压。宣宗即位以后,专注内政,因而遂于宣德二年十一月撤兵安南。致数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①   《明史?外国二》。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二,《安南叛服》。
  元顺帝北遁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死于应昌(内蒙古达里诺尔西南)。其子爱献识礼达腊继位,携残部退至塞外和林一带,史称北元。以后,由于蒙古贵族内部纷争,遂分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鞑靼部分布于鄂嫩河、克鲁伦河和贝加尔湖以南地区;瓦剌部分布于科尔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其以南的准噶尔盆地;兀良哈部分布于西辽河、老哈河流域。其中以鞑靼部最为强盛。三部之间经常互相仇杀,也不时南下侵扰明帝国的边境,成为明北面国防上的心腹大患。
  为巩固北部边防,朱元璋从洪武三年至二十九年曾先后八次北征漠北,并于洪武二十年迫降辽东纳哈出,沉重打击了北元势力。在不断北伐的同时,朱元璋也积极地设施边防,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沿边一线,先后建立了九个边防重镇,即所谓 九边 ,并屯以重兵。它们是:辽东镇(今辽宁辽阳)、蓟州镇(今河北蓟县)、宣府镇(今河北宣化)、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今陕西绥德)、宁夏镇(今宁夏银川)、固原镇、甘肃镇(今甘肃张掖)等。九边之外,还在长城以北建立大宁、开平(今内蒙多伦)、东胜(今呼和浩特)三卫,声势相联,互为犄角。
  建文四年(1402年),鞑靼部首领鬼力赤杀北元七传主坤帖木儿称可汗,建号鞑靼,北元亡。
  明成祖朱棣即位前,曾长期主持明对蒙古各部作战,对蒙古残存军力及其不断南下的危害性有深刻了解。所以即位后,他十分重视北部边防,对蒙古各部采取了积极的政治和军事攻势。政治上,利用蒙古各部之间矛盾,挟弱抑强,使其互相牵制;军事上则配合政治目的,对挑衅者实施各个击破的战略。
  永乐四年(1406年),阿鲁台袭杀鬼力赤,迎坤帖木儿之弟本雅失里为可汗,自为太师。本雅失里立后,成祖曾多次致书通好,但均未得答复。永乐七年六月,成祖又派给事中郭骥往本雅失里处持书通好,郭骥至,竟被杀。
  成祖大怒,决心举兵征讨。七月三日,命淇国公邱福为征虏大将军,率兵十万进行征讨。邱福轻敌冒进,全军覆没于胪朐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克鲁伦河)。败讯传来,成祖异常震惊,遂决定亲率大军出征。
  永乐八年二月,明成祖统50万大军亲征。五月十三日,明大军至斡难河,大败本雅失里,鞑靼势衰。永乐十年(1412年),本雅失里被瓦剌首领马哈木攻杀。次年,阿鲁台向明朝奉表称臣,被封为和宁王。
  鞑靼败后,瓦剌部渐盛。永乐十一年七月明成祖许阿鲁台内附后,瓦剌部即断绝朝贡,并扣留明廷使者。十二年二月,马哈木拥兵饮马河,意欲南征。于是,成祖遂于三月再度率兵亲征。经数月长途奔袭,六月七日,明军在忽里失温(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与瓦剌三部(马哈木、太平、把季孛罗)展开决战,成祖亲率铁骑冲击,瓦剌军溃败,马哈木等逃走。二年后,马哈木病死,瓦剌势衰,之后,终永乐世,不再为患。
  阿鲁台部归附后,经数年生聚经营,势力复炽,对明廷态度也逐渐桀骜不逊,其贡使至边,常邀击行旅;而朝廷使者至,他们则肆意侮辱、谩骂,乃至拘留;且时常率兵出没塞下扰掠。所以,明成祖又被迫于永乐十九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接连三次率兵亲征。在第五次北征返师时,朱棣病死于榆木川(今内蒙多伦西北)。
  明代,东北地区居住的主要少数民族有满、蒙古、朝鲜、达斡尔、鄂伦春、赫哲等族,其中人口最多、居住范围最广的是满族。满族,秦以前名肃慎,汉朝名挹娄,南北朝名勿吉,隋唐时叫靺鞨,从辽、宋到明末,则称为女真。
  元末明初,女真族按社会进化程度和活动地区分为三大部:野人女真生活于黑龙江两岸和乌苏里江流域;海西女真居住于开原以东和松花江南岸;建州女真则散居于长白山北部、牡丹江和绥芬河流域。
  明政权建立后,其势力很快就进至东北地区。洪武四年(1371年)置辽东卫。七月设 定辽都卫指挥使司.洪武八年,明军大败纳哈出于辽南,同年十月便改 定辽都卫指挥使司 为 辽东都指挥使司.辽东都司下设二十五卫,辖境南起旅顺,北至开原,东临鸭绿江,西至山海关,相当于今辽宁省大部。它南望青徐,北引松漠,东控海西女真 ,①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辽东都司建置后,明太祖朱元璋继续派人对东北和北部边疆地区 累加抚谕.洪武年间开始,处于原元统治下的女真等各部,相继 悉境归附.地处黑龙江下游的奴儿干地区,元代故臣老撒等也率部至京进马乞降。
  朱棣继位后,鉴于这种形势,于永乐元年派人往谕奴儿干,次年置奴儿干卫。此后,明政府一方面加强对已设置的奴儿干卫的管理,征纳贡赋;一方面继续在该地区进行诏抚,设置卫所。到永乐七年,明朝已先后在鄂嫩河、嫩江、松花江、黑龙江、精奇里江、格林河、亨滚河、乌弟河和乌苏里江流域等广大地区,设置了130多个卫所。为加强对卫所的管理,明政府于永乐七年闰四月在黑龙江出海口附近特林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抵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的广大地区。都司下属184卫、24所。都司的都指挥使、同知、佥事等官均由明政府从内地派员担任,卫所官吏则多用当地部族酋长。都司驻军,多时3000,少则500,戍期二年。明政府还不时派员巡视,自永乐七年(1409年)到宣德七年(1432年),太监亦失哈曾以钦差大臣身份,先后十次巡视奴儿干地区。他还在奴儿干都司治所特林修建永宁寺,前后立了《敕修永宁寺记》碑和《重修永宁寺记》碑。
  两方石碑都记述了设置奴儿干都司的经过和亦失哈等屡次宣谕镇抚其地的情况(石碑现存俄罗斯伯力博物馆)。为保证辽东和奴儿干都司的联系和交通运输,明政府还在元代所设驿站的基础上,大力扩建或新建驿站,延长或新辟线路。当时从辽东到东北各地有六条大道。松花江、黑龙江下游沿岸有45个驿站。永乐十八年又在吉林设造船厂,制造运输船只,从而大大改善了奴儿干地区与内陆的水陆交通。
  元亡后,天山南北畏兀儿族聚居区,仍由察哈台后裔统治着。他们分裂成许多割据政权, 地大者称国,小者止称地面。 ①哈密地区处东部战略要地,是明朝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刘真率军进兵哈密。哈密从此归顺明朝。永乐二年,明成祖封哈密王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永乐四年(1371年)明政府在哈密设卫,派官辅助当地首领执政。
  哈密卫的设立,恢复了明朝在西域的主权,使帝国的政令行达天山南北。
  西藏在明代称乌斯藏。洪武时期,明政府在西藏设朵甘、乌斯藏两个行都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管辖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东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和青海省的南部地区。永乐时又设奔寨和牛儿宗寨两个行都指挥使司。以后又增设一些宣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和千户所,利用这些机构来管理广阔的青藏高原。
  ①   《辽东志》卷三。
  ①   《明史?西域传》卷三二九。
  从元朝以来,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明因元制,也利用宗教势力作为统治藏族人民的工具。永乐年间,明政府制定了西藏的僧官制度,分为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级。各级僧官由朝廷授予不同的品级和职位。法王是最高的僧侣,奉朝廷敕命,行使地方职权。
  明政府还根据藏族 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 ①的生活需要,与藏族进行茶马互市,在西北的洮州(甘肃临潭)、秦州(甘肃天水)、河州(甘肃临夏),西南的雅州(四川雅安)、打箭神(四川康定)等地,设点交易。
  藏族用马匹、犀角等物,换取内地的茶、盐、布、丝等日用品。永乐时,乌斯藏僧官阐化王、护教王、赞善王奉明政府之命,修通了四川雅州到乌斯藏的驿道,设置了驿站,这样,西藏与内地的交通,除由甘肃经青海入藏外,又增加了一条新通道,从而使西藏与内地之间的往来更加方便。
  ①   《明史?食货四》。
  (四)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
  明代湖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布政司散居着苗、瑶、僮、仡佬、罗罗、僰等众多的少数民族。由于聚居地区的不同,这些少数民族的社会进化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别。如苗族分 熟苗 、 生苗. 诸苗种落,有族属无君长,附四卫,近者为熟苗,供徭赋与百姓同。日担负薪炭米豆竹木牵逐牛豕来卫,市如云集,朝至幕归,狎驯无异。……,亦停居我人训蒙,识书字大意 ②。是熟苗发展程度已与一般汉人无异。但熟苗寡,生苗多。生苗 其人俱不冠,用布裹手足,……,编茅不垣. 涉岩穴,猎荆棘,捷如麖塵.① 负栏抱弩,遇便辄掠杀 ②。显然 生苗 社会进化程度较 熟苗 相对要低一些。又如仡佬族,其熟者善佃作,居人庄屋,善用弩,傅以毒药,射人血濡缕立死.而与其同一属族名 休佬 的部落, 俗与仡佬略同,掘地为炉,厝火环卧,不施被席,以牛皮藉之 ③。二者社会发展的程度显然也不一样。
  明朝建立后,针对这些布政司境内少数民族的不同特点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差异,明政府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比较进步的地区,裁撤原来的土司,改设府、州、县,由朝廷派出流官,担任知府、知州、知县;在落后地区则保留其土司制度,仍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管理;还有些地区则为 土流兼治 ,或以流官为主,土官为辅,或以土官为主,流官为辅。根据统计,湖广布政司境内设置的土司有:宣慰司二,宣抚司四,安抚司八,长官司二十,蛮夷长官司五;四川布政司境内设的土司有:宣慰司二,宣抚司三,安抚司九,长官司三十七;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因遍布蛮夷,因而其府及府以下地方机构在明初几乎均可视为土司,或主官为土官,而佐贰为流官;或主官为流官,而佐贰为土官。
  明代土司衙门包括宣慰使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蛮夷长官司、军民府、土州、土县等。土官品级共十四级,自从三品至从九品。
  其中宣慰使司设有宣慰使一人,同知一人,副使一人,佥事一人。所属经历司有经历一人,都事一人。宣抚司设宣抚使一人,同知一人,副使一人,佥事一人。所属经历司有经历一人,知事一人,照磨一人。安抚司设安抚使一人,同知一人,副使一人,佥事一人,其属有吏目一人。招讨司设招讨使一人,副招讨一人,其属有吏目一人。长官司设长官一人,副长官一人,其属有吏目一人。蛮夷长官司设长官、副长官各一人。此外还有蛮夷官、苗民官及千夫长、副千夫长等官。军民府、土州、土县,设官如府州县。
  土官均世袭,但必须经朝廷认可。 袭替必奉朝命,虽在万里外,皆赴阙受职 ①。其朝贡符信属礼部,承袭文职属吏部,验封司,武职属兵部武选司。隶验封司者布政司领之,隶武选司者都指挥使司领之。土官承袭,预先勘定、造册在官依次承袭。凡应袭之人,必先具亲供册上报,载具先世事迹、职任、所辖境域、户口、贡赋,并附邻近土职出具的证明文书,经布政司、都司核夺,然后起文送部,查核无误,乃签发号纸,注明替袭职务和日期,以作凭证。土司都铸有阴阳信符,上有 文行忠信 四字及印符编号。阴符由土官本人收管,阳符及批文送布政司、都司收藏,核对无误方可任事。各地土司按其辖地距京城路程之远近,或三年一期,或五年一期,或一年一期赴京 朝觐.朝贡时以土特产品、马匹、金银等为贡品。作为回报,明政府对贡使往往赏赐大大超过贡品价值的财物。土司职责,和平时期为 附辑诸蛮,谨守疆土 ,维持地方治安。战时则须听从征调,配合朝廷军事行动。
  ②   《明史纪事本末补编》卷四。
  ①   《明史纪事本末补编》卷四。
  ②   《明史纪事本末补编》卷四。
  ③   《明史纪事本末补编》卷四。
  ①   《明史?土司传》。
  所谓改土归流,就是废除土官、土酋,改设流官管理。土官因为是世袭,所以其割据性就特别强,常因争夺财产和土地而互相攻杀,也时常起兵叛乱,反抗明朝政府。明政府在平定叛乱之后,往往通过废除那些敢于反抗中央政府的土司,或把那些忠于中央政府的土官提拔为 流官 的办法,取消某些土司。如洪武年间罢普定、普安二府。永乐十一年,思南宣慰使田宗鼎与思州宣慰使田琛因争夺土地而互相攻杀,明政府在平定了这次战乱后, 乃分其地为八府四州,设贵州布政使司 ,①由此揭开了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序幕。自此以后,贵州的福禄永从长官司、施秉长官司、都匀安抚司、九名九姓独山州长官司、麻哈长官司、清平长官司、思印江长官司相继改流。在云南则有鹤庆、寻甸、广西、芒部等土府改流。此外还有万历年间四川播州宣慰司改流(详后)和崇祯年间的水西土司改流(详后)等。但值得说明的是明代改土归流的重点在贵州,其改土归流政策推行得也不彻底,府以下官员仍 参用土官.改土归流政策比较彻底和大规模的推行,是在清朝时期。
  ①   《明史?贵州土司传》卷三一六。
  (五)对日与对朝关系
  明初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应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对周围国家采取睦邻友好政策,派遣使臣出使日本,日本也多次派遣使臣回访朝贡,两国自元朝以来中断了一百多年的政府邦交和经贸文化往来得到了恢复。另一方面,由于元末明初,日本正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国内政治混乱,经济衰败。于是一些亡命政客、失意浪人、没落武士和走私商人,为掠夺财富,遂向海外冒险,经常在明朝沿海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史称倭寇。而明王朝为了保护本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对此进行了坚决打击。这两个方面互相影响,前者占主流,则两国来往密切,后者占主流,则两国关系疏远。
  明王朝建立之初,逃亡海上的张士诚、方国珍余部即勾结倭寇,频频骚扰沿海地区。 时倭寇出没海岛中,数侵掠苏州、崇明,杀略居民,劫夺货财,沿海之地皆患之。 ①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朱元璋派行人杨载出使日本,并责问寇掠中国沿海原因,说: 宜朝则来庭,不则修兵自固。倘必为寇盗,即命将徂,王其图之.但日本国王良怀因心怀疑惧,拒不奉命,继续寇掠山东、福建,劫夺温、台、明州沿海居民。洪武三年,朱元璋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进一步解释明朝睦邻政策,消除了良怀的疑虑。
  洪武四年十月,良怀派和尚祖来到南京,向明政府奉表称臣,贡马及方物,并送还在明、台二郡掠去的人口七十余人。 太祖嘉之,宴赉其使者.中日两国中断了一百多年的政府邦交自此重新建立。
  从史书记载看,明朝与日本恢复邦交以后,两国关系,尤其是政府间的往来并不密切,其原因有二:一是倭寇继续侵扰明沿海地区。二是日本国内因发生了持明与良怀争位的斗争②,而朱元璋以其无国王之命,越分私贡为由遣还其使,拒不接纳。洪武十四年七月,朱元璋命礼部 移书责其王,并责其征夷将军,示以欲征之意 ③。良怀复书示颇为不逊。胡惟庸通倭事发后,朱元璋 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 ④。洪武十七年倭寇频扰浙东。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海上,筑山东、长江南北海面和浙江东西海上59城,置行都司备倭。二十年十月,置两浙防倭卫、所。四月,派江夏侯周德兴前往福建福、兴、漳、泉四府巡视要害,筑海上16城,籍民为兵以备倭。
  同时增置45个巡检司,分隶诸卫。二十五年,置莱州八总寨,宁海卫五总寨,以备倭。至于墩堡烽堠之增设,岁不绝书。朱元璋晚年虽非把日本列为不征国,但互相间使臣几乎没有来往。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五。
  ②   《明史?日本传》。
  ③   《明史?日本传》。
  ④   《明史?日本传》。
  ①   《明史?日本传》。
  明成祖继位以后,遣使从登极诏传谕日本。永乐元年又派左通政赵居任、行人张洪及和尚道成出使日本。正准备出发,日本贡使到宁波。十月到南京,进呈新国王源道义的表册和贡物。 帝厚礼之,遣官偕其使还,赉道义冠服、龟钮金章及锦绮、纱罗 ①。此后,双方和好往来极为密切。永乐二年(1404年)日本政府鉴于对马、台岐诸岛倭寇不时劫掠沿海居民,将其全部剿灭,并把抓获的首领20人于永乐三年十一月送交明朝处置。明成祖非常高兴,乃派鸿胪寺少卿潘赐和、宦官王进随日本使臣前往日本致谢, 而还其所献之人,令其国自治之 ②。使团至宁波,日本使臣将20名海盗放入陶,全部蒸杀。永乐四年正月朱棣又派侍郎俞士吉赴日, 齎玺书褒嘉,赐赉优渥。封其国之山为寿安镇国之山,御列碑文,立其上。 六月,日本使臣回谢,并于永乐五年、六年多次入贡, 且献所获海寇.永乐六年十二月,日本国王源道义去世,明政府派宦官周全前往祭吊。随后又派官持敕,承认源道义之子源义继续为日本国王。两国关系的再度恶化,始于永乐九年。这年二月,明朝派王进出使日本,进行商贸交易。 其君臣谋阻进不使归,进潜登舶,从他道遁还。自是,久不贡。 ③永乐九年二月倭寇掠辽东,五月扰浙东。明军虽积极剿捕但并未能阻止随后几年倭寇的频频进犯,永乐十七年,倭寇又大举侵扰辽东,明辽东总督刘江在望海渦设伏,将其全部包围,生擒数百,斩首千余,取得空前大捷。倭寇一时为之气短敛迹。
  洪武四年,明朝与日本恢复邦交以后,两国即开始了经贸文化交流,朱元璋为此专设宁波市舶司管理。当时,日本向中国输入的商品主要为铜、硫磺、刀、扇、苏木、剑、漆器等,中国输出的主要是铜钱、书籍、金银、绸缎、布帛、陶瓷等。除商业往来外,日本还派留学生到明朝学习。如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就曾特授日本王子、国子监生膝祐寿为观察使。
  朝鲜,明初称高丽,国王为王颛。洪武元年,明朝建国后,朱元璋即派使臣持书前往朝鲜谕告。次年又送还朝鲜流落中国之人。王颛见状,遂遣使上表庆贺明朝开国,贡献方物,且请封号。明太祖朱元璋应其之清,乃派符玺郎偰斯带着诏书及金印、诰文至朝鲜,封王颛为高丽国王,两国正式建立起邦交关系。同年秋,王颛派兵部尚书成惟得、千牛卫大将军金甲两人赴明回访道谢,庆贺天寿节,并请教祭服制度, 帝命工部制赐之 ①。成惟得等回国时,明政府又赠送《六经》、《四书》、《通鉴》。 自是贡献数至,元旦及圣节皆遣使朝贺,岁以为常 ②。
  洪武三年,明政府派使臣往祀朝鲜山川,并颁科举诏。王颛上表称谢,贡奉方物,并送交元朝政府所授金印。当时明中书省臣以朝鲜贡使来往多携物交易,建议征税或禁止,朱元璋没有同意。洪武五年,朝鲜政府派150多人前往南京太学留学,途中遇海难,溺死39人。 帝悯之,遣元枢密使延安答里往谕入贡毋数 ③。洪武七年,王颛为权相李仁人弑杀,其养子辛禑被拥立。第二年辛禑派判宗簿事崔原赴明告哀,朱元璋虽遣使前往祭吊,但对其以下犯上的弑君行为大为不满,一直拒不承认辛禑为合法国王,屡却贡使。
  直至洪武十八年七月,朱元璋见辛禑地位日益稳固,才不得不正视既成事实,正式诏封辛禑为高丽国王,承认了其合法性。此后,两国关系又恢复正常。
  ②   《明史?日本传》。
  ③   《明史?日本传》。
  ①   《明史?朝鲜传》。
  ②   《明史?朝鲜传》。
  ③   《明史?朝鲜传》。
  ①   《明史?朝鲜传》。
  洪武二十一年四月,高丽大将李成桂发动兵变,囚禁了国王辛禑。 帝敕辽东严守备,仍遣人侦之 ①。十月,辛禑请求逊位于其子辛昌,朱元璋说: 前闻其王被囚,此必成桂之谋,始俟之以观变。 ②洪武二十二年,李成桂废辛昌,拥立定昌国院君王瑶。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李成桂废王瑶,自立为王。 王氏自五代传国数百年,至是绝 ③。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李成桂奏请袭封,朱元璋吸取前次教训,痛快地答应了。同年冬,李成桂更高丽国号为朝鲜。建文初,李成桂因年老体弱,让位于其子李芳远。明成祖继位后,两国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永乐六年,朝鲜王子李禔来朝,赐织金文绮。 及归,帝亲制诗赐之 ④。永乐十六年李芳远以王子李禔不肖,改立 孝悌力学 的第三子李禔为王嗣。不久又以年老,逊位于李禔.时帝已迁北都,朝鲜益近,而事大之礼益恭,朝廷亦侍以加礼,他国不敢望也 ⑤。
  由于明朝与朝鲜一直友好相处,因而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当时,明朝向朝鲜输出的大多为绢、布、药材、硝黄、火药和牛角等。朝鲜向明朝输出的主要为耕牛、马匹、纸张和苧布。为学习明朝先进典章制度和科学技术,朝鲜派出大批留学生到明朝学习。在明朝活字印刷技术影响下,朝鲜在15世纪首创出铜活字印书,从而大大改善了印刷术和印刷质量。
  ②   《明史?朝鲜传》。
  ③   《明史?朝鲜传》。
  ④   《明史?朝鲜传》。
  ⑤   《明史?朝鲜传》。
  (六)郑和下西洋
  明朝人的海洋概念是以婆罗洲为中心,婆罗洲以东称东洋,婆罗洲以西称西洋。 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 ①。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明朝政府为肃清海道,追寻建文帝下落和发展与海外各国政治经济往来,曾七次派宦官郑和率庞大舰队出使西洋,史称 郑和下西洋.郑和(1371- 1435年),本姓马,小字三保,昆阳(今云南晋宁)人。
  回族,其祖、父均曾至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洪武初入宫为宦官,侍奉燕王府。靖难之役起,随朱棣征战有功,赐姓郑,擢升内官监太监,时人称 三保太监.永乐三年,郑和第一次远航。这年六月,郑和与副使、宦官王景弘率众27800余人,分乘208艘海船,自苏州刘家港泛海至福建,然后从福建五虎门港扬帆出航。随行出使人员除水手外,有负责护航的将卒,担任翻译的通事,对外交涉的行人,医疗保健的医官、医士,商贸交易的买办、书算手,文化交流的教谕以及阴阳官、军匠、民匠、伙夫等等。最大的62艘船长44丈,宽18丈,每船可容千人。船上装备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图、罗盘针等设备。船队首抵占城(越南南部), 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②。历时两年三个月,于永乐五年九月返回南京。
  此后,郑和又分别于永乐六年(1408年)九月、永乐十年十一月、永乐十五年五月,永乐十九年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和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六次率领船队远航,历时28年,行踪遍及今东南亚、印度次大陆、中东和非洲东海岸等30几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据史书记载,郑和船队七次远航所到达过的国家和地区为:占城,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渤泥(加里曼丹北部),苏禄(菲律宾苏禄君岛),满剌甲(马六甲),彭亨(马来西亚),苏门答腊,旧港、爪哇、阿鲁南巫里(以上属今天的印尼),榜葛刺(孟加拉),古里、柯枝、琐里、加异勒(以上在今印度半岛),锡兰山(斯里兰卡),溜山(马尔代夫),忽鲁谟斯(波斯湾口),祖法儿(佐法儿),阿丹(今也门亚丁),美洛居(马鲁古群岛),天方(麦加),木骨都束、卜刺哇、竹步(以上属今索马里),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等。这里面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明以前的古代中国人闻所未闻,也从来没去过。郑和的远航极大地拓展了明朝人的地理视野,扩张了明王朝的影响。
  郑和每次远航都带有大量的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锦绮和金银等各类商品,每到一地,即首先向当地国王或酋长宣读明朝皇帝诏谕,邀请各国派使臣到中国 朝贡 ,赏赐锦绮纱罗和金银货币等,并接受当地贡品,然后就用船队所载货物在当地进行互市交易。如在占城, 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磁盘碗等品,紵丝绫绢、烧珠等物,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 ①。在暹罗, 国之西北去二百余里,有一市镇名上水,可通云南后门。此处有番人五、六百家,诸色番货皆有卖者。……,中国宝船到暹罗,亦用小船去做买卖 ①。在爪哇, 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磁器,并麝香、销金、紵丝、烧珠之类,则用铜钱买易 ②。在阿丹, 其王甚尊中国,闻和船至,躬率部领来迎入国。宣诏讫,遍谕其下尽出珍宝互易 ③。郑和船队回航时携带的大多是所经各国的土特产品,如各种香料、珍珠宝石、象牙、珍禽异兽、金银器皿、红铜、药品、棉花等,其中以香料数量最大。郑和船队首次下西洋时,即在满剌加建立据点,修选仓库,停泊休整。后来,他也一直以满剌加作为船队休整和贸易的中间站。 中国下西洋舡以此为外府,立摆栅墙垣,设四门更鼓楼。内又立重城,盖造库藏完备。大艓宝缸已往占城、爪哇等国,并先艓暹罗等国回还舡只,俱于此国海滨驻泊,一应钱粮皆入库内口贮。各舡并聚,又分艓次前后诸番买卖以后,忽鲁谟斯等各国事毕回时,其小邦去而回者,先后迟早不过五七日俱各到齐。将各国诸色钱粮通行打点,装封仓储,停侯五月中风信已顺,结艓回还 ④。满剌加也因此成为当时东南亚的国际贸易中心。
  ①   张燮:《东西洋考》卷五。
  ②   《明史?宦官一》。
  ①   马欢:《瀛涯胜览?占城国》。
  郑和多次出使西洋,和亚非地区的许多国家建立起相互联系。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在郑和船队到达后,都先后派遣使节与明朝贸易。在永乐九年至宣德五年的19年中,满剌加的三位国王曾先后五次访问中国。渤泥、苏禄、古麻剌朗等国的国王也亲到明朝朝贡。永乐二十一年,古里等16国使臣和商人到南京一次就达1200多人。 自是蛮邦绝域,前代所不宾者,亦皆奉表献琛,接踵中国。或躬率妻弩,梯航数万里,面谒阙庭。殊方珍异之宝、麒麟、狮、犀、天马、神鹿、白象、火鸡诸奇畜,或充廷实。天子顾而乐之,益泛海通使不绝 ①。
  在与各个国家和地区和平往来的同时,对某些不顺从的抗命和挑衅行为,郑和也进行了有力的打击。郑和第一次出使,路过爪哇时,正逢该国西王与东王抅兵,东王战败,国被灭。郑和船队途经东王领地时,部卒入市贸易,被西王手下杀死170人。郑和举兵欲讨, 西王惧,遣使谢罪。帝赐敕切责之,命输黄金六万两以赎 ②。永乐六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再至爪哇时,西王献黄金万两谢罪。礼部以输不足,请下爪哇使于狱。明成祖说: 朕于远人,欲其畏罪而已,宁利其金耶? 免去其不足部分,不必追究。爪哇 自后,比年一贡,或间岁一贡,或一岁数贡 ,③与明王朝一直友好相处。此外郑和在第一次出使回程时,擒获占有旧港敢于抗命的华人首领陈祖义,打通了南海进入印度洋的通道。第三次出使时,生擒多次邀劫各国海上来往使臣,强夺明船队钱粮宝物的锡兰国王阿烈苦奈儿。郑和此行还诏封了满剌加国王,使满剌加摆脱了暹罗的控制而独立。第四次出使帮助苏门答腊平定内乱。
  这些对保障东南亚海域的贸易往来起了重要作用,史称 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
  ①   马欢:《瀛涯胜览?暹罗国》。
  ②   马欢:《瀛涯胜览?爪哇国》。
  ③   《明史?阿丹传》。
  ④   巩珍:《两洋番国志》, 满剌加.①   南京图书馆藏佚名:《明史稿?郑和传》。
  ②   《明史?爪哇传》。
  ③   钱谷:《吴都文萃续集》卷二十八,《娄东家港天妃宫通番事迹碑》。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他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的时间,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和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要早了近500年,是世界航海家中的先导。
  (七)唐赛儿起义
  经过元末农民战争,由于势家豪杰遭受沉重打击和人口大量死亡,明初土地占有比较分散。但随着王朝秩序的建立和大批新权贵的产生,土地兼并亦随之出现。据史载: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徐达、汤和等六国公二十八侯拥有佃户38194户。是年,汤和一人就得赐田1万亩。至洪武三十年,不计云南、广东、广西和四川,全国占地七顷以上土地的就有14241户。可见土地兼并已有相当程度。加上饷役频兴,天灾人祸不断,在某些地区流民和耕地荒弃现象重又出现,社会矛盾复趋激化,其中山东青州尤为明显。
  青州地区自洪武末年以来,即灾荒连年,饿殍遍野。 靖难之役 中,山东是双方长期拉踞作战的主要战场,许多地方被 鞠为茂草 ①,社会经济遭严重破坏。永乐时营建北京城,开凿会通河等,先后征派山东民夫数十万,致农民终岁供役,不得躬亲田亩以事力作 ②。适蓬山东又水旱相仍, 民至树皮、掘草根为食。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 ③,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永乐十八年的唐赛儿起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唐赛儿是山东青州蒲台县民林三之妻。平素好佛诵经,自称 佛母.往来益都、诸城、安州、莒州、即墨、寿光等地,借白莲教发动群众。永乐十八年三月,唐赛儿与董彦景等率500余人,在益都卸石棚寨起义,打败前来镇压的明青州卫指挥高凤后,乘胜攻占莒州、即墨,并进围安丘,山东全省大震。山东都、布、按三司惊惶失措,立即上报朝廷。明成祖朱棣赶忙派安远侯柳升、都指挥刘忠率京军前往征剿,团团包围了卸石棚寨。唐赛儿遣使诈降,柳升轻信,移军就水道。当夜唐赛儿率义军突袭明军,射死都指挥刘忠,破围而去。及天明柳升发觉时,义军已无踪影。唐赛儿突围后,指挥起义军继续围攻安丘, 知县张玙、县丞马   集民夫八百余人,以死拒战.时明都督指挥佥事卫青因防倭屯兵海上,闻安丘将破,即率所部骑兵驰援,与守城明军内外夹攻,义军大败。同时,明鳌山卫指挥王贵在诸城也血腥屠杀起义军,唐赛儿逃走,起义至此失败。
  唐赛儿逃走后,明政府搜捕甚急,因怀疑她削发为尼或混迹于处女道士中,于是 尽逮山东、北京尼。既又尽逮天下出家妇女,先后几万人 ①。不久唐赛儿被抓, 将伏法,怡然不惧。裸而缚之,监刑刃不能入,不得已,复下狱。三木被体,铁钮系足,俄皆自解脱,竟遁去,不知所终 ②。
  ①   《明史?食货一》。
  ②   《明史?邹缉传》。
  ③   《明史?邹缉传》。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三。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三。
  四、从仁宣之治到弘治中兴
  (一)仁宣之治
  明代洪武、永乐时代,是明王朝的创业时期。在此时期内,内政国防逐步发展,至永乐末期而达顶点。洪熙、宣德时期承洪武、永乐之余绪,政局稳定,国力进一步增长,但其政策导向已有明显变化。对内,政策上由严急趋向平缓,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对外则由不断军事进攻转为守土保境,国力稍稍舒缓。加上仁宗、宣宗锐意求治,与民休息,因而当时出现了 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蒸蒸有治平之象 ①的局面,史称 仁宣之治.仁宗名高炽,为朱棣长子,性仁柔,好学问,成祖北征蒙古期间,多次奉命监国,颇知恤民。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即位,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崩,在位十个月。宣宗名瞻基,为仁宗长子,幼聪慧,深得朱棣钟爱,常跟随成祖巡幸和从征。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即位,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崩,在位十年。仁宗、宣宗一心想作守成令主,力求政局稳固和社会安定。仁宗即位伊始,就从监狱中放出了永乐时期因言事而被囚的户部尚书夏原吉、刑部尚书吴中、侍郎杨勉、右春坊大学士黄淮、洗马杨溥、正字金问等, 复其职.十一月,又下令宽宥建文诸臣家属,每家除留一丁于戍所外,其余全部放归为民①。他曾与廷臣说: 方孝孺辈皆忠臣 ②。宣德元年,宣宗在赦练子宁女琼琼的敕中也说: 兹当追谥忠贞,以彰报赉。
  咨尔练子宁,为国良臣,陨身抗节,罪反全家,患连九族。遗女练琼琼,朕怜尔父忠,尔宗祀绝,赦尔大罪,令尔还乡 ③。这种为前朝负屈官员洗清冤枉,尤其是给建文诸臣平反昭雪的作法,有效地缓解了洪武、永乐以来严苛恐怖的政治气氛,赢得了人心。
  与此同时,仁宗、宣宗又主张开放言路,鼓励大臣进谏。仁宗即位后,就对廷臣杨士奇、杨荣、金幼孜说: 卿三人及蹇、夏二尚书,皆先帝旧臣,朕方倚以自辅。尝见前代人主,恶闻直言,虽素所亲信,亦畏威顺旨,缄默取容。贤良之臣,言不见听,退而卷舌。朕与卿等宜深以为戒。 ④并且还赐予蹇义、杨士奇等 绳愆纠谬 图书,鼓励他们凡政事有阙失,即用此印密疏以闻。
  宣宗 敬礼大臣,每?见,从容咨访,必使尽其意。 ⑤他对大臣们讲:致理之道,莫先于广言路。盖天下之大,吏治得失,民生休戚,人不言,朝廷何由悉知?……凡有建言民瘼者,卿等勿讳,言或激切,亦其心发于忠,若以其言激切而弃之,孰肯进言?卿等宜悉此意。凡言之善者,即以闻,庶几有补于治。 ⑥因此,仁宣时期臣僚上奏,阿谀奉承者少,直言得失者多。
  ①   《明史?宣宗本纪》。
  ①   《明仁宗实录》卷五上。
  ②   《明史纪事本末》二十八。
  ③   《国榷》卷十九。
  ④   《明通鉴》卷十八。
  ⑤   《明宣宗实录》卷一一五。
  ⑥   《典故纪闻》卷九。
  与洪武、永乐时期相较,仁宣时期用刑要慎重得多。洪熙元年(1425年)
  三月,仁宗对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官员说: 往者法司无公平宽厚之意,尚罗织为功能,稍有片言涉及国事,辙论诽谤,中外相师成风。……,今数日间,觉此风又萌。夫治道所急者求言,所患者以言为讳。况今所急,尤在于通下情,卿等宜体朕心,自今告诽谤者悉勿治 ①。同月又诏告文武群臣,要求彼等不要 专务诛杀 ;并规定只对犯谋反大逆等罪者实行连坐法,其他罪犯的惩罚只及本人;禁止法外用刑等。
  在用人方面,仁、宣二帝在朝廷重用大臣 三杨 和 蹇夏 ,在地方则奖贤举能,惩处贪吏。 三杨 指杨士奇、杨荣、杨溥。杨士奇名寓,江西泰和人;杨荣字勉仁,福建建安(今建瓯)人;杨溥字弘济,湖广石首人。
  三人均为建文朝旧臣。明成祖即位,杨士奇、杨荣同时进入内阁,杨溥于宣宗即位后入阁,三人在内阁任职时间分别为42年、38年和21年。三杨历仕四朝,各有突出的优长。杨士奇擅长于内政,熟悉吏、户、工等部政务,待人处事多能持平公允,豁然大度且善调合,本人操守无大瑕疵。杨荣多谋善断,有军事才能,曾多次随从成祖出征漠北,但才高气傲,锋芒毕露,不能容人,因其才智不可多得,朝廷对之倚重不衰。杨溥有才学见识,但性格谦退淡泊,对权位无强烈要求,甘处于二杨之后,安于襄助之位, 入阁虽后,德望相亚 ②。所以,三人均被认为是 人所不及 的人物,而且能够取长补短, 均能原本儒术,遇达事几,协力相资,靖共匪懈 ③。
  蹇夏 即蹇义和夏原吉。蹇义字宜之,四川巴县人。夏原吉字维喆,祖藉江西德兴。二人从洪武时即开始任事。成祖即位后,蹇义被提拔为吏部尚书,夏原吉被提升为户部尚书。蹇义为人厚重,作风严谨,熟悉朝廷典章制度,是掌管吏部的理想人才。成祖巡幸北京和北征漠北期间,多次奉命辅助太子监国。夏原吉则精明强干。永乐时期连年用兵,大兴土木,朝廷财政支出数以万计。夏原吉精心管理,有条不紊。
  总之, 三杨 、 蹇夏 五人都是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较强的处理问题能力和较高政治威望的封建政治家。他们在仁、宣二帝的充分信用下,互相协作,紧密配合,对宣德时期的国事处理和政治稳定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此外,仁、宣二帝也都比较注意官吏的选拔,注意奖贤褒能、惩处贪吏。
  比如根据杨士奇的奏请一次罢斥了有严重贪墨渎职行为的左都御史刘观等30余人。宣宗还曾不拘一格选拔高谷、周悦、况钟、黎恬等人在中央任官或任地方行政长官,其后事实证明,高、周、况、黎都能不负期许,均成为一代名臣。
  永乐一朝,经常战争,工役浩繁,支出浩繁,国力、民力都大受损耗。
  仁宗、宣宗在位期间都注意到百姓在永乐时期的负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仁宗一即位就下令停止为宫中采办宝石、金珠、马匹以及烧铸进供。凡地方受灾,他都下令蠲免田赋。仁宗还深恶脏吏, 每戒法司曰:' 国家恤民,必自去脏吏始'. 宣德四年五月,宣宗 谕六部、都察院戒滥差扰民,巡按御史及按察使不察举者同罪。命工部尚书吴中申饬郡县,务及时修筑陂池堤堰,慢令者罪之.同年九月,又 命户部申明栽种桑枣旧令.所以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继洪武、永乐之后,有着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为节省国家财政支出,仁、宣时期在国防政策上,亦一改过去的方针,转攻为守。
  对漠北蒙古采取 脱扰塞下,驱之而已 的政策,戒边将 毋贪功.所以除了宣德三年八月,当宣宗巡边石门(今河北遵化西)时,曾一度亲率精骑3000人出喜峰口击败兀良哈部万余人外,即未再与蒙古人发生过战争。在南方,宣宗亦于宣德二年十一月间放弃交趾,撤退一切军民官吏。因此,仁、宣时期,明王朝南北边境一片宁静祥和。
  ①   《明仁宗实录》卷八上。
  ②   《明史?杨溥传》。
  ③   《明史?杨溥传》。
  但是在这繁华与平静的背后,明王朝也并不是没有问题。宣德元年八月就曾发生过汉王朱高煦争夺皇权之叛。只是由于宣宗处理的果断及时,才没有酿成大的祸乱。此外,由于经济繁荣,社会比较安定,从皇帝到大臣都滋生了一种宴安思想。 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纪纲为之不振.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流民问题逐渐形成,如宣德三年, 山西饥民流徙至南阳诸郡不下十万余口,有司军卫及巡检司各遣人捕逐,民愈穷困,死亡者多 ②。在北部边防,对漠北蒙古实行消极防御政策。宣德五年六月,明廷因感开平远悬势孤,乃移开平卫于独石, 自此蹙地三百里,尽失龙冈滦河之险,而边地益虚矣 ③。这些都为仁宣以后的流民暴动和蒙古贵族南下埋下了祸根。
  ①   《纪录汇编》卷二十三,《古穰杂录摘抄》。
  ②   《明宣宗实录》卷四十二。
  ③   《明通鉴》卷二十。
  (二)内阁与宦官
  明代内阁与宦官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内阁与司礼监的共理朝政,并且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一共理朝政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内阁与司礼监自身地位的变迁呈现出惊人的一致。
  洪武十二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废省罢相之后,出于政务的需要,于同年九月设置四辅官。 置四辅官,告太庙,以王本、杜佑、龚   为春官,杜   、赵民望、吴源为夏官,兼太子宾客。秋、冬官缺,以本等摄之。一月内分司上、中、下三旬。位列公侯都督之次。 ①官阶为三品。 命协赞政事,均调四时。 ②但其一,朱元璋废相不远,不愿赋予王本等实质性权力,只令他们 待左右,备顾问,不得平章国事 ③。其二,王本等多来自民间的耆耆儒生, 惇朴无他长 ,无论阅历上,还是精力上,都难胜任。因而到洪武十五年,设置不满两年的四辅官即被朱元璋断然废除。
  四辅官虽废,但政务压力仍在。朱元璋遂又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一月,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与四辅官相较,殿阁学士的职权与之大致相同:备顾问, 于机务无与焉.但殿阁学士的官阶比辅官低,而且人才来源不同,即四辅官多来自田间,殿阁学士则均出自翰林,开后代非翰林不得入内阁之先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多将其视为内阁制的发端。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朱元璋对宦官机构进行第一次调整时,增设了司礼监,其职掌为 掌官廷礼任:凡正旦、冬至等节,命妇朝贺等礼,则掌其班位仪注,乃纠察内官人员违犯礼法者 ④。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第二次全面调整时,司礼监的职掌则改为 掌冠婚丧祭礼仪、制帛与御前勘合、赏赐笔墨书画、并长随当差内使人等出门马牌等事,及督光禄司供应诸筵宴之事 ⑤。这时,司礼监虽仍排列在内官监之后,但新增加的掌御前勘合、内使出门马牌等机要工作,无疑已大大加强了司礼监的地位。
  明代内阁制度,永乐、仁、宣时期基本形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机务。 成祖继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与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①。 时上(成祖)念机务殷重,欲广聪明,措天下于理也,乃开内阁于东角门,简诸臣为耳目。复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扆前密勿漠画,率漏下数十刻,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秩五品,而恩礼赐赉,率与尚书并 ②。
  ①   《明史?职官志》。
  ②   《明通鉴》卷七。
  ③   《明史?职官志》。
  ④   《明太祖实录》卷一六一卷。
  ⑤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四卷。
  ①   《明史?职官一》。
  ②   《明政统宗》卷七十。
  ③   《明史?职官一》。
  (2)置僚属。永乐时, 入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③。但宣德初 内阁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 ④。凡内阁所掌制敕诏旨、诰命、册表、宝文、玉牒、讲章、碑额及题奏、揭贴等项一应机密文书,及王府敕符底簿,皆制敕房书办。 文官诰敕及翻译、敕旨,并四夷来文揭贴,兵部纪功勘合底簿等项,皆诰敕房书办 ⑤。赵翼亦指出: 明大学士本无属员,杨士奇等加官既尊,始设中书舍人,取能书者为之,不由吏部铨选 ⑥。
  (3)具票拟。明制,外廷臣工章疏经通政司呈文廷交皇帝阅览后,发至文渊阁,由内阁大学士以皇帝名义作批答草稿,用小票墨书贴于奏疏进呈皇帝,称为票拟。 各衙门章奏留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 ⑦。
  杨士奇曾自述, 所职代言,属时更新,凡制、诏、命、令、诫、敕之文曰夥,而礼典庶政之议,及事之关机,咸属焉 ①。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在内阁权力逐步扩大、体制日渐完备的同时,宦官机构,尤其是司礼监的职权也在不断膨胀。永乐时期,司礼监仍为宦官一般衙门。但到宣宗朝,司礼监的地位开始得到加强。宣德元年(1426年)七月, 改行在刑部、陕西清吏司主事刘翀为行在翰林院修撰,……令专授小内使书 ②,使实际上自永乐时期已开始的对小宦官的培训进一步正规化。宣德四年(1429年), 特设内书堂,命大学士陈山传授小内使书。而太祖不许识字读书之制,由此而废 ③。内书堂直属司礼监,由 本监提督总其纲,掌司分其劳 刘。其主要任务是为二十四衙门提供文化人。 凡各衙门缺写字者,即具印信奏讨,奉旨拨若干名,即挨名给散 ⑤。很显然,负责记录御前文字的司礼监和掌封进本章、发行谕批的文书房宦官,亦均出自内书堂。这样,随着宣德时期内阁票拟的出现,代替皇帝批红的角色很自然便由经过内书堂训练的司礼监秉笔来承担。以后经过正统时期司礼太监王振的专权,司礼监作为二十四衙门第一署的地位遂得以确立和巩固。
  票拟始于宣德,但其时尚不专属内阁。 宣德中,诏少师吏部尚书蹇义,少保太傅户部尚书夏元吉辍部事,朝夕侍左右顾问赐珊瑚笔、格玉砚条旨,然不与阁职 ⑥。当时蹇、夏并未入阁亦可参与票拟,是票拟尚未定制。
  票拟成制,大抵在英宗正统初年。 宣德时,……及遇大事,犹命大臣面议。议既定,传旨处分,不待批答。自后始专命内阁条旨 ①。 英宗以九岁登基,凡事启太后,太后避专,命阁臣议行。此内阁票旨所由使也 ②。蹇、夏二人在宣、正之际相继死,之后票拟遂专出内阁。票拟之专属内阁,标志着内阁制度的最终形成。
  ④   《明史?职官一》。
  ⑤   《殿阁词林记》卷九。
  ⑥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三。
  ⑦   何良俊:《四友斋从说》卷七。
  ①   《杨文贞公集》卷一,《御书阁序》。
  ②   《明宣宗实录》卷十九。
  ③   《明史?职官三》。
  刘   若愚:《明宫史》木集。
  ⑤   刘若愚:《明宫史》木集。
  ⑥   王世贞《弇■别集》卷四十五。
  ①   廖道南:《殿阁词林记》。
  ②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
  伴随着内阁票拟的制度化,司礼监秉笔太监 批红 的制度应运而生。
  票拟出现之后,理论上,阁票应由皇帝亲自批答,但实际上,早在宣德时期皇帝已不能做到这一点。 宣庙时,始令内阁杨士奇辈……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上或亲书或否。 ③这样,经过内书堂训练,代替皇帝批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即应运而生。正统以后 专令内阁条旨 , 上下之间,不过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把持而已 ④,批阅章奏成为皇帝处理国政的主要途径。于是, 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硃笔楷书批之 ⑤。
  票拟制度形成而宦官批红之制即生,至此,内阁与司礼监共理朝政的格局形成了。
  正统以后,内阁制度的最大变化是首辅的出现。永乐至景泰年间,阁臣列名有先后,但尚无首辅之说。首辅之最早见诸文字为天顺时期的李贤。 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然贤委用最专 ①。《春明梦余录》亦载: 李文达贤,以吏侍领吏部尚书,而彭文宪时,商文毅辂、万安,相继领吏部尚书,自后遂沿为首辅故事 ②。内阁是一个辅政集体,其成员相互间权力地位本无所谓高低。但首辅出现后,阁臣相互间的权力地位便有了很大差异。 大事皆首辅主持,次揆以下,不敢与较。 ③ 旧制,红本到内阁,首辅票拟,余唯诺而已④。
  随着内阁体制的进一步严密,内阁权力也日渐扩张。阁权之超越部权,启端于仁宣。 仁宣朝,大学士以太子经恩师,累加至三孤,望益尊。而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虽吏部蹇义、户部夏原吉时召见,得预各部事,然希阔不敌士奇等亲。自是,内阁权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长与执持是非,辄以败。 ⑤但阁权之全面超越部权,以至权压六卿,则是在正统以后。 正统初,太皇太后张氏同听政,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居辅弼,凡朝廷大事,皆三杨处分 ⑥。景泰时,王文以吏部尚书身份入内阁。
  以后,……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 ⑦。至嘉靖中叶, 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 ⑧。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则 六卿伺色探旨。若六曹称次者,亦惕息屏气,而不敢有所异同 ⑨。阁权的扩张达到顶峰。
  ③   黄佐:《翰林记》卷二。
  ④   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卷十二。
  ⑤   刘若愚:《明宫史》木集。
  ①   《明史》卷十六。
  ②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三。
  ③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三。
  ④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三。
  ⑤   《明史?职官一》。
  ⑥   《明史?职官一》。
  ⑦   王锜:《寓圃杂记》卷十。
  ⑧   《明史?职官一》。
  ⑨   《明史?张居正》。
  与之相对应,正统以后,司礼监自身的权力和结构也进一步高涨和严密。
  首先,司礼监将宦官各衙门的主要权力逐步集中到自己手中。举凡镇守太监的调派,同三法司录囚,提督京营、东厂等大权皆归属司礼太监。其次,在组织形式上,司礼监已形成为一个以掌印、秉笔太监为首脑的,和内阁部院相对应的庞大官僚机构。《万历野获编》载: 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对柄机要,佥书、秉笔与管文书房,则职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内使,俱以内翰自命,若外之词林。……内官监视吏部,掌升选差遣之事。今虽称清要,而其权俱归司礼矣 ①。刘若愚亦指出: 最有宠者一人,以秉笔掌东厂;掌印秩尊视元辅;掌东厂权重,视总宪兼次辅。其次秉笔,其次随堂,如众辅焉 ②。可见正统以后的司礼监,实质是内廷的另一内阁,司礼掌印太监实际已成为与内阁首辅对柄机要的 内相.明代内阁与司礼监共理朝政格局形成以后,由于内阁与司礼监来自两个不同的组织系统,因而保证明政府中枢机构国务处理正常进行的一个必要前提,即是双方的相互合作。考察明代二百余年的政治史,我们发现,除了几个特殊的时期,内阁与司礼监在正统以后的绝大部分时间内,相互合作是好的和卓有成效的,明王朝中枢系统的决策是程序化和正常的。否则,我们便难以解释,明中叶以后,在皇帝极少或完全不批答章奏,又绝少召见大臣面议的情况下,明王朝中枢系统的日常政务何以能正常处理,明政府庞大的国家机器又何以能正常运转。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指出,在共理朝政格局形成伊始,其体制内部就包含着一个能够导致其自身功能破坏的契机。这就是:在内阁与司礼监不能相互合作,亦即在双方权力出现不平衡时,明政府中枢系统就会出现混乱,并进而酿成政治危机。由于制度上的原因,即所谓 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 批红'所导致的内阁与司礼监在地位上的政治差异,这种权力的不平衡,更经常地表现为司礼监势压内阁的局面。正统时期的王振专权,成化时期的汪直暴虐,正德时期的刘瑾专横及天启时期的魏忠贤阉党都是这种状态的具体表现。这样,就使明政府中枢系统的权力组合机制时时被破坏,国家政治生活经常处于 违制 的不正常状态和内外廷对立的政治危机之中,并不断引起政府上层的重要人事变动和朝廷政治权力的重新组合,以及为自身集团利益而导致的重大决策失误。这是明王朝中枢体制的致命伤。
  ①   《万历野获编》卷六。
  ②   刘若愚:《明宫史》木集。
  (三)土木之变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朱瞻基病死,太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年号正统。时朱祁镇九岁,太皇太后张氏委托 三杨 辅助。因此,正统初期基本上继承了仁宣时期的各项政策。及正统七年(1442年)宦官王振独专朝政,国事遂不堪闻问。
  王振,蔚州(今河北蔚县)人,自幼选入内书堂,侍英宗于东宫。性狡黠,颇得英宗欢心。 及即位,遂命掌司礼监,宠信之,呼为' 先生' 而不名;振遂擅作威福。 ①但其时因太皇太后贤明,元老 三杨 辅政,王振尚不敢肆意妄为。太后对政事每数日必遣中官入阁查问,有王振自断未经阁议者,必面责。正统四年(1439年)杨荣卒,七年太皇太后卒。当时杨士奇因其子稷杀人被捕入狱而 坚卧不出. 三杨 中 惟杨溥在朝,年老势孤。 于是王振遂肆无忌惮,擅作威福。他除去了朱元璋时在宫中所立的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禁碑,任其侄王山为锦衣卫指挥同知,王林为锦衣卫指挥佥事。
  朝中凡正直不屈,或触犯他的,就唆使言官诬构罪状,横加刑罚。翰林院侍讲刘球因上书失言刺振,被下狱杀头。监察御史李铎对王振应对不跪,被谪戍铁岭。其他如下巡抚侍郎于谦于狱,械户部尚书刘中敷、侍郎吴玺、陈瑺于长安门,下吏部尚书王直于狱等。 公侯勋戚咸呼曰翁父。畏祸者争附振免死,贿赂辏集 ①。朝政完全被王振控制。
  与朝廷政治秩序混乱相对应,正统年间地方上也危机四伏、动荡不已。
  先有正统四年麓川宣慰使思任发之叛,后有正统十年、十三年的叶宗留、邓茂七起义。前者征讨达十年之久,后者征讨亦达四五年,军民死伤、资财消耗无可估量。
  麓川宣慰司相当于今云南瑞丽县等地区,与缅甸相邻。正统二年十月,麓川宣慰使思任发叛,并派兵四出攻掠。明廷屡加诏谕,思任发均拒不受命。
  所以英宗遂于正统四年正月,令黔国公沐晟与都督方政率军合兵进剿。因轻敌冒进,方政战死,沐晟惧罪暴卒。之后沐晟弟沐昂续统大军征战,亦无功。
  正统五年十二月,思任发修书遣使,表示愿进贡请罪。对此,明廷内部有两种意见,大学士杨士奇、刑部侍郎何文渊等人以麓川弹丸之地,又远在南陲,疆里不过数百,人民不满万余 ,主张借机罢兵,而进行政治感召, 舜德格苗,不劳征讨,而稽首来王矣。 ②英国公张辅则以为 思任发世职六十余年,屡抗王师;释此不诛,恐木邦、车里、八百、缅甸等觇视窥觊,示弱小夷,非策 ③,主张继续征讨。王振为 示威荒服 ,亦力主用兵,并召还甘肃总兵蒋贵等人,待命出征。正统六年春正月,命蒋贵为征蛮将军,兵部尚书王骥提督军务,征麓川,发四川、贵州、湖广兵15万, 转饷半天下.十二月,思任发大败逃走,王骥等班师回京。这以后,从正统七年至十三年,因思任发父子屡败屡叛,明军又先后多次出征麓川。对麓川用兵, 老师费财,以一隅骚动天下 ①,极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国力。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王振用事》。
  ①   《明史?王振传》。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麓川之役》。
  ③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麓川之役》。
  ①   《明史?王骥传》。
  明代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为保证政府用银和控制白银生产,明政府严禁 盗矿 ,并实行封山,闽、浙、赣三省交界地区的仙霞岭即为被封禁山区之一。正统七年,浙江庆元人叶宗留与王能等聚众千余人进入仙霞岭山区开采银矿,因不满明朝政府的封禁政策和多方逼迫,于正统十二年先后两次聚众起义,转战闽、浙、赣三省交界地带,并多次打败朝廷官军, 东南大震.明政府派都御史张楷等率兵前往镇压。
  正统十三年十一月,叶宗留战死。部众由叶希八率领,继续与官军作战。景泰元年(1450年),叶希八投降,起义失败。
  与叶宗留起义相呼应,福建爆发了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邓茂七,江西建昌人,佃农出身,初名邓云,后至福建宁化,改名茂七。正统十三年(1448年)四月,因不满地主压迫,聚众起义。当时福建因兵卫久驰,百姓苦于新任布政使宋新的贪虐, 相率从乱 , 皆举金鼓器械应之 ,不几日,众至数万。先后攻占上杭、汀州、光泽、邵武、顺昌、尤溪、沙县等二十余县,并进而攻延平,全闽震动。明廷先命都督刘聚等进剿,继以宁阳侯陈懋为征南将军,保定伯梁瑶、平江伯陈豫为左右副总兵,刑部尚书金濂总督军务,太监曹吉祥监军,率京营江浙兵会讨。正统十四年二月邓茂七阵亡,起义失败。
  与明王朝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国力日趋衰弱相反,北方蒙古势力日趋强盛。
  瓦剌部顺宁王脱懽自宣德九年(1434年)袭杀鞑靼部阿鲁台,控制东部蒙古后,势力大增。正统初,脱懽又杀瓦剌部贤义、安乐两王,尽有其众。
  于是蒙古瓦剌、鞑靼各部皆归脱懽统率。脱懽 欲称可汗,众不可;乃共立脱脱不花.脱懽则任丞相,暗握军政大权。正统四年(1439年)脱懽死,其子也先继太师位,号称小王子。 脱脱不花具空名,不复相制。 ①也先继位后,正值明政府对麓川用兵无力北顾之际,也先遂乘机大力扩张势力,东破兀良哈,西破哈密, 结婚沙州、赤斤蒙古诸卫 ,其控制地区,西起新疆,东至辽东,北迄贝加尔湖,南至长城,势力之强为元朝退出中原以后所仅有。
  随着势力的扩张,也先的野心也随之膨胀,时有南侵之意。而此时的明王朝因英宗幼弱,王振擅权,举措乖张,朝臣离心。加之天灾连年,在云南、闽浙又多年用兵,军民交困,朝廷上下,只注意国内,而无暇注意北部边防,因此导致军伍废弛,边防空虚。正统十四年二月,也先遣使2000人进马,诈称3000人,以冒领赏赐。王振以其诈,令礼部按实有人数给予赏赐,并减去马价4/5。也先得到回报,勃然大怒,遂于同年七月统率各部,分路南下,大举向明朝进攻。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今张掖);中路,由阿剌知院率骑兵一部进攻宣府、赤城,主力则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 兵锋锐甚,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 ②七月十一日也先军进至猫儿庄(今山西省阳高县北猫儿庄堡),明参将吴浩迎战败死。
  ①   《明史?瓦剌传》。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二,《土木之变》。
  败报传致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鼓惑与挟持下不顾朝臣反对,决意亲征。 命下,二日即行,事出仓卒,举朝震骇。 七月十六日,英宗发京师以太监金英辅郕王居守,率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以下官兵五十余万人出征。十九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 连日风雨,人情汹汹,声息益急。随驾诸臣连上章留,振怒,悉令掠阵。未至大同,兵士已乏粮,僵尸满路。寇亦佯避,诱师深入。 ①八月一日至大同, 振又欲进兵北行,邝埜请回銮,振矫旨令与王佐随老营。埜乘马蹀躞而前,坠地几殆。王佐竟日跪伏草中请还。 但王振仍一意孤行,继续催兵北进。 会前军西宁侯朱瑛、武进伯朱冕全军覆没,镇守大同中官郭敬密言于振,势决不可行,振始有还意。 八月三日明军班师,开始准备从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撤退。从大同到紫荆关要经过蔚州。 振,蔚州人,因故邀驾幸其第;既又恐损其禾稼,行四十里,复转而东。 改道宣府。也先闻英宗退兵,遂日夜兼程,紧紧追击。明军边战边退,十三日退至土木堡。土木堡离怀来城仅二十里,随征将士均建议入保城中,但王振因其辎重未到,拒不采纳。十四日,也先大军追至,土木堡被重重包围。土木堡地高,掘井二丈仍不得水,而南面的河流又被也先军占领,人马饥渴。十五日,也先派使者假意讲和,并指挥军队佯退。
  王振见也先退兵,立刻下令移营就水, 南行未三四里,敌复四面攻围,兵士争先奔逸,势不能止。 英宗与亲军突围不得出,下马盘膝而坐被俘。太监王振、英国公张辅、尚书邝埜、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随征官员五十余人皆死,其他官兵死伤达数十万人。明军这次惨败,史称 土木之变.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二,《土木之变》。
  (四)于谦
  土木之败,英宗被俘,使明王朝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政治危机。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于谦起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使明王朝渡过难关。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中进士,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后又调至四川、贵州等地。常微服私访,问民疾苦。宣德二年(1427年),宣宗亲征汉王朱高煦,于谦从征有功。次年,巡按江西,由于廉洁奉公,平反冤狱,严惩贪污,声誉卓著。
  宣德五年(1430年),于谦以兵部右侍郎身份兼都御史,巡抚山西、河南。 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
  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①时 三杨 在内阁,都很看重于谦。 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 于谦在山西、河南任巡抚19年,政绩卓然。他豁免农民欠租,减轻商旅税率,设置各州县的 平准仓 、 惠民药局 ,调节粮价,赈济贫苦,广修道路。 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②山西、河南两省百姓称之为 于龙阁 ,有些地方还建立了于谦生祠。
  正统十一年(1446年), 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①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入京任兵部左侍郎。英宗亲征前,他和兵部尚书邝埜极为谏止,没被采纳。 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英宗被俘、土木惨败的消息传到北京,朝廷众官一片恐慌,聚集在殿廷上号陶大哭。皇太后和留守京城的郕王朱祁钰急召大臣朝议。翰林侍讲徐珵竟公然主张逃跑,倡言迁都南京,以避灾难,当即遭到于谦的坚决反对,他指出: 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于谦的正确意见,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的支持。
  在于谦、王直、陈循以及商辂、王竑等坚决主战的激励下,朱祁钰和皇太后才下抗战的决心,并把战守重任托付给于谦。
  于谦受任后,立即和主战派官员一起,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来稳定局势,安定民心。首先,调外省军入援。 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 ②。于谦于受事的第二天立即奏请朱祁钰调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以及宁阳侯陈懋所率的浙兵急赴京师守卫。同日又命移通州粮入京师。当时通州仓存粮百万石,因担心落入瓦剌手中,起初打算焚毁。后来于谦接受了应天巡抚周忱的建议,征调顺天府大车五百辆运通州仓粮进京,规定 运粮二十石纳京仓者,官给脚银一两 ,并令 文武京官自九月至明年五月粮预于通州取给,军人给半年 ①。各地军队陆续来到京师,粮食储备更加充足,京师人心渐趋安定。
  ①   《明史?于谦传》。
  ②   《明史?于谦传》。
  ①   《明史?于谦传》。
  ②   《明史?于谦传》。
  其次,清洗王振同党势力。八月二十一日,于谦升任兵部尚书。二十三日,郕王登临午门代理朝政,右都御史陈镒等恸哭请族诛王振。王振私党马顺叱群臣退。给事中王竑 奋臂起,捽顺发呼曰:' 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 !群臣随之一哄而上,立时把马顺击毙。并向郕王索要宦官毛贵、王长随, 王命出二人。众人捶杀之,血渍廷陛。 ②不一会,有人又把王振的侄儿王山捆来,众争唾骂。 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 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 ③随后郕王又下令把王山捆送刑场,凌迟处死。王振家族无少长皆斩。
  不久,王振党徒宦官郭敬、彭德清从大同逃归京师,也被抄家下狱。
  内部隐患一除,于谦即进一步加强战备。八月二十四日,于谦推荐右都御史陈镒安抚畿内军民。同日,请封镇守宣府总兵杨洪为昌平伯,以表彰其护城之功。二十五日升广东东莞县河泊所闸官罗通任兵部郎中守居庸关。派四川按察使曹泰守紫荆关。同时封石亨为武清伯总京营兵马。石亨原为都督佥事,佐西宁侯宋瑛守大同,阳和之败后被贬官,至此以于谦之荐,再度起用。二十八日,输南京军器于京师,以备作战之需。
  为进一步稳定政局,有利于对瓦剌的斗争,于谦等大臣以国家无主,太子幼弱为由,请太后立郕王为帝。九月六日郕王即皇帝(景帝)位,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
  根据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和也先的气焰,于谦估计,也先一定不会就此罢兵。所以他一方面继续选派得力将领,增补关隘,加派援军,调整长城防守,另一方面又派遣御史白圭、编修杨鼎等15人,募兵畿内,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并召募官舍余丁、民夫,更替沿河漕运官军,集中京师备用。同时工部征集资财,使内外各厂昼夜加工,赶造攻战武器,以备作战之用。
  也先掳得英宗以后,原以为奇货可居,想利用他来作人质,以威胁并诈诱明朝各边镇开城迎降。由于于谦严令各将领坚守关隘, 自今瓦剌奉驾到,不得轻出。 因此,也先拥英宗到宣府、大同等处,守将都闭门不纳。也先见政治手段达不到目的,于是就发动了第二次攻势。十月初,瓦剌别部三万骑攻辽东各镇,同时别部进犯甘肃沿边。也先率主力掠大同,直冲紫荆关,瓦剌军突人古北口。十月九日,也先破紫荆关,瓦剌军从赤城南下,两路向北京合围。当时在北京,明朝从各地征调和新募的军队约23万人,但有盔甲者仅1/10。石亨主张不可示弱,当列阵郊外,迎击敌军。他分遣诸将列阵于九门之外,下令尽闭各城门,以示誓与京城共存亡的决心。自己和石亨一起驻营德胜门外,抵挡敌正面进攻。特令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人人效命,士气昂扬。
  十一日,瓦剌军至,列阵西直门外。也先使英宗致书明廷,要于谦等大臣出来迎驾,但遭拒绝。当夜,也先派骑兵一部攻扰彰仪门,为明都督高礼、毛福寿击败。十三日,也先率军进攻德胜门,于谦令石亨设伏于道旁空房中,数骑诱敌进入埋伏圈后,火器齐发,伏兵四起,瓦剌军大败。也先弟孛罗和瓦剌平章卯那孩均中炮身亡。瓦剌军转攻其他城门,同样受到明军的坚决抗击。 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知终弗可得志,又闻勤王师且至,恐断其归路,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谦调诸将追击,至关而还 ①。
  ①   《明英宗实录》卷一八一。
  ②   《明史?王竑传》。
  ③   《明史?于谦传》。
  也先退回塞外后,仍不甘心,继续对明王朝采取攻势。政治上,声称要送还英宗,与明廷议和;军事上对明朝边镇连续发动攻击。景泰元年春夏两季,瓦剌军先后侵扰了宁夏、大同、庆阳、朔州、阳和、万全等广大地区。
  对此于谦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针对明廷内部的和议倾向,公开提出 社稷为重,君为轻 的口号,派人申戒各边镇将帅,积极防御,勿中敌计。同时选派将领,镇守边防重地。对瓦剌军的进攻,坚决予以还击。他号令严肃、赏罚分明,因而,片纸行万里,无不惴惴效力。在于谦的整顿和指挥下,明边防力量大大增强,各边镇将帅也都积极备战,因而瓦剌的多次骚扰,均被击败。
  也先初以为明边防空虚,拥有英宗为号召,大同、宣府等处,当不难攻破。但经半年的攻扰,明军屹立不动,坚强抵抗,因而知道难以得手。而内部脱脱不花与阿剌知院,对也先专权日益不满,时思推翻之。他们除与明王朝互通使节外,并将所部撤归。也先南侵既不得手,又为内部情势所迫,遂不得不于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被迫将英宗送回北京。英宗回到北京后,被幽居于南宫。
  朱祁镇回京以后,于谦以 上皇虽还,国耻未雪 自励,仍专力于国防建设。一面加强真定、保定、涿州、易州以及永平、宣府、大同多处的防务,增加守军人数,按时修缮城堡,并于景泰二年遣都督佥事孙安率轻骑出关收复独石、马营等八城,募民屯田,且耕且守,这样就使宣府、怀来的防务,更趋巩固;一面对军官的贪污怠职等弊端,严加纠察,整肃了军纪。
  为加强京师的防守力量,景泰二年,于谦又对京军三大营进行改编。明初,京军分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合称三大营。土木之败,三大营精锐丧失殆尽,而且这种组织法因兵种不同,训练各异,一遇调遣,兵将不习,战斗力发挥不出来。于谦在原来三大营中挑选骁勇慓悍者15万人,分为十营,统以总兵,隶以都督,称团营。平时统一训练,战时由各自长官率领参战。号令划一,兵将相习,提高了战斗力。
  谦之为兵部也,也先势方张,而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拥众僭号,湖广、贵州、广西、瑶、僮、苗、僚所至峰起。前后征调,皆谦独运。当军马倥偬,变在俄顷,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僚吏受成,相顾骇服 ①。景泰皇帝也极为倚重于谦,凡有所论奏,无不相从。
  尝遣使往真定、河间采野菜,直沽造干鱼,于谦一言即止。用一人,亦必密访谦。但于谦性格过于刚直,嫉恶如仇,因而得罪一批大臣和勋旧贵戚。 又始终不主和议,虽上皇实以得还,也不快。 ②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复辟后,于谦以 谋逆 罪被杀。于谦遇害时, 行路嗟叹,天下冤之 , 京郊妇孺无不洒泣.指挥同知陈逵感念其忠义,冒死收殡了他的遗骸。后来,于谦的女婿又把灵柩运回故乡杭州,葬于西子湖畔。
  ①   《明史?于谦传》。
  ②   《明史?于谦传》。
  (五)夺门与曹石之变
  英宗被俘,景帝继统之初,朱祁钰由于担心皇位受到威胁,极不欲英宗回朝。于谦等朝臣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亦不愿与瓦剌议和。后来,也先在明王朝政治上拒绝和谈,军事上坚决反击的双重逼迫下,被迫将英宗无条件送还之际,明王朝内部在以什么方式迎接英宗和英宗归来后,如何对待英宗的问题上态度即有了微妙的区别。朝廷众臣或感于君臣之义,或顾及国家声誉,多主张应隆重迎接,认为礼不宜薄。但朱祁钰由于个人原因,则力主简化仪式,淡化影响,所以他迟迟不肯派遣大臣迎驾,在给也先的敕书也没有迎驾之语,后来在群臣敦请下,虽不得不迎驾,但仪式非常简单,所以只派翰林院侍读商辂率一轿二马迎于居庸关,至安定门才易法驾。景泰元年(1450年)
  八月十五日,朱祁镇至北京, 百官迎上皇于安定门。上皇自东安门入,上迎拜,上皇答拜。各述授受意,逊让良久。乃送上皇至南宫,群臣就见而退,大赦天下。 ①英宗被锢南官后,景帝派人严加守备,严禁大臣朝见, 十一月,上皇在南官。万寿圣节,礼部尚书胡   请群臣朝驾,不许。既又请明年正旦百官朝上皇于延安门,亦不许。荆王瞻■表请朝上皇,有诏止之 ②。英宗归后,脱脱不花和也先多次向明朝遣使致贡,每次也都给英宗带来一些东西。景帝为避免英宗与瓦剌有任何交往,不顾尚书王直、金濂、胡   的异议,对瓦剌派来的贡使一律不遣使回报,以与瓦剌绝交。
  景帝即位以后,很久就想以自己的儿子朱济替代太子,但因对英宗薄礼,已引起群臣非议和不满,所以在更换太子问题上,他迟迟难于开口。太监王诚、舒良为朱祁钰出谋,赐大臣金银,以缄其口。 先是,上欲易储,语大监金英曰:' 七月初二日,东宫生日也。' 英顿首对曰:' 东宫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上默然。至是,上意既定,恐文武大臣不从,乃分赐内阁诸学士金五十两,银倍之,陈循、王文等遂以太子为可易。 ①正值此时,广西浔州守备黄■上疏建议 易储 ,景帝遂乘机加速更换太子。
  黄■为广西浔州守备,因私怨杀其弟思明土知府黄■父子,广西巡抚李棠、总兵武毅知道后,立即上报朝廷,并派人拘捕黄■。 ■惧,乃谋为逃死计,遣千户袁洪走京师,上疏请易太子。 景帝览奏后,大喜,说: 万里之外乃有此忠臣。 ②当即下令释黄■罪,并令礼部召集廷臣商议废立太子事。 尚书胡   、侍郎薛琦、邹干会廷议,王直、于谦相顾眙愕。久之,司礼监太监兴安厉声曰:此事不可已,即以为不可者勿署名,无得首鼠持两端。
  群臣皆唯唯署议。 ③并联名合奏 陛下膺天明命,中兴邦家,统绪之传,宜归圣子。 ④景泰三年五月初二日,景帝遂正式立其子朱见济为皇太子,而改封皇太子朱见深为沂王。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三,《景帝登极守御》。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五,《南宫复辟》。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五,《南宫复辟》。
  ②   《明通鉴》卷二十六。
  ③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五,《南宫复辟》。
  ④   《明英宗实录》卷二一五。
  但不幸的是,朱见济太短命,封为皇太子仅一年多,即于景泰四年十一月病死。景帝只此一子,不少廷臣见储位虚悬,遂建议 再建皇储 ,复立朱见深为皇太子。景泰五年五月,御史钟同和礼部郎中章纶先后上疏,请 还沂王于储位,定天下之大本 ⑤,景帝勃然大怒, 疏上,下锦衣狱鞫讯,体无完肤。 ⑥与此同时,景帝见廷臣怀念英宗,对南宫防范更加严密。因探知英宗常依城边高树休息,于是便令人将南宫及其附近树木全部砍光,以防意外。
  景泰八年正月十四日,朱祁钰病重,群臣上疏请立太子,景帝传谕说: 朕偶有寒疾,十七日当早朝,所请不允。 ①武清侯石亨因奉诏榻前,见景帝病势沉重,必将不起,于是就与都督张   、太监曹吉祥等谋议,认为 请复立东宫,不如请太上皇复位,可得功赏 ②。他们又和太常卿许彬商议,许彬以为此举为不世之功,并请石亨等去和左佥都御史徐有贞商议。石亨等遂连夜赶往徐有贞家,徐有贞 闻之,大喜,曰:' 须令南城知此意。' 曰:' 阴达之矣'.令太监曹吉祥入白太后。 ③ 十六日晚,石亨、张   等又到徐有贞家,告已乾象,亟下曰:' 时至矣,勿失'.时方有边警,有贞令等诡言备非常,勒兵入大内。亨掌门钥,夜四鼓,开长安门纳之。既入,复闭以遏外兵。既薄南城,门锢,毁墙以入。上皇灯下独出问故。有贞等府伏请登位,乃呼进辇。兵士惶惧不能举,有贞率诸人助挽以行。星月忽开朗,上皇各问诸人姓名。至东华门,门者拒弗纳,上皇曰' 朕太上皇帝也' ,遂反走。乃升奉天门,有贞等常服谒贺,呼万岁。 ④当时百官因候景帝早朝,均在朝房中等待,听见宫中喧闹,正感到惊疑,徐有贞出来大声说: 太上皇帝复位矣! 催促众臣入贺。百官惊愕入谒,英宗乃宣谕复位,众始定。
  当日,英宗即命徐有贞以原官兼学士入内阁预机务。第二天逮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等入狱。二十一日,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1457年)。二十二日杀于谦、王文等,二月一日,废景帝仍为郕王,迁之西内。十多天后,朱祁钰死于西宫。这场宫廷政变,史称 夺门之变 ,亦称 南宫复辟.英宗复辟后,即大肆封赏夺门功臣。徐有贞爵封武功伯,以兵部尚书兼大学士入阁预机务。石亨进爵为忠国公,太监曹吉祥被赐予锦衣卫世职。其他在政变中有功的官员,也分别被封为侯、伯或加官晋俸。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三人,恃夺门迎复之功,最为骄横跋扈。石亨收受重贿,引用私人,其 弟侄家人冒功锦衣卫者五十余人,部曲亲故竄名' 夺门' 籍得官者四千余人。两京大臣,斥逐殆尽。 ①又公开卖官鬻爵, 以贷之多寡为授职美恶,入之先后为得官迟早。 ②一时势焰熏灼,嗜进者竞走其门。太监曹石祥亦进掌司礼监,督三大营,厮养冒官者多至千百人,朝臣也多有依附者,权势与石亨相当,时人并称 曹石.徐有贞入阁以后,排挤阁臣,独揽事权。英宗因其有才,也十分宠信。 有贞既得志,则思自异于曹、石,窥帝于二人不能无厌色,乃稍稍裁之,且微言其贪横状,帝亦为之动。 石亨、曹吉祥知道后,极为怨恨,日夜图谋打击徐有贞。 帝方眷有贞,时屏人密语。吉祥令小竖窃听得之,故泄之帝。帝惊问曰:' 安所受此语?' 对曰:' 受之有贞,某日语某事,外间无弗闻'.帝自是疏有贞。 ③曹吉祥和石亨又唆使言官弹劾徐有贞、李贤 图擅威权,排斥勋旧 ④,于是两人均被下狱。李贤旋即复职,徐有贞则被谪戍金齿为民。
  ⑤   《明通鉴》卷二十六、二十七。
  ⑥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五,《南宫复辟》。
  ①   《明通鉴》卷二十六、二十七。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五,《南宫复辟》。
  ③   《明史?徐有贞传》。
  ④   《明史?徐有贞传》。
  ①   《明史?石亨传》。
  ②   《明通鉴》卷二十八。
  徐有贞去职后,石亨、曹吉祥因招权纳贿,肆行无忌,不断为人所告发。
  而 亨无日不进见,数预政事。所请或不从,艴然见于辞色。即不召,必假事从入,出则张其势,市权利。 ⑤ 亨既权侔人主,而从子彪亦封定远侯,骄横如亨。两家蓄材官猛士数万,中外将帅半出其门。都人侧目。 石氏叔侄的骄横不法和掌握内外兵权,引起了英宗的疑虑和不满。阁臣李贤于是乘机劝英宗独断,权勿下移。英宗 遂敕左顺门,非宣召毋得纳总兵官。亨从此稀燕见。 ①石亨见自己地位下降,便心怀怨恨,阴谋造反,石亨对其同党说: 大同士马甲天下,吾抚之素厚,今石彪在彼可恃也。异日以彪代李文佩镇朔将军印,专制大同,北塞紫荆关,东据临清,决高邮之堤,以绝饷道,京师可不战而困矣。 ②天顺三年(1459年)七月召石彪还京,石彪拒不从命,乞继续镇守大同,英宗愈发猜疑,八月下石彪锦衣卫狱。 罢亨闲住,绝朝参。 旋亦下狱。天顺四年二月,石彪以谋叛罪被杀,石亨病死于狱中。
  石亨败后,曹吉祥惧不自安, 吉祥念与亨同功,亨败,己且不得独完。③渐蓄异谋,结死党,谋废英宗。天顺五年七月,因甘、凉有警,英宗派怀宁伯孙镗、兵部尚书马昂统京军前往征讨,准备于七月初二早晨出师。于是,曹吉祥、曹钦便密谋 约以是日昧爽朝门开,则拥杀镗、昂夺门入。 ④ 钦自外拥兵入废帝,而吉祥以禁兵为内应 ⑤。计谋既定,曹钦便和其私党数十人夜饮等待举事。 酒半,夜可二鼓,镗与恭顺侯瑾、广义伯琮方待漏朝房。
  都指挥完者秃亮(即马亮)从钦席上亡走,见瑾、琮告变。瑾、琮趋告镗,相与去匿他所,手作奏,投门罅闻上。 ⑥英宗接到报告立即逮捕了曹吉样,并下令紧闭皇城及京城九门。曹钦发现消息走漏后,立即率领其手下冲进朝房砍杀值班官员,并纵火焚烧东西长安门。孙镗急召西征军投入战斗。 镗军锐甚,贼众被靡。 城门尽闭,曹钦冲突不出,乃奔回家中拒战。孙镗军奋力攻入,曹钦投井死,其全家被杀。三天之后,曹吉祥被凌迟处死。这一事件与石亨谋叛合称 曹石之变.
  ③   《明史?徐有贞传》。
  ④   《明通鉴》卷二十七。
  ⑤   《明史?石亨传》。
  ①   《明史?石亨传》。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六,《曹石之变》。
  ③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六,《曹石之变》。
  ④   《明通鉴》卷二十八。
  ⑤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六,《曹石之变》。
  ⑥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六,《曹石之变》。
  (六)汪直与西厂
  明宪宗名朱见深,为英宗长子。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土木堡被俘以后,被皇太后立为太子。景泰三年(1452年)景帝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位后又立为太子。天顺八年正月英宗病死,即继皇帝位,以明年为成化元年。
  宪宗在位24年。其即位之初,洗于谦之冤,复团营之制,起用前朝被贬官员,却黎淳追论景泰废立之议等,一时颇有振作之象。但由于早年生活经历和个人性格的影响,很快即沉溺于神仙佛老和声色货利之中,并宠信宦官汪直,致使政治腐败、黑暗,正直之士不堪。
  汪直,广西大藤峡瑶族人。初以幼男入禁,给事万贵妃宫,为人狡黠,深得宪宗喜爱,得掌御马监。成化十二年(1476年)九月,妖人李子龙以符术结太监鲍石、郑忠,私入内宫,事发伏诛。此事引起宪宗极大不安,锐欲知外事,于是便令汪直易服带校尉一二人,不断密出伺察。次年正月, 乃选锦衣官校善刺事者百余人别置厂于灵济宫前,号西厂。永乐中,尽戮建文诸臣,怀疑不自安,始设东厂主刺奸。至是名西厂,以别东厂也。纵直出入,分命诸校,广刺督责,大政小事,方言苍语,悉采以闻。 ①西厂所领缇骑倍东厂,势力远出东厂、锦衣卫之上。汪直任锦衣卫百户韦瑛为心腹,屡兴大狱。其逮捕朝臣, 初不俟奏请 ,有先下狱而后奏闻者,有旋执旋释,竟不奏闻者。自诸王府边镇及南北河道,所在校尉罗列,民间斗詈鸡狗琐事,均置重法。其旗校 多为赝书诱愚民而后捕之,冤死相属,廷臣莫敢言。 ②汪直每出,随从前呼后拥,朝廷公卿大臣遇者皆避道,气焰极嚣张。
  汪直督领西厂以后, 罗织数起大狱,臣良悚怵。 ③成化十三年五月,大学士商辂率同官奏劾汪直十一罪,言: 近日何察太繁,政令太急,刑网太密,人情疑畏,汹汹不安。盖缘陛下委听断于汪直,而直又寄耳目于群小也。中外骚然,安保其无意外不测不变。 ④ 自直用事,士大夫不安于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若不急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 ⑤宪宗得疏后怒道: 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 乃命太监怀思、覃吉到内阁诘责主奏者。商辂正色说: 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旨逮问,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
  大同、宣府,边城要害,守备俄顷不可缺,直一日械数人。南京,祖宗根本地,留守大臣,直擅收捕。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 兵部尚书项忠亦倡九卿劾之。宪宗不得已,命罢西厂,令汪直回御马监,谪韦瑛戍宣府,散诸旗校还锦衣卫,一时人心大悦。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七。
  ②   《明通鉴》卷三十三。
  ③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七。
  ④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七。
  ⑤   《明史?商辂传》。
  西厂虽罢,但宪宗宠直不衰,仍时令其密察外事。六日,御史戴缙以九年秩满不迁,急于谋进,遂上书盛称汪直,请复西厂,言: 近年灾变洊臻,未闻大臣进何贤,退何不肖。惟太监汪直釐奸剔弊,允合公论。而止以官校韦瑛张皇行事,遂革西厂。伏望推诚任人,命两京大臣自陈去留,断自圣衷。 ①明宪宗看后大喜,立即于六月十五日恢复了西厂。西厂复后,大学士商辂知事不可为,乃上疏辞职。商辂去后,南京兵部尚书薛远,刑部尚书董方,侍郎滕昭、程万里,都御史李宾等数千人也先后被诬劾去职。 士大夫益俯首事直,无敢与抗者。②朝廷既得手,汪直又思以边功自固。成化十四年(1478年)夏五月,汪直奏请按文科例设武科乡试、会试、殿试。七月,辽东巡抚陈钺以掩杀冒功,激起骚乱。朝廷令兵部右侍郎马文升前往抚谕。 文升疾驰至抚顺,纵贡使重阳归谕其众,使知朝廷德意。寻召其部长听宣玺书,慰劳备至。已而海西复纵兵寇掠,文升击败之,旋抚定。情传至朝廷,事闻,直言:' 既受抚,何又入寇?'遂奏请宪宗,亲自前往辽东。汪直至辽东后,巡抚陈钺 戎服伏道左,除道饰厨,供帐鲜丽。文升独与直抗礼,颐指左右,左右多誉钺毁文升。钺又乘间谮之。 ③于是汪直遂颠倒黑白,将陈钺之 激变属部 奏为马文升擅禁农器,从而激起边衅。结果马文升被逮京诏狱,谪戍重庆。
  成化十五年秋七月,汪直复出行辽东。其冬,听陈钺言大发兵讨海西女真伏当加,以抚宁侯朱永充总兵官,自任监军,陈钺提督军务,率军出辽东塞,在广宁遇女真贡使40人,掩杀之,以大捷报朝廷。 论功,加汪直岁禄,监督二十团营。朱永进保国公,陈钺户部尚书 ①。
  汪直因陈钺戍边功于辽东,十六年又奉命巡行大同、宣府。兵部尚书王越见陈钺协助汪直出征得宠,非常嫉忌。于是诈称亦思马因犯边,亦劝汪直出兵。三月,命太监汪直、保国公朱永、尚书王越率兵出塞,袭敌于威宁,破之,越封威宁伯。 ②汪直的轻启边衅,招致了边境的不安宁,不久,伏当加骚扰辽东,亦思马因寇大同,杀掠甚众。辽东巡抚按强珍劾奏汪直、陈钺,被下诏狱。 于是恶直者,指王越、陈钺为' 二钺'. 汪直与 二钺 的勾结作恶,引起了广泛的不满。 小中官阿丑,工俳优,一日于帝前为醉者谩骂状,人言驾至,谩如故。言汪太监至,则避走曰:今日但知汪太监也。又为直状择两钺趋帝前曰:吾将兵杖此两钺耳。问何钺?
  曰:王越、陈钺了。帝欣然而笑,稍稍悟 ③。与此同时,主持东厂的太监尚铭因与汪直争功, 潜以直簼祸事达于上 ④,并 尽发王越交通不法事 ⑤,明宪宗于是开始疏远汪直。成化十七年秋,汪直和王越受命往宣府御敌,敌退,请班师,不许。 于是科道文章奏两厂苛察,非国体 ⑥。宪宗因而于成化十八年三月复罢西厂,成化十九年六月,调汪直南京御马监,八月,又降为奉御。不久,其党羽威宁伯王越被迫夺诰券,编管安陆。兵部尚书陈钺、工部尚书戴缙、锦衣卫指挥使吴绶等均革职为民。汪直专权历史至此结束。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七。
  ②   《明通鉴》卷三十三。
  ③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七。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七。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七。
  ③   《明鑑》卷七。
  ④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七。
  ⑤   《明史?汪直传》。
  ⑥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七。
  (七)弘治中兴
  明代守成令主,仁宣二帝之外,即为孝宗。孝宗名祐樘,为宪宗第三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继宪宗即帝位,时年18岁。孝宗在位18年,专力于内政, 恭俭仁明,勤求治理,置亮弼之辅,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上,绝嬖倖之门。却珍奇,放鹰犬,抑外戚中官,平台煖阁,经筵午朝,无不访问疾苦,旁求治安。 因而政治较为清明,社会安宁,史称 弘治中兴.宪宗毕生沉溺于声色货利与神仙佛道,为群小所包围,孝宗做太子时即已看得清清楚楚。因此孝宗在即位伊始,为刷新政治,就首先拿他们开刀。
  一方面,凡宪宗所亲信之奸佞,如礼部右侍郎方士李孜省,奸僧继晓,太常卿道士赵玉芝、邓常思,太监梁芳,都督陈喜等均被或贬或杀,一一斥逐。
  另一方面,又下令罢黜传奉官,夺僧道封号。传奉官到弘治初年已泛滥至数千人,孝宗即位后的一个月,一次即罢去2000人,并论罪谪戍。同月吏部又革去文职官、带奉官564人。同时针对宪宗末年 僧尼道士充满道路 的局面,孝宗一即位就罢遣禅师、真人等240余人,法王、佛子、国师等780余人。全国除留大慈恩寺住持者5人,革职随留住者10人,其余皆放还本土。
  其中汉人习学番教者,不拘有无官职度牒,全部遣回原卫有司当差。僧录司120人只留9人,道录司133人只留8人,其余俱废黜。其他 扶乱、祷圣、驱雷、唤雨、捉鬼、耳报一切邪术及无名之人,俱限一月内尽逐出京,仍有潜住者,有司治之 ①。这一系列疾风骤雨式的行动,将成化朝政坛上的颓败之风一扫而空,并为刷新政治扫除了障碍。
  为进一步起弊振衰,在罢斥奸佞的同时,明孝宗对中央政府官员进行了大规模整顿。成化后期,在朝执政大臣多任非其人。内阁首辅万安既不学无术,又品行低下, 既柄用,惟日事请托,结诸奄为内援。时万贵妃宠冠后宫,安因内侍致殷勤,自称子侄行。 当时宪宗怠政, 廷臣多言召臣否隔,宜时召大臣议政。 ①及宪宗召见,万安却不奏时政,只叩头呼万岁,一时传笑,人称 万岁阁老.户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刘吉 多智数,善附会,自缘饰,锐于营私,时为言路所攻。居内阁十八年,人目之为' 刘棉花' ,以其耐弹也。 ②吏部侍郎、内阁大学士彭华 深刻多计数,善阴伺人短,与安、孜省比。 ③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尹直 明敏博学,练习朝章,而躁于进取。
  性矜忌,不自检饬,与吏部尚书尹曼相恶。 ④孝宗即位,首逐万安,用徐溥。
  继罢尹直,用刘健。起用致仕之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进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不久又升为兵部尚书并提督团营。拔南京刑部尚书何乔新为刑部尚书。彭华先已致仕。礼部右侍郎邱濬亦于弘治四年被升为礼部尚书入阁预机务。一时正直才俊之士多在朝列。与此同时,鉴于成化以来官员晋升冗滥,孝宗一方面将京官十年一考察之制,改为六年周期,另一方面又将朝廷中下级官员级别全部下调:从三品、四品降到正、从六品;五品、六品降到正、从八品;七品以下降杂职,调外地叙用。 其余愿致仕者,照原官侄仕。原无官授职者降边远地区任杂职,愿闲住者照初职闲住。乐、舞、生、道士出身者冠带闲住。监生、生员、儒者未授官者发宁家,有志科举者听先寄名放回,丁忧荞病者令致仕。 ①至此,朝廷为之一清。弘治一朝,因孝宗明于用人, 朝多君子 ,故朝序清宁,政事不衰。
  ①   《明孝宗实录》卷二十七。
  ①   《明史?万安传》。
  ②   《明史?刘吉传》。
  ③   《明史?万安传》。
  ④   《明史?尹直传》。
  为刷新政治,明孝宗自己也以身作则,勤求治理。不但遵祖制开设了大小经筵,而且于早朝之外,恢复了午朝。明初经筵,原无定日,随皇帝兴之所致,则令文学侍从之臣讲说。正统初经筵始制度化。大经筵,又名月讲,在一年的二月至五月,八月至十月中的逢二(初二、十二、二十二)日中于文华殿举行,仪式隆重,具礼而已。小经筵,又名日讲,不受季节限制,随时举行,地点亦在文华殿,除开讲日外,余皆常服进讲。成化年间,因宪宗怠于政事, 遇寒暑,即令停止,动经数月。讲经之臣,无由进见 ,②实际已渐成虚文。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孝宗接受少詹事杨守陈的建议,恢复了经筵制度。鉴于前朝进讲之臣 劝戒少而颂美多,讲吉不讲凶,讲治不讲乱,讲得不讲失,讲存不讲亡③的弊端,孝宗提倡直言不讳,他指出: 讲书颁推明圣贤之旨,直言无讳。若恐伤时,过为隐覆不尽,虽日进讲,亦何益乎? ④史载,弘治初年, 日讲常至岁暮不辍。 ⑤孝宗且于经筵日讲之暇常与阁臣议处政务。在开经筵同时,明孝宗又于早朝之外,恢复了午朝。
  明初朝会,除元旦、节日等大朝隆重行礼,其余皆为常朝。早朝处理四方奏事,午后事简,群臣之间可以容议论,永乐时称为晚朝。但正统以来, 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 晚朝(午朝)久废。弘治元年三月,吏部尚书王恕上书,建议孝宗 早朝 之外,再 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或令其专对,或阅其章奏,如此非惟可以识大臣,而随材任吏,亦可以启沃圣心而进入高明。 ①疏入,孝宗认为有理,于是就于 早朝 之外,恢复了 午朝 ,每天于左顺门接见大臣。
  弘治时期,孝宗君臣也比较注意节用恤民,较少与民争利。弘治元年三月,马文升上疏议论时政十五事,颇中时弊。其所提建议孝宗不仅全部采纳,而且还特意从奏疏中摘出 一应供应之物,陛下量减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 ,这句话,用来激励自己。弘治二年十一月,从左侍郎倪岳言,减斋醮,罢供应,省营缮。四年春,因陕西用兵,罢织造绒毼中官。八月,以水灾停南京、浙江额外织造,召督造官还。五年五月,遣廷臣发内库银赈杭、嘉、湖大水。
  十年十一月, 诏取太仓银三万两,周经言:' 皆系小民脂膏'.上遂止。②十一年十一月,议修清宁宫,兵部尚书马文升请发布帑,免征派,停止四川采木之扰,孝宗也同意了。
  ①   《明孝宗实录》卷四。
  ②   《明孝宗实录》卷十三。
  ③   《明孝宗实录》卷十三。
  ④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⑤   《明武宗实录》卷六。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与此同时,孝宗也比较注意抑制皇亲贵戚等势家近幸为非作歹和占夺、接受投献土地,避免与民争利。弘治三年,孝宗曾下令严禁 皇帝并权豪势要之家奏讨土地。……敢有……妄将民间地土投献者,……投献之人,问发边卫,永远充军,田地还给寺观及应得之人管业,其受投献家长并管庄之人,参究治罪。 ③弘治五年三月,巡抚保定都御史史琳奏 宦戚假供应夺民园。 诏罢还之。十年秋八月, 上欲施恩后家。外戚张氏有河间地四百顷,欲并其旁近民田千余顷得之,且乞亩加税银二分。户部尚书周经言:' 河间地多沮洳。比因久旱,贫民即退滩地耕之,遇潦辄没。即欲加税,将贻无穷之害,不可!' 疏三四上。后有雄县退滩地,献为东宫庄者,上因经前奏,皆抵之罪。一时贵戚近倖有所陈请,一裁以法,皆敛不得肆。 ①十二年六月,刑部侍郎屠勋勘问寿宁侯张鹤龄与河间民争田事, 直田归民。勋上言:' 食禄之家不言利,况母后诞毓之乡,而与小民争尺寸地,臣以为不可。' 上嘉纳从之。 ②终孝宗之世,抑制势家近幸占夺、奏乞民田,禁止勋戚中官与民争利一直受到弘治君臣的相当关注。
  孝宗君臣进行的上述一系列政治改良,有效地缓和了正统以来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使人民生活亦相对安定,因而弘治一朝政局、社会均相对稳定,与其前后两朝(成化、正德)的动荡不已,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弘治时期,已承平日久,百年积弊势重难返,加上孝宗本人又仁而不断,因而其政治革新极不彻底。首先是初年内阁刘吉未退,且久为首辅。 吉自帝初即位进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至是见孝宗仁明,同列徐溥、刘健皆正人,而吉于阁臣民首,两人有论建,吉亦署名,复时时为正论,窃美名以自益。 并且屡兴大狱,排斥异己, 台署为空.一直到弘治五年,因封赐外戚与孝宗发生意见分歧,才被讽令致仕。其次是宦势仍强,太监李广即颇受孝宗宠信。李广 以符箓祷祀蛊帝,因为奸弊,矫旨授传奉官,如成化间故事。四方争纳贿赂,又擅夺畿内民田,专盐利巨万。起下第,引玉泉山水绕之。给事叶绅、御史张缙等交章论劾,帝不问。 ③此外,孝宗对外戚作恶也多有姑息、迁就。张皇后之弟寿宁侯张鹤龄遂胡作非为,请乞无度,败坏盐法,至废中盐法不行。
  孝宗至弘治后期,亦渐不能 勤于政事.在宦官李广的引诱下,日益热衷于斋醮、烧炼,因之视朝渐少,经筵缺席日多。同时章奏批答亦不及时, 或稽留数月,或竟不施行。 因而弘治十二年(1499年)十二月给事中张弘上疏,陈述初政渐不克终八事: 初汰传奉官殆尽;近匠官张广宁等一传至120余人,少卿李纶、指挥张玘等再传至180余人,异初政者一。初戮方士李孜省,斩僧继晓;近则烧炼斋醮不息,异初政者二。初去万安、李裕辈,朝弹及斥;近被劾数十疏如尚书徐琼者,犹腼然居位,异初政者三。初尝谕,有大政召大臣面谕;近自十年三月召见文华殿,不复再召,上下否隔,异初政者四。初停增设内官;近已还者复去,已革者复增,异初政者王。初慎重诏旨,左右不敢妄干;近陈情乞恩,率奉俞允,异初政者六。初令兵部由旧章,有妄乞升武职者奏治;近乞升无违拒,异初政者七。初节光禄供忆;近冗事日繁,移太仓银赊市廛物,异初政者八。 ①
  ③   《明会典》卷十七,《田土》。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②   《明史记事本末》卷四十二。
  ③   《明史?宦官传》。
  五、武宗乱政与世宗议礼
  (一)武宗乱政
  武宗朱厚照乃明代最荒唐的皇帝。他一生不以国事为重,而一味耽于淫乐嬉戏、恣意妄为,因而致正德一朝奸佞横行,朝政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明代政治自此步入衰败之途。
  武宗两岁时即被立为皇太子,性聪颖,好骑射,终日与宦官为伍,嬉戏作乐。但因孝宗健在,所以 未尝少肆.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孝宗病死,武宗继孝宗为帝后,朱厚照遂在其东宫旧侍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丘聚、高凤、罗祥等人称宦官 八党 的诱导下,日为狗马鹰犬、歌舞角觝,肆意玩乐。孝宗遗诏中所宣布准备兴革者,全废格不行。并经常以朝见两宫、练习骑马为由免除经筵。每日的朝参,也迟迟不到,或被免掉。
  武宗的所作所为,令朝臣们大失所望。大学士刘瑾及吏、户、兵三部,都察院等大臣交章力谏,并以去留相争,但武宗均置若罔闻。于是, 左右宦竖日恣,增益且日众。享祀郊庙,带刀被甲拥驾后。内府诸监局佥书多者至百数十人,光禄日供,骤益数倍。建言者以为多言,干事者以为生事,累章执奏谓之渎扰,釐剔弊政谓之纷更。忧在于民生国计,则若罔闻知;事涉于近倖贵戚,则牢不可破。 ①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四月,兵部尚书刘大夏以言不见用罢去,五月吏部尚书马文升亦罢,另以阉党焦芳代替。冬十月间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户部尚书韩文等谋除刘瑾不成,刘、谢、韩均罢去,李东阳以态度缓和被留。同时,刘瑾则进掌司礼监兼督团营,一时权势大张。
  刘瑾专权后,武宗将朝廷政务全部委托其处理,自己则一心玩乐。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 于西华门别簼院籞,筑宫殿,而造密室于两厢,勾连栉列,命曰豹房 ②。起初武宗只是白天在此游乐, 既则歇宿,比大内,令内侍环值,名曰' 豹房祗侯' ,群小见幸者,皆集于此。 ③明武宗将豹房称为 新宅 ,每天招纳教坊乐工入室内承应,以后因乐工承应不及,又下令河间诸府乐户技术精湛者悉遣送入京,教坊人每日多达百人。听说回回女子肌肤洁白,美貌远胜中土女子,武帝十分羡慕。色目人锦衣卫都督同知于永即假传圣旨,将都督吕佐家善西域舞蹈的回回女子召进豹房。武宗遂通宵达旦观其舞蹈欢歌。正德三年七月,武宗又以音乐废缺,有损观瞻为由,谕令礼部 选三院乐工,严督教习 ,并 移文各布政司,精选通艺术者,送京师供应,以充三院乐工。 ④此外,武宗还尊崇佛教,于佛经梵语,无不通晓,经常在宫内顶礼事佛,并自称 大庆法王西天觉道圆明自在大定慧佛 ,令所司铸印以进,所下诏旨称呼以 大庆法王与圣旨并.
  ①   《明史?刘健传》。
  ②   《明通鉴》卷四十二。
  ③   《明武宗外纪》。
  ④   《明通鉴》卷四十二。
  武宗对朝政的放任和刘瑾的擅权专政(详后),很快激化了明王朝内部固有的各种矛盾。弘治五年(1492年)四月宁化王朱寘鐇以诛刘瑾、清君侧为名起兵后(详后),十月河北农民刘六、刘七因不堪重负,聚众反(详后)。
  与此同时,起义于正德三年(1508年)的四川农民军仍前赴后继,继续在四川、陕西、贵州三省转战。严峻的现实,逼迫武宗不得不回到朝堂。他首先派杨一清和太监张永讨伐朱寘鐇. 及乱平班师,又乘势除掉了刘瑾。然后,起用被黜军政大臣,倾全力以向农民军。正德六年四川农民军大部失败。正德七年五月河北农民军亦被剿平。
  地方动乱一平,朱厚照即又故态复萌。首先他不顾国乏民贫,下诏增修豹房二百间。接着就在大同游击江彬的诱导下开始了新的寻欢作乐的历程。
  江彬,宣府人,初为蔚州卫指挥佥事, 骁勇狡险.正德六年,以大同游击身份跟随总兵官张俊入调中原,镇压刘六、刘七起义。过蓟州,杀一家二十余口以冒功,因而得赏。在淮上作战时,身中三箭,其中一支射在脸上, 镞出于耳,拔之更战.正德七年,边军回防过京师时,江彬通过钱宁引荐,得见武宗。江彬身材魁伟,机警善迎,且又精骑射,善谈兵,因而颇得武宗欢心,被擢为都指挥佥事,出入豹房同卧起。钱宁见江彬骤起,意不平,江彬知其不相容,欲藉边兵自固,因而对武宗盛称边军骁悍胜京军,请互调操练。议下,言官连章交谏,阁老李东阳疏称十不便,武宗皆不听,于是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兵被尽调入京师,号 外四家. 边卒纵横骄悍,都人苦之。上尝于西内练兵,令彬等率兵入习营阵,校骑射,或时为角觝之戏。上戎服监之,铳砲之声不绝禁中。 ①江彬和诸佞幸表里擅权力奸,诸司章疏多阻格不上。 然诸宠皆出彬下,彬时导上出宫禁,游猎近郊,群巨谏,不听 ①。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江彬多次对武宗称宣府乐工多美妇人,并可边观边衅,免为廷臣所制。
  武宗于是乃微服出幸宣府。江彬在宣府营造镇国府第,悉辇豹房所储诸珍宝女御实其中,并引导武宗夜入民家索妇女,武宗因此乐而忘返,称为 家里.不久,武宗又由宣府至阳和,适逢鞑靼兵五万入寇,诸将力战。 至应州,寇引去。斩首十六级,官军死数百人,以捷闻京师。帝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又自称镇国公,所驻跸称军门。中外事无大小,白彬乃奏,或壅格至二三岁。
  廷臣前后切谏,悉置不省。 ②至正德十三年正月始还京,然留京十四日,江彬又引其出游,并赴大同。二月因太皇太后崩,乃还京发丧。三月,武宗乘给太皇太后发丧祭陵之便,又至昌平、密云等处出巡。江彬等则抢掠良家妇女数十车, 日载从随,有死者 ③。
  正德十三年七月,因怀念 家里 ,武宗托言边关多警,拟遍游塞上,称北寇屡犯边疆,诚恐四方兵戎废驰,其辽东、宣府、大同、延绥、陕西、宁夏甘肃,尤为要害。今特令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朱寿,率六军往征。 ④并令内阁起草敕令。廷臣杨廷和、蒋冕、梁储、毛纪等泣谏,武宗不听,径赴宣府。不久又经大同渡黄河至榆林、绥德、偏关等处。九月,武宗加封自己为镇国公,并升赏内外官九千五百五十余人,江彬、许泰等皆封为伯。十二月抵太原,沿途大征女乐,纳守臣妻妾。十四年正月自太原还至宣府,命江彬提督十二团营。 帝东西游幸,历数千里,乘马腰弓矢,涉险阳,冒风雨,从者多道病,帝无倦容。 ①二月,武宗始还京。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九。
  ②   《明史?江彬传》。
  ③   《明史?江彬传》。
  ④   《明通鉴》卷四十七。
  回到京师以后,武宗自加太师,听江彬之言,二月二十五又敕谕南巡。
  制下,人情汹汹.阁臣杨廷和和吏、兵、礼、工四部郎中及六科给事中,十三道御史纷纷连章切谏。武宗和诸倖臣勃然大怒,三月二十日, 以谏巡幸,下兵部郎中黄巩等六人于锦衣卫狱,跪修撰舒芬百有七人于午门五日。
  金吾卫都指挥佥事张英刃以谏,卫士夺刃,得不死,鞫治,杖杀之。乙卯,下寺正周叙、行人司副余廷瓒、主事林大辂三十三人于锦衣卫狱。戊午,杖舒芬等百有七人于阙下.四月十五日,又 杖黄巩等三十九人于阙下,先后死者十一人 ②。至此,武宗、江彬亦意沮,南巡之事遂暂作罢。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江西宁王朱宸濠反(详后),武宗听江彬言,欲假亲征之名南巡。七月十三日传旨, 令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镇国公朱寿统各镇兵征剿。 ③大学士杨廷和等切谏,不听。八月二十二日离京南下。到涿州,王守仁捷报至,武宗恐诸臣知道,无词南下,乃秘不宣。九月至临清,十一月渔于淮安清江浦。彬在途矫旨辄缚长吏,通判胡琮惧,自缢死。十二月至扬州,以民居为都督府,遍刷处女、寡妇,导帝渔猎。十二月底到达南京,遂滞留数月不走。武宗随从人员十几万人,日费万金。加之江彬等乘机勒索,应天府尹齐宗道因无力供应,忧惧而死。至十五年七月,王守仁再次报捷京师,并称奉威武大将军方略讨平叛略 ,将平叛功劳归于武宗。八月,梁储等以四方多灾,又奏请班师。疏八九上,武宗始允回京。
  闰八月八日受江西俘。十二日离南京回师。 九月己巳,渔于积水池,舟覆,救免,遂不豫。 ①十二月五日在通州赐朱宸濠自尽,焚尸扬灰。十日还京师。
  正德十六年三月,死于豹房,终年31岁。
  ①   《明史?江彬传》。
  ②   《明史?武宗本纪》。
  ③   《明通鉴》卷四十八。
  ①   《明史?武宗本纪》。
  (二)刘瑾擅权
  刘瑾是明代擅权乱政最严重的权宦之一。陕西兴平县人。本姓谈,因六岁时依刘姓太监进宫,故改姓刘。景泰中初进宫时充任乾清宫洒扫厮役, 成化时,领教坊见幸.弘治初年,因犯宫禁, 摈茂陵司香.后经权宦李广引荐,转至东宫侍奉朱厚照, 以俳弄为太子所悦。 ②明武宗继位后,刘瑾掌管钟鼓司,负责内宫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与太监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并以旧恩得幸,人号 八虎. 而瑾尤狡狠。尝慕王振之为人,日进鹰犬、歌舞、角觝之戏,导帝微行。帝大欢乐之,渐信用瑾,进内官监,总督团营。
  孝宗遗诏罢中官监■及各城门监局,瑾皆格不行,而劝帝令内臣镇守者各贡万金。又奏置皇庄,渐增至三百余所,畿内大扰 ③。
  外廷朝臣见武宗日事游宴,不理朝政,遂纷纷交章论劾。 而帝以狎近群小,终不能改 ④。正德元年(1506年)二月,内阁大学士刘健等乞休,被优旨慰留。四月,罢吏部尚书马文升,以侍郎、阉党焦芳继任。五月,罢兵部尚书刘大夏。马文升、刘大夏均为前朝重臣,皆因主张承遗诏汰传奉官和武臣,为武宗和刘瑾等不喜,故他们请求致仕,就立即被批准。正德元年十月,宦官崔杲督织造,乞盐一万二千引,为户部执奏,给事中陶谐、徐昂,御史杜晏、邵清、杨仪等先后疏谏,刘健等亦力言不可。武宗于是召刘健等至煖阁面议, 颇有所诘问,健等皆以正对.武宗生气道: 天下事岂皆内宦所坏,朝臣坏事者十常六七,先生辈亦自知之.因此命如数批准崔杲所请。刘健等退下后,再次上奏言不可。帝自愧失言,乃允健等所奏。于是中外咸悦,以帝庶几改过 ①。
  刘健等遂图谋乘机除掉 八党 ,连章请诛之。科道言官也交论群阉罪状,刘瑾、谢迁、李东阳 持其章甚力.接着户部尚书韩文又联合朝廷众臣合疏伏阙以上。 疏入,上警泣不食,诸阉大惧。 ②于是武宗派司礼监太监王岳等八人齐到内阁商量处理办法,一日三至。武宗打算把刘瑾安置到南京,但刘健等却坚持杀掉他们。 岳素刚正疾邪,慨然曰:' 阁仪是'.其侪范亨、徐智等亦以为然。 刘健、韩文等遂相约于次日伏阙力争,而吏部尚书焦劳却将消息飞报给刘瑾。刘瑾大惊, 夜率永成等伏帝前环泣。帝心动,瑾因曰:' 害奴等者王岳。岳结阁臣欲制上出入,故先去所忌耳。且鹰犬何损万几。若司礼监得人,左班宦官敢如是。'③武宗闻言大怒,立即命刘瑾掌司礼监,马永成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厂(西厂成化十八年罢,此时又复设),而连夜逮捕王岳、范亨、陈智,充南京净军。第二天诸臣入朝,将伏阙,发现形势大变。刘健、谢迁、李东阳见事不可为,均求去。 帝独留东阳,而令焦芳入阁,追杀岳、亨于途,箠智折臂。 ①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三。
  ③   《明史?刘瑾传》。
  ④   《明史?刘健传》。
  ①   《明史?刘健传》。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三。
  ③   《明史?宦官一》。
  ①   《明史?宦官一》。
  刘瑾得势不久,即借故革去韩文的职务;杖责请求留用刘健、谢迁的给事中吕翀、刘菃及南京给事中戴铣等六人,以及御史薄彦徽等十五人。守备南京的武靖伯赵承庆、府尹陆珩、尚书林瀚,均因传递吕翀、刘菃奏疏得罪, 珩、瀚勒致仕,削承庆半禄。 南京副都御史陈寿,御史陈琳、王良臣,主事王守仁,亦以疏救戴铣等被谪杖有差。为彻底清洗掉反对派,正德二年三月,刘瑾又谕令群臣跪金水桥南,宣布榜示,原大学士刘健、谢迁、尚书韩文等53人为奸党,其敕内有名者,吏部查令致仁,毋俟恶稔,追悔难及。 ②此外,刘瑾还令京官养病三年不赴部者,一律革职为民;不到三年者,则定期限赴京听选。 瑾知科道等官忤己者,养病避祸,故严禁锢之。 至此, 海内号正直者 被罢黜一空。刘瑾一方面排斥异己,一方面大量破格提拔附己者。焦芳因告密有功,被命以文渊阁大学士身份入阁预机务。刘宇通贿万金,被拜兵部尚书。同时 悉遣党阉分镇各边。叙大同功,迁擢官校至一千五百六十余人,又传旨授锦衣官百数员。《通鉴纂要》成,瑾诬诸翰林纂修官誉写不谨。皆被遣,而命文华殿书办官张骏等改謄,超拜官秩。骏由光禄卿擢礼部尚书,他受京卿者数人,装潢匠役悉授官③。
  为进一步擅权揽政,刘瑾 乃日簼杂艺,俟上玩弄,则多取各司章疏请省决。上每曰:' 吾用尔何为?乃以此一一烦联耶!' 自是瑾不复奏,任意剖断,悉传旨行之,上多不之知也。 ④武宗上朝时,刘瑾站在其右方。大臣拜完武宗,即向刘瑾作揖,敌人称剂瑾为 立皇帝. 刘瑾不学,每批答奏章,皆持归私第,与妹婿礼 部司务孙聪、华亭大猾张文冕相参决,辞率鄙冗,焦芳为润色之,东阳   首而已 ①。于是,刘瑾遂权势倾天下, 公侯勋戚以下,莫敢钧礼,每私谒,相率跪拜。章奏先具红揭投瑾,号红本,然后上通政司,号白本,皆称刘太监而不名 ②。
  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控制,刘瑾在东、西厂之外,又设立了内行厂。 时东厂、西厂缉事人四出,道路惶惧。瑾复立内行厂,尤酷烈,中人以微讨,无得全者。又悉逐京师客傭,令寡妇尽嫁,丧不葬者焚之。辇下汹汹几致乱。 ③擅权作威之外,刘瑾也干了一些实事。比如他经常派人外出查盘府库钱粮。正德二年三月,遣科道官盘查天下军民府库;十一月,遣科道官查盘天下粮储。三年五月,命科道官察核各边年例银;七月差科道官查盘两淮运司革支盐引。四年三月,命直隶巡按罗玹查盘万全、大宁二都司及所属卫所军器。这些盘查在当时都起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刘瑾亦涉足盐法。他奏请免征天下户口食盐;令巡盐御史躬亲掣验;禁空文虚引;禁私夹带。此外,刘瑾还打破京官六年、外官三年考察一次的制度,准许吏部不定期考核。有司粮未完时,升迁或调动者不能离任。在举人、监生选官时,增试时务策及行移告事等。
  ②   《明史?宦官一》。
  ③   《明史?宦官一》。
  ④   《明通鉴》卷四十二。
  ①   《明史?宦官一》。
  ②   《明史?宦官一》。
  ③   《明史?宦官一》。
  刘瑾早期曾公开索取贿赂, 凡入觐、出使官皆有厚献.但在他用事后期,为博取名望,听从其党吏部尚书张綵的建议,行为有所收敛,并惩治了一批贪官。 会御史欧阳云等十余人以故事入赂,瑾皆举发致罪。乃遣给事、御史十四人分道盘察,有司争厚敛以补帑。所遣人率阿瑾意,事务捕击,劾尚书顾佐、侣钟、韩文以下数十人。 ①从正德元年(1506年)十月至四年五月,刘瑾还派人对屯田等分别进行了十次局部清丈。其中以正德四年五月的第十次清丈规模最大。 初,刘瑾既止各边年例银,又禁商人报纳,边储遂大匮乏。因询国初如何充足,议者以为国初屯政修举,故军食自足。后为世家所占,以此不给。瑾遂慨然修举屯田,分遣胡汝砺、周东、杨武、颜颐寿等往各边丈量屯田。以增出地亩数多及追完积补者为能;否则罪之。 ②这次大规模清丈边屯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朝廷对屯田的控制,也查出了一些被势要之家并吞的土地,但由于清丈人员溢额邀功,致 各边伪增屯田数百顷,悉令出租,人不聊生。周东在宁夏尤苛刻,加刑于军官妻,人心愤怨。
  指挥何锦等遂与安化王寘鐇谋起兵,传檄以诛瑾为名,瑾祸自此始矣。 ③正德五年夏(1510年)四月,安化王朱寘鐇起兵反。武宗命右都御史杨一清、宦官张永率兵前往讨伐。杨一清知张永与刘瑾有矛盾,于是与他深相结纳,密谋除掉刘瑾。叛乱平定后,张永返京,拟于八月十五日献俘。 瑾使缓其期,永虑有变,遂先期入,献俘毕,帝置酒劳永,瑾等皆侍。及夜,瑾退,永出寘鐇檄,因奏瑾不法十七事。 ④时武宗已有醉意,说: 瑾负我.张永道: 此不可缓。 遂连夜拘捕了刘瑾,并遣官校查封了其内私第。藉其家搜出衮衣、玉带、甲杖、弓弩等禁物,得金银数百万,珠玉宝玩无数。
  在刘瑾所持扇内又发现藏有锋利匕首两把,武宗因此大怒,命百官会于午门,诏磔刘瑾于市。其党徒吏部尚书张綵死于狱中。阁臣焦芳、刘宇、曹元而下,尚书毕彦、朱恩等,共60余人,均被削籍为民。
  ①   《明史?宦官一》。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③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三。
  ④   《明史?宦官一》。
  (三)寘鐇与宸濠之乱
  朱寘鐇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的曾孙。朱■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庆靖王,二十六年就藩宁夏。朱寘鐇的祖父朱秩炵为庆靖王第四子,永乐十九年(1421年)封安化王。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朱寘鐇嗣王位。
  寘鐇为人素狂诞,相者言其当大贵,巫师王九八教鹦鹉妄言祸福,因而每见寘鐇,呼 老天子 ,因而其遂觊望非分。正德初年,刘瑾擅权乱政,毒流天下,朱寘鐇益欲图谋不轨。宁夏指挥周昂,千户何锦、丁广及卫学生员孙景文、孟彬、史连等均与其往来甚密。
  正德五年(1510年)夏四月,刘瑾派大理寺少卿周东清丈宁夏屯田。东希刘瑾意,以五十亩为一顷,又亩敛银瑾贿,敲扑惨 酷,戍将卫卒皆愤怒。 ①而宁夏巡抚都御史又素以残虐,多次杖辱将士妻,将士均恨之入骨。孙景文乃煽动朱寘鐇道: 殿下欲图大事,此其时矣.未寘鐇于是令孙景文在家设宴,邀被辱武臣丁广、杨泰等饮酒。 景文以言激众怒,且谓寘鐇多奇征可辅。欲尽杀诸守臣,劫众举事。众方怨,闻景文言,皆忻然以之,曰:' 即事不就,死无恨。' 遂歃血盟,定计,众散去。 ②朱寘鐇又派人往平卤城劝说戍将及平素所厚张钦等十余人, 皆从之,各集众待。 时适逢有边警,参将仇钺、副总兵杨英率兵出御。总兵官姜汉简锐卒六十余人为牙兵,令周昂带领。周昂遂与何锦相约起兵,四月初五,朱寘鐇设宴大会巡抚、总兵官及诸将校。巡抚安惟学、大理寺少卿周东推辞未至。 锦,昂帅牙兵直入,杀姜汉及太监李增、邓广于坐,分遣卒杀惟学、东及都指挥杨忠于公署。 同时焚官府,释囚犯,撒黄河渡船于两岸。又派人招降副总兵杨英及参将仇钺;杨英部众溃散,单骑奔灵州;仇钺伪降, 寘鐇夺其军,出金帛犒将士.召平卤城千户徐钦引兵入城,伪造印章旗牌。委任何锦为大将军,周昂、丁广为副将军。传檄各边,以诛刘瑾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关中大震。 陕西守臣将寘鐇等刊印刘瑾激变罪恶告示、榜文封奏,瑾匿不以闻。 陕西总兵官曹雄闻变,即率兵沿河堵截,遣指挥黄正以兵三千入灵州,檄杨英督灵州兵防黄河。又派遣灵州守备史镛等渡河夺船,尽泊东岸,焚大小坝草,并派人密结仇钺,约为内应。 寘鐇惧,令锦等出御,独留昂守城 ①,并派人召仇钺议事,仇钺称病不赴。周昂来问疾,被周昂伏卒杀死。接着,仇钺集亲兵真奔寘鐇府,击杀多人,并擒寘鐇,然后诈称寘鐇令,召何锦文、丁广回城。何、丁部下得知朱寘鐇已被擒,遂大溃。二人单骑奔贺兰山,旋被获诛杀。至此,寘鐇之乱被平定,前后仅18天。
  朱寘鐇反叛的消息传到北京,明武宗即派都御史杨一清、宦官张永率军前往讨伐。杨一清等至宁夏,朱寘鐇之叛已经被讨平。
  朱宸濠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五世孙。朱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宁王,二十六年就藩大宁,永乐元年(1403年)徒封南昌。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权死,其孙朱奠培嗣位,天顺年间因违法被削夺护卫。弘治四年(1491年)朱奠培死,其子朱觐钧嗣位。弘治十年朱觐钧死,朱宸濠嗣位。
  ①   《明史?诸王二》。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四。
  ①   《明史?诸王二》。
  朱宸濠为人志大才疏,狂妄狡黠。其嗣位之初, 术士李自然、李日芳妄言其有异表,又谓城东南有天子气。宸濠喜。时时洞中朝事,闻谤言辄喜。
  或言帝明圣,朝廷治,即怒 ①。正德二年(1507年)五月,他通过贿赂刘瑾,得以恢复护卫。正德五年八月刘瑾伏诛后,其护卫又被兵部奏革。正德八年十一月,其党陆完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宸濠结嬖人钱宁、臧贤为内主,欲奏复。大学士费宏执不可。诸嬖人乘宏读廷试卷,取中旨行之.因而宁王府护卫又于正德九年三月重新恢复。复护卫后,朱宸濠更加恣意行事, 擅杀都指挥戴宣,逐布政使郑岳,御史范辂,幽知府郑■、宋以方。尽夺诸附王府民庐,责民间子钱,强夺田宅女子,养群盗,劫财江、湖间,有司不敢问。 ②与此同时,朱宸濠自正德九年起即自称国王,称其护卫为侍卫,改其令旨为圣旨,令臣下以朝服晋见。并派人至广东购买皮帐,作皮甲。私制刀枪、盔甲及火器。此外,他还招收臣盗,集纳流亡;以进贡方物为名,遣亲信隐匿京中,侦伺消息,等。正德十年春二月,朱宸濠招举人刘养正入府密谋。 濠闻养正有才名,习兵法,延至府,讲论宋太祖陈桥之变。养正甚称濠有拨乱之才,密约待时举事 ③。
  朱宸濠的谋反行动,自正德十年后,即不断有人告发,江西按察副使胡进宁,宁王府典宝阎顺,内官陈宣、刘良,江西巡抚都御史孙燧等先后告变。
  但因他 奥援甚多 ,或因朝中同党援手得免,或 中道为所邀,不得达①。
  因武宗无子,朱宸濠又重贿钱宁,求取中旨,召其子司香太庙。 宁言于帝,用异色龙   ,加金报赐。异色龙   者,故事所赐监国书   也。宸濠大喜,列丈受贺。复勒诸生、父老奏阙下,称其孝且勤。 ②当时,佞臣江彬与钱宁不合,太监张忠等常欲假江彬之手排挤掉钱宁。
  会濠居父丧,矫情饰礼。复合南昌生徒保举孝行,挟孙燧并巡按御史王金奏其事。燧等欲缓其逆谋,且疏上之。 ③明武宗见奏不安,太监张忠遂乘机密言朱宸濠的不轨行动。东厂太监张锐、大学士杨廷和初亦为朱宸濠党徒,曾助其复护卫。 已而锐知其反谋,且知上入忠言,乃与廷和谋,欲复革去护卫,以免后患。 ④御史莆淮疏奏朱宸濠反状,江彬、张忠在内与之唱合。
  明武宗遂于正德十四年派遣太监赖义、驸马都尉崔元、都御史顾颐寿等前往江西戒饬朱宸濠,并革其护卫。同时, 诏发兵大索宸濠侦卒于臧贤家 ⑤。
  朱宸濠得到消息,遂举兵反。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三日,朱宸濠以庆祝自己生日为由,宴请诸地方官。第二天早晨,众官入谢, 宸濠命甲士环之,称奉太后密旨,令起兵入朝 ⑥。孙燧及副使许逵不从被杀,御史王金,主事马思聪、金山,参议黄宏、许傚廉,布政使胡廉等被下狱。参政王伦、季   ,佥事潘鹏、师夔,布政使梁宸等附从。以李士实、刘养正为左、右丞相,王纶为兵部尚书,集兵号十万,驰檄指斥朝廷。七月初一,朱宸濠出江西,留宜春王朱拱樤,内官万锐等守南昌城,自率舟师顺江而下,攻打安庆。
  ①   《明史?诸王二》。
  ②   《明史?诸王二》。
  ③   《明史纪事本末》。
  ①   《明史?诸王二》。
  ②   《明史?诸王二》。
  ③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七。
  ④   《明史?诸王二》。
  ⑤   《明史?诸王二》。
  ⑥   《明史?诸王二》。
  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王守仁闻变,一面上书告变,一面与吉安知府伍文定急召各府州县起兵勤王。王守仁见朱宸濠倾巢出动,南昌空虚,遂避实击虚,率主力直攻南昌,七月二十日城被守军降。 宸濠方攻安庆不克,闻南昌破,大恐,解围还,守仁遂击之。 ①二十四日两军相遇于黄家渡,激战两日,朱宸濠败,乃退保樵舍,联舟为方阵,并尽出金宝犒赏部众。二十六日晨,明军以小船载薪,乘风纵火,朱宸濠大败。 诸妃嫔皆赴水死,将士焚溺死者三万余人。宸濠及其世子、郡王、仪宾并李士实、刘养正、涂钦、王纶等俱就擒。 ②朱宸濠从举事到失败,前后仅43天,这一事件,明史上称为 宸濠之叛.
  ①   《明史?诸王二》。
  ②   《明史?诸王二》。
  (四)大礼议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死后,因无子,生前也未立皇储,慈寿张太后与大学士杨廷和定策,以遗诏遣太监谷大用、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等往安陆,迎兴献王长子继承皇位,是为明世宗。
  世宗名厚熜,乃宪宗之孙,孝宗之侄,武宗之堂弟。其父兴献王朱祐杬封国于安陆。正德十四年,朱祐杬死,朱厚熜以世子理国事。至是袭封,时年15岁。
  从明武宗去世到明世宗即位,大学士杨廷和总揽朝政37天。在这段时间里,杨廷和在慈寿张太后的支持下,罢威武团营,遣边军还镇,革京城内外皇店,遣散 豹房 番僧及教坊司乐人,放还四方进献女子,停止京师不急之务,收宣府行宫珠宝归之内库,并逮捕武宗佞臣江彬等下狱。他还借世宗登基诏书,裁汰锦衣诸卫、内监局旗校卫工役为数148700,减漕粮1532000余石。其权贵义子传升、乞升一切恩幸得官者,大半皆斥去。一时 中外称新天子圣人,且颂廷和功 ①。
  世宗为人颇具孝道,且个性坚强,因此虽为少年天子,但却不愿任人摆布,而欲大权独揽。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明世宗从安陆至京师,止于郊外。礼官具仪,请如皇太子即位礼。王顾长史袁宗皋曰:' 遗诏以我嗣皇位,非皇太子也。' 大学士杨廷和等请如礼臣所具议,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不允。 在皇太后和群臣的不断劝说下,直到这天中午,世宗才同意进城,但却入自大明门,——出御奉天殿,即皇帝位。 ②诏书中虽云奉皇兄遗命入奉宗祧,但世宗内心颇不以为然。因此在即位后的第五天,诏令礼官集议兴献王祀典和尊称。礼部尚书毛澄在杨廷和的授意下,会集公卿台谏六十余人上议,认为应该效法汉代定陶王嗣成帝、宋代濮王之子嗣仁宗的旧例,称孝宗为皇考,兴献王及妃为皇叔父母,祭告上笺称侄署名。对这种移易父母的办法,世宗极为不满,他非常生气地说: 父母可移易乎?
  其再议! ③大学士杨廷和、蒋冕、毛纪等多次上书申辩,礼部尚书毛澄也会集群臣再三执奏,世宗益不悦,命博考内礼,务求至当。
  七月三日,观政进士张璁见廷臣奏疏几上几下,揣知世宗意,遂上书抨击廷臣之议,提出了入统不入嗣之说: 朝议谓皇上入嗣大宗,宜称孝宗皇帝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王妃为皇叔母者,不过拘执汉定陶王、宋濮王故事耳。夫汉哀、宋英皆预立为皇嗣,而养之于宫中,是明为人后者也。
  故师丹、司马之论,施于彼一时犹可。今武宗皇帝已嗣孝宗十有六年,比于崩殂,而廷臣遵祖训,奉遗诏,迎取皇上,入继大统。遗诏直曰:' 兴献王长子伦序当立'.初未尝明著为孝宗后,比之预立为嗣,养之宫中者,较然不同. 臣窃谓今日之礼,宜别为兴献王立庙京师,使得隆尊亲之孝,且使母以子贵,尊与父同。则兴献王不失为其父,圣母不失其为母矣。 ①世宗得疏大喜,高兴地说: 此论一出,吾父子必终可完也。 当即下诏,欲尊父为兴献皇帝,母为兴献皇后,杨廷和等坚持不可,封还手诏。九月,明世宗的母亲兴献王妃迎至通州,闻朝议考孝宗,大怒,道: 安得以我子为他人子? 因止通州不入。 帝闻之,涕泗不止,启慈寿皇太后,愿避位奉母归,群臣惶惧。 ②慈寿张太后和杨廷和不得已,乃请称兴献王为兴献帝,兴献王妃蒋氏为兴献后。蒋氏见到这个决定才同意入京。但不久杨廷和即授意吏部,调张璁为南京刑部主事,并寄语说: 子不应南官,第静处之,勿复为大礼说难我耳 ③。十二月十一日,世宗又传谕,欲在兴献帝、后皆加称 皇 字,杨廷和封还手敕,礼部尚书毛澄抗疏力争,又偕九卿乔宇等合谏,世宗均不纳。嘉靖元年正月十一日,清宁宫后殿火灾,杨廷和等又乘机上言,称是因在兴献帝、后加称,祖宗神灵不安所致。于是明世宗不得已,乃勉以众议称孝宗为皇考,慈寿张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而不再加皇字。
  ①   《明史?杨廷和传》。
  ②   《明史?世宗本纪》。
  ③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
  在此之后,经一年多的沉寂,南京刑部主事桂萼、张璁为首的 议礼派 于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月再次发难。他们上疏请改称孝宗为皇伯考,兴献帝为皇考,并录侍郎席书、员外郎方献夫二疏以闻。世宗见疏心动,又诏廷臣集议,并特旨召张璁、桂萼、席书等赴京。礼部尚书汪俊(前尚书毛澄于二年三月罢,卒于道)率群臣多次抗论无效,不得已,乃请加皇字,以全徽号。嘉靖三年二月,大学士杨廷和被罢免。杨廷和因议大礼, 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凡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 ①左右又乘间言其专横,至是被罢。三月,罢礼部尚书汪俊,以席书代之。四月,世宗追尊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上兴国太后尊号为本生皇母章圣皇太后。反对者或下诏狱考掠,或谪官夺俸,或令驰传归家。五月,大学士蒋冕被罢,以石珤代之。
  六月任命张璁、桂萼为翰林学士,以方献夫为侍读学士。
  七月十二日,张璁、桂萼列举礼官欺罔十三事以上,且指斥为朋党。明世宗应张璁、桂萼之请,于左顺门召见群臣,宣诏去生母章圣皇太后尊号中 本生二字,群臣骇愕。于是内阁詹事、翰林、给事、御史、六部、大理、行人诸司,纷纷上疏反对,结果奏疏均留中不下。于是,尚书金献民、少卿徐文华乃倡言: 诸疏留中,必改孝宗为伯考,则太庙无考,正统有间矣.吏部右侍郎何孟春道: 宪宗朝尚书姚夔率百官伏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 翰林修撰杨慎则鼓动说: 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翰林编修王元正、给事中张翀等遂遮留群臣于金水桥南,厉声说: 万世瞻仰,在此一举。今日有不力争者,共击之! ②于是九卿23人、翰林22人、给事21人、御史30人,诸司郎官吏部12人、户部36人、礼部12人、兵部20人、刑部27人、工部15人,大理寺属11人,俱赴左顺门跪伏, 有高呼高皇帝、孝宗皇帝者。帝闻之,命司礼监谕退,不去。……自辰迨午。 明世宗大怒,遂令锦衣卫逮马理等134人下狱,何孟春等21人及洪伊等65人待罪。几天后,为首学士丰熙等八人戍边,四品以上者夺俸四月,五品以下廷杖,人杖30,编修王相等16人伤重致死。
  自此,廷臣丧气,张璁、桂萼等声势愈张。九月,明世宗遂更定大礼,称孝宗为皇伯考,孝宗后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兴献皇帝为皇考,章圣皇太后为圣母。虽然以后关于如何祭祀兴献帝之事又有过几次议论,但皇考的名分自此确定。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
  ③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
  ①   《明史?杨廷和传》。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九十。
  嘉靖七年(1528年)六月,明世宗颁布《明伦大典》,肯定其议大礼的成果,同时对议大礼中反对派官员进一步追夺。他在敕令中历数这一派官员的罪过 ,并作出处罚决定: 杨廷和为罪魁,怀贪天之功,制胁君父,定策国老以自居,门生天子而视朕,法当戮市,特大宽宥,革了职,著为民。
  次则毛澄病故,削其生前官职。又次则蒋冕、毛纪、乔宇、汪俊,俱已致仕,各革了职,冠带闲住。林俊也革去生前职衔。何孟春官虽佐贰,而情犯特重;夏良胜虽系官属,而酿祸独深,都发原籍为民。 ①至此,大礼议之争才基本结束。
  嘉靖初年,围绕着大礼议,明世宗和以张璁、桂萼为首的议礼派与以杨廷和等为首的护礼派前后争论了多年,在斗争的关键时刻,明世宗以血腥镇压实现了自己的主张,初步造成 威柄  在御 的局面。大礼议后,议礼派官员张璁、桂萼、方献夫等先后进入内阁,参预机务,内阁权力因之上升,首辅的地位更加显赫,对嘉靖年间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   《皇明诏令》卷二十一。
  (五)严嵩误国
  大礼议之外,对嘉靖年间政治影响至深的另一重大事件为世宗崇奉道教。自嘉靖二年(1523年)闰四月,明世宗即于宫内建醮(道场),日夜不绝。乾清、坤宁诸宫,西天、西番、汉经诸厂,五花宫两煖阁、东次阁,莫不有之①。又命内监十余人习经教于宫中,赏赉不赀。大学士杨廷和及朝臣多交章谏之,均不听。
  嘉靖三年(1524年)征江西贵溪龙虎山清宫道士邵元节入京,五年封其为 真人 ,总颐道教。以皇嗣未建,数命邵元节建醮,以大臣充上番、监礼、迎嗣、引导等使,遞日进香。世宗则亲行初终两日礼,十五年十二月,因生皇嗣,嘉其祷祀功,拜礼部尚书。十八年邵元节死,世宗宠信方士陶仲文,拜为神仙高士。十九年十一月,进陶仲文为忠教秉一真人,颐道教事。
  不久,特授少保、礼部尚书,又加少傅、少师兼三孤官,其受宠程度前所未有。二十一年,明世宗因宫女杨金英等谋杀未遂移居西苑,日事修玄,祈求长生。各地官吏为迎合帝意,纷献奇珍异物,希求封赏。诸大臣亦均以撰青词(道教设法事祭天神之奏章表文,一般为骈俪体,因用硃笔写在青藤纸上,故称 青词 )赞玄机为务,权臣严嵩即是以佑玄机,善撰青词而得宠。
  严嵩,字惟中,江西分宜人。长身戍削,疏眉目,大声音。举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以疾归,读书铃山十年,为诗古文辞,颇著清誉。还朝,久之进侍讲,署南京翰林院事,召为国子祭酒。
  嘉靖七年(1528年)任礼部右侍郎,奉命去湖广承天府祭告世宗生父的陵墓。 还言:' 臣恭上宝册及奉安神床,皆因时雨霁。又石产枣阳,群鹤集绕,碑入汉江,河流骤涨。请命辅臣撰文刻石,以纪天眷'.帝大悦,从之。迁吏部左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 ①嘉靖十五年十二月调京师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十七年因议明堂大礼及尊献皇帝(世宗生父)庙号,大得世宗欢心, 加太子太保,以幸承天,赏赐与辅臣埒。 ②严嵩与内阁首辅夏言是同乡,科第早于夏言,而位出其下, 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弟,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石,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 ③。
  嘉靖十八年,夏言与严  嵩同随明世宗去湖广, 帝谒显陵毕,嵩再请表贺。
  言乞候还京。帝报罢,意大不怿。嵩知帝指,因以请,帝乃曰:' 礼乐自天子出可也!' 今表贺,帝自是不悦言。 ④明世宗因奉道常戴香叶冠,遂命人仿制五顶沈小香冠,赏赐给夏言、严嵩等人,夏言以 非人臣法服 为由,不奉诏,而严嵩在召对时特意带上,并笼以轻纱。 帝见,益内亲嵩。嵩遂倾言,斥去。 ⑤
  ①   《明史?郑一鹏传》。
  ①   《明史?严嵩传》。
  ②   《明史?严嵩传》。
  ③   《明史?严嵩传》。
  ④   《明史?夏言传》。
  ⑤   《明史?严嵩传》。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八月,严嵩以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时严嵩已年逾六十,但 精爽溢发,不异少壮。朝夕直西苑柏房,未尝一归洗沐,帝益谓嵩勤。 ⑥并赐 忠勤敏达 银记,加太子太傅。两年后,严嵩出任首辅。二十四年九月,世宗因感严嵩贪横,复命夏言入阁,出任首辅。夏言复出,独专票拟, 复盛气 凌嵩,颇斥逐其党,嵩不能救 ①,锦衣卫都督陆炳与夏言交恶,严嵩因与之相勾结,谋划驱逐夏言。明世宗派宦官找夏言,夏言 负气岸,奴视之。 而严嵩 必执手延坐,持金置其袖中.于是宦官在世宗面前 争好嵩而恶言。 ②夏言、严嵩都以善写青词得幸,但夏言青词多 令幕客俱草,不复简阅,每多旧所进者.世宗阅后气得扔到地上。
  而严嵩因有宦官通报,所撰多称旨,更得世宗宠信。严嵩见夏言失宠,遂于嘉靖二十七年正月,乘明世宗不满夏言支持三边总督曾铣复河套议之机攻之,夏言复罢,不久即与曾铣先后下狱被杀。严嵩遂第二次成为首辅,且一任十四年。
  严嵩再次成为首辅后,即大肆结党营私。当时住在西苑的明世宗一心奉道,除方士外,大臣中只有严嵩 独承顾问,御札一日或数下,虽同列不获闻。 ③严嵩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因得遍引私人居要地, 欲有所解救,嵩必顺帝意痛诋之,而婉曲解释以中帝所不忍。即欲排陷者,必先称其微,而以微言中之,或触帝所耻与讳。以是移帝喜怒,往往不失.于是官员们纷纷投靠严嵩,吏部文选司郎中万寀,兵部职方司郎中方祥,每逢选官,二人即持选簿到严嵩家填注,人称严嵩的 文武管家.尚书吴鹏、欧阳必进、高耀、许论辈, 皆惴惴事嵩。 ④明世宗为人英察自信,果于刑戮,但颇护己短,严嵩 以故得因事激帝怒,戕害人以成其私.张经、李天宠、王晔之死, 嵩皆有力焉.谢瑜、叶经、童汉臣、赵锦、王宗茂、何维柏、王晔、陈恺、厉汝进、沈鍊、徐学诗、杨继盛、周铁、吴时来、张翀、董传策等先后上疏弹劾严嵩父子的大臣都受到打击报复,有的还被置于死地。 他所不悦,假迁除考察以斥者甚众,皆未尝有跡也。 ①此外,严嵩还大搞卖官鬻爵,贪污受贿, 如吏、兵二部,每选请属二十人,人索贿数百金,任自择善地,致文武将吏尽出其门 ②。
  严嵩当权之机,正值嘉靖中期 南倭北寇 最为严重的时期,由于他排斥异己,任非其人,从而大大加剧了这一局势的严重性。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俺答大举犯京师,明世宗召严嵩等商议。严嵩说: 此穷寇乞食耳,毋足患。 并授意兵部尚书丁汝夔: 地近丧师难掩,当令诸将勿轻战,寇饱自去。 因此丁汝夔不敢率诸将出战,任俺答随意杀掠。 寇退,帝欲杀汝夔。嵩惧其引己,谓汝夔曰:' 我在,毋虑也'. 丁汝夔直到临刑才知道为严嵩所卖③。此后,终嘉靖之世,明王朝北部边界一直刀光剑影,战事连绵不绝(详后)。
  ⑥   《明史?严嵩传》。
  ①   《明史?严嵩传》。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四。
  ③   《明史?严嵩传》。
  ④   《明史?严嵩传》。
  ①   《明史?严嵩传》。
  ②   《明史?王崇茂传》。
  ③   《明史?严嵩传》。
  自永乐十七年(1419年)辽东总兵刘江大破倭寇于望海蜗之后,寇患稍息。但至世宗中叶,倭寇重又加剧。 倭寇江南,用赵文华督察军情,大纳贿赂以遗嵩,致寇乱益甚.赵文华认严嵩为父,作主事时因贪污受贿,被贬为州判。后通过贿赂严嵩,得重返京城,并很快升至工部侍郎。 及胡宗宪诱降汪直、徐海,文华乃言:' 臣与宗宪策,臣师嵩所授也'. 严嵩因此被命 兼支尚书俸无谢,自是褒赐皆不谢 ④。
  严嵩的妄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朝廷官员的反对, 帝亦寝厌之,而渐亲徐阶.吏部尚书空缺,严嵩力援欧阳必进出任,但 甫三月即斥去。 赵文华忤旨被贬, 嵩亦不能救.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严嵩妻欧阳氏之死导致了严嵩的彻底失势。原来,严嵩虽然机警聪明,能预先揣摩出明世宗的意旨, 然帝所下诏,语多不可晓,惟世蕃一览了然,答语无不中。 ①因此,严嵩票拟多靠其子严世蕃。其妻死,严世蕃因丧服在身无法入直房代拟。 嵩受诏多不能答,遣使持问世蕃。值其方耽女乐,不以时答。 宦官相继催促,严嵩不得已,只好自拟,故往往失旨。十一月,明世宗所居万寿宫火灾,严嵩请世宗暂居南城离宫。南城是英宗为太上皇时所居,明世宗因此极不高兴,次相徐阶与工部尚书雷礼疏并力营新宫,上喜,报允。自是,凡军国大事悉谘之阶。问有及嵩者,不过斋醮符篆而已。 ②方士蓝道行在世宗面前也乘机攻击严嵩,并建议除掉他。御史邹应龙一日避雨宦官家,知其事,遂抗疏极论严嵩父子不法之事。嘉靖四十一年五月,严嵩被勒令致仕,严世蕃被充军雷州卫。第二年,严世著被处死,严嵩被黜为民。嘉靖四十四年,严嵩在孤寂中老病而死,时年84岁。
  ④   《明史?严嵩传》。
  ①   《明史?严嵩传》。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四。
  (六)内忧外患
  世宗时代,初期因大礼议之纠纷,廷臣党同伐异,攻讦倾轧,致政治上风波重重,政局动荡不安。之后由于明世宗一意崇道,倾心修玄,严嵩父子擅权纳贿,排除异己,使朝政颓败,军伍废驰,内忧外患纷至沓来。
  首先是国内民变、兵变此伏彼起,连绵不断。世宗一朝,民众的武装起义持续时间长,初期即已发生,中后期则更为频繁;波及地区广,大部分省份都有发生;发生次数多,前后将近五十次,其中规模较大者有嘉靖元年至三年的两广起义、嘉靖元年十一月至二年二月的山东青州矿工起义、嘉靖七年二月至十月的山东西潞城陈卿起义、嘉靖三十二年七月至十月河南柘城盐徒师尚诏起义及嘉靖三十五年前后的广东陈以明起义、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一年的张琏起义、嘉靖四十四年至四十五年的四川大足蔡伯贯起义、嘉靖四十五年二月至十月的浙赣矿工起义、嘉靖四十五年前后的广东李亚元起义和嘉靖三十五年至四十五年的赖清规起义等。
  民变之外,各边地亦不断发生兵变,其规模大者,有以下四次:大同兵变。发生于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大同巡抚张文锦以大同北地平无险可守,乃于城北九十里筑五堡。 将成,欲徙镇卒二千五百家往戍之,堡五百家,为大同藩篱。 ①镇卒既苦于劳役,更不愿徙戍,遂叛杀参将贾■和巡抚张文锦,并从狱中放出前总兵官朱振,胁立为帅。八月,世宗命山西按察使蔡天祐为右佥部御史前往大同抚谕叛兵定而复叛。九月,户部侍郎胡瓒,都督鲁纲统军往讨,至次年二月始讨平。
  大同第二次兵变。发生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十月。当时因鞑靼军屯大同塞外,总兵官李瑾为防敌骑,督镇卒挖壕,催促峻急,镇卒季富子、王宝等率数十人倡乱,杀李瑾,焚巡抚潘倣署。事闻,乃命宣大总制侍郎刘源清,总兵官郤永率兵往剿。叛卒据城死守,并潜出塞,诱鞑靼为助。嘉靖十三年二月,大同督饷郎中詹荣、都指挥纪振等,分化叛兵将领,擒斩兵变首领黄镇等人。兵变遂告结束。
  辽东兵变。发生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三月。辽东巡抚吕经以苛虐失军心,在巡视辽阳时,为筑边墙叛兵幽禁。广宁、抚顺边卒闻之亦叛。巡抚御史曾铣罢吕经苛虐事,并于七月捕斩兵变发动者数十人,全辽乃定。
  南京兵变。南京为御倭曾招募士兵设振武营,其官兵一向骁悍。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二月,因减少月粮,发饷逾期,遂叛杀总督粮储侍郎黄懋官,裸尸于市。守备太监何缓等,许赏十万金,叛兵乃稍定。次日,又答应恢复月粮原额,叛卒始散。
  其次是明中叶以来 南倭北虏 的严重局势空前加剧。所谓 南倭 指东南沿海倭寇之侵忧。 北虏 则指北方蒙古贵族的连年进袭。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六。
  明初倭患自永乐十七年(1419年)辽东望海埚大捷后,一时稍息。仁宣时期倭寇无大侵扰,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曾大寇浙东,肆意掠杀。自成化至正德,虽不断侵扰,但无大举。至世宗嘉靖时期,倭寇对中国沿海的侵扰又猖獗起来。嘉靖二年(1523年)五月,日本诸道争贡, 左京兆大夫内艺兴遣僧宗设,右京兆大夫高贡遣僧瑞佐及宋素卿先后至宁波,争长不相下 ①。按市舶司惯例,验货和宴坐以船只入港先后为序。宗设船先到,但宋素卿贿赂市舶司太监,得优先验发,设宴时又使瑞佐上坐。宗设不平,遂杀瑞佐,一直追杀宋素卿至绍兴。并沿途焚掠,杀明备倭都指挥张锦、千户张镗等,浙中大震。此即所谓 争贡之役.事后,给事中夏言乃上奏,称 倭患起于市舶 ,明世宗于是罢市舶不设。 市舶罢,而利权在下。奸豪外交内詷,海上无宁日矣 ②。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明世宗派朱纨为浙江巡抚,提督浙闽海防军务。
  朱纨到任后,下令禁海,并日夜练兵,严加纠察。捕杀了通倭海盗李光头等96人, 一时诸不便者大  .盖是时通番,……大率属诸贵官军,咸惴惴重足立 ①,群起而攻之。朱纨被逼自杀。时 中外摇手,莫敢言海禁事.由于倭患愈演愈烈,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明廷又复设巡视重臣,以都御史王忬提督军务,巡视浙江海道及兴、漳、泉等府。王忬到任后,乃重用参将俞大猷、汤克宽,对倭寇及汪直、毛海峰等进行了多次打击, 复广为侦刺,凡沿海大猾为倭内主者,悉系之,按覆其家。自是倭不复知中国虚实与所以向往.其在海中的船只,因粮食、火药来源断绝,往往粮尽自逃。
  王忬 又行视诸郡邑未城者,计寇缓急,次第城之,凡三十余所。 ②一时浙人恃之无恐。嘉靖三十三年王忬被调任大同巡抚, 忬去,而浙复不宁矣。③王忬去后,继其指挥对倭寇作战者先后有李天宠、张经、周珫、杨宜、胡宗宪等。李天宠、周珫、杨宜皆庸碌之辈,无所作为。张经有谋略,敢负责,曾于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大败倭寇于王江泾,被誉为 自有倭患来,此为战功第一。 ④但因不畏权势,为严嵩、赵文华所谗,含冤而死。胡宗宪为人趋炎附势,投身严党,为时论所不取,但因其足智多谋,故战功卓著,嘉靖三十五、三十六年以计先后诱杀了巨寇徐海、陈东、叶麻和汪直等人,倭寇余众多被迫南窜闽粤沿海,江浙倭患渐平。
  倭寇南下后,福建成为倭患中心。北自福宁(今霞浦县),南至漳、泉,几乎处处有倭,沿海骚然。嘉靖四十一年戚继光入闽剿倭,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连克横屿、牛田、林墩等大小倭巢数十个,威名震动八闽。是时广东总兵官刘显 亦屡破贼。闽宿寇几尽。 戚继光遂于八月间经福州还浙江。
  戚继光还浙后,倭寇又大批劫掠福建沿海,并攻陷了兴化城和平海卫。
  嘉靖四十二年四月,戚继光率部再度入闽,在平海卫之战中,与俞大猷、刘显紧密配合,消灭倭寇二千余人,并乘胜收复了兴化。至嘉靖四十三年春,戚继光全歼福建境内的倭寇。次年俞大猷亦肃清广东境内残倭。至此,猖獗数十年之倭寇基本上被平定。
  自明英宗南还后,瓦剌太师也先因独揽军政,与大汗脱脱不花及阿剌知院矛盾日深,互相不断攻杀。景泰二年(1458年),也先袭杀脱脱不花,自称大元天圣大可汗.但因基础不稳,人心不服,至景泰五年,也先又为阿剌知院所杀。此时鞑靼势力又渐强大,其首领孛来遂乘机率众攻杀阿剌知院,拥立脱脱不花子麻儿可儿为可汗。于是瓦剌势衰,被迫西去,东部蒙古地区重新为鞑靼所控制。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五。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五。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五。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五。
  ③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五。
  ④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五。
  当时,鞑靼各部以孛来和毛里孩部为最强。瓦剌西迁后,他们于天顺初年先后进入河套地区。 河套周围三面阻黄河,土肥饶,可耕桑。密迩陕西榆林堡,东至山西偏头关,西至宁夏镇,东西可二千里;南至边墙,北至黄河,远者八九百里,近者二三百里。 ①孛来、毛里孩等部入据河套后,不久鞑靼、加里兰、孛罗忽、满都鲁等部亦先后入河套,并不断以河套为基地攻扰内地,从此, 套寇 遂成为明朝中期北部边疆的主要边患。弘治时,达延汗崛起,统一了蒙古各部,以河套为根据地,在弘治、正德及嘉靖前期,不断骚扰内地。达延汗死后,实权落入其子吉囊和孙子俺答手中。嘉靖二十一年,吉囊死,而俺答独盛,连年不断进扰宣大、延绥、宁夏、甘凉等地。
  鉴于俺答的不时侵扰,总督三边兵部侍郎曾铣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上疏力主收复河套,并指出: 套贼不除,中国之祸未可量也。 ①但因严嵩阻挠,世宗中途意变,曾铣以 贪功 罪名被杀。从此,明文武大臣再无一人敢议复河套。嘉靖二十九年六月,俺答率部进犯大同,大同总兵仇鸾以 重赂俺答,令移寇他塞,勿犯大同。俺答受货币,遗之箭纛以为信,而与之盟,遂东去。②八月,俺答破古北口,经通州直抵北京城下。 京师震怒,急集诸营兵城守,少壮者已悉出边堠败丧,仅余五万人,而老弱半之 ③。世宗急传檄各镇兵入京勤王。但 京营兵素未见敌,驱之出,不敢前 ④,各地援军亦皆 恇怯不敢战.而严嵩更是告诫兵部尚书丁汝夔和奉命入京勤王的大将军仇鸾 败于边可隐,败于郊不可隐。饱将自去,惟坚壁为上策。 因此,明十余万大军遂坐视俺答军在北京城外大掠八日,而 相视莫敢发一矢.八月二十三日,俺答军携带妇女财物从容由古北口退走。嘉靖二十九年是庚戌年,故史称此事为 庚戌之变.庚戌变后,应俺答之请,明朝曾一度在宣府、大同、延绥、宁夏开放马市,但由于俺答仍不时骚扰,马市不久即又被罢。马市罢后,边患益急,三十二年俺答又大举进犯宣大、延绥等地。迄后直至隆庆初年,俺答连年进犯,自辽东至甘肃,峰火不断,沿边遍遭劫掠。而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二、四十三各年均侵至蓟西各地,京师曾三次戒严。明边防之颓败,由此可见一斑。
  世宗时代外来侵略者除倭寇外,尚有来自西方的葡萄牙殖民者。新航路发现以后,最早来到东方的殖民者是葡萄牙。正德六年(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满剌加(马六甲)。正德十三年(1517年)葡萄牙人加丹心末率舰队到达屯门岛,广东守臣不纳,皮耳资就率舰队强入内河,开向广州,其 铳炮之声,震动城廓 ①。到达广州后,因其国不在朝贡之列,被广东守臣扣留,并上报朝廷。朝廷 诏给方物之直,遣还。其人久留不去,剽劫行旅,至掠小儿为食。已而夤缘镇守中贵,许入京。武宗南巡,其使者  火者亚三因江彬侍帝左右。帝时学其语以为戏。其留怀远驿者,益掠买良民,筑室立寨,为久居计。 ②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八。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九。
  ③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九。
  ④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九。
  ①   《明武宗实录》卷一九四。
  嘉靖元年(1522年)世宗嗣位,杀火者亚三,将葡萄牙人逐出广东。第二年,葡萄牙殖民者卷土重来,侵入广东新会县西草湾,被指挥柯荣、百户王应思率军击败,歼灭、俘获70余人,并夺取战船两艘, 官军得其■,即名为佛郎机。 ③战后,葡萄牙使者被 悉行禁止,由是番舶几绝。 后来,广东巡抚林富以粤地公私用度多资商税,番舶不至,公私皆窘为由,请求与佛郎机重新互市贸易被批准。 自是佛郎机得入香山澳为市,而其徒又越境商于福建,往来不绝。 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因朱纨禁海, 其人无所获利,则整众犯彰州之月港、浯屿(今金门) ,被福建巡海道副使柯乔击退。二十八年,葡萄牙人又进犯诏安,在走马溪遭朱纨、柯乔合击,大败。与葡萄牙殖民者长期勾结的中国海盗李光头等96人亦被俘斩。 自纨死,海禁复驰,佛郎机遂纵横海上无所忌.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商船遇风暴,向明朝海运副使汪柏行贿,得以借澳门晾晒货物。 久之,其来益众。诸国人畏而避之,遂专为所据.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殖民者又在澳门擅自扩充居地,修筑炮台,设置官吏,若一国然,将吏不省者反视为外府矣。 ①但其时澳门领土主权仍属明朝,明政府每年都向葡萄牙人征收租金。
  ②   《明史?佛郎机传》。
  ③   《明史?佛郎机传》。
  ④   《明史?佛郎机传》。
  ①   《明史?佛郎机传》。
  六、短暂的振作复兴
  (一)清官海瑞
  海瑞(1514- 1587年),明朝著名清官。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人。
  四岁时丧父,随母亲靠一份微薄的家业过活。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中举,进京上《平黎策》,议开道置县, 识者壮之 ①。始授南平教谕。 御史诣学宫,属事咸伏谒,瑞独长揖,曰:' 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②初露耿耿风骨。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海瑞升任浙江淳安知县。到任后,他抑权豪,清地亩,均赋徭,颇有政绩。
  总督胡宗宪之子过淳安,擅作威福,吊打驿吏。海瑞以冒充总督公子为由没收了其所带大量银两,并驰告胡宗宪,弄得胡宗宪哭笑不得。都御史鄢懋卿巡查盐政,欲过淳安,海瑞 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过。 ③淳安山多地少,地方本来穷苦。加之 富豪享三四百亩之产,而户无分厘之税;贫者产无一粒之收,虚出百十亩税差,不均之事,莫甚于此。 ①徭役也十分繁重,每丁少者纳银一两二钱,多者十几两,以致 小民不胜,憔悴日甚。 为解决这种贫富不均的局面,海瑞提出 必有亩收成者,方与一亩差税,无则除豁 ②,并下令清丈土地,根据实际土地面积,重定赋役徭役。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海瑞升嘉兴通判。不久,为鄢懋卿党羽弹劾,降兴国判官。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海瑞被■升为户部主事。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 ③。而海瑞却冒天下之大不韪,于嘉靖四十五年二月上疏极陈时政之弊,直斥明世宗一意修玄怠政,滥兴土木,竭民脂膏,以致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 ④, 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亿之曰:' 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⑤此即后人所谓海瑞骂皇帝的有名事件。明世宗见到奏疏勃然大怒,掷在地上,命令左右说: 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说: 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世宗听后,大为震动地默然了。再读奏疏, 日再三 ,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但最后还是将海瑞下狱论死。不久,世宗死,海瑞被释。海瑞在狱中得知, 即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终夜哭不绝声。 ⑥穆宗即位后,海瑞获释,复故官。 俄改兵部,■尚宝丞,调大理 ①。又历任两京左、右通政。
  ①   《明史?海瑞传》。
  ②   《明史?海瑞传》。
  ③   《明史?海瑞传》。
  ①   《海瑞集?兴革条例》。
  ②   《招抚逃民告示》,《海瑞集》上册。
  ③   《明史?海瑞传》。
  ④   《明史?海瑞传》。
  ⑤   《海瑞集?治安疏》。
  ⑥   《明史?海瑞传》。
  隆庆三年夏,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锐意兴革, 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②海瑞到任后,正值吴淞水灾, 饥民汹汹。 经实地调查,海瑞决定以 浚河济饥 方式,一面救灾,一面疏通河道。他首先奏请朝廷折留漕米20万石用来赈济灾民,随后于隆庆四年正月至三月组织灾民,疏浚整修吴淞江和白茆河。同时,对当地的圩岸塘浦,支河堰坝,也遍加修筑。从此旱涝有备, 民赖其利.隆庆四、五年吴淞大水, 不至病农,即开吴淞江之力也 ③。
  土地兼并是明中叶以后社会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三吴地区尤为严重,对此海瑞有比较清醒地认识。出任应天巡抚以后,他因 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 在田赋粮银问题上,海瑞除积极清丈核实外,对势豪抗拒,拖久不纳者,责令府县官 经拿亲人追淄 ④。
  海瑞在巡抚任上大力清理诉讼,为避免冤抑,杜绝 刁讼.海瑞规定,设立 口告簿 ,凡是不能写状纸的,准予 口陈.各官在审理案件时, 必须直穷到底。审之审之,始不惮烦;慎之慎之,终无姑息。 为防止官吏舞弊, 凡词讼,口告者登口告印簿,状告者登状告印簿 ,并且要把审理情况和结果填写清楚,使 案卷不遗,心迹明白 ⑤。如有冤抑, 府县不与申救者,以罢软不职参 论。 ①海瑞还多次颁发告示,鼓励百姓向他申诉冤抑。告 受理 种类为 民间疾苦,官吏贪毒,实有冤抑而官司分理不当者.他规定,其所到之处,即使村落地方, 许里老见,指画本里利病及府县民事 ②。海瑞居官期间亲自审理过一些案件,由于他执法如山,在当时的官场和民间都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海瑞所处的时期,明代赋役制度正处在向一条鞭法变革的过程中。为适应这一趋势,在巡抚任上,海瑞在当时各府州县实行以银代役的基础上,排除各种障碍推行一条鞭法。他规定: 均徭银力二差,近日题准总一条鞭,概编银。不得而为补编救弊之法,一时良法也。府县官不能为百姓作主,各州县尚有力差名目,可限可叹,今后州县遇当编审均徭月日,即照题请事例,有三五未编者,即三五年总编,其有数外编余银及优免不照则例,妄将人十丁、粮一升作乡官生员人情,及先年优免今再免者,官吏坐脏问罪。 ③海瑞在任职期间还励行节俭。他认为: 民间困苦日甚一日,第一是官吏贪污,其次过客骚扰。过客之费,不减贪吏。 ④因此,从淳安到应天,他曾多次清理驿传。在巡抚任上,对官员往来,他从勘合的使用到车船夫马食宿等项,都有详尽的条文规定, 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 ⑤
  ①   《明史?海瑞传》。
  ②   《明史?海瑞传》。
  ③   《四友斋丛说》卷十四。
  ④   《海瑞集?督抚条约》。
  ⑤   《海瑞集?督抚条约》。
  ①   《海瑞集?续行条约册式》。
  ②   《海瑞集》上册。
  ③   《海瑞集?巡抚条约》。
  ④   《海瑞集?应付册式》。
  海瑞的所作所为,打击了豪绅地主的利益,也引起了许多官吏的不满。
  都给事中舒化 论瑞迂滞不达政体 ,而给事中戴凤翔则弹劾海瑞 疵奸民,鱼肉搢绅,沽名乱政.因而海瑞任应天巡抚刚半年即被罢免。 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①。
  海瑞自巡抚罢任以后,在家乡闲居了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海瑞72岁时被复召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消息传开,百姓奔走相告, 无不曰海都堂又起.其出行所至, 人必拥舆左右聚观之,妇人童孺咸欢呼鼓舞。 ②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死于南京任上。 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 发丧之日, 小人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③
  ⑤   《明史?海瑞传》。
  ①   《明史?海瑞传》。
  ②   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七。
  ③   《明史?海瑞传》。
  (二)徐阶与高拱的政绩
  徐阶(1503- 1583年)字子升,号少湖,又号存斋,华亭(今上海松江)
  人。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其为人 短小白皙,善容止。性颖敏,有权略,而阴重不池。读书为古文辞,从王守仁门人游,有声士大夫间。 ④嘉靖九年(1530年)十月,以反对 去孔子王号,易像为木主 而得罪张璁,被斥为福建延平府推官,连摄郡事,视学浙江、江西。嘉靖十八年皇太子朱载壑出阁讲学,徐阶被召为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不久因母亲病逝,服丧三年。丧满,被擢为国子监祭酒。后又先后任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 故事,吏部率鐍门,所接见庶官不数语。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皆自喜得阶意,愿为用。 ⑤嘉靖三十一年三月,徐阶以礼部尚书入阁,兼东阁大学士①。由于工作勤奋, 又所撰青词独称旨 ②,因此渐得明世宗信任。时严嵩擅权, 猜官同列 ③。徐阶由于曾经得到过夏言生前推荐,因此引起了严嵩的忌恨, 中伤之百方 ,徐阶 度未可与争,乃谨事嵩,而益精治斋词迎帝意,左右亦多为地者 ④。地位因此逐渐巩固,得进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七月,徐阶密疏发咸宁侯仇鸾通敌罪状。 帝既诛鸾,益重阶,数与谋边事 ⑤。嘉靖三十二年兵部员外郎杨继盛疏劾严嵩十大罪,因语及裕、景二王,被下锦衣卫狱。严嵩令锦衣卫指挥陆炳追查主使者,徐阶警告陆炳说: 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 又故为危言对严嵩道: 上惟二子,必不忍以谢公,所罪左右耳。公奈何显结官邸怨也。 严嵩听后,大惧,乃作罢。徐阶从此渐成为朝臣 倒严 活动的核心人物。嘉靖三十九年,徐阶以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十年,严嵩父子罪状败露,他指使御史邹应龙弹劾严嵩。及四十一年五月严嵩致仕,徐阶遂代为首辅。
  徐阶执政后,在内阁值房中写了三句话,挂在堂中作为施政纲领,这三句话是: 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为避免专擅之嫌,又请召阁臣袁炜等共同拟旨。鉴于张璁、严嵩先后 道帝猜刻,力反之,务以宽大开帝意。 ⑥世宗 恶给事、御史抨击过当,欲有所行遣。阶委曲调剂,得轻论。 嘉靖中叶,明朝南北用兵, 边镇大臣小不当帝指,辄逮下狱诛窜,阁臣复窃颜色为威福。 至徐阶当国后, 缇骑省减,诏狱渐虚,任事者亦得以功名终。 于是论者翕然推其为 名相.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明世宗驾崩,徐阶作为首辅,主持起草了遗诏: 凡斋醮、土木、珠宝、织作悉罢,' 大札,大狱,言事得罪诸臣悉牵复之.遗诏一发布,朝野号恸感激, 比之杨廷和所拟登极诏书,为世宗始终盛事云.徐阶的政治声望至此达到顶峰。
  ④   《明史?徐阶传》。
  ⑤   《明史?徐阶传》。
  ①   《明通鉴》卷六十。
  ②   《明通鉴》卷六十。
  ③   《明史?徐阶传》。
  ④   《明史?徐阶传》。
  ⑤   《明史?徐阶传》。
  ⑥   《明史?徐阶传》。
  穆宗继位后,徐阶仍为首辅,但因受到阁臣高拱的强有力挑战,地位开始动摇。高拱(1512- 1578年),字肃卿,新郑人。嘉靖二十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次年授翰林院编修。嘉靖三十二年,明穆宗(时为裕王)出居裕邸,出阁讲读,高拱与检讨陈以勤并为侍讲。明世宗自皇太子朱载壑于嘉靖二十八年死后,迷信方士 二龙不相见 之说,不再立太子。而穆宗之弟景王又不至封国, 中外危疑。拱侍裕邸九年,启王益敦孝谨,敷陈剀切 ①。裕王很看重他,手书 怀贤忠贞 四字褒赐。
  嘉靖四十年(1561年),高拱受世宗诏离开裕邸,拜为太常卿,掌国子监祭酒事。四十一年被擢礼部左侍郎。不久,又迁为礼部尚书, 召入直庐。
  撰斋词,赐飞鱼服。 嘉靖四十五年,以徐阶荐进文渊阁大学士,与郭朴一起进入内阁。时世宗居西苑,阁臣值房也在西苑中。 拱未有子,移家近直庐,时窃出。一日帝不豫,误传非常,拱遽移具出。 ②高拱在裕王府时与徐阶关系 甚亲.但入阁后,因 骤贵。负气颇忤阶.给事中胡应嘉是徐阶的同乡,发现徐阶与高拱不和,乃弹劾高拱 不守直庐,移器用于外.高拱怀疑胡应嘉受徐阶指使,遂 大憾之 ③。加之徐阶起草遗诏时,只跟张居正商议,而没找他商议, 拱心称不平.穆宗入继以后,徐阶虽为首辅,但高拱自认为是穆宗东宫旧臣, 数与之抗,朴复助之,阶渐不能堪.隆庆元年(1567年)五月,胡应嘉以救考察被黜者引起明穆宗不快, 责其牴牾,下阁臣议罪.高拱、郭朴便以胡应嘉 无人臣礼 为由,将其修籍编■。一时朝廷科道官愤起,指责高拱 以私怨逐应嘉,交章劾之。 ①徐阶奉命拟旨慰留,但并不谴责言官。高拱见众意难违, 遂引疾归.郭朴亦因受言官攻击而 乞身去 ②。
  穆宗迫于朝议,不得已暂罢高拱,但同时也感到太受科道压迫,对徐阶有所不满。 给事、御史多起废籍,恃阶而强,言多过激。帝不能堪,谕阶等处之。 ③其他阁臣建议责罚,徐阶说: 上欲谴,我曹当力争,乃可导之谴乎? 请传谕令省改。穆宗令宦官分督团营,徐阶力陈不可阻止之。小宦官在午门殴打御史,徐阶 乃使人以好语诱大珰,先录其主名 ,然后分别逮治有差。由于徐阶所持诤 多官禁事,行者十八九,中官多侧目。 明穆宗对他也渐渐不满。隆庆二年七月,穆宗游幸南海子,徐阶因劝谏无效,乞休。 帝意亦渐移,许之。举朝皆疏留,报闻而已.万历十一年(1583年),徐阶卒,时年81岁。《明史?徐阶传》讲: 阶立朝有相度,保全善类。嘉、隆之政多所匡救,间有委蛇,亦不失大节.这个评论,至为中肯。
  ①   《明史?高拱传》。
  ②   《明史?高拱传》。
  ③   《明史?高拱传》。
  ①   《明史?高拱传》。
  ②   《明史?徐阶传》。
  ③   《明史?徐阶传》。
  ①   《明史?高拱传》。
  隆庆三年(1569年)冬,明穆宗复召高拱入阁,以大学士兼掌吏部事。
  高拱为人 强直自遂,颇快思怨.复出之后, 乃尽反阶所为,凡先朝得罪诸臣以遗诏录用赠卹者,一切报罢.所论亦 皆欲以中阶,重其罪 ①。
  除此性格上的弱点外,高拱本人实际上极有才华, 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他掌管吏部期间,为了遍识人才,令属下将所有官员的籍贯、姓氏、才能高低均记录在案, 月要而岁会之。仓卒举用,皆得其人.为加强国防军力,他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措施,首先他请增置兵部侍郎,作为总督后备人选。 由侍郎而总督,由总督而本兵,中外更番,边材自裕.其次,他认为战争是一门学问,将官如果不习战阵就无法指挥作战。因此他建议 储养本兵,当自兵部司属始.对司属人选,应当慎重, 多得智谋才力晓畅军旅者,久而任之,勿迁他曹。他日边方兵备督抚之选,皆于是取之.他还建议选拔边镇将官作为兵部司属人选, 如铨司分省故事,则题覆情形可无杆格,并重其赏罚以鼓励之.第三,关于边镇府州县衙门,他认为其责颇重,因此其各级令长 不宜付杂流及迁谪者.此外,高拱又奏请科贡与进士并用,勿循资格。 其在部考察,多所参伍,不尽凭文书为黜陟,亦不拘人数多寡,黜者必告以故,使众咸服 ②。
  隆庆四年(1570年),俺答孙把汉那吉来降,总督王崇古受之, 请于朝,乞援以官。 朝廷大臣多表示反对,高拱与张居正则坚决支持, 遂排众议请于上,而封贡以成 ③。
  在成就面前,高拱再次暴露出其性格上的弱点。 拱初持清操,后其门生,亲串颇以贿闻,致物议。 同时由于他性直而傲, 同官殷士儋辈不能堪,居正独退然下之,拱之不察也.隆庆六年五月,明穆宗病死,高拱与张居正、高仪受托为顾命大臣。神宗即位以后,高拱以皇上幼冲, 惩中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又令给事中雒遵、程文合疏弹劾司礼监太监冯保,自己则 以中拟旨逐之.并将计划告诉了张居正。张居正表面答应,暗地里却报告了冯保。冯保 诉于太后,谓拱擅权不可容,太后颔之.第二天,冯保召群臣入宫,宣读以两宫太后和神宗名义起草的诏书,历数高拱罪状,令其去官还乡。 拱伏地不能起,居正掖之出,僦骡车出宣武门 ①。几年后,高拱于郁郁不乐中死于家。
  ②   《明史?高拱传》。
  ③   《明史?高拱传》。
  ①   《明史?高拱传》。
  (三)俺答封贡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明世宗死,其第三子朱载垕即位,以明年为隆庆元年,是为明穆宗。穆宗继位后,鉴世宗时代边事不举,将士怯战,乃锐意武事,并因势利导,适时调整了战和之策。
  穆宗首先调整北部边镇镇守人选,王崇古、戚继光、谭纶等  优秀的将领先后被委以重任。隆庆元年(1567年)十月,升王崇古为兵都右侍郎,总督陕西、延绥、宁夏军务,四年正月又改任总督山西、宣府、大同军事。隆庆元年十月,召福建总兵戚继光入京协理军政,次年被命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隆庆二年三月,升谭纶为兵部左侍郎,总蓟州、辽东、保定军务。王、戚、谭均为抗倭名将,战功卓著。其上任伊始,就整修边墙,积极练兵,经数年经营,边防大备。
  其次,整顿军纪,严惩渎职将吏。隆庆元年五月,俺答兵犯大同,陷石州,掠交、汾,骚扰二十余日,山西骚动。但明朝官兵畏敌如虎,无一人主动出击。事闻,穆宗震怒不已,下诏夺督、抚、镇诸臣官,并命逮捕诸将至京听候处理。 时边臣巽愞怠玩,积弊已久,故恣寇出入,动得利去。至是议罪,将士始知畏法焉。 ①与此同时,穆宗君臣对蒙古贵族实行分化政策,利用把汉那  吉事件,最终促使了 俺答封贡 和平局面的到来。把汉那吉为俺答第三子铁背台吉之子,幼孤,由俺答妻抚养成人。及长,娶俺答女婿比吉之女为妻。因二人不合,复聘兔扯金之女。时俺答长女哑不害之女三娘子已接受袄儿都司聘礼。
  俺答见三娘子容貌艳丽,乃夺为己有。袄儿闻讯大怒,准备起兵攻打俺答。
  俺答无奈,只好将把汉那吉所聘兔扯金的三女转嫁袄儿都司。把汉那吉恚恨,言: 我祖妻外孙,又夺孙妇与人。吾不能为若孙,吾行矣。 ②遂于隆庆四年(1570年)十月率其属降明,大同巡抚方逢时接纳了把汉那吉,并报总督王崇古,王崇古上书朝廷,认为把汉那吉来降,非一般拥众内附可比,应封官赐赏,以示俺答。 俺答急,则使缚送板升诸叛人;不听,即胁诛把汉牵沮之;又不然,因而抚纳,如汉置属国居乌桓故事,使招其故部,徙近塞。俺答老且死,黄台吉立,则令把汉还,以其众与台吉抗,我按兵助之。 ③王崇古的奏疏在朝廷引起了争论,但得到了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的大力支持,因而其建议遂被穆宗批准, 诏授把汉指挥使,赐绯衣一袭 ④。
  时俺答正率兵西掠吐番,闻讯急引兵还,拥众十万压境,索要把汉那吉。
  王崇古派译者鲍崇德前往俺答军中, 言朝廷侍把汉甚厚,第能缚板升诸叛人赵全等,旦送至,把汉即夕返矣。 ①俺答派人打探,见把汉果然 蟒衣貂帽,驰马从容 ,大喜,遂遣使随鲍崇德到明朝乞封,并请互市。隆庆四年十二月,俺答将赵全等缚送明朝,王崇古乃以帝令遣把汉那吉归, 把汉犹恋恋,感泣再拜去。 ②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
  ③   《明史?鞑靼传》。
  ④   《明史?王崇古传》。
  ①   《明史?鞑靼传》。
  ②   《明史?鞑靼传》。
  把汉那吉返回后,俺答与老把都、吉能、永邵卜诸部各遣使来谢,并 请通贡开市,以息边氓.王崇古亦再次上疏,力主封贡、互市,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穆宗接疏,诏令群臣廷议。定国公徐文璧、吏部侍郎张罗等22人赞同王崇古的意见,英国公张溶、户部尚书张守直等17人则坚决反对。工部尚书朱衡等5人则以为封贡使,互市不便。在高拱、张居正的努力下,明穆宗最终接受了王崇古的意见,隆庆五年三月,诏封俺答为顺义王,赐红蟒衣一袭。其余蒙古诸首领,也分别被封为都督同知、指挥同知、指挥佥事、正千户、副千户、百户等职。 兵部采崇古议,定市令。秋市成,凡得马五百匹,赐俺答等綵布有差.六月, 套寇 吉能(俺答之侄)亦请通贡互市,穆宗 诏予市红山墩及清水营。市成,亦封吉能为都督同知.从此以后,俺答 约束诸部无入犯,岁来贡市,西塞以宁。 ③万历十年(1582年)俺答死,其子黄台吉袭封为顺义王,改名乞庆哈。
  万历十四年,黄台吉死,其子扯力克袭位。俺答妻三娘子,先后 历配三王,主兵柄,为中国守边保塞,众畏服之。 ④万历十五年,明朝封其为 忠顺夫人.此后直到明末,明朝政府与北方蒙古诸部除偶有小规模武装冲突外,基本上维持着和平互市关系。
  俺答封贡 ,基本上结束了明朝与北方蒙古诸部近两个世纪的武装冲突局面。从此, 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 ①对万历初年国力的舒缓起了重要作用。
  ③   《明史?鞑靼传》。
  ④   《明史?鞑靼传》。
  ①   《明史?方逢时传》。
  (四)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1525- 1582年),明代著名政治家。字叔太,号太岳,江陵人。
  幼聪颖绝伦,12岁成秀才,16岁中举,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时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日讨求国家典故,徐阶辈皆器重之 ②。
  嘉靖三十三年因病辞官回家,闭门读书。
  嘉靖三十九年,苦读六年之后,张居正还京任国子监司业。 与祭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 四十三年,迁侍裕邸讲读,颇得穆宗器重。徐阶代替严嵩为首辅后, 倾心委居正。世宗崩,阶草遗诏,引与共谋。 ③隆庆元年(1567年)二月,迁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与裕王讲官陈以勤一起入阁。
  不久又充任《世宗实录》总裁,进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隆庆二年七月徐阶致仕以后,李春芳为首辅。不久,吏部尚书赵贞吉入阁, 易视居正。
  居正与故所善掌司礼者李芳谋,召用拱,俾领吏部,以扼贞吉,而夺春芳政 ①。高拱重新入阁以后,与张居正关系更加密切。不久,阁臣李春芳、陈以勤、赵贞吉、殷士儋先后被劾离职,内阁中只剩张居正与高拱两人。 两人益相密。拱主封俺答,居正亦赞之,授王崇古等以方略。 ②这种政治同盟维持不久,张居正与高拱也发生了矛盾。徐阶离任以后,其三子 事居正谨.而高拱因深恨徐阶,令科道官 追论不已,阶诸子多坐罪。 张居正为讲情,而高拱的门客却指称张居正受了徐家的贿赂, 拱以诮居正。居正色变,指天誓,辞甚苦。拱谢不审,两人交遂离。 为增强自己的力量,张居正和与高拱有矛盾的司礼监宦官冯保深相结纳,密谋取代高拱。
  冯保,深州人,嘉靖中已为司礼监秉笔太监。隆庆初,司礼监掌印太监空缺,按资历当属冯保,但高拱却推荐了御用监太监陈洪。陈洪之后,又推荐尚膳监太监孟冲。冯保因此与高拱结怨。 穆宗不豫,居正与保密处分后事,引保为内助,而拱欲去保。 ③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神宗即位后,冯保结两宫太后赶走了高拱,张居正遂代高拱为首辅。七月,尊穆宗陈皇后为仁圣皇太后,神宗生母李贵妃为慈圣皇太后。明旧制:天子立,皇后与天子生母并称皇太后,而徽号有别。冯保为讨好李贵妃,劝张居正两后并尊, 居正不敢违.尊号一定,慈圣皇太后即 徒乾清宫,抚视帝,内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 ④张居正大权独览以后,即针对嘉隆以来社会实际,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目睹嘉隆以来 纪刚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以委绚 ①的颓败政局,张居正认为其症结在于吏治腐败。为此,他于万历元年(1573年)颁布实施 考成法 ,以加强对各级官员进行监督考察。所谓 考成法 ,就是对官吏的定期逐级考察制度。其考察标准是 惟以安静宜民者为最,其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虽浮誉素隆,亦列下考.方式为逐级考核: 抚按以此核属官之贤否,吏部以此别抚按之品流,朝廷以此观吏部之藻鉴。 ②具体方法是:六部、都察院把应办事情酌量道里远近、事情缓急,定限期,立文簿,月终注销。同时另造文簿两册,一送六科注销,一送内阁查考。 抚、按奉行不力者,六部举之;六部欺蔽者,科臣举之;六科违制,内阁纠之。 ③这种逐级负责,层层考察制度的推行,保证了朝廷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   《明史?张居正传》。
  ③   《明史?张居正传》。
  ①   《明史?张居正传》。
  ②   《明史?张居正传》。
  ③   《明史?张居正传》。
  ④   《明史?张居正传》。
  ①   《张文忠公全集》,《陈六事疏》。
  与此同时,张居正还大力精减机构,裁汰冗官。在用人上,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 对贪官污吏则坚决惩处,毫不留情。经过这阵急风暴雨式的整顿,官吏 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朝廷政令号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④。
  明自中叶以后,由于一方面贵族、官僚、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却大量隐瞒实际数目,拒不纳税,另一方面广大农民却产去税存,因而导致赋役负担严重不均,社会矛盾尖锐。同时,政府赋税征收陷于严重负担,财政日益危机。
  为解决这一矛盾,张居正于万历六年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通行丈量,限三年完成。为保证清丈顺利进行,官吏认真执行命令,并下令: 各该巡抚丈田均粮,但有执违阻挠,不分宗室、军、民,据法奏来重处。 ①清丈结果, 总计田七百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视弘治时赢三百万顷。 ②其中仅隐占田地即被查出八十多万顷。
  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年)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 ,又称 条鞭法.其具体内容大致如下:(1)赋役合并。把原来的田赋、徭役以及土贡方物合并为一。徭役一律征银,取消力役,官为佥募。 役银不再根据户、丁征收,而由人丁和地亩分担,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
  (2)田赋一律征银。除苏、松、嘉、湖地区继续征收粮食外,其余地区田赋一律征银。
  (3)计算赋役数额以县为单位。所谓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4)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原来田赋纳粮,笨重难运,官府需要里长、粮长协助征收管理。赋役征银,交纳、运输方便,因此改由地方官直接征收。
  清丈土地和 一条鞭法 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漏税,缓解了赋役不均,同时,也扭转了国家财政的困难局面: 嘉靖之季,太仓所储,无一年之蓄,今公府廋廪,委粟红贯朽,足支九年 ③。是对唐以来赋役制度的一大改革。此外,赋税折银,使部分农产品必须投入市场。徭役征银,亦使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相对松弛。这些都给当时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注入了动力。
  ②   《张文忠公全集》,《请择有司蠲逋赋以安民生疏》。
  ③   《张文忠公全集》,《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④   《明史?张居正传》。
  ①   《明神宗实录》卷一一一。
  ②   《明史?食货志》。
  ③   《张文忠公全集》,附录一。
  除此以外,张居正于万历三年整顿了府、州、县学,核减生员,黜革泼皮学霸 ,并大力整顿提学官和儒学教官。他还整顿了驿递制度,重新制定驿站条例,限制用驿范围,降低供给标准。改革了宗藩条例,控制贵族特权。对边防军备,张居正也极为重视。隆庆时期,他支持王崇古 俺答封贡.万历初年, 俺答款塞,久不为害。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东北直辽东左,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 ①伴随着巨大的政治成就,张居正威权日重。 居正以御史在外,往往凌抚臣,痛欲折之。一事小不合,诟责随下,又敕其长加考察。 ②给事中余懋学上疏请行宽大之政,张居正认为是讥刺自己,将其罢官免职。御史傅应桢 继言,尤切。下诏狱,杖死.御史刘台巡按辽东,误奏捷报,张居正按惯例加以处罚。刘台不服, 抗章论居正专恣不法.张居正大怒,将其贬戍远边。 由是,诸给事御史益畏居正,而心不平。 当时,两宫太后因神宗年幼, 尊礼居正甚至,同列吕调阳莫敢异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 ③万历五年(1577年)九月,张居正父亲去世,按例他要回原籍守制三年。
  但因皇上年幼,政务繁忙,户部侍郎李幼孜奏请张居正续职留住,即所谓夺情.在太监冯保的支持下,被神宗批准。消息传开,张居正的政治反对派一拥而上,纷纷上疏言 夺情 违背 伦理纲常 ,万万不可,一时 人情汹汹,指目居正,至悬谤书通衢.闹得神宗不得不出面干预,称 再及者诛无赦,谤乃已。 张居正自 夺情 事件后,行事日益偏恣,升迁黜陟,多由爱憎,致 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世人因此 益恶之.与此同时,明神宗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张居正迹似专擅的行为逐渐不满。万历八年十一月,神宗酒后与小太监们戏闹,欲斩太监。冯保得知,奏请慈圣皇太后逮捕了其领头者乾清宫内监孙海、客用,杖而逐之。 张居正 复杀其党罪恶,请斥逐,而令司礼及诸内侍自陈,上裁去留。 ①神宗迫于太后压力,虽不得已答应了, 而心颇嗛保、居正矣。 神宗所宠幸的宦官张诚,因与冯保不和被贬斥宫外,神宗将计就计, 使密词间保及居正.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因病去世。在张居正当权时期受到打击和冷落的官员纷纷乘机上疏弹劾张居正。十二月,冯保被谪奉御,贬至南京。
  二月后,冯保死,神宗 尽藉其家金银珠宝巨万计。 次年三月,神宗又下诏追夺张居正官秩,并命令太监张诚等率人籍没其家财。史载: 诚等将至,荆州守令先期录人口,锢其门,子女多遁避空室中。比门启,饿死者十余辈 ②。报复之残酷,令人扼腕。
  ①   《明史?张居正传》。
  ②   《明史?张居正传》。
  ③   《明史?张居正传》。
  ①   《明史?张居正传》。
  ②   《明史?张居正传》。
  七、祸乱亡国
  (一)万历怠荒
  明之衰,始于正德,至嘉靖时进一步加剧。隆庆和万历初期,因能臣执政,励行革新,政治上一时颇有起色,国力也有所增强。张居正死后,因神宗长期怠荒,朝政不举,国事遂日不可为。
  万历十年(1582年),明神宗亲政以后,一度曾颇思振作,不仅勤于政事,而且还比较重视生产,关心民事。对臣下的批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
  然而好景不长,自万历十四年以后,他便以种种借口拒不视朝,开始了长期怠政。
  万历十四年(1586年)九月,明神宗以病 连日免朝 ,其给内阁谕称: 朕前御门,已于卯初起,一时头晕眼黑,力乏不兴,已谕暂免朝讲数日,静摄服药。兹当孟冬时享太庙,暂遣公徐文壁恭代。 ①十月,礼部主事卢洪春上疏提出疑问,被责以悖妄,廷杖六十斥为民。直至十一月十三日神宗始出宫,祀天于南郊,还御皇极殿受贺。 ②此后,明神宗便一发不可收拾,怠政现象日甚一日。
  首先是停止经筵日讲。自十四年九月以后,明神宗便一直对经筵日讲不感兴趣: 每遇讲期多传免。 ①万历十六年闰六月,神宗以 心肝二经之火屡动,头眩目烦 为由传谕内阁罢经筵日讲,为免朝臣责难,他称: 奏进讲章,可不拘日期,每日写进,以备温览,待秋凉朕疾稍愈,仍赴讲筵。 ②首辅申时行为迎合神宗意旨,同意了这种以进讲章代替君臣当面讲习的办法。 自后为故事,讲筵遂永罢。 ③其次为不见大臣。万历十四年九月以后,神宗常借口有病,不愿上朝视事。十六年闰六月,御史潘士藻即上疏指责神宗不亲近大臣, 召对之典久旷 ④。万历十七年元旦,因发生日食,免朝贺。 自是,每元旦皆不视朝矣。 ⑤三月,免升授官面谢,从此视朝益稀。四月,大学士王家屏被复召入阁, 抵京师,三月未得见。 王家屏上疏言及,神宗乃派宦官 谕家屏,奖以忠爱.王家屏疏谢,请神宗视朝。 居数日,帝为一御门延见,自是益深居不出矣。 ⑥万历十八年,王家屏抱怨: 统计臣一岁间,仅两觐天颜而已。 ⑦大抵自万历二十年以后,明神宗即一直晏处深宫,不再上朝。
  ①   《明神宗实录》卷一七八。
  ②   《明通鉴》卷六十八。
  ①   《明史?申时行传》。
  ②   《明神宗实录》卷二○○。
  ③   《明史?申时行传》。
  ④   《明神宗实录》卷二○○。
  ⑤   《明通鉴》卷六十九。
  ⑥   《明史?王家屏传》。
  ⑦   《明史?王家屏传》。
  再次为章奏留中不发。所谓留中,是指对臣下奏疏不进行批答,留在宫中不发。明神宗亲政以后, 虽乐言者评居正短,而颇恶人论时事,言事者间谪官。 ⑧万历十四年二月,以旱灾诏求直言,郎官刘复初等语侵郑贵妃,神宗震怒,令内阁议处。大学士申时行等建议:以后各官奏疏只许涉及自己所司职掌,并同时必须经其长官审查,有选择地呈进,不得任意传达。神宗听后大喜,立即下诏施行。奏疏留中引起关注始于万历十五年,是年十月,内阁曾奏请神宗 将御前见在章奏,即赐裁发。 ①之后至万历十七年,留中现象已十分严重。四月,南京兵部主事周弘禴称 还者远近喧传,谓上奏之疏,十留六七 ②。同年年底,大理评事雒于仁上酒色财气四箴,批评明神宗嗜酒、恋色、贪财、尚气。疏入,神宗大怒,于十八年元月召见首辅申时行, 将重谴。时行请勿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 ③从此,章奏留中遂成故事。
  章奏批答是明朝皇帝处理政务最主要的方式,明神宗既将奏疏大量留中,则朝廷事务很多都得不到及时处理。万历三十七年,大学士叶向高曾为此慨叹:一事之请,难于拔山,一疏之行,旷然经岁。 ④明神宗不仅自己不理朝政,而且对朝廷内外缺官亦不补。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七月,吏部尚书孙丕扬以廷推(朝臣推举内阁大学士、六部长官和地方督抚制度)、行取(选拔地方推官、知县到朝中任科道官制度)、年例(给事中、御史等官改任它职制度)停止数月,奏请神宗 将近日推补官员章疏简发,间有注以未当,亦乞明示别推酌补 ⑤。疏入不报,史载,是年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中 止有掌科一人,署印五人 ,而十三道监察御史中竟然 无一人主印 ⑥。对此,明神宗不仅无动于衷,而且故意放纵, 帝自以海宇承平,官不必备,有意减损。 ①故而,缺官问题不仅没得到解决,而且日趋严重,致政府机构几同瘫痪。
  据《明神宗实录》载,万历二十九年四月,全国布政司和提刑按察司缺员70余人,知府缺22员,加上 迁转未到 及 奉差未还 者,全国在职官员和缺官正好各半②。万历三十一年六月,两京部院大臣缺20余人,各省直司道府等官缺90多人。万历三十七年二月,吏、礼二部无人管事,尚书、侍郎均无;兵部有尚书一人,但养病不出。 户、刑、工三部及都察院堂上官,俱以人言注籍,通政、大理亦无官……九卿俱旷。 ③万历四十一年十一月,两京尚书缺5人,左右侍郎缺9人,都御史缺2人,副佥都御史缺2人, 为仓场、戎政及卿寺京堂者缺其十余,为总督巡抚者缺其四。其间已点而未到、承命而疏辞者不与焉。一时公卿大夫,比于晨星。 ④至神宗去世时,阁臣只有一人,刑、工、礼三部均由他官兼掌。 职业尽弛,上下解体 ⑤。
  ⑧   《明史?申时行传》。
  ①   《明神宗实录》卷一九一、四五八。
  ②   《明史?周弘禴传》。
  ③   《明史?申时行传》。á④   《明神宗实录》卷一九一、四五八。
  ⑤   《明神宗实录》卷二九六、二九九、三五八。
  ⑥   《明神宗实录》卷二九六、二九九、三五八。
  ①   《明通鉴》卷七十六。
  ②   《明神宗实录》卷二九六、二九九、三五八。
  ③   《明史》卷二三四。
  ④   《明神宗实录》卷五二八。
  ⑤   《明史?方以哲传》。
  因缺官严重,为处理有关政务,常由他官兼理,但效果并不理想。御史王以时曾指出: 藩司、臬司等官职掌,各有攸司。每遇员缺,则抚按必择近便者一人,使之摄理,职钱谷而摄军屯,职兵戎而摄盐马。夙昔未能娴习,旦夕岂能旁通?颠末未暇究心晷刻难于判发。聪明少有未遍,宁免乖违?才力稍有不同,辄形愆谬。舞文者乘此弄其机械,玩法者借以恣其侵渔。文移之往来,狱讼之听断,近者数十里,远者数百里,又远者千有余里;道路奔走,岁月牵缠,费用不支,劳苦勿恤;或鬻卖其妻子而事尚未完,或转死于沟洫而冤莫可诉。 ①很明显,兼理方式误事病民,得不偿失。
  明神宗怠政时间之长,程度之严重在明代皇帝中是前所未有的。由于他长期不理政务,政府 曹署多空 ,加之党派纷争,宦官横行,致政治混乱腐败已极,国力衰弱殆尽,明王朝已无可避免地走上了灭亡之道。
  ①   《明通鉴》卷七十一。
  (二)矿监税使
  明神宗怠于临政,却勇于敛财。其敛财手段除向国库传索外,便是派出矿监税使,直接掠夺于民。
  矿监之派出,最早始于永乐年间。永乐十五年(1417年),太监王房等曾督民夫6000人于辽东黑山淘金。同年,又命内臣在    广西南丹州采金矿。以后景泰、天顺、弘治、正德、嘉靖等朝时开时停,但均未造成大的危害。矿监之到处为害,主要在万历年间。
  明神宗亲政后,即不断有人奏请开矿,但因遭大学士申时行等反对而未成。万历二十年, 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 ②而二十四年,乾清、坤宁两宫火灾。二十五年,皇极、建极、甲极三殿又火灾。 营建乏资,计臣束手,矿税由此大兴矣。 ③万历二十四年七月二十月,太监王虎被派同户部郎中戴绍科等于真定、保定、蓟州、永平等处 开采样砂进览。 ①随着第一个矿监的派出,诸 言矿者争走阙下,帝即命中官与其人偕往,天下在在有之。 ②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派出的矿监几遍天下。 昌平则王忠,真、保、蓟、永、房山、蔚州则王虎,昌黎则田进,河南之开封、彰德、卫辉、怀庆、叶县、信阳则鲁坤,山东之济南、青州、济宁、沂州、滕、费、蓬莱、福山、栖霞、招远、文登则山东,山西之太原、平阳、潞安则张忠,南直之宁国、池州则郝隆、刘朝用,湖广之德安则陈奉,浙江之杭、严、金、衢、孝丰、诸暨则曹金,后代以刘忠,陕西之西安则赵鉴、赵钦,四川则丘乘云,辽东则高淮,广东则李敬,广西则沈永寿,江西则潘相,福建则高寀,云南则杨荣。 ③明初工商税收领于税课司局(掌市场商税)、抽分场(掌竹木柴薪税)
  和河泊所(掌渔税),商税品种简约,三十税一,五谷、农器、书籍、纸札、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丝布之类,都不抽税。宦官管理税务,滥觞于成化初之领抽分场。正德时,各地税务已普遍由宦官管理。 世宗初,抽分中官及江西、福建、广东税课司局多所裁革,又革真定诸府抽印木植中官。 ④至万历年间,明神宗不仅全部恢复了世宗所裁,而且在正常税务机构之外,大量派出宦官充当税使,肆意税课。万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命宦官张晔征税通州张家湾,不久又命宦官王朝督征天津店租。 自是二、三年间,税使四出。 ⑤其人员具体派置为: 高寀于京口,暨禄于仪真,刘成于浙,李凤于广州,陈奉于荆州,马堂于临清,陈增于东昌,孙隆于苏、杭,鲁坤于河南,孙朝于山西,丘乘云于四川,梁永于陕西,李道于湖口,王忠于密云,张晔于卢沟桥,沈永寿于广西 ①。
  ②   《明史?宦官传》。
  ③   《明史?宦官传》。
  ①   《明神宗实录》卷三三○。
  ②   《明史?宦官传》。
  ③   《明史?食货五》。
  ④   《明史?食货五》。
  ⑤   《明通鉴》卷七十一。
  ①   《明史?食货五》。
  矿监税使派出之后,即以贡献皇帝为名,强取豪夺。税使为多刮钱财,到处用地痞流氓为爪牙,水陆行数十里,即树旗建厂。南直隶长江水道,一天的行程要经过五六个税卡。仪真到京口,一江之隔,要交两次税。同时肆意增加课税名目,天津有店租,广州有珠榷,两淮有盐税,浙江有市舶,成都有盐茶,重庆有名木,湖口、长沙有船税,荆州有店税,宝坻有鱼苇以及门摊商税、油布杂税等等。 视商贾懦者肆为攘夺,没其全赀。负戴行李,亦被搜索。又立工商名目,穷乡僻坞,米盐鸡豕,皆令输税。 ②万历四十五年大学士吴道南曾慨叹说:自榷税之政行,而貂珰盈于远迩,网罗遍于闾阎。始犹取之商旅,既则取之市廛矣;始犹算及舟车,既则算及间架矣;始犹征之货物,既则征之地亩、征之人丁矣。穷天际地,搜刮靡遗,由公逮私,那移殆遍,或借这赎锾,或扣之各役工食,上下交征,官民并困。 ③矿监为害,比税使更甚。矿监派出时, 皆给以关防 ④,创设中使衙门, 大抵中使一员,其从可百人;分遣官不下十人,此十人各须百人 ⑤。这些随员又多在地方网罗地痞无赖充当打手, 矿脉微细无所得,勒民偿之。 ⑥任指良田、美宅、坟墓为矿穴,进行抄家毁屋,挖墓盗葬。 而奸人假开采之名,乘传横索民财,陵轹州县。有司恤民者,罪以阻挠,逮问罢黜。 ⑦陈增在山东强令有铅矿无银矿的益都县纳银。高淮在辽东逼迫地方交纳矿税银三万两,地方官员被迫从官俸、民房、中驴、屯田、地亩和吏丞班银、各衙门公费中通融酌扣。 犹且不足,又令民除正差外,每名征银或一两或二两。 ①河南巡抚姚思仁曾上疏极论矿监之害,他讲: 开采之弊,大可虑者有八。矿盗哨聚,易于召乱,一也。矿头累极,势成土崩,二也。矿夫残害,逼迫流亡,三也。雇民粮缺,饥饿噪呼,四也。矿洞遍开,无异浪费,五也。
  矿砂银少,强科民买,六也。民皆开矿,农桑失业,七也。奏官强横,淫刑激变,八也。今矿头以赔累死,平民以逼买死,矿夫以倾压死,以争斗死。
  及今不止,虽倾府库之藏,竭天下之力,亦无济于存亡矣。 ②矿监税使为害时间很长,前后共24年,直到明神宗去世时才遗诏罢止。
  其敲骨吸髓般的超经济强制掠夺,极为沉重地打击了城镇商业和手工业。经济上,据统计,当时矿监税使每年向宫廷内库进奉的白银约17万两。由于进奉白银只占矿监税使实际掠夺钱财总额的1/10,这样他们每年实际掠夺的钱财数就为白银1710万两,高出当时全国每年赋税总数将近300方两③。在这种苛重的税收下,商人、工场主及手工业者无法生存,纷纷破产。史载:河西务关布店由160余家降至30多家。临清32家缎店,闭门21家;73家布店,闭门45家;杂货店闭门41家。而 往年夥商三十八人,皆为沿途税使抽罚折本,独存两人矣。 ④徐州地处交通要道,一向商贾辐辏,号称殷富,但 自利珰四出榷税以来,非借事重罚,以倾其囊,则逞威严刑,以葬其命,流亡展转,负贩稀踪。 ①苏州本为明朝丝织业手工作坊最集中的地区,但经税使 榷征以后, 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 ②。商业和手工业的日益萧条,导致了整个社会经济的严重萎缩,百姓被迫 流离转徙,卖子抛妻,哭泣道路,萧条陌巷 ,从而激起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民变和兵变。
  ②   《明史?食货五》。
  ③   《明神宗实录》卷五五三。
  ④   《明史?食货五》。
  ⑤   《明通鉴》卷七十二。
  ⑥   《明史?食货五》。
  ⑦   《明史?食货五》。
  ①   何尔建:《按辽御珰疏稿?辽左残惫已极等事疏》。
  ②   《明史?食货五》。
  ③   参见南炳文、汤纲著《明史》第十五章。
  ④   《明神宗实录》卷三七六。
  ①   《明神宗实录》卷五七九。
  ②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三)民变与兵变
  矿监税使穷凶极恶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各地军民的普遍义愤,他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纷纷铤而走险,群起抗争。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至四十二年,全国各地先后发生民变、兵变数十次,其中规模较大者有以下几次:临清民变。万历二十七年四月,山东临清首先爆发反对税使马堂的斗争。
  马堂是天津税监,但兼辖临清。临清关原来规定:杂粮十石以下,以及小本生意不行抽税。但马堂一伙来到临清后,不仅对各种小本生意尽行抽税,而且连 佣夫里妇负斗粟尺布贸易者 ,亦加抢夺。稍有不从, 即以违禁论,髡为城旦,没其田产。 他们还大白天手持锁链立于当街,见到富裕人家,即罚没其一半产业。这样一来,商贩都不敢进城,远近罢市, 小民度日不支。 ③商贩王朝佐不胜其愤,率州民万人到税使衙门找马堂论理。马堂不但拒不出面,而且令人射伤群众多人。州民大怒,在王朝佐率领下破门而入,当场打死马堂爪牙三十余人,并纵火焚烧其衙署。马堂在守备王炀保护下逃走,才幸免一死。事情传到京师,明神宗下诏镇压。王朝佐为免株连无辜,挺身而出,承担了全部责任,于七月被杀。
  湖广民变。宦官陈奉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被派至湖广负责征税、开矿和钱厂鼓铸,万历二十九年四月离开。因胡作非为,为害甚大,他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先后激起民变十余起,其中最激烈者为万历二十七年十二月和万历二十九年三月武昌两次民变。陈奉和他的爪牙韦千户 指称搜税,诈骗官民之家,武、汉二府尤甚 ①。对官宦之家,陈奉都亲自去,诈称千岁爷爷要奏请抄家, 各勒千余金方得解免 ②。生儒之家,则韦千户前往;商贾之家,则委官刘之良等前往,均以抄家相恐吓,各勒数千百金。家贫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便直搜入家,污人妻女,士人百姓恨之入骨。万历二十七年十二月, 王生之女,沈生之妻,皆被逼辱 ,激起众生员公愤,齐赴抚按衙门,击鼓控诉。平日受害士民万余人亦涌至,打入税府,抛砖放火, 甘与奉同死,抚按三司护之数日,仅而得全。 ③武昌民变时,兵备佥事冯应京逮捕了陈奉的爪牙,并处以刑罚,陈奉大恨。万历二十九年三月,陈奉诬冯应京阻挠皇命,凌辱敕使,被神宗下诏追逮。 应京素有惠政,民号哭送之。奉又榜列应京罪状于衢。民切齿恨,复相聚围奉署,势必杀奉。④陈奉见情势危急,从后门逃跑,藏到楚王府中。
  愤怒的士民把陈奉的同党16人捆绑起来,扔进长江。又恨巡抚尤可大保护陈奉,焚其府门。冯应京在槛车中苦苦相劝,士民们才稍稍解散。武昌再次民变的消息传至朝廷,大学士沈一贯和给事中姚文蔚等上奏请撤还陈奉,神宗不理。不久,江西湖口税监李道也弹劾陈奉 水沮商舟,陆截贩买,征三解一,病国剥民。 ①明神宗这才召回陈奉,并因沈一贯之请,革除了巡抚尤可大的职务。
  ③   《定陵注略》卷五,《军民激变》。
  ①   《定陵注略》卷五,《军民激变》。
  ②   《定陵注略》卷五,《军民激变》。
  ③   《明史?宦官二》。
  ④   《明史?宦官二》。
  ①   《明史》卷八十一,《食货》五。
  苏州民变。发生于万历二十九年六月,是组织程度最高的一次民变。苏州是万历时期丝织业中心,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织业。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机为活。 ②十分繁荣。但随着税使的派出,这种繁荣局面很快就消失了。提监苏杭织造兼税务太监孙隆一伙置原有 只榷行商,不征坐贾 规定于不顾,到处设立关卡, 遇贩遇商,公行攫取 ③。致使 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 ④。万历二十九年五月,他们又擅自加征,强要机户每张织机交银三钱,每匹新织缯帛纳银三分。同时规定:罗绮织品除非盖有孙隆印监,否则不许出售。逼得织户 杜门罢织 ,机工 无所趁食.六月三日,织工葛贤聚众誓神,表示 宁拼死救此一方。 民变群众分为六队,每队一人前行,摇芭蕉扇为号, 后执绞棍随之 ,一路冲向税署。孙隆的参随黄建节被乱石打死,六七个爪牙被捆住扔往河里。民变群众纪律严明, 不挟寸刃,不掠一物 ,矛头直指孙隆。孙隆吓得跳墙逃走,连夜走避杭州。后明政府追究主使者,孙隆被捕入狱。
  辽东民变和兵变。太监高淮在辽东任矿税使十年,多次激起民变、兵变,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万历三十六年的兵变。这年四月,前屯卫军由于月粮被高淮扣除,号头遭鞭打凌虐,乃歃血盟誓,欲杀死高淮,举家北投满洲。经参将苦苦相劝,才返回营地。六月,锦州、松州亦发生军变,山海关内外军民聚众数千,围攻税府。蓟辽总督蹇达也上疏揭露高淮的罪行。神宗无奈,被迫下诏召回高淮,交司礼监处理。
  除上述民变、兵变外,全国反对矿监税使的斗争,据记载还有:万历二十七年,南直隶仪真反对税监暨禄委官马承恩民变。万历二十八年,广东新会县反对太监李凤民变。万历二十九年,江西景德镇反对税监潘相民变。万历三十一年,北京西山煤矿反对矿监王朝之变。万历三十二年易州矿工之变。
  万历三十年、四十二年福建漳州商民反对税监高寀之变。万历三十四年云南反对矿税监杨荣的民变和兵变等等。这些斗争此伏彼起,一直持续到明末。
  万历时期各地反对矿监税使的民变和兵变,参加阶层广泛,有商人、作坊主、手工业者、小商贩,也有生员、乡官,乃至部分宗室成员和地方官员,还有士兵和军官。有些民变是由商人、作坊主、手工业者和小商贩为主发起。
  这种情况表明,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已开始给明代政治生活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影响。
  ②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③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④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四)万历三大征
  平定哱拜、援朝抗倭和讨伐杨应龙,明史称为 万历三大征.平哱拜  哱拜,原为蒙古鞑靼人。嘉靖中,因得罪其酋长,父兄皆被杀。
  哱拜躲在水草中幸免于难,遂投靠明边将守备郑印。由于骁勇善战,屡立战功,逐步提升为都指挥。万历十七年, 哱拜老,加副总兵致仕,子承恩袭。①万历十九年(1591年),临洮、河州蒙古部落举兵反。事闻,明神宗即派科臣巡视九边。尚宝丞周弘禴以御史身份巡宁夏, 举承恩及指挥土文秀,并拜义子哱云等 ②。二月,经略郑洛传檄调宁夏兵参加平叛,巡抚党馨便派土文秀率千骑西援。哱拜得知,吃惊地说: 文秀虽经战阵,恐不能独将。 ③于是他找到郑洛,表示愿意率自己所部三千人和儿子哱承恩一起随征。 洛壮而许之。 但巡抚党馨 恶其自荐,马羸者不与易,有余马亦不给拜,拜怏怏去。 ④哱拜率部至金城(今甘肃兰州),见诸镇兵均不如自己。叛乱平定后,哱拜回军取径塞外,寇骑遇之皆辟易,遂有轻中外心,恣睢骄横。 ⑤党馨则遇事总压制他,并欲弹劾其冒领军粮罪。哱承恩强娶民女为妾,被鞭杖二十。 哱云、文秀又以升授事怨馨。 正在这时,宁夏镇兵因冬衣、月粮长久不发,找党馨申诉遭拒绝, 群哄不可制。 于是哱拜等遂乘机唆使军将刘东旸率众作乱。
  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月,刘东旸率兵杀巡抚党馨和副使石继芳,哱云、土文秀杀游击梁琦和守备马承光, 纵火焚公署,收符印,释囚,掠城中。 ⑥总兵官张维忠被逼自缢死。之后,刘东旸自称总兵,授哱承恩、许朝左、右副总兵,土文秀、哱云为左、右参将, 听拜主谋,据城刑牲而盟 ⑦。
  誓师后,他们即举兵东向,先后攻占玉泉营、中卫、广武等地,并联络河套蒙古部落,打算渡河攻取灵州,全陕震动。总督魏学曾闻变,立即派部将张云、郜宠前去谕降,刘东旸称: 必欲我降,依我所自署授官,世守宁夏。
  不者,与套骑驰潼关也。 ①魏学曾见劝降无效,就一面驰告朝廷,一面令副总兵李昫率军赴灵州,游击赵武赴鸣沙洲, 沿河扼贼南渡.而自己率部驻扎花马池,以隔断叛军与套部联络。三月,李昫分兵渡河,先后收复河西四十七堡,哱拜等退入宁夏镇城,魏学曾、李昫围攻两月不克。六月,提督李如松率辽东、宣大、山西援兵至。都御史叶梦熊亦从甘州携神炮火器400车前来助战。七月,叶梦熊代替魏学曾为总督,放水淹城,并指挥部队经两月苦战,尽逐套部出塞,断绝了哱拜的外援。九月三日,浙江援兵和苗兵、庄浪兵先后到达。四月,叶梦熊指挥全军总攻。十七日宁夏镇城破,哱承恩被诱杀,刘东旸、土文秀、许朝等投降,哱拜自缢身亡。自此,哱拜之叛平。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三。
  ②   《明通鉴》卷六十九。
  ③   《明通鉴》卷六十九。
  ④   《明通鉴》卷六十九。
  ⑤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三。
  ⑥   《明通鉴》卷六十九。
  ⑦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三。
  ①   《明通鉴》卷六十九。
  援朝抗倭日本在16世纪中叶,除时常寇掠明朝沿海外,亦不断侵扰朝鲜。朝鲜迫不得已,乃派兵肃清了其根据地对马岛。嗣后日本又要求与朝鲜通商,但遭严格限制。万历初年,丰臣秀吉平定各部诸侯,统一了日本后,即积极整顿内政,准备侵朝战争。万历二十年一日,丰臣秀吉正式发布命令出征朝鲜。四月,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率18万日军在朝鲜釜山登陆。 时朝鲜承平久,怯不谙战,皆望风溃。 ②王京(汉城)、开城、平壤先后陷落,朝鲜王子被俘。朝鲜国王李昫逃到义州,遣使向明朝告急,请求出兵援助。
  明政府得到告急后, 廷议以朝鲜属国,为我藩篱,必争之地 ①,决定立即派兵援朝。
  七月,明前锋游击史儒和副总兵祖承训部在平壤战败,全军覆没。史儒战死,祖承训只身逃回。败报传来,明廷大为震动,即派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前去支援。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如松率4万余人,誓师东渡。次年一月六日,抵达平壤城外。八日,李如松指挥攻城,经血战,歼敌数千,收复平壤。十九日收复开城。 所失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并复。 ②日军被迫退守汉城。 官军既连胜,有轻敌心。 ③二十七日,李如松率轻骑趋碧蹄馆,离汉城三十里,突遭日军包围,虽苦战突围,但 我精锐亦多丧失,过桥者尽死。 ④李如松遂退驻开城。 闻倭将平秀嘉据龙山仓粟数十万,从间道纵火尽焚之,倭乏食。 ⑤碧蹄之战后,明军与日军长期对峙。因师久顿绝域, 应昌、如松急欲休息,而倭亦草粮并绝,且惩平壤之败,有归志。 ⑥于是宋应昌经朝廷批准后,派人与日军议和。四月十八日,日军撤出汉城,退据釜山。而明军亦不追击,只留刘綎部拒守,大军于十二月班师。
  和谈罢兵后,丰臣秀吉一面令釜山日军久驻,一面重新整顿军备,准备再战。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正月,丰臣秀吉出动14万军队,第二次侵朝。明朝政府亦派兵部尚书邢玠为总督,佥都御史杨镐为经略,麻贵为提督,率大军再次赴朝抗日。明军在朝鲜军队的紧密配合下,经一年多艰苦作战,于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将日军全部赶出朝鲜,取得了抗倭战争的最后胜利。
  平杨应龙 杨应龙为明播州宣慰司宣慰使。播州(今贵州遵义地区)自唐乾符三年(876年)起就一直由杨氏盘踞,历宋、元均授世官,明室因之。
  其地域广袤,介于四川、贵州两省间。辖黄平、草塘二安抚司,真州、播州、余庆、白泥、容山、重庆六长官司,有田、张、袁、卢、谭、罗、吴七姓,均世袭土官。隆庆六年(1572年),杨应龙袭任播州宣慰使。 以从征喇麻诸番九丝、腻乃、杨柳沟等,多却敌先登,斩获无算。 ①杨应龙因见蜀兵弱,朝廷每遇征代,只调土司兵,蜀将有时也找他借兵,因而 渐骄蹇,轻汉法。
  所居僭饰龙凤,擅用阉寺 ②。并专酷杀树威, 益结关外生苗为翼,肆行劫掠。 ③万历十八年(1590年)其妻叔张时照与所部何恩等上文,告杨应龙谋反。贵州巡抚叶梦熊疏请发兵进剿,但四川抚、按因多借应龙力,主张谕抚。朝廷命两省会勘,杨应龙知川人袒护,遂 愿赴蜀不赴黔.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二。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二。
  ②   《明史?李如松传》。
  ③   《明史?李如松传》。
  ④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二。
  ⑤   《明史?李如松传》。
  ⑥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二。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四。
  万历二十年十二月,逮杨应龙到重庆受审, 论法当斩.适逢援朝抗倭,明政府向全国征兵援朝。 应龙因塑辨,愿自将五千兵征倭报效。诏可,释之。兵已启行,寻报罢。 ④巡抚都御史王继光到重庆, 严提勘结,遂抗不复出。⑤次年正月,王继光兵分三路征讨杨应龙,在娄山关被打得大败,被迫撤兵。之后,明廷因忙于抗倭,无力兼顾播州,便转而招抚。而杨应龙则借机拚命积蓄力量。 分遣土目置关据险,僭立巡警,搜戮仇民,劫掠屯堡,殆无虚日。厚抚诸苗,用以摧锋,名' 硬手'.州人稍殷厚者,没其家以养苗,由是诸苗人愿为出死力矣。 ①与此同时,杨应龙频繁四出劫掠。万历二十四年掠大阡、都坝,焚劫余庆、草堂二安抚司, 遍及兴隆、偏镇、都匀各卫。 ②二十五年劫江津县及南川。二十六年,乘兵备副使王士琦被调征倭,杨应龙亲统重兵大掠贵州洪头、高坪、新村诸屯, 又侵湖广四十八屯,阻塞驿站 ③。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大败贵州进剿明军,杀指挥杨国柱。
  时朝鲜战事已结束,明廷遂决意进剿。任都御史李化龙兼兵部侍郎节制川、湖、贵三省兵事,调东征援朝诸将南征,并命浙江、福建、云南、广东派兵会剿。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春,征兵大集,延宁四镇、河南、山东、天津援军亦至,李化龙乃分兵八路进剿。其中川师分四路:总兵刘綎从綦江入,总兵马孔莫从南川入,总兵吴广从合江入,副将曹希彬从永宁入。黔师分三路:总兵童元镇由乌江,总兵李应祥由兴隆,参将朱鹤龄由沙溪。湖广偏桥一路,分两翼:总兵陈璘由白泥,副总兵陈良玼由龙泉。 每路兵三万,官兵三之,土司七之。 ④刘綎部进展神速,二月十五日破綦江,大败杨朝栋;三月二十九日攻占娄山关;其余各部亦分道并捷。五月十八日,八路明军齐集海龙囤,更番迭攻。六月五日,囤破,杨应龙自缢身亡。播州平。
  杨应龙被平定以后,明政府将播州宣慰司 改土归流 ,设置二府二州七县。遵义府辖真安州及遵义、桐梓、绥阳、仁怀四县,属四川。平越府辖黄州及余庆、甕安、湄潭三县,属贵州。从而结束了杨氏家族在播州700多年的世袭统治。
  万历三大征,连续用兵八年,前后动用军队人次上百万,军费支出将近2000万两白银,明王朝国库积储被耗费一空。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四。
  ③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四。
  ④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四。
  ⑤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四。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四。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四。
  ③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四。
  ④   《明史?李化龙传》。
  (五)奢安之乱
  天启年间四川永宁宣抚司奢崇明、贵州水西宣慰司安邦彦先后发动叛乱,史称 奢安之乱.奢崇明之叛。奢氏,彝族人。洪武时归附,命为四川永宁宣抚司宣抚使,世守其土。万历二十三年,宣抚使奢崇周死,因无子,由其堂兄弟奢崇明袭位。 崇明性阴鸷,佯为恭顺,凡有征调,罔不应命,人渐狎之。子奢寅,有逆志,负韰倮招纳亡命。 ①天启元年,明廷因辽东与后金战事正紧,向四方征兵,奢崇明遂乘机上疏表示愿提兵三万赴援,被批准后,便派其将樊龙、樊虎率兵至重庆, 久驻不发 ②。巡抚徐可求到重庆催促出兵,樊龙等便以兵饷不继为由于九月十七日发动叛乱,杀巡抚、道府、总兵等官二十余员,控制了重庆。随后分兵攻合江、纳溪,破泸州,陷遵义。奢崇明则自号 大梁 ,设丞相五府等官,并统兵数万和樊龙分道趋成都。全蜀震动。
  天启元年十月,奢崇明进逼成都, 悬旌僭号,四面夹攻 ③。时城内明军只有二千多人,布政使朱燮元、周著和按察使林宰分门固守,指挥士兵多次击退奢部进攻,顽强抗守。十二月,各道援兵相继至,并先后收复安岳、乐至二县。 然贼兵亦日益增,无退意。 这时,成都被围已八十余日, 岁且尽,城中人伏腊不祭,王正不贺。贼城外日发诸人冢墓,城上望见皆泣 ①。
  天启二年正月,朱燮元约奢崇明部将罗乾象为内应,于二十八日夜内外夹攻,奢崇明大败,率部逃往泸州。成都围解,被围102天。
  成都围解后,朱燮元以功授巡抚。三月,朱燮元 率川卒追崇明,江安、新都、遵义诸郡邑皆复 ②。五月,抵重庆。时樊龙盘踞重庆已九个多月。其地三面临江, 春水泛涨,一望弥漫不可渡.其必经之道只有佛图关至二郎关一条陆路。而樊龙在此有重兵把守, 连营十有七,宿精兵数万。 ③朱燮元因地制宜,采取正面佯攻,背后偷袭之法,将通道一举打通,于27日攻克重庆。然后挥师西下,收复了泸州,奢崇明逃回永宁,遥倚反于贵州的安邦彦为声援。天启三年四月,朱燮元进兵永宁,败奢军于土地坎,收复永宁。接着又连克红崖、天台二寨和蔺州城,奢崇明败逃贵州水西,与安邦彦合兵。而朱燮元 以蜀已无贼,遂不穷追 ④。
  安邦彦之叛  安邦彦为贵州水西宣慰司宣慰使安位的叔父。水西宣慰司介于川黔两省之间,其辖地东起威清、平坝,西起乌撒,南抵安顺,北达赤水。安氏自洪武初即世守其地,管苗民48族。万历末年,宣慰使安尧臣死,其子安位袭职。安位年幼,实权掌握在叔父安邦彦手中。安邦彦 素怀异志,阴与崇明合。 ⑤天启二年二月,安邦彦挟持安位举兵反,自称 罗甸王.48马头与头目安邦俊、鲁莲等蜂起和之。 邦彦更招故宣慰土舍宋万化为助,率兵趋毕节,陷之,分兵破安顺、平坝、沾益。而万化亦率苗仲九股陷龙里。 ①随后,安邦彦亲统十万大军于二月七日包围了贵阳城。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九。
  ②   《明史?四川土司传》。
  ③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九。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九。
  ②   《明史》卷三一二,《四川土司传》。
  ③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九。
  ④   《明史?朱燮元传》。
  ⑤   《明史》卷三一六,《贵州土司传》。
  贵州巡抚李橒刚上任,闻变,即与巡按御史史永安全力拒守。 贼攻不能克,则沿岩制栅,断城中出入。 ②镇将张彦芳率兵二万赴援,被阻于龙里卫。总兵杨愈懋、推官郭象仪与叛军战于江门,先后阵亡。 外援既绝,攻益急,城中粮尽,人相食。 ③这时,明廷正集全力于辽东与后金战事,对此无暇顾及。直到天启二年十一月新任巡抚王三善率二万七千援兵,分两路经一个多月的浴血奋战,于十二月七日直抵贵阳城下,安邦彦撤退,贵阳围始解。 贵阳被围十余月,城中军民男妇四十万,至是饿死几尽,仅余二百人。 ④贵阳围解后,安邦彦远逃陆广河外。王三善考虑到明援军越来越多, 欲因粮于敌。又诸军视贼过易,杨明楷营于三十里外。 ⑤天启三年春正月,安邦彦卷土重来,与明军大战于陆广,杨明楷战败被俘。 邦彦势复张,合众欲再围贵阳。 ⑥王三善派兵三路抵挡,破苗寨二百余座,活擒宋万化,并焚其辎重粮草。于是 龙里、定番四路并通,诸苗畔者相继降。邦彦气夺不敢出,于鸭池、陆广诸要地掘堑屯兵,为自守计⑦。时奢崇明为蜀兵所败,计穷投水西,与安邦彦合兵一处。六月,王三善率部深入水西腹地,连破天台、水脚等七囤,最后攻占了大方。安邦彦败逃鸭池河南,据守织金。不久,王三善因军粮不继, 焚大方,还贵州,道遇贼,三善为所害。 ①安邦彦乘机率众数万追击。明军因无粮草,加以主帅阵亡,均无心恋战,大溃。 贼烧劫诸堡,苗兵复助逆,贵阳三十里外樵苏不行,城中复大震。 ②嗣后,奢安叛军联合,与明军连年作战。明军因指挥不力,遂使奢安势力得以恢复,并逐步壮大。奢崇明自称 大梁王 ,安邦彦则自号 四夷大长老.为统一指挥作战,明廷于崇祯元年(1628年)起用因父丧丁忧在家的前四川巡抚朱燮元总督贵、湖、云、川、广五省军务,全权负责征剿。崇祯二年八月,安邦彦、奢崇明合兵十万进犯赤水、永宁,朱燮元诱敌深入,在叛军到达永宁后,令明军从三岔、陆广、遵义三面围攻,并派奇兵 绕其后,急击之,贼大惊溃,崇明、邦彦皆授首。 ③奢崇明、安邦彦死后,朱燮元 乃移檄安位,赦其罪,许归附。 ④但安位拒不从命。于是朱燮元便派兵封锁水西各处要道,四面围攻。经百余日围困,安位以饥饿难耐,遂被迫于崇祯三年春率48头目向明军投降。 奢安之乱 至此平。
  奢安之乱 前后历时九年,极大消耗了明朝国力,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①   《明史》卷三一六,《贵州土司传》。
  ②   《明史》卷三一六,《贵州土司传》。
  ③   《明史》卷三一六,《贵州土司传》。
  ④   《明史》卷三一六,《贵州土司传》。
  ⑤   《明史》卷三一六,《贵州土司传》。
  ⑥   《明史》卷三一六,《贵州土司传》。
  ⑦   《明史》卷三一六,《贵州土司传》。
  ①   《明史》卷三一六,《贵州土司传》。
  ②   《明史》卷三一六,《贵州土司传》。
  ③   《明史》卷三一六,《贵州土司传》。
  ④   《明史》卷三一六,《贵州土司传》。
  (六)东林党
  从 大礼议 开始,嘉靖、隆庆两朝的各派官僚即一直为争夺内阁首辅权位,而互相攻讦排挤,纷争不已,但其时尚无固定门户。万历时期,由于神宗长期怠荒,对朝臣政争多数时间又放任自流,因此各级官僚为维护自身利益,纷纷拉帮结派,彼此倾轧,争权夺利。致使朝廷内外,党派林立。有以内阁辅臣沈一贯、方从哲为首的浙党,给事中亓(qǐ)诗教为首的齐党,给事中官应震为首的楚党,宣城人汤宾尹为首的宣党,昆山人顾六峻为首的昆党以及东林党。
  东林党之得名缘于顾宪成。明神宗的皇后无子,王恭妃于万历十年(1582年)生下朱常洛,郑贵妃于万历十四年生下朱常询。神宗宠爱郑贵妃,想立朱常询作太子。许多大臣为维护 有嫡立嫡,元嫡立长 的封建继承制度,要求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于是,朝廷上爆发了 国本 之争。在 争国本 的过程中,吏部文选郎中顾宪成因力主册立朱常洛,引起了神宗的不满。接着又在万历二十二年廷推时,推举因拥立朱常洛为太子而被免职的前首辅王家屏,再次触怒了神宗,因而被罢官闲住。回到故乡无锡后,顾宪成与好友高攀龙、钱一本、顾允成、安希范等人开始了讲学活动。万历三十二年,在常州知府的支持下,重新修复了无锡城东的东林书院,在里面定期讲学,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讲习之余,他们往往 裁量人物,訾议国政 ,①抨击当权派。 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林野,闻风响附。 一些在朝官员也 遥相应合 ②。反对派因而称之为东林党。
  东林党外,浙、齐、楚、宣、昆各党都是以地缘关系攀结而成,其中浙党势大,齐、楚等党依附于它, 务以攻东林排异己为事.统称为邪党。
  党争的尖锐化是从癸巳京察开始的。明代考察官吏之制分京察和外察。
  主持其事者是吏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吏部考功司郎中和河南道御史。京察考核京官,六年一次,每逢巳、亥年进行。外察考核地方官吏,三年一次,乘地方官进京朝觐之机进行。在考察中,要根据官员的政绩品行,分别予以升迁、降调或罢免、致仕等奖惩。由于考察要最终决定升迁,故各派官僚均将其视为打击对手、扶植同党的主要机会,京察中尤其如此。万历二十一年的京察即争斗的异常激烈,由于是年论干支为癸巳,史称 癸巳京察.主持癸巳京察的是吏部尚书孙■、左都御史李世达和考功司郎中赵南星。考察中,他们严格执法,不徇私情。孙■的外甥兵部员外郎吕胤昌,赵南星的亲家都给事中王三余因考察不合格,首先被罢免。接着包括内阁大学士赵志皋的弟弟赵志俶在内的一批庸官贪吏被或降低或罢黜。 一时公论所不予者贬黜殆尽……,由是执政者皆不悦。 ①当时大学士王锡爵刚刚还朝任首辅, 欲有庇,比至而察疏已上.故王锡爵 亦不能无憾.于是王锡爵一面上疏神宗指责这次京察 抑扬太过 ,一面授意刑部科给事中刘道隆奏劾孙■等人升贬不公。神宗得奏,不辨是非, 乃下严旨责部臣专权结党 ②。把赵南星贬官三级,停止孙■禄俸。左都御史李世达、礼部郎中于孔兼、员外郎陈泰来等交章为赵南星讼冤,神宗怒,将赵南星革职为民,于孔兼、陈泰来降调。孙■见事不可为,遂告老还乡。
  ①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十八。
  ②   《明史?顾宪成传》。
  ①   《明史?孙■传》。
  ②   《明史?孙■传》。
  癸巳京察对万历政局影响很大。不仅 门户之祸坚固而不可拨,自此始也 ,①而且先例既开,使 京察 成为各党用来打击对手的经常性手段,京察便失去了其固有的甄优汰劣作用。如万历三十年京察(乙巳京察)由东林党人吏部侍郎杨时乔和都御史温纯主持,二人 力锄 沈一贯的心腹,浙党给事中钱梦皋、钟兆斗及御史张似渠、于永清等都被贬谪。沈一贯非常恼怒,在他的煽动下,明神宗指责杨时乔、温纯等徇私,并扣住京察的奏疏不发。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京察(辛亥京察),主持其事者为吏部尚书孙丕扬,侍郎萧云举及副都御史许弘纲、考功郎中王宗贤、吏科都给事中曹于汴、河南道御史汤兆京等,大部分为东林党人,故北京京察中齐、楚、浙、宣、昆诸党多遭驱逐。而南京京察为齐、楚、浙党主持,故东林党人又大受排斥。
  万历四十五年京察(丁巳京察),由楚党吏部尚书郑继之、给事中徐绍吉、御史韩浚和浙党刑部尚书李鋕、考功郎中赵土谔主持。为报复辛亥京察,郑继之等对 凡抗论国本、系籍正人者,莫不巧加罗织 ②。东林党人被逐一空。
  党争涉及的问题很多,其焦点除京察之外,尚有 三案 ,即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四日,有个叫张差的男子,持棍闯进慈庆宫欲谋害太子朱常洛。巡视皇城御史刘廷元乃浙党成员,他审问后奏称张差是疯子。刑部提审主事王之寀是东林党人,他又仔细审问,查出张差系受人指使,从蓟州来到京城,被一太监带进宫中作案,因而揭发其 不癫不狂,有心有胆。后又经过十三司会审,审出指使张差行凶的人为郑贵妃宫中太监庞保、刘成。至此,真相大白,朝议纷纭,明神宗怕进一步追查牵涉到郑贵妃,便力主疯癫说,下令将张差桀死,庞保,刘成毙于内廷,暂时平息了这场风波。史称 梃击案.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神宗病死,太子朱常洛继位,是为光宗。
  因身体羸弱,纵欲过度,光宗患病。郑贵妃指使内医太监崔文升入诊,开了一服泻药。光宗服后,泻泄不止,一天竟至三四十次。鸿胪寺丞李可灼又进 红丸 ,光宗连服二粒一命呜呼,仅在位29天。光宗之死,廷臣大哗,均归咎于李可灼和首辅方从哲,纷纷上疏,指责李可灼进药不效,应立席侍罪,弹劾方从哲轻荐狂医,有十大罪,三可杀。方从哲被逼无奈,只好将李可灼罚一年,自己辞官而去。此后关于朱常洛致死原因,东林党和邪党进行长期的争论。此即为红丸案.光宗死后,其16岁的长子朱由校继位,是为熹宗。李选侍在朱常洛生前极受宠爱。光宗即位时,她与太子朱由校一起入居乾清宫。光宗死后,她便控制了乾清宫,并与心腹太监李进忠密谋,阻止朱由校与廷臣见面,企图挟皇长子自重。东林党人大学士刘一燝、给事中杨涟等首先和司礼太监王安共同设计从乾清宫骗出朱由校,拥住慈宁宫。随后便以李选侍占住乾清宫为违制为由,多次上疏力促李选侍移宫,皇太子朱由校也明确表示支持,李选侍无奈,只好怏怏搬出乾清宫,改居仁寿殿。她头天走,群臣第二天就正式拥立朱由校即帝位,是为熹宗。移宫后,御史贾春旺上疏指责力促移宫的东林党人, 谓不当于新君御极之初,首劝主上以违忤先帝,逼逐庶母,表里交抅,罗织不休,俾先帝玉体未寒,遂不能保其姬女。 ①于是两派官员便围绕着移宫的是非展开了争吵。直到熹宗出面干涉,争论才暂时停息。此即为 移宫案.
  ①   《定陵注略》卷二。
  ②   《明史?蒋允仪传》。
  移宫案后,东林党人因拥戴有功,势力重新崛起,内阁吏部、兵部、都察院等重要部门均由东林党人主持。东林党人一向比较关注社会问题,看到 民不聊生,大乱将作 的现实,他们反对神宗及大地主集团侵占田土,反对矿监税使四处掠夺,要求改革弊政,加强君主集权,因而获得了良好的声誉。所以天启初年东林党人上台执政后,一时 天下欣欣望治.他们也曾积极整肃吏治,规划辽东战事,但由于其仍将大部分精力倾注于论 三案 是非,排除异己,打击宿敌,因而政治改良收效甚微。及至魏忠贤集团崛起,东林党人遂遭灭顶之灾。
  ①   《明通鉴》卷七十六。
  (七)魏忠贤与阉党
  魏忠贤(1568- 1627年),河间府肃宁县人,初名进忠,号完吾。天启二年(1623年)熹宗赐名 忠贤.自幼狡黠无赖,目不识丁, 然亦有胆力,能决断,顾猜狠自用,喜事尚谀。 ①娶妻冯氏,生一女。因在一次赌博中输掉,为赌徒污辱,一气之下自宫,改姓名为李进忠。
  万历十七年(1589年),魏忠贤被选入宫,隶司礼监掌东厂太监孙暹手下,洒扫供役,不久即攀附调至甲字库。以后又通过巴结太监魏朝当上熹宗生母王才人的典膳。魏朝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手下,多次在王安面前夸奖魏忠贤, 安亦善遇之.熹宗的乳母客氏是定兴人侯二之妻,18岁入宫,二年后丧夫,与魏朝私下相好。 及忠贤入,又通焉。客氏遂薄朝而爱忠贤,两人深相结。①熹宗即位后,客氏被封为奉圣夫人,魏忠贤也自惜薪司迁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殿。 忠贤不识字,例不当入司礼,以客氏故,得之。 ②魏忠贤进入司礼监后,即开始设法夺权。掌印太监主安是光宗朱常洛东宫旧侍,熹宗初立,他和诸大臣同受顾命,为人刚直不屈。天启元年(1622年)八月,魏忠贤指使给事中霍维华弹劾王安专权,客氏从中附合。熹宗不究真假,下诏革去王安职务,贬为南海子净军。魏忠贤怕有反复,又命王安得罪太监刘朝为南海子提督,将其谋杀。王安死后,魏忠贤 势益张,用司礼监王体乾及李永贞、石元雅、涂文浦等为羽翼,宫中人莫敢忤。 ③天启三年十二月,魏忠贤兼掌东厂,权力更大,加上有客氏做内援,权势日益显赫。
  熹宗生性好玩,魏忠贤便投其所好, 日导帝为倡优声伎,狗马射猎。 ④他又劝熹宗挑选宦官300人,手持龙旗,列队在左,令宫女300人,手持凤旗,列队在右,大搞内操。从此紫禁城内锣鼓喧天,廷臣上疏谏止,都被拒绝。明熹宗还天性机巧,喜欢木工油漆之事,常 自操斧锯凿削,即巧工不能及也.从早到晚制作器具, 成而喜,喜不久而弃,弃而又成,不厌也 ⑤。每逢这时,魏忠贤便有意奏事,弄得熹宗很烦,就说: 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 ⑥魏忠贤因此得以售其奸。
  把持内廷的同时,魏忠贤又把手伸向外廷。天启元年七月,沈   入阁,魏忠贤即密与相结。沈   曾任内书堂教习,魏忠贤对其执弟子礼。二人狼狈为奸,力攻阁臣刘一燝. 天启二年(1622年)三月,刘一燝被迫去职。天启三年正月,魏忠贤援引顾秉谦、魏广微进入内阁。顾秉谦为人庸劣无耻,魏广微与魏忠贤是同乡,二人 曲奉忠贤,若奴役然 ①。
  ①   《明史?宦官二》。
  ②   《明史?宦官二》。
  ③   《明史?宦官二》。
  ④   《明史?宦官二》。
  ⑤   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四。
  ⑥   《明史?宦官二》。
  ①   《明史?阉党传》。
  随着魏忠贤权势的扩张,万历以来的东林党、邪党斗争的形势逐渐发生了变化。那些被东林党罢了官的人,纷纷投靠魏忠贤,蝇营蚊附,逐渐形成阉党。天启四年(1624年),给事中傅櫆与魏忠贤的外甥傅应星结拜为兄弟,诬奏中书汪文言,并牵扯到左光斗、魏大中。结果魏忠贤将汪文言下锦衣狱,并欲大行罗织东林党。但掌锦衣卫镇抚狱的刘侨受首辅叶向高的指示, 止坐文言.魏忠贤大怒,将刘侨削职为民,而以亲信许显纯代替其职务。这时,御史孪应升、刘廷佐,给事中霍守典、沈惟炳纷纷上疏指责魏忠贤不法事,但均遭其矫旨诘责。副都御史杨涟愤怒已极,遂于是年六月上弹劾魏忠贤二十四罪疏。文中罗列魏忠贤擅权祸国、打击异己等二十四大罪,指出其 积威所劫,致掖廷之中,但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都城之内,亦但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 ②要求对其加以严惩。疏上,魏忠贤大惧,急趋熹宗跟前哭诉,表示愿辞去东厂提督职务。熹宗令王体乾读杨涟奏疏,王体乾对疏中要害之语均不读,客氏又从旁剖析辨白,熹宗遂懵然不辨,温谕留魏忠贤,而于次日下杨涟疏,严旨切责。此旨一下,举朝哗然,魏大中及给事中陈良训、许誉卿等70余人交章论劾魏忠贤,但熹宗皆不纳。
  魏忠贤既有熹宗作靠山,于是日益嚣张, 欲尽杀异己者.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及其党羽以各种借口先后杖辱、斥逐廷臣数十人。工部郎中万燝被杖死,阁臣叶向高、韩■、朱国祯被逼逐,吏部尚书赵南星、侍郎陈于廷、御史高攀龙及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被罢黜,一时 正人去国,纷纷若振槁 ①。与此同时,魏忠贤大力提拔任用同党。以朱童蒙、郭允厚为太仆少卿,吕鹏云、孙杰为大理卿,复霍维华、郭兴治为给事中,徐景濂、贾继春、杨维垣为御史,而起徐兆魁、阮大铖等为爪牙,逐步编织出一个几乎垄断所有主要职位的黑网。 当此之时,内外大权一归忠贤。内竖自王体乾等外,又有李朝钦、王朝辅、孙进、王国泰、梁栋等三十余人,为左右拥护。
  外廷文臣则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主谋议,号' 五虎' ;武臣则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主杀僇,号' 五彪'.又吏部尚书周应秋、太仆少卿曹钦程等,号' 十狗'.又有' 十孩儿' 、' 四十孙' 之号。而为呈秀辈门下者,又不可数计。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 ②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控制了朝廷内外大权之后,即开始了对政治反对派更大规模的迫害。顾秉谦、魏广微编《缙绅便览》,把叶向高、赵南星、高攀龙、杨涟、左光斗等百余人目为邪党,而将黄克缵、贾继春、霍维华、崔呈秀等60余人统称正人,进呈给魏忠贤,以做为进退百官的依据。其他阉党则进有《点将录》、《天鉴录》、《同志录》等黑名单,把不阿附于魏忠贤的官员开列入内,统称为东林党人,并罗织罪名,逐一打击迫害。与此同时,他们还数兴大狱,其规模较大者两次。第一次在天启五年。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六人被诬以受贿,下镇抚司狱,倍受酷刑,杨涟等五人死于狱中,顾大章自杀。史称 六君子.第二次在天启六年。是年二月,魏忠贤指示其党羽李永贞假造浙江太监李实奏本,逮捕前应天巡抚周起元和在江苏、浙江家中的高攀龙、周宗建、缪昌期、周顺昌、黄尊素、李应升七人。高攀龙投水自尽,周顺昌等六人均死于非刑。史称 七君子.此外,阉党还派东厂番役四处侦探臣民隐事, 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僇,甚至剥皮、刲舌,所杀不可胜数,道路以目 ①。为压制舆论,魏忠贤又以剿灭东林的名义,折毁全国所有书院,禁止讲学。
  ②   《明史?杨涟传》。
  ①   《明史?宦官二》。
  ②   《明史?宦官二》。
  在残酷镇压东林党的同时,阉党又全翻 梃击 、 红丸 、 移宫 三案,对在三案发生时,与阉党官僚争论过是非的官员一律都予以惩处。为求名正言顺,他们又奏请熹宗同意,仿照嘉靖大礼议《明论大典》凡例体裁纂修《三朝要典》,按照自己的意旨重新定立了三案是非。
  东林党人被镇压后,魏忠贤的权势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故天下风靡,章奏无巨细,辄颂忠贤。 ②所有奏疏,提及魏忠贤都称 厂臣 不名。内阁票旨, 亦必曰' 朕与厂臣' ,无敢名忠贤者。 天启六年六月,浙江巡抚潘汝祯为讨好魏忠贤,在西湖首建魏忠贤生祠。全国各地随之纷纷效仿,上自封疆大吏,下至普通武夫、商人、奴仆、流氓都竞相建祠。有些官员迎接魏忠贤塑像进祠,行五拜三叩。而松江监生陆万龄甚至提出在京师国子监西面建魏忠贤生祠,以魏忠贤配享孔子。其奴颜卑膝之态,几令人不可思议!
  魏忠贤的辉煌并没能持续太久,其政治生涯在天启七年(1627年)秋发生了陡变。是年八月,明熹宗死,其弟信王朱由检继立,是为崇祯帝。崇祯为信王时素知魏忠贤罪恶,因而其继位后, 深自儆备,其党自危。 ①东林党人乘机纷纷上疏弹劾魏忠贤。十一月初一,崇祯帝下令削去魏忠贤官职,贬往凤阳。初四日,又下令逮捕究治。魏忠贤途中闻讯,上吊自杀。十七日,客氏在浣衣局被笞杀。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颁布《钦定逆案》,在朝阉党被或杀或罚,驱逐一空。
  ①   《明史?宦官二》。
  ②   《明史?宦官二》。
  ①   《明史?宦官二》。
  八、鹿失中原
  (一)明思宗无力挽狂澜
  明思宗(1610- 1644年),名由检,光宗第五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十二月生。天启二年封信王,七年八月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崇祯元年(1628年)。明思宗即位之际,正值明王朝多事之秋。朝内政治腐败黑暗;地方民众起义不断,直至形成全国性的起义;东北边疆对后金作战不断失利,步步败退。面对危亡之局,明思宗殚精竭虑,企图凭自己的努力,力挽狂澜,重建太平天下。但由于时势所限,他最终未能如愿,以至于不甘心地发出了 朕非亡国之君 的千古浩叹。
  为了改变政治混乱局面,支撑行将倾倒的王朝大厦,明思宗上台伊始,即大力整肃朝政。魏忠贤及其阉党被清除以后,为进一步抑制宦官权势,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明思宗下令尽撤各处镇守太监,边政由各地督抚专理。崇祯元年(1628年)正月,又 命内臣俱入直,非受命不许出禁门。 并禁朝臣结交内侍。从而使宦官影响力大降。崇祯元年四月焚毁《三朝要典》,为东林党人平反昭雪,该复官的复官,该起用的起用,与此同时,他改革用人制度,主张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如崇祯二年底,后金兵骚扰京城,有人推荐游方僧申甫有将才,明思宗立刻召见,破格提拔为副总兵,令其召募训练新军。为打破用人只重进士的局面,明思宗注意从举、贡中选拔官吏,他在位期间仅出任地方巡抚的举人就有十人。此外,他还重保举,令三品以下、五品以上两京文官,及翰林科道和抚按司道知府等官,均可不拘科第贡监,举荐府州县官。在科举考试中,增设 裕国足民 和 奇谋异勇 两科,以广求堪用贤才。为加强阁臣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明思宗打破明中叶以来从翰林中任用阁臣的制度,直接从六部,乃至地方大吏中选拔阁臣。如崇祯十一年六月有五人入阁,其中除方逢年一人为翰林出身,杨嗣昌等四人均系外僚。
  在整肃朝政的同时,明思宗自己一改数朝积弊,事必躬亲,勤奋从政。
  他恢复了早已名存实亡的早朝制度,每天一早听取大臣奏事,经筵、日讲按时御临。召见大臣也十分频繁,有事即召。阁臣为备不时诏,晚上常留宿阁中不归。对各地章奏因怕臣下隐匿不报或敷衍了事,大多自己过目。奏疏票拟,亦常常亲拟。每遇军情紧急,思宗便常常通夜不寐。
  为整饬边防,他起用军功显赫的袁崇焕为兵部尚书,都师蓟辽,并钦赐尚方剑,许其全权行事。袁崇焕亦不失所望,采取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 的战略,整顿兵备,调兵遣将,有力抑制了后金进攻势头,稳住了辽东战场。在西北,明思宗任命杨鹤为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相机抚剿农民军。
  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形势本来会有所好转。但由于明思宗急于求成,且为人多疑,刚愎自用,实际结局却与他的愿望恰恰相反。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十万精骑,避开袁崇焕镇守的锦州、宁远、山海关,绕道蒙古,入长城,直逼京师。袁崇焕闻讯,千里提兵入援。但明思宗却误中后金反间计,以 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 ①为由,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凌迟处死,从而自毁了长城。在西北,因生计无路,各路农民军旋抚旋叛。
  对此,明思宗不加深究,恼怒地将杨鹤撤职查办。在朝内,内阁阁臣多庸庸碌碌,或拘于文墨,不通时变,或胆小怕事,委蛇其间。加之大臣门户依旧,争斗依然,朝政不见有丝毫起色。明思宗失望之余,遂临朝慨叹 外廷皆不足恃.
  ①   《明史?袁崇焕传》。
  既对廷臣失望,明思宗便又转而求助于宦官。崇祯二年十一月,后金兵再次南下,京师戒严。明思宗遣乾清宫太监王应朝监视行营。十二月,以司礼监太监沈良佐、内官太监吕直提督九门及皇城门,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提督京营。此后,宦官们监军饷,越派越多。崇祯四年秋九月,命太监唐文征提督京营戎政。王绅往宣府,刘文忠往大同,刘允中往山西,各监视兵饷。十月,太监王应朝、张国元、王之心、邵希韶分别被派往关宁,蓟镇东协、中协、西协监军。边镇监军外,宦官们又被派入征剿农民起义的各路明军之中。
  崇祯六年五月,明思宗命太监陈大金、阎思印、谢文举、陈茂霖分入曹文诏、张应昌、左良玉、邓玘军中, 监纪功过,督催粮草。 ②督军督饷之外,宦官们还被广泛地用于其他方面,督察钱粮、税务、茶马、司法。此后,除崇祯七年、十三年派往各地的宦官曾两度被短暂撤回外,宦官一直受到明思宗的重用,关于明思宗对宦官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史籍中明确解释: 初,上既罢诸内臣,外事俱委督、抚。然上英察,辄以法随其后,外臣多不称任使者。崇祯二年,京师戒严,乃复以内臣视行营,自是衔宪四出,动以威倨上官,体加于庶司,群相壅蔽矣。 ①明思宗自己也解释说: 朕御极之初,撤还内镇,举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营私图,罔恤民艰,廉谨者又迂疏无通,己巳之冬,京城被攻,宗社震惊,此士大夫负国家也。朕不得已,用成祖监理之例,分遣内臣监视。②明思宗虽然不信任外臣,但在内外施政上却又要依靠他们,加上他本人又生性多疑,急于求治,因而对文武百官有过即纠,动辄罚杀。这种 重典绳下 现象引起了一部分有远见官员的不安。崇祯二年十一月,河南府推官汤开远上疏指责说: 皇上急于求治,诸臣救过不给。临御以来,明罚敕法,自小臣以至大臣,与众推举,或自简拔,亡论为故为误,俱褫夺戍配不少贷,甚则下狱拷讯,几于乱国用重典矣。 ③崇祯三年顺天府尹刘宗周也上疏尖锐批评了当时对官吏处罚过多的现象,他讲: 陛下以重典绳下,轻者谪去,朝署中半染赭衣 ④。思宗在位17年,所杀大臣不计其数。其中阁臣有薛国观、周廷儒,刑部尚书有薛贞、刘之凤、甄淑,兵部尚书有王洽、陈新甲等。
  至于地方大吏,则总督郑崇俭、袁崇焕、刘策、杨一鹏、熊文灿、范志宪、赵光抃等七人被杀。巡抚被杀八人,分别为蓟镇王应豸,山西耿如杞,宣府李养冲,登莱孔元化,大同张翼明,顺天陈祖苞,保定张其平,山东颜继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马成名,顺天潘永图等。由于罪废不断,思宗一朝官员更替之繁亦前所未有。17年中,刑部尚书换了17任,兵部尚书换了14任。内阁大学士更如走马灯,前后所用竟达50人之多。严刑峻法的结果,使文武百官大多数遇事退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此刘宗周曾痛心疾首地指出: 陛下求治太急,用法太严,布令太烦,进退天下士太轻。诸臣畏罪饰非,不肯尽职业,故有人而无人之用,有饷而无饷之用,有将不能治兵,有兵不能杀贼。 ①
  ②   《国榷》卷九十二。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四。
  ②   《明季稗史初稿》卷上。
  ③   《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二。
  ④   《明史?刘宗周传》。
  由于文臣束手,将士离心,明王朝在对后金(清)和农民起义军的作战中节节败退(详后)。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明军松山会战失败,精锐尽失,关外要塞松山、锦州沦陷,清兵锋直逼宁远、山海关。崇祯十六年十月,李自成攻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二月大顺军兵分二路,进军北京。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破,明思宗在煤山,自缢身亡。其临终遗诏为: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②
  ①   《明史?刘宗周传》。
  ②   《明史》卷四十二,《庄烈帝纪》二。
  (二)后金崛起
  在明王朝衰败没落的同时,建州女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永乐以后,由于受蒙古部落和野人女真的侵扰,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各部被迫南迁。建州卫与建州左卫几经迁徙,到正统年间定居于浑河、苏子河上游。正统七年,明政府从建州左卫中分置建州右卫,与建州卫、建州左卫合称建州三卫。海西女真各部的迁移则一直到嘉靖初年才稳定下来,散居于开原以北到吉林松花江一带。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南移后,由于和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到万历初年,女真各部逐渐形成了四个强大集团,即建州部,包括苏克苏护河、浑河、完颜、哲陈和栋鄂五部;长白部,包括纳殷、珠舍里、鸭绿三部;扈伦部,包括叶赫、哈达、辉发、乌拉四部;东海部,包括窝集、瓦尔喀、库尔哈三部。为了争夺人口、财物和土地,女真各部 群雄蜂起,称王号,争为雄长,各主其地,互相攻战,甚者兄弟自残,强凌弱,众暴寡,争夺无已时。①这种混战割据的局面,给女真各部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统一已成为人心所向,努尔哈赤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走上了统一女真各部的道路。
  努尔哈赤(1559- 1626年),是苏克苏护部费阿拉城(今辽宁新宾县)
  人,明初建州左卫都督猛哥帖木儿六世孙。姓爱新觉罗,祖父觉昌安,父塔克世均为明代世袭的建州左卫指挥使。努尔哈赤10岁丧母,因继母虐待,19岁分家自立。从小喜读《三国演义》和《水浒》,成年后常到抚顺马市贸易,熟习汉语习俗,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建州苏克苏护河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引导明辽东总兵李成梁出兵征讨阿台章京,在攻打古埒寨时,阿台部下,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被明军误杀。于是,努尔哈赤遂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讨尼堪外兰,开始了其统一女真各部的历程。由于指挥有方,他进展神速。万历十二年降服栋鄂部,十三年征服浑河部,十四年擒杀尼堪外兰,控制苏克苏护河部。十五年、十六年又先后收服哲陈、完颜二部。建州五部自此统一。
  建州女真统一之后,努尔哈赤一面对明朝遣使通好,岁致朝贡表示顺服,(明政府因此先后封其为指挥使、都督佥事和龙虎将军)一面将兵锋转向海西女真(即扈伦四部)。在与海西女真二十余年的艰苦作战中,他采取先除枝叶,后及主体的战略,兼并了长白三部和东海女真,并派兵进入黑龙江、精奇里江、牛满河一带,收复了散居此地的萨哈连、使犬、使鹿等部。至万历四十七年,最后进兵叶赫部,统一了海西四部。至此, 自东海至辽边,北自蒙古、嫩江,南至朝鲜、鸭绿江,同一语音者,俱征服,是年诸部始合为一。 ①
  ①   《大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
  ①   《满洲实录》卷六。
  ②   《明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同时,也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建设与革新,但其中最重要的当属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由女真人狩猎时实行 牛录 组织演变而来。当时每逢出猎开围之际,族人各出箭一支,以十人为单位,称为 甲录 (意为大箭)。十人之中立一总领, 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 ②。此总领呼为牛录额真(额真,意为 主 )。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在 牛录 组织基础上,创建了旗制。他将每一牛录扩大为300人,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作为标志,每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管理该牛录内军政事务。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所辖人口和兵力增加,努尔哈赤又在原有四旗之外,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计八旗。同时在牛录之上,设立甲喇和固山。即五牛录组成一个甲喇,设甲喇额真统辖。五甲喇组成一个固山,设固山额真统辖,副职二人称梅勒额真。努尔哈赤为八旗最高统帅,并配有5000余骑巴牙喇(直属亲军)。八旗制度是 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 的军政合一体制,它把分散的女真各部都严密组织在旗下,进行生产和征战,保证了统一战争的胜利。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登位,国号大金,建元天命,史称后金。
  随着后金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努尔哈赤很快将进攻的矛头指向了明王朝。万历四十六年四月,他以 七大恨 告天,出兵伐明,连破抚顺、东州、清河等城,全辽震动。明神宗急派杨镐为辽东经略,在全国征兵征饷,于次年二月进攻赫图阿拉。
  明军共十万余人,兵分四路。辽阳总兵刘綎部由宽甸出凉马佃,从东面进攻;辽东总兵李如柏部自清河堡出鸦鹘关,从南路进攻;山海关总兵杜松部自沈阳出抚顺关,从西面进攻;开原总兵马林部自开原、铁岭出靖安堡入苏子河谷,从北面进攻。其中以西路社松部为主力,皆直指赫图阿拉。经略杨镐在沈阳坐镇指挥。努尔哈赤抓住明军兵力分散的弱点,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四月十三日,首先集中八旗兵六万人进攻萨尔浒山的杜松军三万人,结果杜松战死,所部全军覆没。努尔哈赤乘胜进击,十四日大败马林军,马林仅以身免,逃往开原。十六日尽歼刘綎部,刘綎阵亡。杨镐闻三路丧师,急令李如柏退兵。明四路大军仅此一路得全师而还。萨尔浒之战,明军阵亡官兵46000余人,元气大伤。从此,后金步步进攻,明王朝在战略上由进攻转入了防御。
  萨尔浒战后,努尔哈赤挥军西进,攻陷开原、铁岭。杨镐因连战败绩,被下狱治罪。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六月,明廷任命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王化贞为辽东巡抚。熊廷弼上任后,根据当时双方力量对比,采取以守为主的方针。他守辽一年多,招抚流亡,整顿军务,修筑城堡,练兵制城,屯田积粮,以守为战,收到了较好效果,致努尔哈赤不敢轻于西进,熊廷弼以守为主的方针,被阉党攻进为 怯懦畏战,拥兵不动 ,不久被罢。努尔哈赤乘机大举进攻,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攻陷沈阳、辽阳,夺取辽东70余城。为加强对明攻势和巩固对新占领区的统治,努尔哈赤随之将都城迁至辽阳。
  辽、沈失陷,明廷举朝震惊。熹宗再度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以王化贞为辽东巡抚。熊主守,王主战, 二人议论,遂成水火。 ①王化贞拥兵十万,为所欲为。熊廷弼仅有兵四千,徒叹奈何。天启二年正月,努尔哈赤利用熊王矛盾,举兵渡辽河,攻陷西平、广宁,王化贞弃城逃跑。后金连陷40余城,占领辽河以西大片土地。天启五年(1625年),为便于进一步与明朝作战,努尔哈赤又迁都沈阳,改称盛京。
  ①   《明季北略》卷二,《广宁溃败》。
  广宁失守以后,熊廷弼、王化贞下狱处死。明廷派王在晋经略辽东。王在晋懦弱无能,主张放弃关外,退守山海关。这一消极防御主张遭到袁崇焕等将领的强烈反对,他认为若保关内,必守关外;若保关外,必守宁远。袁崇焕的意见得到兵部尚书孙承宗的赞同,不久,明廷起用孙承宗代替王在晋为辽东经略。孙承宗继承熊廷弼 以守为战 的战略方针,采纳袁崇焕的建议,整顿山海关防务,兴工修筑宁远,锦州、大小凌河、松山、杏山及右屯等要塞,拓地二百里,构成了坚固的宁锦防线。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孙承宗因遭阉党排挤去职,明廷令高第接任。高第认为关外不可守,一反孙承宗所为,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备, 尽驱屯兵入关,委弃米粟十余万,而死亡载途,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 ②袁崇焕见苦劝无效,便组织军民,坚守宁远孤城。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重兵围攻宁远(今辽宁兴城),袁崇焕顽强抵抗,努尔哈赤被炮火击伤,退回沈阳。同年八月因身患痈疽病亡。终年68岁。
  努尔哈赤死后,儿子皇太极继位,改元天聪。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皇太极率兵进攻明重新恢复的宁锦防线,袁崇焕亲自督战,后金军先后围攻锦州、宁远不克,且死伤累累,被迫败退,时称 宁锦大捷。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避开宁远,绕道蒙古,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从山海关驰援,此后,皇太极多次绕道,挥兵入关,掠扰河北、山西,抢掠人口、财物。
  在对明朝保持军事压力的同时,皇太极对自身政治、经济、军事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削弱诸王权力,加强汗权,同时模仿明制,先后设立了内三院、六部、都察院、理藩院三院八衙门等一套完整的国家机构,代替原来的八旗制度行使国家权力。经济上实行 计丁授田 、旗民分居、保护和奖励农业生产。军事上,扩大军事编制,另编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使军力大增。皇太极的这一系列措施,使后金政权迅速集权化、封建化。
  为剪除明羽翼,解除后顾之忧,以全力争夺天下,皇太极于天启七年、崇祯九年两次对朝鲜用兵,迫使其断绝与明朝往来,而臣服于后金。同时恩威并施,经数年经营,先后征服了漠南和漠北蒙古,成为满蒙大可汗。此外,皇太极又继续收复故土,统一了黑龙江中、上游和贝加尔湖以东的广大地区。
  至此,后金政权达到极盛。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皇太极称帝,改元崇德,定国号大清,皇太极称帝以后,即将主要力量转向明朝,展开了更加咄咄逼人的攻势。崇祯九年(1636年)九月,他命阿济格从独石口入居庸关,绕过北京,南下保定,连克十三城,掳掠人畜18万而还。崇祯十一年,又命多尔衮、岳托等越过长城,绕过北京抵通州,分兵八路,扰河北,入山东,攻陷城池58座,俘获人口46万多人。崇祯十三年起,清军与明军在宁锦防线对峙作战将近二年,至崇祯十五年三月,明蓟辽东总督洪承畴兵败松江被俘投降。锦州守将祖大寿闻松山兵败,亦开城投降。至此,明在关外除宁远孤城由吴三桂驻守外,要塞尽失。
  ②   《明史?袁崇焕传》。
  (三)李自成和张献忠
  明末农民战争始于天启七年(1627年)二月陕西澄城农民抗粮杀官,其早期领袖为高迎祥,后期领袖为李自成、张献忠。
  李自成(1606- 1645年),乳名黄娃子,一作黄来儿。陕西米脂县人。
  幼年因家境贫寒,曾被舍入寺庙,后为姬氏牧羊奴。成年后,到本县银川驿当马夫。崇祯二年(1629年),明政府裁减驿站经费,李自成丢掉了饭碗。
  因生活无着,又遭官府和豪绅欺辱,他遂愤而于崇祯三年投奔了不沾泥张孟的起义军。加入不沾泥起义军后,因英勇善战,李自成很快为八队队长,号称闯将.其 御众严,号令一,领一军不敢仰视,以故制胜,雄于诸寇。 ①张献忠,陕西延安人,一说为延安卫柳树涧人。少时家庭贫苦,青年时期曾当过延安府捕役。崇祯三年参加农民起义,他 临战辄先登,于是众服其勇。 ②很快成为三十六营起义中的一营首脑,自号西营八大王。
  崇祯四年,因受陕西官军压迫,陕西农民军大部分渡过黄河,进入山西,李自成、张献忠部也被迫转入山西。崇祯五年(1634年)七月,李自成、张献忠、马守应、王自用等部合力攻占大宁。八月,又攻克隰州。这时李自成已成为山西境内起义军的重要首领。山东道御史刘令誉讲: 有自贼中逃回者言,旧在晋中贼首掌盘子等十六家,最枭境者为闯将、紫金梁,戴金穿红,群贼效之。遂皆以红衣为号 ①。九月,李自成等部从宁山卫(今山西晋城)
  攻入河南,十四日攻克修武。明廷急调副总兵左良玉等率部赶赴怀庆,李自成等见状,便又回师山西,于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举攻克辽州(今山西左权县)。
  由于留在陕西的起义军 旋抚旋叛 ,而进入山西的起义军声势越来越大,明思宗遂于崇祯四年九月将主抚派陕西三边总督杨鹤撤职查办,改任主剿派洪承畴为总督。在洪承畴血醒镇压了陕西起义军后,明廷即调曹文诏、张应昌、左良玉、邓玘四部重兵前往山西,围剿起义军。经一年血战,山西各部义军于崇祯元年十一月以诈降冲破明军包围,履冰突破黄河天险,进入河南西部地区,接着又南下湖广、四川,从此成为明王朝的心腹大患。
  为统一指挥对农民军的征剿,崇祯七年(1634年)春,明思宗以陈奇瑜为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军务, 视贼所向,随方剿抚 ②。陈奇瑜以优势兵力,在河南、湖广连败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等部被逼退入陕西。起义军退至汉中时,误入栈道险地(一说为兴安车箱峡)。
  因山势陡峭,出口被官军封死,又适逢数十天阴雨连绵,起义军武器蚀毁,衣甲湿烂,人马无食,几面临绝境。为摆脱困局,李自成、张献忠等再次诈降,表示愿接受招抚。脱险以后,立即与官军厮杀,分掠西安、庆阳、巩昌、平凉,并重新进入河南,一时声威大震。明思宗恼羞成怒,把陈奇瑜削职逮捕,提升洪承畴为兵部尚书,总督晋、陕、豫、鄂、川五省军务。
  ①   康熙六年《陕西通志》卷三十一。
  ②   康熙六年《陕西通志》卷三十一。
  ①   《崇祯长编》卷六十二。
  ②   《平寇志》卷一。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洪承畴统陕西兵东出潼关,与中原各省官军共七万余人夹剿起义军。为打破明军 围剿 ,起义军十三家七十二营大小首领大会于荥阳(一说无荥阳大会),商讨作战方略。会议采取了李自成提出的 分兵定向 的战略计划,决定兵分五路,分头出击。其中高迎祥、张献忠一路向东连下数城,攻占中都凤阳,焚毁皇陵,明廷举朝震惊。明思宗严令明军全力围剿高迎祥。崇祯九年七月,高迎祥在盩厔战败被俘,不久被害。
  崇祯十年,杨嗣昌任兵部尚书,制定一个 四正六隅十面网 的军事围剿计划,并推荐熊文灿总理直隶、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湖广军务,具体执行实施。在明军的凶残围剿下,李自成部于崇祯十一年三月在河州、洮州地区两次战役中连遭失利,伤亡惨重,队伍仅剩几千人,被迫长期转战,潜伏于陕、川、鄂接境山区。与此同时,张献忠也在南阳战败,受抚于谷城。其他各路农民军亦或败或降,起义暂时转入了低潮。
  张献忠受抚后,拒绝接受明军的改编,所部 人不散队,械不去身.并不断操练士马,打造军器,同时在谷城屯田,并设关征税,以充军用。经一年休整,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张献忠于谷城再度起兵,罗汝才等在房山响应。七月两军在房县罗猴山重创左良玉,歼敌万余人。消息传到北京,明思宗极为恼怒,逮杀熊文灿,诏令杨嗣昌督师。十月初一日,杨嗣昌到达襄阳,会师十万,命令河南、四川、陕西、郧阳诸抚镇将领,分扼要冲,对张献忠进行围追堵截,在玛瑙山、韩溪寺、盐井、木瓜溪连败义军。面对优势明军,张献忠采取 以走致敌 的策略,于崇祯十三年秋与罗汝才部突入四川,北上广元、剑阁,南下泸州,拖得入川追击明军疲惫不堪。崇祯十四年正月,张献忠挥师东进,在开县大败明军,随后顺江而下,昼夜奔袭明军事重镇襄阳,二月张献忠攻陷襄阳,杀襄王朱翊铭,发库银15万赈济饥民。
  至此,杨嗣昌军事围剿计划破产。
  攻克襄阳以后,张献忠率部转战于豫皖二省。崇祯十六年(1643年)初进入湖广,连克广济、蕲州、黄州、麻城。五月攻占武昌,沉楚王朱华奎于江。随后,张献忠入楚王府,称 大西王 ,改武昌府为天授府,设六部尚书、五军都督府、五城兵马司及巡抚、知府、知县等中央和地方机构,同时开科取士,初步建立起大西农民政权。八月,张献忠撤出武昌,举兵南下,很快席卷了湖南全省,并攻占江西袁州、吉安,广东震动。十二月,张献忠放弃湘赣,进军四川。崇祯十七年八月攻克成都,十一月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年号大顺,改成都为西京。增置左右丞相,赐封部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为四将军。
  张献忠谷城再起以后,李自成也重新活跃,图谋发展。崇祯十三年冬,李自成乘明军主力入川追击张献忠,河南空虚之机,率部离开郧阳山区,进攻豫西。时河南连年大旱,赤地千里。李自成一入河南,饥民便纷纷附随,队伍很快发展到数千人。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和赋税繁重的社会现象,李自成起义军明确提出了 均田免粮 的口号,起义军每到一处,便宣布 三年免征 或 五年不征 ,支持农民夺回被霸占的土地。同时, 抚流亡,通商贾,募民垦田 ①,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起义军一到,老百姓便 执香迎导,远近若狂.到处传唱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②的歌谣。
  ①   张岱:《石匮书后集》卷六十三。
  ②   张岱:《石匮书后集》。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起义军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询,没收福王府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大赈饥民。此后直至崇祯十五年冬,李自成联合起义军中罗汝才所部、袁时中的 小袁营 和贺一龙的 革左五营 ,在两年时间里,先后发动三次围攻开封以及项城、襄城、朱仙镇、郏县、汝宁等战役,基本上扫灭了河南境内的官军,并多次粉碎了明廷调来的精锐援军。从此明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而起义军却日益强大,转入战略进攻。
  汝宁战役后,李自成统兵40万,由南阳进入湖广,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初四,攻占襄阳。随后分兵,连下荆州、枣阳、宣城、谷城、光化等城。崇祯十六年正月,李自成攻下承天,被举为 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三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称 新顺王.中央设丞相和吏、户、礼、兵、刑、工六政府处理政务。因辖区只有河南大部和湖北一部,地方政权暂不设省级衙门,只设府、州、县机构。军事要地则设防御史。
  新顺政权建立后,明思宗命陕西总督孙传庭率部东出潼关,征剿李自成。
  八月孙传庭拥兵10万出关。李自成闻讯,即率主力北上,九月,两军对垒于郏县。时值大雨滂沱,官军粮运不继。李自成一面动员百姓坚壁清野,使官军无法就地筹粮,一面派大将刘宗敏率万余轻骑出汝州,截断明军粮道。孙传庭闻讯大惊,不得已回师欲打通粮道。李自成率师追击400里,大败官军,斩杀四万余级。李自成乘胜挥师西进,十月初六攻破潼关,击毙孙传庭。十一月占领西安,分兵收取三边。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建元永昌。改西安为西京,封功臣以五等爵。同时,更定政权机构,改内阁为天佑殿,设大学士平章军事;六政府添设尚书一人,侍郎一人;增置省级机构,设节度使。
  正月初八日,李自成亲统大顺军主力由西安出发。东渡黄河,向北京进军。二十三日到达平阳,二月初八攻克太原。接着,大顺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连下宁武、大同、宣府。三月十五日,攻克居庸关。十九日攻占北京。延续276年的明王朝至此灭亡。
  (四)清兵入关
  大顺军进京之后,为防止士兵掠财扰民,李自成严令: 军人入城,有敢伤一人者,斩以为令。 ①兵政府也贴出告示: 大师临城,秋毫无犯,敢掠民财者,即磔之。 ②严肃军纪的同时,又加强对京城的控制, 添设门兵,禁人出入;放兵马人城,街坊衚衕无不至者,但不抄掠.因而 市民开张店市,嘻嘻自若 ③,保持了京城社会秩序的稳定。
  当时大顺政权的辖区,包括了整个西北、华北、鲁豫两省、苏鄂两省的部分地区,广袤数千里。其南部尚有大量明朝残余势力,北部离北京不远的山海关,驻扎着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和山海关总兵高第率领的精锐部队。山海关外,满清军队虎视眈眈,密切注视着关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面对这种形势,大顺政权首先接管清理了明王朝的中央机构,甄别录用明朝在京官僚,对罪大恶极者严加镇压。其次向黄河中下游新占领区派设大批地方官,在战略要地派驻军队,以接管、建立政权,稳定地方。与此同时,针对南北两面的军事威胁,大顺政权也采取了相应对策。对南方,李自成抽调部分军队沿运河南下,前往招抚明朝军队,但因人数太少,又基本上为投降的明军,没有收到什么效果④。对北方,李自成派明居庸关降将唐通率部前往招降吴三桂。
  吴三桂,辽东人,出身官僚豪门。崇祯末年驻兵宁远,所部 精兵四万,辽民七、八万,皆耐搏战,而彝丁突骑数千,尤骁悍,北门锁钥,恃无恐 ,①为明王朝抵御清兵的最后屏障。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因李自成逼近京师,明思宗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放弃宁远,率部入关保护京城,十六日,吴三桂抵山海关,二十日到达丰润,闻听京师陷落,便回师山海关。早在大顺军进入北京之前,吴三桂的上司蓟辽总督洪承畴、舅父祖大寿等就已经投降清朝。清统治者曾利用他们对吴三桂劝降,吴三桂态度暖昧,犹豫未决。当李自成派唐通前去招降时,吴三桂因父亲吴襄和其他家属留在北京,遂同意投降。唐通接管了山海关防务,吴三桂则率部前往北京,朝见新君。行至玉田县时,吴三桂听说其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夺去,(一说刘宗敏逮捕了其父吴襄,追赃索饷)勃然大怒,回师直奔山海关,打败唐通,重新控制了山海关,并积极与清朝联络,要求多尔衮派兵入关。清朝统治者也立即改变以往入关劫掠的政策,提出为明 复君父仇 的口号,力图拉拢汉族官僚地主,共同绞杀农民军,取代明王朝的统治。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叛变,山海关被占的消息后,遂于四月十三日与刘宗敏率大军20万离京东征。二十一日包围了山海关。二十二日,在战斗最激烈,吴三桂军濒临崩溃之际,多尔衮率清军突然参战,大顺军猝不及防,战败退回北京。
  李自成山海关战败之后,吴三桂引清军进逼北京。面对新败之余,军心混乱的局面,李自成感到北京无法坚守,决定主动撤离,准备以关中为基地,重振雄风。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举行登极典礼。三十日撤出北京。
  从进京到出京,前后只有42天。五月初二,多尔衮率清兵入京。
  ①   钱■:《甲申传信录》卷一。
  ②   《国榷》卷一○○。
  ③   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
  ④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
  ①   徐鼒:《小腆纪年》卷四。
  当清军逼近北京时,多尔衮为了拉拢汉族官僚地主,宣称清军入关是 为尔复召父仇,非杀尔百姓,今所谋惟闯贼。吏来归复其位,民来归复其业。 ①进京以后又下令为崇祯帝服丧;各衙门官员照旧录用;薙发归顺,地方官各升一级;朱姓各王归顺不夺其王爵等等,以此来赢得人心,谋求与汉族官僚地主的合作,集中力量镇压大顺农民军。
  李自成在山海关战役中失败和被迫放弃北京以后,大顺政权辖区内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的官绅地主纷纷发动叛乱。他们杀害或拘捕大顺政权地方官员,袭击当地大顺驻军,搞得李自成在西撤途中相当被动。大顺军虽然在保定、定州、正州进行了英勇战斗,但还是很快丢掉了河北、山东,而被迫设防于山西大同、太原、平阳和河南怀庆一线。六月,李自成率师至太原。七月,渡过黄河,进驻韩城,不久到达西安。
  大顺军离京西撤后,清兵在后面紧紧追击。五月十日,投降义军的明大同总兵姜瓖袭杀大顺军镇守制将军张天琳,举大同全镇降清,整个山西北部遂为清方所有。十月,清军攻陷太原,随即分兵南下晋东南,大顺军长治守将刘忠抵敌不住,被迫率部转入河南。至此,山西全省仅剩西南一角为大顺军控制,李自成山西防线基本瓦解。十月下旬,清军兵分两路攻打陕西,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率领吴三桂、尚可喜等军由大同向榆林进兵,然后从陕北南下西安。一路由豫亲王多铎率领孔有德、耿仲明等部,从河南怀庆攻击潼关。十二月,北路阿济格从山西保德州渡过黄河,进入陕北,围攻榆林。南路多铎也一路血战,逼近潼关。李自成闻讯,勿忙率军增援潼关。经十三天激战,潼关失守。李自成见清兵两路夹攻,陕西陷落已成定局,遂被迫放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退入襄阳。清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大顺军逼走南明将领左良玉,占领武昌,时李自成手下尚有20万兵,攻占武昌以后,李自成认为: 西北虽不安,东南讵再失之? ①计划乘舟东下,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但大顺军尚未准备充分,清军分水陆两路突然袭来,李自成仓促弃武昌向东南进发。四月,清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接连大败大顺军,切断其东下去路。李自成见东下已无可能,便掉头向西南进军,准备穿过江西转入湖南。五月初,大顺军到达湖北通山九宫山麓时,李自成率轻骑20余人登山探路,突遭当地地主武装袭击,不幸遇难,时年39岁。
  李自成牺牲后,清军很快就向四川大西政权进攻。顺治三年(1646年)
  正月,清廷命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统兵前往四川征讨张献忠,豪格在陕西击破大顺军余部后,于十一月入川。当时,张献忠因内受明朝残军和四川官僚地主武装袭击,外受清军威胁,处境日艰。八月,张献忠下令焚毁成都,带领大军准备北进陕西。十一月,驻兵西充凤凰山。大西军叛将刘进忠引清兵突然袭击,张献忠兵败,中箭身亡。
  ①   《清史稿?范文程传》。
  ①   徐鼒:《小腆纪年》卷十。
  (五)史可法抗清
  史可法(1602- 1645年),为南明大臣,抗清名将。字宪之,号道邻,祖籍大兴(今北京大兴),长于祥符(今河南开封)。其人 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 ①青年时代曾拜左光斗为师,深受东林党影响,立志以国事为重。
  崇祯元年(1628年),史可法考中进士,被授西安府推官。不久迁任户部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升右参议,分守南直隶池州、太平二府。同年秋,随卢象升镇压各地农民起义,被擢副都御史,巡抚安庆、池州府县,监江北诸军。 黄梅贼掠宿松、潜山、太湖,将犯安庆,可法追击之潜山天堂寨。明年,祖宽破贼滁州,贼走河南。十二月,贼马守应合罗汝才、李万庆自郧阳东下。可法驰驻太湖,扼其冲。 ②崇祯十年三月,罗汝才、刘国能率义军数万围攻宿松,杀明副将潘可大、程龙, 盘牙江北,南都震惊。 ③为加强南京西部防御,统一指挥,七月,明廷提拔史可法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四府,以及河南之光州、光山、固始、罗田,湖广之蕲州、广济、黄梅,江西之德化、湖口诸县,提督军务,设额兵万人。
  史可法治军廉明有信,与士兵同甘苦, 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④。 东西驰御,贼稍稍避其锋 ⑤。崇祯十二年夏,史可法丁忧离职。丧服除后,起任为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替朱大典总督漕运,巡抚凤阳、淮安、扬州,劾罢督粮道官三人,增设漕储道官一人,并整修河道, 漕政大盩.后以功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初一,得知李自成起义军围攻京师,史可法誓师勤王。 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抵于浦口,听到北京陷落,崇祯帝自杀的消息,他 痛哭,首触柱,血流至踵。 ①命令部队缟衣发丧。五月,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史可法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为首辅,仍掌兵部事。 乃定京营制,如北都故事,侍卫及锦衣卫诸军,悉入伍操练。锦衣东西两司房,及南北两镇抚司官,不备设,以杜告密,安人心 ②。但不久即受阉党马士英辈排挤,被迫出镇淮、扬。当时李自成农民军虽然被清军打败,退出了北京,但仍拥有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湖广等广大地区,准备整兵再战。为了防止大顺军下,史可法疏奏朝廷设江北四镇。命东平伯刘泽清驻淮安,管辖淮、海等11州县,经理山东一路。总兵官高杰驻泗州,管辖徐州、泗州等14州县,经理河南开封、归德一路,总兵官刘良佐驻临淮,管辖凤阳、寿州等九州县,经理河南陈州、杞县一路。靖南伯黄得功驻庐州,管辖滁州、和州等11州县,经理河南光州、固始一路。史可法自己坐镇扬州。这四镇军队均为在与农民起义军的作战中壮大,因而将悍兵骄。
  刘泽清跋扈残酷,和刘良佐抱在一起,支持马士英,干预朝政。高杰为李自成叛将,所部皆山、陕劲卒,战斗力强,但军纪败坏,和扬州官民多次冲突。
  黄得功部军纪很严,战斗力也很强,但又和高杰积怨很深,为争防地,几致动武火并。史可法到扬州以后,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调解、斡旋四镇矛盾,晓以大义,动之以情,勉强使得四镇愿意听命,并赢得了高杰、黄得功的尊敬。
  ①   《明史?史可法传》。
  ②   《明史?史可法传》。
  ③   《明史?史可法传》。
  ④   《明史?史可法传》。
  ⑤   《明史?史可法传》。
  ①   徐鼒:《小腆纪年》卷五。
  ②   《明史?史可法传》。
  由于史可法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大顺农民军上,没有把清军入关当作主要威胁。所以在吴三桂降清,大顺军受挫的消息传来后,他欣喜异常,以为可以借助清军消灭农民军,于是上奏朝廷,提出了 联清讨贼 的主张。他说: 先帝以圣明之主,遭变非常,即枭逆闯之头,不足纾宗社臣民之恨。
  是目前最急者无逾于办寇矣!然以我之全力用之寇,而从旁有牵我者,则我之力分;以寇之全力用之我,从而旁有助我者,则寇之势弱。 清兵 既能杀贼,即为我复仇。予以义名,因其顺势,先国仇之大而特释前嫌,借兵力之强而尽歼丑类,亦今日不得不然之著数也。 ①因而史可法一方面积级支持弘光朝廷派出使臣北上与清廷 通和讲好 ,一方面对清军倾全力西击山、陕大顺军,而河南、山东、河北兵力相当薄弱时,不乘虚进兵,只作壁上观,为清军击败大顺军欢呼鼓噪,从而使清廷各个击破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严酷的现实很快打碎了史可法的 联清讨贼 的幻想。崇祯十七年十月,弘光北上议和使臣受尽羞辱,空手而归。十二月,清兵大举分道南下,东路由济宁向南,进迫邳州、宿迁,西路从孟津东渡,进逼归德(今河南商丘)、徐州。直到这时,史可法才似大梦初醒,将攻守方略由讨贼变为抗清。他一面会兵进援邳州,一面令高杰进兵归、徐。次年正月,高杰至睢州,为总兵许定国诱杀,叛降清军。 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三百里殆尽。 ②史可法闻变,流涕顿足叹曰: 中原不可为矣。 遂亲到徐州,令高杰的外甥总兵李本身为提督,抚御高杰旧部,回师整顿。 杰军既还,于是大梁(开封)以南皆不守。 ③三月,清豫王多铎已攻破潼关,回师东征,攻陷归德。然后从归德分兵两路,向南推进,进逼淮南。四月初一,史可法移军驻泗州,护祖陵。 将行,左良玉称兵犯阙,召可法入援。渡江抵燕子矶,得功已败良玉军。 ①史可法闻讯,立即回师江北,急趋天长,檄诸将救盱眙。不久得报知盱眙已降清,泗州援将侯方岩全军覆没,史可法乃率亲兵数骑,一日一夜冒雨赶回扬州。 讹传定国兵将至,歼高氏部曲。城中人悉斩关出,舟楫一空。
  可法檄各镇兵,无一至者。 ②四月十五日,清军抵达扬州城下,派人招降史可法,遭到拒绝。当时围攻扬州的清兵为多铎统率,人数约十万。扬州守兵只有一万人。 明日,总兵李棲凤、监军副使高岐凤拔营出降,城中势益单,诸文武分陴拒守,旧城西门险要,可法自守之。 ③二十四日,清军大举攻城,次日,扬州城西北角崩塌,清兵攻入,城破。史可法自杀未遂,被一参将拥出小东门。遇清军,他大呼: 我史督军也。 遂被俘。多铎劝他投降,被他严词拒绝: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 ④因被害于扬州南城楼上,时年42岁。
  ①   史可法:《文忠正公集》卷一,《清遣北使疏》。
  ②   《明史?史可法传》。
  ③   《明史?史可法传》。
  ①   《明史?史可法传》。
  ②   《明史?史可法传》。
  ③   《明史?史可法传》。
  ④   徐鼒:《小腆纪年》卷一。
  史可法被杀后,其部将刘肇基、庄子固、马应魁等率领残部和全城居民继续鏖战,直至最后一兵一矢。清军占领扬州后,痛恨杨州军民的英勇抵抗,下令屠城十日,纵兵抢劫。这次血腥屠杀,惨绝人寰,80万军民遇难。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 扬州十日 的悲惨事件。事后,人们寻找史可法的遗骸,但因天热。众尸蒸变,不可辨识。踰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⑤
  (六)南京陷落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大顺农民军攻克北京,明思宗上吊身亡的消息传到南京,居守陪都的六部官员一片忙乱。为继承明统,重建中央政权,他们决定拥立新君。因明思宗的三个儿子都没逃出北京,他们只好从散处各地的藩王中挑选。当时藩王中尚存的神宗直系子孙,有福王、惠王、瑞王、桂王四人,但惠、瑞、桂三王远在西南,不便拥立。处在南京附近的只有从北方逃难来到的福王朱由崧和神宗侄儿潞王朱常淓. 东林党人翰林院詹事姜日广、兵部尚书史可法、兵部侍郎吕大器、右都御史张慎言、前礼部侍郎钱谦益等认为福王虽系神宗亲孙 伦序当立,而有七不可: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也。 ①而且他们担心福王上台之后会重提 国本 、 梃击 旧案,引用奸邪,于己不利,因而主张拥立 昭穆不远,贤明可立 的潞王。而凤阳总督马士英以 福王昏庸可利 ,②力主按伦序继统。
  他联络总兵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等实力派,派兵把朱由崧接到南京,声称 以序以贤,无如福王,已传谕将士为三军主,请奉为帝。 ③史可法等无可奈何,被迫放弃原议屈从。五月初三日,福王就任监国,五月十五日,正式即位称帝,以明年为弘光元年。此即第一个南明政权——弘光政权。
  弘光政权建立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凤阳总督马士英以及旧臣姜日广、王铎等五人入阁为大学士,参赞机务,其中史可法为首辅,掌握了朝中大权。这引起了野心勃勃的马士英的不满。 当是时,士英旦夕冀入相。及命下,大怒,以可法七不可书奏之王。而拥兵入觐,拜表即行 ①。史可法为顾全大局,自请督师,出镇淮、扬。马士英遂得留朝辅政,乘机揽权。他首先不顾众臣反对,力荐阉党阮大钺出任兵部侍郎,举朝因之大哗。许多官员纷纷告退,姜日广,高弘图也先后被迫辞职,马士英则乘机安插私人,填补空缺。阉党当权后,大肆打击归顺过农民军和反对过马、阮的东林党人。他们恢复东厂缉事特务机构,颁布 北都从贼者诸臣的罪状 ,根据情状高下不同,分成六等治罪。他们唆使弘光帝搜求《三朝要典》,下令 追恤逆案诸臣 ②。阮大钺又编了一本黑名单,指东林党为蝗,复社为蝻,称为 蝗蝻录 ,想把东林党和复社人士一网打尽。他们还任意加派军饷,增加盐、酒税,甚至公开卖官卖爵,选用文武官员都有定价,政治腐败已极。
  当时南京流传着这样一首《西江月》: 有福自然轮着,无钱不用安排。满街都督没人抬,遍地职方无赖。本事何如世事,多才不如多财。门前悬挂虎头牌,大小官儿出卖。 ③又有民谣讽刺说: 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荫起千年尘,拔贡一呈首,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 ④对马士英、阮大钺的所作所为,弘光帝毫不在意,而且自己也丝毫不关心政事。他在皇宫内廷中公开悬挂着 万事不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 ⑤对联,每天碌碌忙于 饮醇酒,选淑女 ,闹得 闾井骚然。 ①同时,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弘光帝屡兴冤狱。其一为大悲案。大悲姓朱,安徽休宁人,出家为僧,在苏州结识潞王朱常淓,互认本家。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冬,由苏州来到南京,被控为潞王刺深消息,遭杀。其二为童妃案。
  朱由崧由洛阳东逃,路过开封时,结纳了周王府人侍女童氏。朱由崧即位后,童氏前来投奔,他不但拒不承认,且将其下狱沦死。其三为伪太子案,明思宗太子慈烺在大顺军攻破北京后,久无消息,忽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来到南京。朱由崧怕失去帝位,诬其冒充,逮捕入狱。这就是所谓 南渡三疑案.三疑案后,朝议纷纷,有的大臣甚至怀疑起朱由崧的真实身份,搞得人心浮动,权威尽失。
  ①   《明史?史可法传》。
  ②   《明季南略》卷一。
  ③   《明季南略》卷一。
  ①   《明史?史可法传》。
  ②   《明季南略》卷二。
  ③   应延吉:《青燐屑》卷上。
  ④   《明季南略》卷五、卷六。
  弘光政权建立伊始,就抱定 今日宗社大计 ,莫过于 讨' 贼' 复仇 的宗旨②。当时它拥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和相当庞大的军队。以兵员计,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左梦庚父子所部有二十余万,镇守江北的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四镇士兵达三四十万。加上两广、云贵、江浙等处驻军,兵马约近百万。但这近百万军队的首要作战目标是各地农民军,而非入关清兵。清朝统治者针对弘光政权急于复仇和庸儒无能、苟且偷安的本质,遂在入关之初集中主要兵力打击大顺军,并打出 为尔等复君父仇 的旗号,以迎合弘光政权灭贼的心理。同时放出 通和讲好 的空气来诱惑、欺骗弘光王朝。
  而弘光满朝文武也就都犯了政治幼稚病,短视地制定了 借虏讨贼 的方针。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吴三桂勾结清军入关击败大顺军的消息传到南京,弘光政权举朝欢呼,晋封已投降清朝的吴三桂为蓟国公,并准备从海上运米十万石,以奖励他借来清军击败农民军的功绩。七月,弘光帝派遣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左懋弟、太仆寺卿马绍愉、总兵陈洪范为使者,携带白银十万两、黄金一千两和加封吴三桂为蓟国公、犒赏银一万两的诰命,于十八日起程前往北京,企图以割山海关外地、南北互市、许岁币十万为条件换取清廷助己灭贼和恢复统治全国,清廷本意在击败大顺军后,即发兵南征,实行各个击破,根本就没有和谈诚意。因此,左懋弟等于十月到达北京后,受尽冷落和凌辱,除所带银币被如数照收,谈判一无所获。十月下旬,使团被强制南返,行至沧州又被追回,左懋弟、陈绍愉被拘押,陈洪范叛降。弘光政权和谈计划破产。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清豫亲王多铎率部占领潼关、西安,大顺军被迫南撤后,即东出虎牢关,经略河南。三月从归德分两路向南进攻,一路指向毫州,一路指向滁州。总兵李成栋降清,引导清军向江南进攻。正在这危急存亡关头,弘光政权内又爆发了左良玉之乱。
  左良玉(1599- 1645年),字昆山,山东临清人。初为辽东军右营都司,后隶冒平督治侍郎,东林党人侯恂部下,与后金兵战于松山、杏山有功,升为副将。农民起义军入山西、河南,他受命率部镇压,擢升为总兵官。崇祯十二年(1639年),升平贼将军。十七年,封宁南伯。弘光政权建立后,晋封宁南侯。是时他拥兵20万驻屯武昌,为南京西部屏蔽。因其最初得到重用,为东林党人侯恂提拔,而弘光朝遭压制的东林、复兴人士又多逃蔽其军中,所以马士英、阮大钺对之阴有疑忌,多有裁抑,并筑板矶城暗防之,使左良玉极为不满。伪太子案消息传到武昌,黄澍等东林党人就激劝左良玉出兵东下,适逢李自成起义军在陕西战败,南下湖广,对其形成威胁,左良玉遂以 清君侧 为名,全师东下,行至九江,左良玉呕血死,其子左梦庚继续领兵东下。与此同时,多铎所统清军由泗州渡过淮河,直扑扬州。面对两路交急局势,史可法主张重点对付清兵,但马士英声称: 宁可君臣皆死于大清,不可死于良玉之手。 ①抽调江北黄得功等部西御左军。四月十五日,清军包围扬州,二十五日扬州城破,史可法殉难。
  扬州失守后,清军很快占领镇江。五月初,进抵瓜州,同明军隔江相对,初九日,清军横渡长江。弘光长江防守将操江提督刘孔昭、佥事杨文聪等闻风而逃。十日夜,朱由崧逃往芜湖黄得功军中。十五日,忻城伯赵之龙、大学士王铎、礼部尚书钱谦益率南京未逃文武官员奉表纳款,向多铎投降,南京陷落。几天后,黄得功被部下谋杀,朱由崧被俘至南京(此前,左梦庚所部和江北四镇已先后降清),弘光政权灭亡。
  ⑤   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卷八①   《明季南略》卷五、卷六。
  ②   徐鼒:《小腆纪年》卷十二。
  ①   《明季南略》卷八。
  九、余波
  清军入关后,在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先后打败大顺军,消灭了弘光政权,席卷了半个中国。面对这迅速而巨大的胜利,清朝统治者认为已胜势在握,因而便放弃了 为明复君父仇 的旗号,开始推行大规模圈地,强制矱发,严惩逃人等一系列民族高压政策,使本已十分严重的满汉民族矛盾迅速激化。北直隶、河南、山东、山西以及江南的江阴、嘉定和太湖地区都先后爆发了激烈地大规模抗清斗争,民兵、义师蜂起。与此同时,随着弘光朝廷的覆亡和 借虏讨寇 政策的破产,南方汉族官僚地主们也丢掉了对明廷的幻想,开始就地组织武装,建立新的政权与清廷对抗。而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在新的形势下,也捐弃前嫌,主动与南明政权联合,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
  南京沦陷后,清军很快进入浙江,占领了杭州、嘉兴、湖州等地。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在浙中义师和南明官吏、缙绅张煌言、钱肃乐等的扶持下,明太祖第十世孙鲁以海于绍兴监国,建立政权。鲁王政权当时控制着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拥有浙中义师和明总兵方国安、王之仁的部队,实力还相当雄厚。鲁王监国之初,钱肃乐、张煌言领导义师与方、王所部官兵紧密配合,曾一度打过钱塘江,收复了一些州县。但由于方国安、王之仁把持有限的兵饷财源,拒不分给义师,使抗清力量分裂。又由于鲁王与福建隆武政权争名号、君臣之分,势同水火,分兵抗闽。因而给了清军充分的时间准备。顺治三年六月,清军乘天旱水浅,抢渡钱塘江,直攻绍兴,方国安望风而降,温州、台州、金华很快陷落,鲁王在张名振保护下浮海逃命。
  鲁王监国的同时,福建军阀郑芝龙、郑鸿逵和南明官吏黄道周拥立明太祖第九世孙唐王聿健在福州称帝,建元隆武。隆武建国的消息传开后,得到各地义师和南明官兵的热烈响应,大多接受了它的领导,其辖区除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而外,还兼有安徽、江西、湖北的一部分,实力比同时并存的浙东鲁王政权强大得多。
  隆武帝朱聿健是南明诸帝中比较有为的一位,他早年饱经忧患,知道民间疾苦。建立隆武政权后,他即积极策划设防,以天兴、建宁、延平、兴化为上游,汀州、漳州、邵武、泉州为下游,各设巡抚。在闽北自仙霞岭以外,设垒170处驻兵防守。同时编练军队,积极准备北伐。但隆武朝廷的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郑芝龙手里,而他本无意抗清。郑芝龙字飞黄,小字一官,福建南安县人。早年为海盗,往来日本、台湾和闽海之间,后为熊文灿招抚,官至都督同知。弘光时封南安伯,是福建最大的军阀。他之所以拥立唐王朱聿健,只不过是欲借其旗号进一步扩张政治、经济权利。因此,他虽拥兵数十万,却不仅对当时在大江南北与清军作战的义军坐视不顾,而且对首辅黄道周的北伐也丝毫不加以支持,即不给军队,又拒发粮饷,终致黄道周全军覆没,被俘遇害。当浙东鲁王政权崩溃,清军南下进逼福建时,郑芝龙认为隆武帝已失去作用,为保全他在福建利禄财产,便与洪承畴暗中勾结,准备降清。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清军攻灭鲁王政权后,挥师南进。郑芝龙实践其 遇官兵撤官兵,遇水师撤水师 的投降诺言,尽撤浙闽交界天险仙霞岭之全部守军,使清兵得以不战而长驱直入福州。八月,隆武帝在汀州被俘,不久遇害。郑芝龙利欲熏心,不听其子郑成功等人的苦苦相劝,丢弃部下,剃发献印降清。隆武政权就此倾覆,历时一年零三个月。
  隆武帝汀州遇难后,其胞弟朱聿鐭由汀州航海,逃到广州。顺治三年十一月初二日,被隆武帝大学士苏观生等在广州拥立监国。初五正式即皇帝位,改元绍武。在朱聿鐭称监国之前,广西巡抚瞿式耜、两广总督丁魁楚、湖广总督何腾蛟等已拥立桂王朱由榔监国于肇庆。绍武政权建立的消息传开后,朱由榔为示抵制,亦于十一月十八日即帝位,建元永历。之后,这两个政权为争所谓 正统 ,互相兵戎相见,先后战于三水、海口。正当其厮杀方酣之际,李成栋率清军由福建进入广东,十二月十七日攻陷广州,苏观生自杀,朱聿鐭被俘,存在不到40天的绍武政权灭亡。
  绍武政权覆亡后,永历政权成为南明抗清的最后一个堡垒。但永历帝朱由榔为人懦弱寡断,昏庸腐朽。他信任宦官权臣,导致大权旁落,朝政混乱。
  又贪生怕死,闻警即逃。清军进入广州,他不布置抵抗,慌忙离肇庆逃往梧州。梧州告急,又仓皇逃至桂林。后又走全州,驻武冈,逃柳州,回桂林。
  整天忙于逃命,政治上无所作为。只是由于先后得到了大顺军和大西军余部的支持,这个政权才得以坚持了16年之久。
  李自成牺牲后,大顺军余部尚有40余万,分为二支,一支是李自成亲自带入湖广的,由郝摇旗、刘体纯、袁宗弟等率领,有众十几万。他们在通山、蒲圻境内逗留三个月后,于顺治二年(1645年)九月南下至湖阴、长沙、新墙。另一支由李过、高一功率领,有众30万。李自成离开西安时,他们尚坚守在陕北。后在清军逼迫下,一路转战南下,于顺治二年九月到达松兹。当时的大顺军由于新遭失败,失去领袖,部队涣散。加之北有清兵尾追,南有明军挡路,处境极为不利。顺治二年秋,在清军进一步南侵的形势下,他们鉴于局势的危急,毅然决定改变战略,主动与隆武政权联合,共同抗清。而隆武政权鉴于清军压境,无力独抗,亦有意与大顺军合作抗清。于是,郝摇旗、刘体纯等部接受总督何腾蛟节制,驻防长沙至湘阴一线。李过、高一功等部接受巡抚堵胤锡管辖,驻防常德、澧陵一线。大顺军与南明联合抗清以后,湖广境内的抗清力量大增。顺治二年十一月,清平南大将军勒克德浑率兵大举进攻湖广,南明与大顺联军英勇抗击,在岳州、藤溪、湘阴连续大败清军,有力地阻止了清军南下。
  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隆武政权倾覆后,清军分两路进攻永历政权。
  在东线,李成栋率清军攻占广州后,即挥师西进,于次年正月连下肇庆、梧州、乐平,进逼桂林。在北线,清廷增派恭顺王孔有德、智顺王尚可喜、怀顺王耿仲明率部进攻湖广。顺治四年二月初,孔有德等至岳州,中旬下湖阴,二十五日陷长沙。何腾蛟因各镇官军畏缩不前,被迫率郝摇旗等部退守衡州,后又退往永州、桂林。李过、高一功等部则退入川东。九月,清军占领永州。
  至此,永历政权在湖广的辖区丧失殆尽。面对清军的猖狂进攻,南明联军展开了顽强抗击。东边,广西巡抚瞿式耜率领军民坚守桂城,两败李成栋,使清军屯兵数月,无法前进。加之广东抗清义军蜂起,李成栋被迫回师镇压,东路危解。北边,何腾蛟、郝摇旗联合各路援军,于十一月在全州大败清军, 斩级无算,获名马骆驼而还,诸帅连营阁道亘三百里 ①。清军败退回湘南。
  ①   《小腆纪年》卷十四。
  顺治五年(1648年)正月,据守江西的降清明将金声桓、王得仁,闰三月据守广东的降清明将李成栋与养子李元胤,因怨恨清廷处事不公,授官太小,先后举兵反正,湖广震动。永历政权乘机大举反攻。李过、高一功率部东下,攻克宜城、松兹、澧州、益阳、湘潭、湖乡、衡山等地。何腾蛟、瞿式耜兵出广西,连下靖州、杭州、武冈、宝庆、常德、永州、衡州等地,合围长沙,前锋直达汉水北岸,湖广大部分失地被收复,抗清局势大为好转。
  然而这种有利的局势并没能持续很久,战局很快又急剧恶化。原因有二:其一是永历朝廷内部党争激烈。随李成栋反正的官僚自称 反正有功 ,他们与朝中大臣金堡、刘湘客、了时魁、蒙正发、袁彭年以及桂林留守瞿式耜联合结为楚党.跟随永历帝东逃西躲的诸臣自称 扈驾元勋 ,他们内援左都掌锦衣卫事马吉翔,外倚镇守广西浔、梧的军阀陈邦傅,结为 吴党.两党互相攻击,各图私利,根本无暇顾及将胜利局面继续扩大。其二是拥兵驻守各地的将领互不协作,经常为争兵争地争饷互动干戈,尤其对战斗力较强的大顺军,官军肆意排挤刁难,乃至分化改编。这样就使抗清力量大大消弱。在永历政权专注内争、无意外顾之际,清廷乘机调兵遣将,实施反击。
  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清兵攻破南昌,金声桓、王得仁败死。同时,何腾蛟也在湘潭兵败被俘,不屈遇害。二月,李成栋兵溃信丰,南逃渡水时溺死。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尚可喜攻克广州,广东陷落。同月,孔有德击破桂林,瞿式耜被俘殉难。与此同时,大顺军杰出将领李过病死,高一功阵亡。各部因连续战败,兵力大损,被迫西撤,先后辗转进入荆、襄、巴东。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清军攻克梧州、柳州。九月,陈邦缚举浔南之地降,永历帝由浔州狼狈逃往南宁。至此,永历政权土地、军队丧失殆尽,再也无力支撑。正在这时,大西农民军余部又出现在抗清前线,并扶持起永历政权,掀起了新一轮的抗清斗争。
  张献忠牺牲后,余部由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将军率领由川北南下,在川南、贵州、云南地区坚持斗争。他们借大顺军与永历政权浴血奋战,清军无力西顾之机,积极进行政权建设,大力整顿、训练军队,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经数年经营,建立起一个强大稳固的抗清基地。大西军在顺治六年正月即已向永历朝廷提出了 联合恢剿 、 合师北拒 的建议,但永历朝廷由于内部严重分歧,迟迟没有答应。直至顺治八年(1651年)五月,永历帝在走投无路之下,才接受这个建议,并封孙可望为秦王。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孙可望迎永历帝入黔居于安隆所。
  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为抵御清军进攻,大西军兵分两路北伐抗清。
  西路有步骑六万,由刘文秀率领,进攻四川,东路有步骑八万,由李定国率领,兵出湖广,抄袭广西。刘文秀开始进展很顺利,一路势如破竹,连下叙州、沪州、重庆、成都,收复了四川  大部分失地,但保宁一战,因轻敌麻痹,战术错误,被吴三桂打得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后收集残部,退回贵州。
  李定国一路则所向披靡,战果辉煌。四月攻克黎平。五月连陷沆州、靖州、宝庆。六月出祁阳,下全州、严关。七月四日攻克桂林,督师桂林的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身亡。随后李定国分兵略地,很快夺取了平乐、梧州、柳州、南宁等地。九月,李定国挥师北上,连下永州、衡州、阳山、连州,直取长沙,又东进江西,先后攻占永新、定福、永宁、龙泉,兵锋直逼吉安。 兵出凡七月,复郡十六、州二,辟地将三千时,军声大振 ①。大西军的节节胜利,使清廷大为震惊,急派敬谨亲王尼堪率兵十万,直扑长沙。李定国避敌锋芒,主动撤出长沙,在衡州设伏,大破清军,阵斩尼堪。至此,李定国 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①。
  ①   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十四。
  然而,令人痛惜的是,大西军的辉煌胜利也很快为其内部争斗所葬送。
  孙可望为人野心勃勃,权势欲很重。永历帝到达贵州安隆以后,即被他控制, 生杀予夺,任意恣肆 ②。并在一些投机官吏的唆使下, 拟改国号曰后明,日夜谋禅位。 ③而李定国在前线的巨大胜利,使他感到很大压力。他害怕李定国功劳太大,声望高出己上,不易统辖。遂擅自破环原定作战部署,率领留守军队上前线争功。衡州战役后,孙可望约李定国至武冈议事,阴谋加害。
  李定国闻之为顾全抗清大局,引兵退回广西,转攻广东。李定国部队一撤,清军即乘机反攻。孙可望在宝庆遇清兵大败,退回贵州。湖南所复州县,又重被清军占领。
  孙可望宝庆战败,丢掉湖南以后,野心丝毫未减。他一面派关有才部驻广西田州,扼李定国退路,一面任意杀戮大臣,准备废永历帝自立。永历帝给李定国送去血诏,要其迅速前来救驾。时李定国转战两广已三年有余,因失去后援,兵力日益减少,被迫退保南宁。接到血诏后,他即率余部六千人向贵州进发。驻守田州的关有才部一触即溃,大部投降。顺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二十二日,李定国到达贵州安龙。孙可望派驻安龙的白文选因对孙可望所做所为不满,便与李定国合作,将永历帝从安龙迁往昆明。这时,孙可望率部尚在黔东,留守昆明的部队都归附了李定国。消息传来,孙可望恼羞成怒,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八月以十万大军大举进攻李定国。孙可望的倒行逆施,引起其部下极大义愤,临阵纷纷倒戈。孙可望走投无路,狼狈逃往长沙,投降了清军。
  孙可望降清以后,泄露了大西军的全部军事机密。顺治十五年(1658年)
  春,清军分三路占领贵州。十月,又三路出兵,进攻云南。顺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三日,吴三桂率清军攻陷昆明,永乐帝西逃大理、永昌、腾越。李定国在磨盘山(云南马龙县西北)设伏,准备歼灭尾追清军,但由于南明降官告密,大西军损失惨重,伏击失败。李定国撤往孟艮,永历帝逃入缅甸,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吴三桂派兵入缅,十二月初三月,俘获永历帝。
  次年三月返回昆明。四月以弓弦将永历帝绞杀于市。李定国闻讯,悲愤交加,于同年六月二十七日病逝于勐腊。
  永历政权失败后,大顺军仍在坚持抗清。郝摇旗、刘体纯、袁宗第、李来亨(李过之子)等进入荆襄和川东地区以后,联合当地南明武装,组成夔东十二家军。经数年艰苦战斗,他们在大巴山、巫山、武当山、荆山四大山系之间,开拓出一块根据地。 来亨等势稍振,屯耕山田,岁收麦粟草绵,供粮食衣履,亦私遣人市盐铁荆西,居民或与往来市贩,来亨等亦不夺掠。 ①他们还 招集流亡,开荒减租,革盐弊,民翕然归之 ②。队伍很快由几万人扩大到几十万人。他们经常主动出击,不断打击清军。顺治十五年,清廷分兵三路进攻云贵期间,为牵制清军力量,十三家军曾两次由水路围攻重庆。
  大西军失败和永历政权覆灭后,清军于康熙元年(1662年)十二月分兵三路围攻十三家军。次年八月二十五日,双方于巫山会战,经十二昼夜激战,十三家军大败。不久,刘体纯、郝摇旗、袁宗弟等主要将领先后牺牲。李来亨率部退守兴山县茅麓山,与清军继续顽强鏖战。康熙三年(1664年)八月初五,清军在叛徒引导下攻进山寨。李来亨因粮尽援绝,自焚身亡。
  ①   黄宗羲:《永历纪年》。
  ②   《安龙逸史》卷下。
  ③   《安龙纪事》。
  ①   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十四,《李来亨传》。
  ②   清光绪《大宁县志》。
  把抗清斗争坚持到最后的是郑成功的海上武装。郑成功是郑芝龙之子。
  郑芝龙降清时,他哭谏不听,遂起兵抗清,自称招讨大元帅。他以厦门为基地,联合张煌言、张名振等曾多次北伐和南征,有力地支持了永历政权,被封为延平郡王。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月,郑成功亲率大军强渡台湾海峡,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出降。至此,南明政权的最后一个残余势力灭亡。
  十、结语
  明朝自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到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陷落,共计278年。我们之所以将明亡定于弘光元年,是因为明朝从来就实行两京制度。
  北都陷落后,南京仍然是明朝的都城,南京弘光朝廷仍得以向大半个中国发号施令。而以后建立的鲁王、唐王、桂王政权则不同了,它们偏据一隅,影响力有限,明遗民也并不完全尊奉各位君主,而此时清朝则已控制了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明朝代替元朝而起,一度生气勃勃,建立了又一个震撼东方的大帝国。
  朱元璋所建立的种种制度,虽然几经周折,但它确保了明朝政权的延续,这制度本身有一种自我节制力,而整个明朝政治,也一再自我调整更新。事物有始则有终,明朝灭亡也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但是,明朝灭亡所留下的历史遗憾,不正令我们深深思考吗?一个好端端的制度怎么就败坏了?峻法威令怎么就不行了?如果李自成又建立一个新的强大朝廷,历史将怎样发展?清人入关的功过怎样评说?中国注定要从明亡以后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潮流吗?
  历史不能重复,也不能假设,更不能比附。但历史有自身的规律。这规律正是后世得以用来借鉴的。



 

资料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