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顾闳中 董源





  顾闳中

  顾闳中,生卒年不详,江南人。南唐元宗、后主时画院待诏。善画人物,是目识心记的写生高手,其存世之作为工笔重彩画《韩熙载夜宴图》,突出显示了他的艺术造诣,与南唐的另一画院待诏周文矩同为五代的人物画大家,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所作。韩熙载,《宋史》有① 《宋史》卷479《欧阳迥传》。

  传。他是后唐进士,颇有声名。后唐明宗时投奔吴政权。李璟建南唐称帝,他被任为秘书郎。李璟继位后开始受到重用,累迁为知制诰、虞部郎中、史馆修撰、中书舍人,其间曾受到宋齐丘等人的排挤,一度被贬。李煜继位后,被任为兵部尚书,充铸钱使。他“畜妓妾四十余人,多善音乐,不加防闲,恣其出入外斋,与宾客生徒杂处。煜以其尽忠言事,垂欲相之”①。但听说韩熙载“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而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于是就产生了《韩熙载夜宴图》这幅名画。这幅绢画共分五个场景,有众人听一人独奏琵琶的场面,也有一人听众人合奏筚篥和笛子的情景,还有歌妓跳舞、韩熙载击鼓等写照。画面上人物众多,栩栩如生,无一雷同之态。韩熙载的形象出现了五次,刻画十分传神,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思想和情绪,生动地描述了韩熙载“好声伎,专为夜饮”,“宾客揉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②的放荡生活。也许正是这幅画向李煜证实了韩熙载的为人,“终以帷薄不修,责授右庶子,分司洪州”。韩熙载也一度尽斥诸妓,可是改授秘书监后他又故态复萌,李“煜叹曰:‘吾亦无如之何!’迁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③,终于没有用他为相。据专家考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已不是顾闳中原作,而是北宋人的临摹本。即使如此,我们仍可通过摹本想见真迹所画人物的生动形象和描染的细腻精工,它确乎代表了五代人物画的最高成就。

  董源董源,又名董元,字叔达,江南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在南唐任北苑(即后苑)副使,世称董北苑,为五代时期著名山水画家。沈括说:“江南中主时,有北苑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又说董源的画“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悉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①。《宣和画谱》也称董源“所画山水,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重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②。

  董源山水画的重要特点在于著色,因而景物富丽,人称宛然有类似金碧山水著称的李思训的画风。不过他的水墨山水也十分出色,宋米芾说:“董源天真平淡多..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③元汤厚说他“水墨矾头,远林疏树,平远幽深”④。所谓矾头,是指山水画中山顶上的石块,因形如矾石顶部的结晶而得名,画之以增山峰雄峻之气。董源在构图方面的特点是“出自胸臆”,他“写山水、江湖、风① 《宋史》卷478《韩熙载传》。

  ② 《宣和画谱·人物三·顾闳中》。

  ③ 《宋史》卷478《韩熙载传》。

  ① 沈括:《梦溪笔谈·书画》。

  ② 《宣和画谱》卷11《山水》。

  ③ 米芾:《画史》。

  ④ 汤垕:《古今画鉴》。

  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使览者得之,真若寓目于其处也,而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则有不可形容者”⑤。

  董源画山,最著名的手法是披麻皴。这是一种细长圆润的石纹画法,形如麻线下披,因而得名。董源画大树,曲处甚简,多作劲挺之状;“画小树,不先作树枝及根,但以笔点成形”。“画杂树,只露根,而以点叶高下肥瘦,取其成形..最为高雅,不在斤斤细巧”①。这些都表明了董源的技法在前人基础上的发展。

  董源的代表作有《秋山晚霭图》。元人柯九思题跋此图说:“树石幽润,峰峦清深,得山之神气,天真烂漫,意趣高古..此卷景趣奇辟,如入武夷曲,如行山阴道,令观者流连不忍释手。”清孔尚任评论说:“董源《秋山晚霭图》小卷,纸墨古澹,画意简妙,树身石块,多不细皴,而峰峦烟云变灭之状,皆非近手所及。”②董源的人物画也十分逼真,宛然如生。传说后主李煜在碧落宫召冯延巳入宫议事,冯延巳行至宫门,逡巡不敢进。后主久待不至,遣内侍催促。冯说:“有宫娥著青红锦袍,当门而立,未敢竟进。”内侍与他走近同看,原来是董源所绘嵌在八尺琉璃屏中的夷光像。由此可见董源不但擅长山水,画人物也很出色。

  ⑤ 《宣和画谱》卷11《山水》。

  ① 董其昌:《画眼》。

  ② 孔尚任:《享金簿》。